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全程教案
《荷塘月色》教學(xué)設(shè)計
教學(xué)目標:
1.品味語言,學(xué)習(xí)賞析散文的藝術(shù)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luò),學(xué)習(xí)鑒賞抒情散文。
教學(xué)重難點:
1.讓學(xué)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xué)習(xí)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xué)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xué)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復(fù)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xué)設(shè)計:
本課教學(xué)計劃采用六個步驟“自讀感知,思考提問,查閱信息,討論交流,熟讀成誦,存疑留問”,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xué)任務(wù),“存疑留問”放在課外完成。整個教學(xué)過程始終以學(xué)生為主體,學(xué)生自讀感知,學(xué)生思考提問,學(xué)生查閱信息,學(xué)生討論交流,學(xué)生熟讀成誦。教師在這過程中主要起引導(dǎo)點撥的作用。
一、自讀感知
要求學(xué)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內(nèi)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jié)構(gòu)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詞典讀懂《采蓮賦》。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阌X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再次請學(xué)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復(fù)述下來,注意段落之間的聯(lián)系。
明確: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著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卻很好,我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確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朧和諧,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靜,只有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最熱鬧,而我什么也沒有。忽然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巳無福消受了。采蓮令我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問
首先學(xué)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xué)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fù)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xiàn)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lián)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其次教師和學(xué)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guān)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fù)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xiàn)了什么?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局部的細節(jié)問題。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羅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lián)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類是關(guān)于對本文的評價的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三、查閱信息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xué)生上網(wǎng)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
四、討論交流
首先討論第一類問題,即關(guān)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為什么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lián)系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lián)系作者自身來看。學(xué)生交流上網(wǎng)查閱的有關(guān)資料。明確: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串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yè)于當(dāng)時設(shè)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xué)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和學(xué)者。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xué)術(shù)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chuàng)作,但是,1923年發(fā)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創(chuàng)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dāng)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xué)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xiàn)實產(chǎn)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nèi)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xiàn)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fù)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xiàn)了什么?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xiàn)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xiàn)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xiàn)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裝革命,反映了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dāng)時的真實心態(tài)的反映。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fù)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dāng)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tài)非常強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游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tài),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郁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xiàn)。
其次討論局部細節(jié)問題。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教師要求學(xué)生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么?又是怎么寫的?
明確:先寫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tài)的荷花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本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靜物,葉子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tài)美。花“裊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tài)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華;ㄏ阆瘛斑h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層寫動態(tài)。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聽覺形象,風(fēng)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jié)合,給讀者以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葉子寫得多,是當(dāng)時當(dāng)?shù)鼐拔锏膶嶋H情況。作者創(chuàng)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寫的特征,本文的特點是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yōu)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fēng)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閱讀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xiàn)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chǎn)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解答這個問題,不妨請學(xué)生把“照”和“鋪”字代人句中讀一遍,學(xué)生就知道了。
明確:“瀉”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來的,“瀉”字有向下傾的勢態(tài)!罢铡焙汀颁仭弊志蜎]有這個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明確:“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層含義應(yīng)該聯(lián)系作者的心態(tài)來看,他不希望過于激烈的行為,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他做不到投筆從戎,他要尋找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態(tài)。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lián)想到名曲?
明確:這是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光與影是視覺形象,作者卻用聽覺形象來比喻,這就是通感的一種,其相似點就是和諧。第四段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fēng)傳送,像遠方飄來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這也是通感,把嗅覺形象轉(zhuǎn)化為聽覺形象,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就是似有似無、時斷時續(xù)、捉摸不定。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tài)而不得,當(dāng)然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
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fù)铮髡哂质菗P州人,對江南習(xí)俗很了解。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yīng)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xiàn)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tǒng)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nèi)心的動蕩與內(nèi)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tǒng)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xiàn)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zhuǎn)化。
再次討論本文的評價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處。
播放課文錄音,學(xué)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這個問題不必回答。
五、熟讀成誦
要求學(xué)生背誦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xué)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為主,“內(nèi)在”情感要豐富,表現(xiàn)出優(yōu)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jié)奏分明。
六、存疑留問
給學(xué)生一個探究的題目讓他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xiàn)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華的超越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朱自清的一個“夢”。說說你對這個“夢”的理解。
教學(xué)資料:《關(guān)于朱自清的“不平靜”》(錢理群《名作重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學(xué)目的
一. 學(xué)習(xí)《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jié)構(gòu)。
三. 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nèi)容。
四. 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xué)設(shè)想
1、教學(xué)重點放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上。
2、安排一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與步驟
一、 請兩位同學(xué)分別用幾句話描繪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課文。
二、 解題
1、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dāng)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xué)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 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2、 寫作背景
[提問]:本文寫于1927年,這段時期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汪精衛(wèi)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zé)。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 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xiàn)實,只能用消極態(tài)度表示不滿和反抗!逗伞氛峭ㄟ^“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三、 請學(xué)生聽朗誦帶,并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
[提問]:怎么劃分層次,并歸納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xiāng)思。(偏重抒情)
四、釋義: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樣子。
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裊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fēng)致:美的姿態(tài)。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豐姿:風(fēng)度儀態(tài),一般指美好的姿態(tài)。也寫作“風(fēng)姿”。
碧:青翠欲滴的樣子。
大意:大概的輪廓。
五、 講讀第一段
[提問]:作者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離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睆娬{(diào)了“頗不寧靜”,顯示了作者的煩躁、不安。而且時間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幾天以來的心情了。我一煩悶便想到外面散步,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滿月的光,于是便離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作者如此“不寧靜”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聯(lián)系一下背景來體會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寫道:“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焙⒆影苍?shù)厮,母親還哼著眠歌,一切都很平靜、溫馨!拔仪那牡嘏舜笊溃瑤祥T出去!边@些舉動都體現(xiàn)了作者對家人的關(guān)心?梢姴皇羌依锏拿堋B(lián)系一下作者所處的社會就可知道,作者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與苦悶。這正是作者通過文章表達出來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六、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大家看看各小節(jié)都寫了些什么,總結(jié)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線索來寫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按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zhuǎn)移,有層次地來展示荷塘月色,同時,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這樣一條線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燈片]:來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講讀第2節(jié)
[提問]:請一位學(xué)生找出小路的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么手法來襯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樹多是小路的特點。幽僻是基本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gòu)成幽僻的重要條件。
[幻燈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這一對比就給以往那種陰冷的氛圍蒙上一層朦朦朧朧的詩意。
形成了靜悄、幽寂、朦朧的氛圍,這也是籠罩全文的氛圍。
(三)、講讀第3小節(jié):
[提問]:這一段是講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請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nèi)容。怎么理解這種感受?
[解析]:重點理解這個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作者懷著排除煩悶的心情來到荷塘邊上,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弊髡叱闪艘粋“自由的人”。寫得很超脫現(xiàn)實,應(yīng)該說這是作者內(nèi)心所渴望而在現(xiàn)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xiàn)實中的苦悶。
[板書]:來 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路 感受:自由——(苦悶)
(四)、講讀第4小節(jié):
請同學(xué)朗讀第4節(jié),并劃出本節(jié)的比喻句。
[提問]: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解析]:先是寫了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著寫花,白色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著是荷香,微風(fēng)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最后還寫到流水,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像余地是極大的。 田田(多)
。 荷葉 亭亭(美)
[板書]: 零星點綴、白(色) 形態(tài)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裊娜、羞澀(態(tài))
塘 荷香:縷縷—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動態(tài)美
象閃電(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脈脈(態(tài)) 靜態(tài)美
[講解]:這里用了許多比喻有什么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fēng)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lián)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tài),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chǎn)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們再來看這一句: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提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解析]: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chǎn)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zhuǎn)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xù)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shù)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huán)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提問]:這種修辭手法以前的課也出現(xiàn)過,試舉些例子。
[解答]:1、“……他滑滑的明亮著,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綠》)
2、“……綠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長江三峽》)
[解析]: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tài)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tài)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tài)。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五)講解第五節(jié)
先請一位同學(xué)朗讀第五節(jié),其他同學(xué)思考作者如何寫荷塘的月色。
[提問]: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
[解答]:瀉、浮、洗。
[提問]: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么?
[解析]:當(dāng)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tài),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案 蓖瑯訉懗鲆环N輕柔的動態(tài),“升”則失之輕柔。
[講解]:在這里作者用了靜態(tài)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霸鹿馊缌魉薄办o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xiàn)迷?针木跋螅簧弦幌陆唤Y(jié)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流動
[板書]: (正面)月光
瀉—輕柔
月色 青霧:浮、輕紗的夢 光與景的和諧
(反面)(側(cè)面)
黑影、倩影
(六)講讀第六節(jié)
請全班學(xué)生朗讀第六節(jié)
這一節(jié)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nèi)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yīng),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里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huán)境特點。最后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筆鋒一轉(zhuǎn),流露出作者內(nèi)心的空虛與哀愁。
[討論]:文章中有一句話“這時侯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似乎真的很熱鬧,而在剛才的分析中卻說,這是個“寧靜”的環(huán)境,這兩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討論的過程中拿一支筆從半空扔下,再請全班學(xué)生不要發(fā)出一絲響聲,拿起一支筆從半空扔下。)
問:哪一次聲音清晰?(答案當(dāng)然是后者。)
問:剛剛大家是不是很安靜,筆落地的聲音是不是很響?(是)
那剛才那個問題還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這是用了反襯的手法,與王維的“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問]:請同學(xué)們在這一段中繼續(xù)找出運用反襯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兩個“漏”字,借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以蟬蛙的熱鬧襯托內(nèi)心的煩惱。
[板書]:
樹:重重、陰陰(沉郁)
遠山:隱隱約約
四周 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 自遠而近) 蟬鳴、蛙叫
(七)總結(jié):第二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七 講讀第三段
[講解]:這一段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lián)想。
[板書]:聯(lián)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zhuǎn)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lián)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fā)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xiāng)的哀愁,這種鄉(xiāng)愁正是當(dāng)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dāng)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收巧放。最見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我”回到了現(xiàn)實,一切照舊。到這里,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悶與彷徨讓作者“心里頗不寧靜”,于是漫步荷塘進入醒著的“夢”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脫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背两诤商猎律铮髀冻龅南矏倕s又無法擺脫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現(xiàn)實世界頗不寧靜的‘我’拉開了距離。這樣的超脫現(xiàn)實的描寫越是寫得自由自在,則文末寫回到現(xiàn)實世界的我也就越顯得空虛、煩惱;“路燈是沒精打采”的,蟬聲和蛙聲是熱鬧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闭故境鲆环F(xiàn)實世界陰森可怕的圖畫,巧妙地回應(yīng)了文首的“頗不寧靜”。最后,獨步月下荷塘排除煩悶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寧靜與和諧反襯出“我”那無法排除的煩悶。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寧靜”呢?這不是意在言外嗎?那就是作者當(dāng)時在白色恐怖下隱約地流露出來對反動派屠殺革命者和人民群眾的不滿的絕妙之筆。
在文章里,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隨立足點的變化而變化,這可以用坐標軸來表示:
感情
淡淡的喜悅 --------------- 恰是到了好處 我什么也沒有
獨處的妙處
頗不寧靜
淡淡的哀愁 什么聲息也沒有
家門 小路 荷塘 四周 家門 地點
八、小結(jié)
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lián)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jié)構(gòu)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九.布置作業(yè):
(一)思考和練習(xí)的二、五.
(二)背誦4-6三節(jié)
附注:板書
一、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田田(多)
。 二、 荷葉 亭亭(美) 形態(tài)美
零星點綴、白(色)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裊娜、羞澀(態(tài))
塘 荷香:縷縷—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動態(tài)美
象閃電(快)
荷波 凝碧(色)
荷 流水:脈脈(態(tài)) 靜態(tài)美
塘
月 (正面)月光: 如流水—流動
色 瀉—輕柔
月色 青霧:浮、輕紗的夢 光和影的和諧
(反面)(側(cè)面)
黑影、倩影
樹:重重、陰陰(沉郁)
四周 遠山:隱隱約約
(自遠而近) 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蟬鳴、蛙叫
三、聯(lián)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解讀作品的深層結(jié)構(gòu)——朱自清之《荷塘月色》
深層結(jié)構(gòu)分析的關(guān)鍵是把握作品的內(nèi)容關(guān)系,這就決定了深層結(jié)構(gòu)分析是一種文本分析,因為所謂深層結(jié)構(gòu)就是內(nèi)容關(guān)系,而內(nèi)容關(guān)系當(dāng)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層結(jié)構(gòu)分析又是一種文體分析,因為一定的文本當(dāng)屬一定的文體,而文章體裁與內(nèi)容形式密切相關(guān)。例如小說這種文體,一般有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三要素, 分析時就得注意環(huán)境構(gòu)成與事件推演;詩歌這種文體,一般講究意象的選用與意境的營造,分析時就得注意意象的組合以及取象表意的具體過程。不過這種分析與一般結(jié)構(gòu)分析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關(guān)注的是內(nèi)在的邏輯 。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其人物關(guān)系呈現(xiàn)出以酒為核心的軸心式結(jié)構(gòu),顯示出作者構(gòu)思的匠心以及孔乙己多余人的地位;而成螺旋式下墜的命運曲線,則揭示出典型的主客背反的悲劇過程。(見拙作《解讀作品的深層結(jié)構(gòu)》,發(fā)表于《語文教學(xué)與研究》大眾版2004年第一期)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其內(nèi)容要素成梯形結(jié)構(gòu),顯示出詞作豪放與曠達的統(tǒng)一狀態(tài);而取象表意的螺旋式上升,則反映了詞人由整體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體的辯證思維過程,以及由此達到的人生境界。(見拙作《再談解讀作品的深層結(jié)構(gòu)》,獲個性化教學(xué)課題湖南省論文評選2006年度壹等獎)
本文主要談散文的深層結(jié)構(gòu)分析。散文這種文體,有所謂“形散神聯(lián)”之說。那么,“神”是如何聯(lián)系,“形”又是如何散開,它們的內(nèi)在邏輯怎樣,就是我們要特別關(guān)注的了。
下面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例談?wù)勥@個問題。
首先要對文本有個基本的把握。
從文本看,作者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而產(chǎn)生了要去“日日走過的荷塘”尋找“另一番樣子”的念頭。之后他來到那條幽僻的小路,“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身心漸入靜境,有了“自由”的感覺。于是,他開始“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了。從描寫的充分細膩與傳神來看,他的這種“受用”是十分投入的,是一種典型的審美欣賞。在此基礎(chǔ)上,他聯(lián)想到了古詩中描繪的采蓮情景:梁元帝《采蓮賦》中的熱鬧歡娛與《西洲曲》里的幽獨情深。
文章主要寫一次賞景活動。它繪景寫境,依次向我們展現(xiàn)了四種境界:幽僻之境、靜美之境、和樂之境、幽獨之境。
就體現(xiàn)散文的特點而言,“形散”表現(xiàn)在境界的多樣以及取材時時空跨度的廣遠,“神聯(lián)”表現(xiàn)在它們同屬一次審美活動,同樣反映了作者對美的追求。
下面具體分析。
先看四種境界。
高中語文第一冊一課一練
五 荷塘月色
班級 姓名 學(xué)號
一、填空題
朱自清,原名________,字佩弦,號秋實,他的長詩是________,詩集是________,第一本散文集是________。我們還學(xué)過他的散文如: 、 等。
二、選擇題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
A.脈脈(mò) 顫動(zhàn) 乘涼(chéng) 獨處(chǔ)的妙處(chù)
B.酣睡(hān) 參差(cī) 裊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點綴(zhuì) 倩影(qiàn) 皺纈(xié) 梵婀玲(fán)
D.惦著(diàn) 羞澀(sè) 宛然(wǎn) 踱著步(dù)
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
A.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致的輪廓)
B.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態(tài))
C.樹色一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遠遠看去)
D.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情態(tài)、樣子)
3.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句修辭方法不同的一項是 ( )
A.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B.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C.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
D.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4.對“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段話的理解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nbsp; (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寧靜的月夜,這時的“我”與白天的“我”判若兩人。
B.在寧靜的月夜中,作者可擺脫白天人世的羈絆,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時的自由。
C.在寧靜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性格,想說就說,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寫月夜的美麗,自己也進入了一個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5.對“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段話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白天的應(yīng)酬太多,交際太多,夜晚終于可以安閑了,所以就放下心來欣賞荷塘月色。
B.在黑暗籠罩下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勾心斗角,白天必須說些違心的話,做些違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時候,才覺得輕松了些。
C.白天在壓抑的心情與環(huán)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終于暫得寬余,獨自欣賞荷塘月色,從那些令人厭倦的人與事中解脫出來,感到淡淡的喜悅。
D.白天從事地下工作,必須加倍小心地同周圍的敵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悅。
6.對文中有關(guān)聯(lián)想江南采蓮風(fēng)俗的文字,理解最貼切、最準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夜晚閑居無事,沿著荷塘漫步而浮想聯(lián)翩,這一段文字沒有太大的意義,可以刪去。
B.作者觸景生情,表達了他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無限熱愛,由眼前的荷塘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的荷塘,流露出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C.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對故鄉(xiāng)的惦念,是想把自己從“頗不寧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
D.為了充實作品內(nèi)容而附加的,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三、閱讀下段文字,完成各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1.與“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中“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彌留之際 B.欲蓋彌彰 C.彌天大謊 D.彌補過失
2.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荷葉給人的感受是 ( )
A.翠綠欲滴 B.輕盈飄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聳立
3.這一段描寫荷塘,精彩的一筆是作者敏銳地捕捉并生動地描繪了“微風(fēng)過處”的景色。下面對微風(fēng)在這段景物描寫中所起的作用進行分析,分析不當(dāng)?shù)囊豁検牵?nbsp; )
A.開頭寫葉和花的靜態(tài),微風(fēng)過后才寫出它們的動態(tài),使景色多樣化。
B.因微風(fēng)吹開密密地挨著的葉子,才見到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
C.因微風(fēng)吹動葉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風(fēng)送來縷縷清香,才引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個精彩的比喻。
4.這一節(jié)依次寫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四、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月光如流水一般, 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上。 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①雖然是滿月,②天上卻有一層 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fēng)味的。月光是隔著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 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卻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文中標有橫線的地方都是疊音詞,應(yīng)依次填入的正確的一組是 ( )
A.輕輕 薄薄 淡淡 彎彎 B.靜靜 淡淡 薄薄 柔柔
C.輕輕 淡淡 薄薄 柔柔 D.靜靜 薄薄 淡淡 彎彎
2.文中加點的“這”指代的是 ( )
A.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不能朗照
C.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fēng)味
3.①—④句是一個多重復(fù)句,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① | ② ||| ③ || ④ B.① ||| ② | ③ || ④
C.① | ② || ③ ||| ④ D.① ||| ② || ③ | ④
4.“雖然是滿月”,卻“不能朗照”,作者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是因為( )
A.作者感到生活愜意,別有風(fēng)味。 B.它使作者擺脫了惆悵與煩惱。
C.它與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遙的喜悅感受相合拍。
D.它與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5.這段文字描寫的內(nèi)容主要是 ( )
A.月下的荷塘 B.月的光和影 C.荷塘上的月色 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五、閱讀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題。
蓮花自古以來,一向為我國人民所稱頌。歷代文人墨客愛蓮,稱它為“君子花”,推它為知己,頌揚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其實,只是以蓮花來標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罷了。
然而,說到蓮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詩人、散文作家、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貧困交加、饑寒交迫的時刻,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jié)”,斷然拒絕領(lǐng)取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zhì)的“救濟糧”,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嗎?
我愛蓮花,愛它那樸實無華的風(fēng)姿,愛它那不染污泥的風(fēng)骨,也愛它那順乎自然的獨特美姿。在烈日當(dāng)空的時候,是嫵媚燦爛;在皎潔的月光下,則清影嬌綺;風(fēng)吹,是綠波翻騰,紅裳飛衣;雨打,則碧碗傾搖,銀珠戲跳。不論是什么時候,不論大自然如何變幻,它總能展示出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圖畫,使人心曠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自周敦頤所寫的《 》。
2.下列詞或句子打上引號,它們的作用分別是 (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濟糧”
A.①引用、趶娬{(diào) ③具有特殊含義 B.①強調(diào)、趶娬{(diào)、垡
C.①強調(diào)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義 D.①表示專用名詞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義
3.由“蓮花”聯(lián)想到朱自清先生,這屬于 ( )
A.因果聯(lián)想 B.相關(guān)聯(lián)想 C.相似聯(lián)想 D.對比聯(lián)想
4.“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嗎?”這是________句式。請改寫成陳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朱自清拒領(lǐng)救濟糧的原因在于 。
六、閱讀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題。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暉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蓋田田,倍添麗色。不過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fēng)情。
近來,炎天溽暑,始終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風(fēng)徐來,綠云自動”的荷池。趁著晚晴時分,全家到了植物園。一路上盡念著姜白石(南宋詞人)的句子“古城野水,喬木參天”、“水佩風(fēng)裳無數(shù)”、“冷香飛上詩句”、“高柳垂蔭,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似乎涼意頓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對滿塘翠葉紅花,卻很想嘆氣!首先,荷葉太擠,擠得每片葉子都不易伸展,很難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謝,就是未開,加上剛下過一場雨,一點荷香也聞不到,自悔尋芳到已遲,“冷香嫣然”只是憑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間居然一大塊空白,片葉俱無,真像人頭上患上了癬癩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據(jù)說是水污染的后遺癥,真是大煞風(fēng)景?春傻男那,到此已索然無味,正預(yù)備敗興而返!粴q半的小女兒面對平生初見的“奇景”,正感動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說“花花開啦”、“蜻蜓來啦!”兩條小腿,繞池急奔,興奮得恨不能縱浪池水中,伴花葉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們也只有繞池一周。這才發(fā)覺到池邊樹下,游人如織,觀賞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靜坐,有人閑聊,有人讀書,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驟雨方晴,夕陽燦燦如金,荷風(fēng)陣陣,拂面生涼,老樹濃蔭,細草柔碧。再細看池中未開的花苞宛如木筆,亭亭擎立,嫣紅如染,荷葉上圓珠的閃爍,晶瑩如玉。此情此景,確也可樂。忽覺心中陰霾頓消,也想著和女兒唱起歌來:“夕陽斜,晚風(fēng)飄,大家齊唱采蓮謠……”
原來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一年好景,一歲繁華,本無須遠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細無遺的眼,真正去領(lǐng)略,就是福氣。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
2.“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fēng)情”的“風(fēng)情”是指 (可用文中詞語稍加組織概括作答)
3.第二節(jié)引姜白石詞句,意在表達 。
4.作者“預(yù)備敗興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對本文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
B.作者對荷池感情的變化可以這樣概括:向往荷池——嘆氣敗興——觀賞得樂。
C.作者寫如織游人怡然自得襯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樂。
D.作者用華美的詞藻和大致整齊的文句描寫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悅之情。
E.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現(xiàn)出對水污染的不滿。
參考答案:
一、填空:自華,《毀滅》,《蹤跡》,《背影》,《春》,《背影》或《綠》。
二、選擇:1.B(A顫chàn C梵婀玲fàn D踱duó) 2.C (乍看:剛一看去,初看) 3.D(前三句都是通感) 4.B 5.C 6.C
三、閱讀:1.C(A彌留:病重快要死了; B更加 C滿 D填滿) 2.C 3.B (并沒有見到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 4.葉—花—香—波
四、閱讀:1.D 2.A 3.D 4.C 5.C
五、閱讀:1.《愛蓮說》 2.C 3.C 4.反問 這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 5.表現(xiàn)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jié)。
六、閱讀:1.池中大塊空白,片葉俱無。 2.荷塘夕照,確也可樂。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悅之情(或?qū)沙氐南蛲椋?nbsp; 4.①荷葉太擠,難有“田田”之感; ②聞不到荷香; 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塊空白,大煞風(fēng)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語句說,應(yīng)是“一年好景,一歲繁華”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對比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轉(zhuǎn)換觀賞、描寫的角度。
第一境,幽僻之境。寫沿著荷塘的小路。樹木的蓊郁陰森構(gòu)成了它的“幽”,“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構(gòu)成了它的“僻”。時值淡月朦朧,更添幽意;或許還有幾聲蟬鳴,則蟬鳴境更幽,而小路的曲折就是曲徑通幽了。
第二境,靜美之境。寫荷塘月色。碧荷、白花、薄云、淡月,景物的特點是素雅朦朧。“輕紗”下花葉的“夢”安詳寧謐,“光與影組合”的“旋律”是無聲的天籟;那“微風(fēng)”下的“顫動”小到“一絲”,就是那“一道凝碧的波痕”,也是美的瞬間的定格。與下文采蓮情景相比,應(yīng)該說是一種靜態(tài)的美。
第三境,和樂之境。寫江南采蓮舊俗。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蓮賦》,展現(xiàn)的是一幅歡樂祥和的景象。人面、荷花、碧荷、翠裙,表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種和諧頗有“天人合一”的意味:自然美好的季節(jié)與人生美好的年華,美麗的荷花與如花的少年,“葉嫩花初”的生命與“葉嫩花初”的愛情——構(gòu)成了美妙的組合……主要表現(xiàn)的還是人與人的和諧。少男少女艷歌互唱兼?zhèn)饔鸨,兩情相悅嬉鬧歡娛。他們是既采蓮亦采戀。觀蓮的人不用說也有很多,因為既然是“盛大”“熱鬧”的節(jié)俗,那么親友相邀官民同樂當(dāng)是應(yīng)有之景。他們也是既賞采蓮之景亦賞采戀之情,表現(xiàn)出社會對少男少女自由戀愛的認同與欣賞。陰陽和合是宇宙大美之所在,少年初戀應(yīng)看作人生的美麗風(fēng)景。它就像開花一樣自然美好。
第四境,幽獨之境,也是純真之境。寫采蓮寄意,獨處女子對心中男子的悠長思念。引用了南朝民歌“西洲曲”。就原詩看,女子從折梅寄北到梳妝待人,從南塘采蓮到望鴻西洲,空間的阻隔隔不斷她的魂牽夢繞,季節(jié)的變換不足以改變她的情感,時間的推移見證了愛情的深摯。引文中的“蓮子”與“戀子”諧音雙關(guān),“清如水”蘊涵有愛情純真的深意。
四種境界可分成兩類:身歷之境與神游之境。就它們的特征而言,前一類表現(xiàn)為“冷靜”,后一類表現(xiàn)為“熱鬧”。說冷靜是色冷態(tài)靜:樹色陰陰,葉碧花白與月光如水是冷色調(diào),給人以“冷”的感覺。荷是“亭亭”靜植的,月光是“靜靜”下瀉的;那“籠著輕紗的夢”多么寧謐,而光與影組合的旋律,也是無聲的。在這種境界之中,人的心境也復(fù)歸寧靜。說熱鬧是熱烈歡鬧:映日紅荷與“妖童媛女”,還有盛裝的冶游者,色彩是熱烈的,情緒也是熱烈的;那《西洲曲》里的女子,雖然孤身幽居,只好獨自采蓮,但她的感情是熱烈的。歡鬧就更不用說了。就是西洲女子,縱免不了相思之苦,卻也是一種香甜的苦澀,就如同蓮子一般。
“冷靜”與“熱鬧”構(gòu)成了兩極對立的關(guān)系。如何看待這種兩極對立?二者有何內(nèi)在聯(lián)系?又是怎樣關(guān)涉了作品的深層意蘊?我們可以從作品的原話中得到啟示!拔覑蹮狒[,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睘槭裁础皭蹮狒[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不是自相矛盾嗎?其實不然,這個問題要跳開來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需求,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他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能不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能不能時美其美,得其所美?就是一個自由的問題了。所以“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是說當(dāng)我愛熱鬧時便能愛熱鬧,愛冷靜時便能愛冷靜;群居獨處也能因時而愛。說到底,就是能自由地愛我所愛。作者表白得相當(dāng)明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边@是思想的自由,也是審美追求的自由。
自由是一只鳥,需要高遠的天空,自由是一條魚,需要深廣的大海,所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這才顯得自由。所以單調(diào)不是美,多樣才有美;促狹不是美,距離才有美。本文中“熱鬧”與“冷靜”的兩極對立,顯示了差別與距離,意味著存在許多的中間項。這便能包容多樣美的形態(tài),產(chǎn)生強大的藝術(shù)張力。譬如一架鋼琴,它的琴鍵總是從低音到高音,還有黑鍵和白鍵。高音低音并不矛盾,黑鍵白鍵也并不相反,而是和諧組合,這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旋律。又如一道彩虹,總是由冷色到暖色,還有雌雄相映,這才造成了它的絢爛多彩。本文就是這樣的鋼琴和彩虹。
換一種看法,本文以“自由”為根莖,以“冷靜”與“熱鬧”為分枝,再枝上分枝,并顯示出它可能的眾多生長點,加上意味富美,可以說是本固枝榮,是典型的樹形結(jié)構(gòu),一株根深葉茂的自由之樹。
以上是說本文的共時性結(jié)構(gòu)。再看本文的歷時性結(jié)構(gòu)。文章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次完整的審美過程。主要內(nèi)容是賞景,入靜與聯(lián)想都與賞景密切相關(guān),文首的不寧靜與文末的思鄉(xiāng)和回家,沒有什么具體內(nèi)容,深層結(jié)構(gòu)分析可以不必管它。作為一般審美過程而言,入靜是進入審美的必經(jīng)通道,而聯(lián)想則是它的高級階段。具體到這篇文章,幽僻之境是靜美之境的入口,而通過對靜美之境的欣賞,又產(chǎn)生了對失去的和樂之境的向往。至于后面的幽獨之境,則是聯(lián)想的聯(lián)想,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后續(xù)聯(lián)想,它實際上是前面和樂之境的注腳。這就構(gòu)成了一個塔式結(jié)構(gòu)。
下面具體說明。
第一階段,由入靜到自由。
在那條幽僻的小煤屑路上,“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表明作者在幽靜的環(huán)境中,排除塵世生活的煩擾,心靈漸入靜境。
幽靜的環(huán)境有助于心靈入靜,而虛靜的心境是高雅的欣賞活動的前提。虛能納物,靜則心專。心境澄明方可“味象”得真,精神專注才能體物入微。
由虛靜而獲得心靈的自由,便是莊子所說的“去累” (《莊子•庚桑楚》)而致“逍遙” (《莊子•逍遙游》)。文中寫道:“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說的話,一定要做的事,現(xiàn)在都可不理!薄笆裁炊伎梢韵耄裁炊伎梢圆幌搿笔切牡淖杂;“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都可不理”,這是身的自由。只有解放感官,放飛心靈,才能耳聰目明,“精騖八極” (晉•陸機《文賦》),充分地進行審美欣賞。這就接觸到了審美的本質(zhì)。
第二階段,由“受用”到神思。
“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這句話承上啟下,表明在具有了虛靜而自由的心境,作好了審美的前期準備之后,要進入實質(zhì)性的審美階段了。
“受用”一詞很有意思,它既傳達出主客契合的審美愉悅,為情景交融作一最好注腳,又表現(xiàn)出欣賞的全身心投入。
“受用”是感官的“受用”,也是心智的“受用”,是開放感官而直達心靈的“受用”。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審美狀態(tài):
碧荷白花無一不入目入心,淡月清香無一不悅志悅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論語•雍也》)
于是感覺周延起來:從荷塘到荷塘四周,從月下荷塘到塘上月色,從景之全貌到物之細部。
于是感覺靈敏起來:“清香”嗅出“縷縷”,“顫動”看出“一絲”,“波痕”見到“一道”,“遠山”辨出“一帶”。
感覺還神奇起來,能捕捉到事物的神韻:滿池荷葉的“田田”、單支靜植的“亭亭”、盛開荷花的“裊娜”、含苞待放的“羞澀”,——無一不生動傳神。
感覺還協(xié)同起來:從清香中“聽”出了“歌聲”,在光影里“看”到了“名曲”。
這種協(xié)同就是通感,說明欣賞已經(jīng)進到了體味階段,是所謂“味象”了。
用情至深就會出現(xiàn)心象,這是因為隨著感覺的深入與情感的參與,目視耳聽變?yōu)樾囊曅穆,想象便活躍起來,由感知而到聯(lián)想,由眼前之景到象外之象了。出水芙蓉成了“剛出浴的美人”,“葉子出水很高”,全化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瑩潔的荷花或“裊娜”或“羞澀”,分明是姑娘們那嬌好的面容,花葉的“縷縷清香”“如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光與影的組合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光青霧下的花葉就是一個“籠著輕紗的夢”境。
將意脈理出,我們的面前就會展現(xiàn)出一幅神奇的場景:
在朦朧的月光下,一群仙女正在荷塘中忘情地沐浴。當(dāng)她們從水中升起,那凝脂似的肌膚,美妙的曲線,便無邪地展現(xiàn)于天地之間,成了碧波之上、淡月之下最美的造型。
當(dāng)她們霓裳再披,云鬢重整,香腮新荔,一個個或裊娜或羞澀,更顯得風(fēng)情萬種。而后,她們便輕擺柳腰,款舒柔臂,翩翩起舞。那舒展的荷葉是她們?nèi)鲩_的舞裙?那嬌美的荷瓣是她們迷人的笑靨?那脈脈的流水是她們含情的眼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 曹植《洛神賦》)這時微風(fēng)拂來,從她們溫馨的呼吸里,從她們飄舉的衣袂中,送來縷縷幽香,是那樣沁人心脾,如同天宮的仙樂一般。真是“風(fēng)吹仙袂飄搖舉,猶是霓裳羽衣舞” (白居易《長恨歌》)。這時,舞池上的光線恰到好處,星月為燈,光與影濃淡適宜,疏密有致;而且,就從光與影和諧的組合里,透出一種無聲的天籟,如同梵婀玲上名曲響起 ,仙女們舞得更歡了。而四周,柳樹、蟬、蛙,都是最好的觀眾,蟬唱蛙鳴是在為她們伴奏喝彩,隔著薄云,月亮也瞪大了她的眼睛。
不久,她們便甜甜睡去,月光下,輕紗底,是一個安詳美妙的夢境。不知是仙女夢為荷花,還是荷花夢為仙女?
第三階段寫聯(lián)想與向往
審美的高級階段是產(chǎn)生聯(lián)想,感物聯(lián)類,以致“視通萬里,思接千載”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也就是所謂“神思”。雖然上文說的象外之象,即心象也是一種聯(lián)想,但它是對于此情此景的聯(lián)想,是“棲形感類” [ (東晉•宗炳《畫山水序》)以異證同的美感體認;而神思飛越,突破時空的限制,卻是由此情次此景通向彼景彼情,是由同至異的審美拓展,標志著審美過程到了更高一級的階段。文中對于江南采蓮情景的聯(lián)想就是此類。作者由眼前荷塘想到江南采蓮,由此時此景回溯到古代詩文六朝盛事。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此前的審美活動又引發(fā)了新的審美需求。作者寫道:“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边@句話就透露出作者在欣賞靜謐之美后,又產(chǎn)生了對“熱鬧”之美的向往,因而下文的忽然想起,就不是沒有來由的了。之所以是“忽然”,還在于這種聯(lián)想是起于不知不覺間,并非有意為之。反映出這種想法是出自“本我”,是內(nèi)心深處真情的流露。作者感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反證了他的向往之切。對于作者的向往與向往之境,應(yīng)作正面的評價:這是一種天人合一,人間和樂的珍貴圖畫,具有極高的美學(xué)價值與人文價值,寄托著作者對美的追求與社會和諧的理想。
最后一境是幽獨之境。它表明作者的聯(lián)想還在展開,思考還在深入:采蓮(戀)的“妖童媛女”們后來怎么樣了?他們的情意能持久嗎?于是想到了《西洲曲》里的采蓮故事。
西洲女的真摯愛情為前面的和樂之境作了最好的注解,它說明作者所向往的和樂之境,底蘊應(yīng)是人情的純真。而不是什么淺薄的熱鬧,浮浪的嬉戲,作者向往它們,并非出于低俗的情趣。
由步入幽僻之境到獲得心境的虛靜,由虛靜“去累 而至“自由 ” ,然后投入全身心的審美活動,“澡雪精神”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舒張性靈,直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至美的境界,這便是本文的思路歷程。當(dāng)然,這是就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審美過程而言,如果變換角度,會有另外的解讀,但那已不是我這篇文章所談的內(nèi)容了。
同步導(dǎo)練
第Ⅰ卷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脈脈(m^) 顫(zh4n)動
乘(ch6ng)涼 獨處(ch()的妙處(ch))
B. 酣(h1n)睡 參差(c9)
裊娜(n4) 蓊蓊郁郁(y))
C. 點綴(zhu@) 倩(qi4n)影
皺纈(xi6) 揪(ji&)著草
D. 一綹(l[] 羞澀(s8)
踱(du$)著步 明眸善睞(l2i)
2.選出加粗的詞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 ]
A.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致的輪廓)
B.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態(tài))
C.樹色一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突然看去)
D.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形容水波蕩漾時那種忽離忽合的神奇的光)
3.“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句中“顏色”的含義是[ ]
A.顯示給人看的臉色
B.色彩
C.顏料或染料的色
D.情態(tài)、樣子
4.指出下列句子修辭運用不同類的一項[ ]
A.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
B.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
C.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D.一個強烈的閃電像利劍般劈開樹干。
E.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5.下面一段話應(yīng)依次填入一項標點最合適[ ]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①當(dāng)時舊中國正處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團亂麻④也可以說是一團火⑤見⑥朱自清給S君的⑦一封信⑧
A.①,②。③“④;⑤。”⑥《⑦無⑧》
B.①。②,③“④,⑤”(⑥無⑦《⑧》)。
C.①, ②。 ③“④,⑤” 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雹逕o⑦《⑧》)
6.對《荷塘月色》所描寫的景物特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荷花的色、香、形的特點
B.月色的和諧、柔和的美
C.荷塘月色的素淡朦朧的美
D.荷塘四周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意境美
7.“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一句中前后兩個“什么”是指[ ]
A.任何事情
B.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
C.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
D.高興的事;令人煩惱的事
8.上句中“自由的人”指的是[ ]
A.不受任何世事糾纏的人
B.?dāng)[脫了沉重的精神壓迫的人
C.從“頗不寧靜”的心緒中暫時解脫,偷得片刻逍遙的人
D.享受到月夜美景的人
9.“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的詩體是[ ]
A.絕句 B.古風(fēng)
C.樂府 D.散曲
閱讀下段文字,完成10—13題
①雖然是滿月,②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fēng)味的。⑤月光是隔著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10.文中加粗的“這”指代的是[ ]
A.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C.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fēng)味
11.作者之所以認為“這恰到了好處”,理由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荹 ]
A.朦朦朧朧的月色下一切都變得美好,正和他對美好的向往心情吻合
B.和他當(dāng)時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
C.在這淡淡的月色下,能給人豐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世界”似的
D.朦朧的月色能賦于景物新奇甜美、溫和的韻味,令人神往
12.①—④句是一個多重復(fù)句,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①|(zhì)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zhì)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選出對第⑤句分析正確的一項[ ]
A.描寫月下灌木和柳樹之美
B.描寫灌木和柳樹的影子美
C.正面描寫月色朦朧美
D.用反襯法寫月光輕盈蕩漾
閱讀下段文字,完成14—19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14.與“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中“彌”意義相同的一項[ ]
A.彌留之際 B.欲蓋彌彰
C.彌天大謊 D.彌補過失
15.“田田”一詞源出[ ]
A.律詩《江南曲》
B.六朝樂府《西洲曲》
C.古詩《西洲曲》
D.古樂府《江南曲》
16.這一節(jié)依次寫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17.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荷葉給人的感受是[ ]
A.翠綠欲滴 B.輕盈飄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聳立
18.這一段描寫荷塘,精彩的一筆是作者敏銳地捕捉并生動地描繪了“微風(fēng)過處”的景色。下面對微風(fēng)在這段景物描寫中所起的作用進行分析,選出分析不當(dāng)?shù)囊豁梉 ]
A.開頭寫葉和花的靜態(tài),微風(fēng)過后才寫出它們的動態(tài),使景色多樣化。
B.因微風(fēng)吹開密密地挨著的葉子,才見到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
C.因微風(fēng)吹動葉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風(fēng)送來縷縷清香,才引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個精彩的比喻。
19.“不能見一些顏色”的“顏色”在句中的含義應(yīng)是[ ]
A.顏料或染料
B.顯示給人看的厲害的臉色
C.情態(tài)、樣子
D.色彩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月光如流水一般, 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上。 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a.雖然是滿月,b.天上卻有一層 的去,c.所以不能朗照;d.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e.醋眠固不可少, f.小睡也別有風(fēng)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 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卻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20.文中標有 的地方都是疊音詞,應(yīng)依次填入的正確的一組是[ ]
A.輕輕 薄薄 淡淡 彎彎
B.靜靜 淡淡 薄薄 柔柔
C.輕輕 淡淡 薄薄 柔柔
D.靜靜 薄薄 淡淡 彎彎
2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是一個多重復(fù)句,選出層次分析正確的一項[ ]
22.這段文字寫景的順序是[ ]
A.從上到下 B.從光到影
C.從動到靜 D.從荷到樹
23.“雖然是滿月”,卻“不能朗照”,作者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是因為[ ]
A.作者感到生活愜意,別有風(fēng)味。
B.它使作者擺脫了惆悵與煩惱。
C.它與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它與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遙的喜悅感受相合拍。
24.這段文字的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5.這段文字描寫的內(nèi)容主要是[ ]
A.月下的荷塘 B.月的光和影
C.荷塘的月色 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參考答案
1.C(A“顫”讀ch4n;B“娜”讀nu$;D“綹”讀li(;“睞”讀l4i) 2.C(“乍看”應(yīng)釋為剛一看去,初看) 3.D 4.D明喻(其它為通感) 5.B 6.C(聯(lián)系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 7.B 8.C 9.C 10.C 11.B 12.D 13.D(本節(jié)是寫月色,是側(cè)面描寫) 14.C(A彌留:病重快要死了;B更加C滿D填滿) 15.D 16.葉—花—香—波 17.C 18.B(從語段的最后一句看:“流水”依舊“遮住了”) 19.C 20.D 21.C 22.D 23.D 24.B 25.C
第Ⅱ卷
閱讀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題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暉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蓋田田,倍添麗色。不過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fēng)情。
近來,炎天溽暑,始終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風(fēng)徐來,綠云自動”的荷池。趁著晚晴時分,全家到了植物園。一路上盡念著姜白石(南宋詞人)的句子“古城野水,喬木參天”、“水佩風(fēng)裳無數(shù)”、“冷香飛上詩句”、“高柳垂蔭,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似乎涼意頓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對滿塘翠葉紅花,卻很想嘆氣!首先,荷葉太擠,擠得每片葉子都不易伸展,很難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謝,就是未開,加上剛下過一場雨,一點荷香也聞不到,自悔尋芳到已遲,“冷香嫣然”只是憑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間居然一大塊空白,片葉俱無,真像人頭上患上了癬癩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據(jù)說是水污染的后遺癥,真是大煞風(fēng)景?春傻男那,到此已索然無味,正預(yù)備敗興而返。——偏偏一歲半的小女兒面對平生初見的“奇景”,正感動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說“花花開啦”、“蜻蜓來啦!”兩條小腿,繞池急奔,興奮得恨不能縱浪池水中,伴花葉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們也只有繞池一周。這才發(fā)覺到池邊樹下,游人如織,觀賞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靜坐,有人閑聊,有人讀書,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驟雨方晴,夕陽燦燦如金,荷風(fēng)陣陣,拂面生涼,老樹濃蔭,細草柔碧。再細看池中未開的花苞宛如木筆,亭亭擎立,嫣紅如染,荷葉上圓珠的閃爍,晶瑩如玉。此情此景,確也可樂。忽覺心中陰霾頓消,也想著和女兒唱起歌來:“夕陽斜,晚風(fēng)飄,大家齊唱采蓮謠……”
原來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一年好景,一歲繁華,本無須遠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細無遺的眼,真正去領(lǐng)略,就是福氣。
26.文中與“玉立婷婷”同義的詞語是________。
27.“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8.“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fēng)情”的“風(fēng)情”是指________(可用文中詞語稍加組織概括作答)
29.第二節(jié)引姜白石詞句,意在表達________。
30.作者“預(yù)備敗興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下列對本文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
B.作者對荷池感情的變化可以這樣概括:向往荷池——嘆氣敗興——觀賞得樂。
C.作者寫如織游人怡然自得襯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樂。
D.作者用華美的詞藻和大致整齊的文句描寫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悅之情。
E.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現(xiàn)出對水污染的不滿。
作文
32.以《校園的早晨》為題,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斷,要求描繪具體,并能滲透某種明確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26.亭亭擎立 27.池中大塊空白,片葉俱無以不沾不染之心和巨細無遺之眼領(lǐng)略繁花好景就能得樂! 28.荷塘夕照,確也可樂(當(dāng)“依據(jù)此情此景”指代的內(nèi)容和“確也可樂!薄耙病闭諔(yīng)“別有”) 29.去荷池路上的喜悅之情或?qū)沙氐南蛲椋ㄒ资~句之后有“似乎涼意頓生,溽署已消!保 30.①荷葉太擠。難有“田田”之感②聞石到荷香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塊空白,大煞風(fēng)景(文中有“首先”、“其次”、“再”。) 31.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語句說,應(yīng)是“一年好景,一歲繁華”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對比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轉(zhuǎn)換觀賞、描寫的角度) 32.(略)
《西洲曲》介紹及原文閱讀
《西洲曲》,南朝樂府民歌名,最早著錄于徐陵所編《玉臺新詠》。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潛稱其“續(xù)續(xù)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古詩源》卷十二),陳祚明則謂之“言情之絕唱”(《采菽堂古詩選》)。詩中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xiàn)實到夢境,對鐘愛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純熟的表現(xiàn)技巧。
《西洲曲》藝術(shù)魅力自不容置疑。但與一般南朝樂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極為難解,研究者甚至稱之為南朝文學(xué)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段髦耷返恼Z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質(zhì)樸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難解并不在字詞的生僻、晦澀,而是整首詩的詩意難以得到一個貫通全篇的暢達的解釋。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詩歌所涉時間、地點、人物、情節(jié)等,都有幽暗不明之處,難以得到一個一致的解釋。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選用“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兩句,這兩句描寫的是秋天蓮子成熟時的盛景,而“蓮”諧音“憐”,“蓮子”諧音“憐子”,表明了女子對情郎既憐且愛的深情,用在《荷》文中,和前文獨具朦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應(yīng),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開闊、明朗了。
【西洲曲全文】
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fēng)吹烏臼(一說烏桕)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fēng)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西洲曲相關(guān)注釋】
〖西洲〗地名,未詳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紀念的地方。
〖下〗落。落梅時節(jié)是本詩中男女共同紀念的時節(jié)。
〖鴉雛色〗形容頭發(fā)烏黑發(fā)亮。鴉雛,小鴉。
〖伯勞〗鳴禽,仲夏始鳴。
〖翠鈿〗用翠玉做成或鑲嵌的首飾。
〖蓮心〗和“憐心”雙關(guān),就是相愛之心。
〖蓮子〗諧音“憐子”,就是“愛你”的意思。
〖徹底紅〗就是紅得通透底里。
〖望飛鴻〗有望書信的意思,古人有鴻雁傳書的傳說。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此二句似倒裝。意思是秋夜的一片藍天像大海,風(fēng)吹簾動,隔簾見天便覺似海水蕩漾。一說這里把江稱為海,“海水”即指江水。
〖悠悠〗渺遠。天海遼廓無邊,所以說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夢的“悠悠”。
〖君〗指住在江北的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