故鄉(xiāng)的蘆葦
徐剛
①大地有很多的兒女,蘆葦是挺拔的一群。
②蘆葦?shù)耐Π,自然不同于青松的蒼勁、翠竹的出眾。蘆葦是矮小的、清瘦的,但,它也確實昂首站立著——在江畔、海濱、河旁,總之,在我的家鄉(xiāng),是隨處可見的。良田是蘆蕩里開出來的,小路是蘆蕩里踏出來的,炊煙是蘆蕩里飄出來的……
③有時是無邊無際的,隨風起伏,時高時低,和長江里的波浪連成了浩浩蕩蕩的一片。倘是夏天,這一片綠色,會教人賞心悅目,胸襟大開。倘是秋日,綠色變成了金黃,蘆花已開過,蘆葦在蕭瑟寒風中依舊站立著,蘆葉還不時在風中發(fā)出尖厲的哨音,仿佛是面對嚴寒的呼叫與抗爭。那時,就連鴨子也換了一身厚厚的絨毛,有的人早已用棉衣把自己包裹起來了。
④我的老家離江邊不遠。兒時,為了謀生,經(jīng)常和母親一起去蘆蕩里拾柴、刈絲草籽,這呼叫聲是經(jīng)常聽到的,以至今天想起還不絕于耳。
⑤在蘆蕩里燃起第一縷炊煙的祖先,曾經(jīng)度過了何等艱難而又凄涼的時光。
⑥我在故書堆里尋找過他們的足跡,尋找過我的故鄉(xiāng)最初的影子﹣﹣那是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元年的。那時,海島就是一片蘆蕩,幾群野鴨,幾只螃蟹。沒有人煙,沒有小路,沒有村落,連雞鳴狗叫也沒有。最早的房屋是用幾捆蘆葦搭成的,名為“環(huán)洞舍”。島上沒有淡水的時候,就吃蘆根雪白如藕節(jié)的蘆根,直到我兒時,依舊是孩子們常常找來吃的好東西。
⑦江流沖擊,大浪淘沙,這蘆根縱橫的大地竟是捏得出油的肥田沃壤。種稻得稻,種花得花,種什么長什么,島上有了瓜果飄香,有了五谷雜糧。從此后,蘆葦便開始被故鄉(xiāng)人認識、利用,成了島上的一寶。
⑧臨近江邊的一排又一排蘆葦,阻擋著潮水洪峰。用蘆葦編成的包墻冬暖夏涼。吃蘆葉包的粽子滿口都是清香。把蘆葉卷成喇叭一樣的蘆哨,孩子們?nèi)宄扇旱卮抵,是田野上的一支支生活的牧歌。穿上蘆花織成的“蘆花靴子”,就連冬天也變得溫暖……
⑨蘆葦雖不能做支撐高樓的棟梁,卻樂于千百年如一日地廝守著大海,面對著潮流。它的背靠長堤,絕不是以長堤為靠山,自己能圖個安逸,而是長堤的前沿和屏障。潮汛的洪峰卷來時,往往總伴著颶風、暴雨,向蘆葦卷去。風浪也會把一些蘆葦打斷,甚至卷走。但,它的更多的姐妹兄弟卻依舊挺立著,并且還不斷地生長著新蘆。
⑩闊別故鄉(xiāng)的人,在江輪上遠望見影影綽綽的蘆葦,便說: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
⑪何止是故鄉(xiāng)人才愛蘆葦呢?
⑫一個曾在我家鄉(xiāng)的蘆蕩里打過游擊的老前輩,給自己的女兒取乳名為“蘆花”。我在杭州的西湖畔第一次見到他時,他便問:“你那兒的蘆葦好嗎?”我慨然了!是的,我們是不能夠忘記曾經(jīng)滋養(yǎng)過我們的小草和蘆葦?shù)?mdash;—那是當年革命的藏身之地啊!
⑬故鄉(xiāng),蘆葦,你聽見人們的問候了嗎?
⑭蘆葦,這是多彩多姿的蘆葦,這是有聲有色的蘆葦。一根根纖細的蘆葦,連結著過去和現(xiàn)在的歷史。尋找著老一輩的腳印,青年一代在蘆蕩里耕耘、播種。滄海只能變出桑田,不能生出稻谷。我是在蘆蕩邊長大的,我永遠是他們中的一員。
⑮我不知道什么時候大海又會風云驟起。但,蘆葦自有蘆葦?shù)睦w纖風骨,這就是蘆葦?shù)淖羁蓪氋F處了。
⑯深秋,在我的故鄉(xiāng)正是收割蘆葦?shù)臅r候,一行大雁從我住所的上空向南飛去,我真想把我的思念掛在大雁的翅膀上。我希望大雁落腳的地方,明年會冒出一根新蘆……
(節(jié)選自《百年美文》,有改動)
31.結合文章內(nèi)容理清思路,將下面的圖表補充完整。(4分)
32.請賞析第③段畫線句。(4分)
答:
33.老前輩給自己的女兒取乳名為“蘆花”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34.談談你對第⑮段加點詞“纖纖風骨”的理解。(6分)
答:
【參考答案】
31.示例:①曾靠蘆葦度過艱難時光②無法忘記蘆葦
……點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頁第七份】(No.31-34),……
34.示例:①蘆葦在外形上挺拔、直立;②祖先們用蘆葦解決食宿,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依靠,蘆葦具有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精神;③蘆葦是長堤的前沿和屏障,直面風浪,具有勇敢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④在衣食匱乏的戰(zhàn)爭年代,蘆葦默默堅守在這片土地上,滋養(yǎng)、庇護著戰(zhàn)士們。(答對一點2分,三點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