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藝術創(chuàng)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無須作藝術的修飾,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會理想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的推廣與貫徹,也正是樸素為美的美學觀念的源頭。
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樸實無華,清新自然,成為美的最高形態(tài),這一美學觀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書·五子之歌》中旗幟鮮明地把華麗的美與奢侈的生活欲望簡單的等同起來,甚至認為追求華麗的美就是一個國家衰敗和滅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美學思想,極端反對文學藝術的精巧與美麗,強調美麗的色彩不但對人的心理是一種摧殘,而且對整個社會都是很可怕的腐蝕劑。
D.法家認為文飾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蓋丑的本質,不但把絢爛華麗作為“丑”的外表裝飾,而且還把追求華麗之美同國運、民心聯系起來。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老子在時代的變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上古社會去,因此,在美與真的關系問題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張。
B.莊子在對美的形態(tài)作論述時,更多地強調樸素、自然、平淡之美,但從整體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這使他與老子的美學思想有著明顯的不同。
C.如果傳統(tǒng)美學觀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它就將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D.在先秦時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學思想上達成的共識很容易形成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美學思想傳統(tǒng),更強化了樸素為美在中國美學傳統(tǒng)中的地位。
參考答案:
4.A
5.C
6.D
【解析】
4.試題分析:A項,忽略了“在強調‘文以載道’的前提下”這一信息,表述絕對化。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論述類文本閱讀的命題者常將選項的干擾點設置在一些不同的對應關系、程度、范圍等上,多多熟悉誤區(qū)設置的點,無疑是提高答題準確率的關鍵。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5.試題分析:C從文中第三段看,“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是一種“治國的原則”,而不是“美學思想”。解答此類題的步驟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內容一般范圍比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內容是篩選和整合的基礎。具體來說,要探究文章的觀點,把握作者在文中體現的態(tài)度,篩選出文中使用的論據等。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個整體把握,篩選和整合信息時才會心中有數。第二步,把握題干,確定答題區(qū)間。閱讀題干的設置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設問角度和命題意圖。前兩者是顯性的,而后者是隱性的,但又是最關鍵的,審題時要通過分析前兩者把握命題意圖。信息篩選的主要依據是題干和文本。明確題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來,迅速找到篩選區(qū)域,找準與試題的選項對應的原句。第三步,將選項信息與原文語句內容進行對應比較。選項信息的語言與原文語句內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區(qū)別,命題者常通過改變敘述的方式來設置一些干擾項,解答時要認真核對,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6.試題分析:A項,強加因果,前后構不成因果關系。B項,曲解文意,文中重點強調莊子重視平淡之美。C項,將“已然”當“未然”,原為是“成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選項中是“將成為”。此類題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選項按原文順序,依次對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類型可分為信息錯位、錯解詞語、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將文中未然的信息說成必然等。解題時考生應審準題干,依文索義,正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