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古漢字背后隱藏的神秘古蜀歷史
有這樣一個漢字“”,左邊為“弓”,右邊是“魚”。“”字并不常見,是個會意字,也就說是,古人根據(jù)一個事件或一些場景造出了這個字,在當(dāng)時,這無疑是他們熟知的事件。然而,由于時間相隔太久,“”字隱藏的信息以及古人為何要造出這個字,已經(jīng)成為千古之謎。
奇怪的是,翻閱《漢語大字典》《辭海》,都查不到這個“”字。“”最早出現(xiàn),是在陜西國遺址出土的青銅鼎、青銅盤上。而歷史上,“”字并未在其他器物上出現(xiàn),是個“單純”的漢字,后人可以不費力氣地追查它背后的故事。
我們之所以如此關(guān)注這個“”字,是因為它背后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古蜀歷史。三星堆金杖上雕刻著一張弓箭,一條魚,一只鳥,魚被弓箭貫穿而入,同樣的圖案還出現(xiàn)在金沙金帶上。金是古代重器,古人將圖案刻在金器上,一定意味著戰(zhàn)爭、盟誓、遷徙等大事。對一個西南民族而言,在文字尚未出現(xiàn)的情況下,族人或許會用一些符號來記錄部落的大事,那么,一張弓箭與一個魚會蘊藏著什么密碼?其實,如果用漢字表示,“弓”和“魚”組成的恰好就是“”字。漢字與成都平原史前金杖、金帶上的圖畫聯(lián)系在了一起,為何古蜀人想表達的內(nèi)容會在陜西國遺址的青銅器上出現(xiàn)?三星堆、金沙遺址與國遺址之間,究竟有何關(guān)聯(lián)?
國遺址如同三星堆、金沙遺址的影子,不過,并不是所有疑問都能在國找到答案:國晚在西周,比三星堆古國晚了數(shù)百年,它們的關(guān)系究竟是什么?國青銅人端坐在墓室中,為何青銅大立人卻被埋入了祭祀坑?或許,所有的答案,都隱藏在一場意外的大火中。
3000多年前的一個深夜,熟睡的三星堆人在一片火光與劇烈的濃煙中驚醒。他們發(fā)現(xiàn),國家宗廟已為熊熊大火吞沒。三星堆人紛紛趕往宗廟,然而,由于大火過于兇猛,他們根本無法接近宗廟,只能眼睜睜地干著急。高大巍峨的宗廟轟然倒塌,房梁與瓦礫砸在神案上的金器、青銅器、玉器上,昔日懸掛在宗廟之中的縱目面具轟然墜落,青銅大立人或許也難逃劫難,被一根房梁砸成了兩半。
當(dāng)三星堆人再次步入宗廟時,這里已為瓦礫、斷壁殘垣所掩埋,象征著國家根基的宗廟已化為廢墟。祖先流傳下來的青銅人、縱目面具、青銅神樹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損壞,失去了昔日的神采。宗廟曾經(jīng)是三星堆古國最為神圣的地方,而現(xiàn)在,尊貴已經(jīng)屬于過去。三星堆人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歷史學(xué)家之所以猜測三星堆宗廟毀于一場大火而不是戰(zhàn)爭,是由于古時兩國交戰(zhàn),雖有焚燒宗廟的習(xí)慣,宗廟中的寶物卻不在毀棄之列,而是作為戰(zhàn)利品,運送回國,炫耀勝利!赌印酚涊d,兩國交戰(zhàn),“攘殺其牲牷,燔潰其祖廟,勁殺其萬民”,焚燒宗廟往往是家常便飯。不過,昔日齊國伐燕,齊宣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將燕國寶物運回齊國;中山國也參加了伐燕之戰(zhàn),并且用從燕國掠奪的上等銅,鑄造了著名的中山王銅方壺。三星堆的青銅器、玉器卻被掩藏在兩個祭祀坑中,顯然,敵人是不會如此好心的。
奉獻給神靈的神物已被燒毀,在三星堆人眼中,它們已經(jīng)完全失靈。古代歷史上,不少史前部落對于自己認(rèn)為不靈驗的祭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