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人占了理,講起話來自然底氣充盈,往往不給對方留一點余地和情面。殊不知,以這樣的態(tài)度講話,常常損人顏面;以這樣的態(tài)度為人,往往失了君子風范。所以,理直也不必氣壯,不妨豁達一些,心平氣和地說話,待人。如此一來,既不傷人心,又不失人情,最終使人心服口服,從心底里感激和敬重你,豈不更好?
②東吳丞相顧雍,早年遭奸臣呂壹的陷害。后來呂壹罪行暴露,被捕下獄,恰逢顧雍受命審理他。此時呂壹穿一身囚服,再無昔日風光。照理說,顧雍面對曾經(jīng)迫害自己的小人,是有充足理由和底氣對其嘲弄一番的。然而,他沒有那樣做,而是像對待平常人一樣和顏悅色的與之交談。臨走時,顧雍再一次問他:“你的意愿都表達清楚了嗎?還有什么要說的嗎?”呂壹感動得只是叩頭謝罪,無話可說。此時,站在一旁的尚書郎懷敘可沒有顧雍那般客氣,忍不住怒氣沖沖地辱罵起呂壹來。顧雍回過頭來責備道:“國家有法律懲罰他,何必這樣罵人呢!弊阋娨淮嗟臍舛群途辰。
③當一個人占理的時候,據(jù)理力爭,討回公道,固然無錯。但這并不能成為不顧及別人尊嚴,恣意教訓、奚落他人的理由。試想,當別人得勢時,你敢怒不敢言,唯唯諾諾;別人一旦落魄,你便指東道西,不依不饒,看似理直氣壯,實際與小人又有何區(qū)別?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災樂禍真小人。
④據(jù)說,周作人家里以前有個雇工,負責采購之類的雜活兒,有愛貪小便宜的毛病。當時用錢,要把銀元換成銅幣,時價是一塊銀元換460銅幣。很少理財?shù)闹茏魅艘淮闻c同事聊天時偶然談及此事,堅持認為一塊銀元能換300多銅幣,并說自家雇工一向就這樣對他講的,同事笑他受了騙。后來,他回去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事情果真如此。于是,一天晚飯后,周作人把那個雇工喚來,委婉和氣地說:“因為家道不濟,沒有許多事做,你還是另謀高就吧!睂Ψ阶隽颂澬氖拢匀恍奶,當即苦苦求饒。周先生見了,心一軟,說“唉,剛才的話就當沒說,不要在意,要是想留下就留下吧,以后改掉便是了!焙髞,那個雇工徹底改掉了毛病,與周作人一家相處甚洽。
⑤得理時,講話的最終目的是明是非,道善惡,是要讓對方心服口服,進而改正錯誤,而非以理壓人,制人。倘若不依不饒,惡語相待,即使你再占理,也會令理虧之人覺得你是在以理壓人。所以,周先生理直氣不壯,和和氣氣,點到為止,處處為對方著想,并且給了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最終使其改邪歸正。胸襟博大,厚德載物,這般君子氣度,如何能不令人敬重、信服?
⑥所以說,君子理直氣不壯,理直氣和,潤物無聲,才是為人處世、化解紛爭的至高境界。
(選自 2012年2月24日 《京郊時報》)
7.對本文論點的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
A.理直氣壯,往往失了君子風范。 B.君子應該做到理直氣不壯。
C.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災樂禍真小人。D.理直氣和、潤物無聲,才是為人處世之道。
8.對本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列舉了兩個事例,一個是古代事例,一個是現(xiàn)代事例,這就使論證更具說服力。
B.周作人的做法既表現(xiàn)了他的君子風范,又突出了他為人善良的性格特征。
C.本文在論證中心論點時,舉例確鑿,說理充分,因而說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D.文章②④兩段是舉例論證,③⑤兩段是說理論證。
9.對文章第⑤段畫線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這個句子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朗讀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
B.這個句子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突出了周作人的博大胸懷,表達了敬重之情。
C.這個句子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突出了周作人的做法,令人敬重和信服。
D.這個句子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參考答案:
7.B 8.C 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