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_____ (插敘交待情誼深厚)。
經過:_____ 。
結束:__ 。
(老師講解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三)議一議
1、從文章中各個人物在處理羚羊木雕的過程中的表現(xiàn),你認為他們分別是個怎樣的人?(分析人物特征)(學生小組討論)
(個性不同,態(tài)度相同,只看到物品價錢價值,不知友情更可貴。)
2、這樣做好不好?為什么?
3、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 (小組討論)
4、課文作者傾向誰,持什么觀點?從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小組討論)
三、學生置疑,教師記錄學生的問題,并且指導解惑。
四、課堂小結
子女靠父母培養(yǎng)。父母是主導地位,子女的缺點,父母是有責任的,與其怪孩子自作主張,不如怪自己事前未講清楚。作者的傾向主要是教育子女的。若從“我”這一面去看,是有教訓可以吸取的。小時候畢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傊,萬事需“三思而后行”。
【課堂測評】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字注音并組詞。
2、勾畫文中有關說話時神態(tài)描寫的句子,積累成自己的語言。
3、整體感知課文,想想:圍繞“羚羊木雕”送給朋友這件事,表現(xiàn)了幾種不同的態(tài)度和情感?
4、課文中有一段關于“我”與萬芳間友誼歷史和交往的敘述,從這段文字中,表現(xiàn)出萬芳的什么性格特點?這段文字去掉行嗎?為什么?
5、課文結尾用了一個反問句,有何作用?含義是什么?
二、閱讀理解
體會愛心
有這樣一位特別的母親。
為了體驗沒有水的感覺,這位母親帶著上幼兒園的女兒從北京千里迢迢來到甘肅的定西。在汽車上,母親告訴孩子她們馬上就要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了。女兒便打算向駱駝學習,趕緊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鄉(xiāng)家里,母女倆從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還是去年積下的雨水。村民告訴她們,因用水緊張,這水得循環(huán)著使用:先用來洗臉,然后用來洗衣服,最后又用這盆臟水去喂豬。
女兒說:“豬怎么能喝這樣的水呢?”
媽媽反問:“那你覺得應該給它們喝什么?”
“我給它們喝檸檬汁,給它們喝牛奶!迸畠阂荒樦蓺馔嶂^回答。
后來媽媽問她剛從井里打上來的水能不能喝,女兒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凈!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兩天沒喝水了呢?也不喝嗎?”
“不喝!
不過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為她太渴,這兒太苦,而是因為媽媽訓斥了她。這戶老鄉(xiāng)家數(shù)月來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為了招待遠方來的客人,特地買來了韭菜。但當小女孩看到他們用水洗菜、揉面時,她拒絕吃飯。
對她來說,畢竟再大的挑剔也拗不過口渴的難耐,于是她終于喝了兩天來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氣都有些陰沉,似乎一場雨即在眼前,給太久沒下雨的土地及這兩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帶來希望,可最終都破滅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縫,農民面臨的將是顆粒無收的命運。
母女倆要回北京了。女兒已和這兒的孩子結下了友誼,此刻的離去竟有些難舍。雖然那些孩子灰頭土臉,衣著破舊,因為他們從未嘗到過水的暢快淋漓,但可貴的是他們純真的童心和從單純的眼中流出的晶瑩的淚。
揮手告別黃土地,把那里的貧窮落后留在身后,卻會把一種體會留在心里。年輕的母親要讓女兒體驗的,我想應該不只是水的珍貴。什么是愛心?那不只是打電話到新聞媒體去告訴他們“我要獻愛心啦”,也不是在鎂光燈的閃爍下向某慈善機構捐款,而是不漠視、不鄙夷不如我們生活條件的生命存在,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別人,同時自己也懷著一顆感激之心去生活。
7、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干涸( ) 挑剔( 。【瑩( ) 鄙夷( 。
8、解釋下列詞語。
①干涸:
②鄙夷:
9、本文記敘的事件是什么?
10、為什么說本文寫的這位母親“特別”?結合現(xiàn)實生活談談。
11、本文主要運用哪種描寫手法寫小女孩?表現(xiàn)了小姑娘怎樣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