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的哲學
譚浩強
《支部生活》編者按:譚浩強是我國計算機普及教育的開拓者之一,他的《BASIC語言》一書曾把上千萬人領進了計算機世界。今年65歲的譚教授,不但在事業(yè)上成績斐然,他的奮斗經(jīng)歷、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和執(zhí)著的信念同樣為人稱道。他結合自己的成功經(jīng)歷,在一些高校所作《怎樣走向成功之路》的報告中,談到怎樣處理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機遇與努力;平凡與不平凡;政治與業(yè)務;順利與挫折等十大關系,對人很有啟示。本期刊登部分內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干事與成事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中發(fā)展自己,離開這個基礎,有些個人理想就會成為無根之本。
一位記者曾問我:“有句話叫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您當初是否想過當教授,為此而不懈努力?”我說,“當初做夢也沒想過以后會當教授,這是實話”。記得當年抗美援朝時,和我一樣是熱血青年的同學中有7位投筆從戎,其中有兩位如今當了將軍,他們當時決不是為了當將軍才去抗美援朝的。現(xiàn)在有人講要自我設計、自我奮斗,我并不籠統(tǒng)地否定。但我認為,自我設計必須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才有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因為一個人的成功總是和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密切相關的。
我們撰寫的《BASIC語言》一書累計發(fā)行1200萬冊,在外國人聽來簡直不可思議。我告訴他們,中國有十幾億人,這個數(shù)不算多。我很幸運生活在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如果我生活在一個僅有1000萬人口的國家,就是每人發(fā)一本也到不了1200萬冊。只有在中國這個特定環(huán)境中,才有這個科技書出版世界紀錄,是國家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我們發(fā)展的條件。
我也聽到這樣一則事:有位造船廠的總工程師在他退休時說,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在他的手上造出我們自己的航空母艦。不是他沒有雄心壯志和能力,是因為我們的國力還不夠。這就是個人發(fā)展與客觀環(huán)境的關系。所以,我常對年輕人講,自我設計不能脫離客觀現(xiàn)實。有些事你脫離社會需要、脫離現(xiàn)實去“爭”,是“爭”不到的。但在社會需要你做的事情上努力去做,最終是會獲得應有的回報。
無機遇中有機遇
有人說我機遇好,趕上了我國普及計算機,一炮打響。這話沒錯。機遇對每一個都是平等的,但并不是每個都能把機遇變成現(xiàn)實。
80年代初,我國開始進行計算機普及教育。當時計算機專業(yè)水平比我高的人有的是,只是有些人看不到這項工作的意義,認為只有搞科研、搞發(fā)明,抓一嗚驚人的機遇才能出成果,從而錯過了這個機遇。我原本不是學計算機的,走上這個崗位有一定的偶然性。1978年,清華大學擴招學生,任課教師不夠,我這個黨支部書記被動員去教課,誰想居然大受學生歡迎。后來中央電視臺要開辦計算機講座,到學校找人,我被推薦,就這樣走上了普及計算機的道路。
當時有些人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個機遇,認為BASIC語言水平低,沒有什么好講的,不屑去做。我是這么想的,無論水平高低之事,只要社會需要,就需有人去干。當時我找了不少國內外的計算機書籍,發(fā)現(xiàn)有些書寫得像“天書”一樣,一般人看不懂,又怎么能普及到老百姓呢? 于是,我決心要寫一本讓老百姓看得懂的書,并且愿將后半生貢獻給我國的計算機普及事業(yè)。這在當時來說是要有點奉獻精神的。事后有人說,“譚浩強聰明絕頂,抓住了機遇”。實際上在當時我是甘愿當“傻瓜”,甘愿當“鋪路石”。所以我體會對機遇一是要敏感,二是要舍得付出。但不能把眼睛僅盯在找機遇上,因為有些機遇是明顯的,有些則需要時間來證明。
出色是不平凡的砝碼
《BASIC語言》一書打破了世界科技圖書出版紀錄后,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不小的成就,這算是“不平凡”吧! 可當初做這項工作實在是件很平凡的事,從別人到我自己,沒有人認為搞計算機普及教育會出名。但是,看準了目標,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做得出色,就會轉化為不平凡。
通過這項工作使我想到一切不平凡的業(yè)績都是出于平凡。長征很不平凡。鄧小平的子女曾問他們的父親,長征是怎么過來的? 鄧小平講了三個字:跟著走。我也聽胡耀邦同志講過,長征時,翻過一座大山又是一座大山,有些人看不到前途,不知走到何年何月,意志崩潰者有之?梢姼咭膊蝗菀。正是一步一步的長征,走出了一個新中國。這就是它的不平凡。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愿做,認為機遇不垂青他,眼前的事不會干出名堂。要糾正這種認識,我想,一是不要輕視平凡的崗位,二是不要把平凡干成平庸。平凡是具體的事,平庸是指你的態(tài)度。有人認為既然我干的是平凡之事,就可以馬馬虎虎,或滿足于一般,那你就真的變成平庸。所以我們在對待平凡上也要有一個明確目標——把平凡做成出色。挫折是成熟的催化劑。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一生順利,這是一種良好的愿望。但是,挫折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凡成就大業(yè)者無不歷經(jīng)逆境的磨煉。所以,我認為沒有挫折的經(jīng)歷是不完整的人生經(jīng)歷。
我14歲入團,18歲入黨,這期間沒遇到大的挫折。1953年入黨時,組織上找我談話,說要經(jīng)得起考驗,你想過沒有? 我當時把最艱苦、最危險的情況都想過。恰恰沒想到的是“文革”的考驗。
1966年,我在延慶參加“四清”工作,誰想一個通知把我們召回學校,剛進校門就被戴上高帽,安上各種罪名,成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和“黑線人物”。接下來就是無止無休地批斗,當年很多人接受不了這種逆境。“文革”期間我被批斗下放勞動長達6年之外,而這期間是我30多歲最好的年華。雨果說過,“人在逆境里要比在順境里更能堅強不屈”。我努力地去發(fā)現(xiàn)和尋找充實,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和鍛煉自己。水田插秧,我學會了農(nóng)活;運稻子,我學會了趕牛車;運教材,我學會了蹬三輪車……
在人生歷程中,經(jīng)受挫折逆境,是一種考驗和鍛煉,也是對成熟的一種催化。這些年,學生畢業(yè)時,我結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都要送給他們一段話:我不祝你們一帆風順,因為那是不可能的,還會給你們造成幻想,以為在你們的面前總是鋪滿鮮花的道路,當面對困難的時候,缺乏思想準備。我只希望你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堅韌不拔,自強不息。
生活是事業(yè)的加工廠
一個有志進步的人應注重自我的全面發(fā)展,這對成長是十分必要的,F(xiàn)在有些報刊把科學家、先進人物都寫成了沒有生活,沒有愛好的書呆子,這是一種誤導。
應該承認,一個有所成就的人在事業(yè)上是很投入的。我這20年在電視里講了7種計算機語言,出了(包括與他人合作)90多本書,還兼任一大堆社會工作,沒點勤奮勁兒和犧牲精神是不可能的。我一周平均工作85小時,沒有寒暑假,沒看過一部完整的電視連續(xù)劇和足球賽。并不是我不喜歡休閑,因為時間是個常數(shù),為了完成主要的目標,不得不放棄一些次要的東西。但是應當處理好事業(yè)與全面發(fā)展的關系。因為只有熱愛生活才會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活力。有人問我愛好什么? 我愛聽古典音樂,看芭蕾舞、話劇、歷史小說。每年的維也納音樂會有時因為忙看不了,就讓家人錄下來。去年,我去觀看一個芭蕾舞演出,電視臺記者在劇院門口采訪我對古典芭蕾舞和中國古典音樂的看法,我從形式到內容再到國情講了一通兒,記者很驚訝,問我是搞藝術的? 我說是搞計算機的。
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相通的?茖W泰斗錢學森講他的夫人是搞音樂的,對他有許多啟示。一個人知識淵博,興趣廣泛,是素質的綜合體現(xiàn),也是對思維的一種開闊,說不定什么時候對你就有幫助。我講課時就注意充分調動這些生活積累。計算機C語言中有一個“二維數(shù)組指針”概念,許多書都是在抽象圈里打轉。我由此想到軍隊集合點名,利用形象思維,一下子就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所以說,生活是事業(yè)成功的原材料,就看能不能把它加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