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簡介與生平
王世貞(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
嘉靖26年(1547年)進士,萬歷17年(1589年)官至刑部尚書,移疾歸,卒年65歲,贈太子少保。
王世貞是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領袖之一。好為古詩文,始于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雖不以字名,顧吳中諸書家,唯世貞一人知法古人。書學雖非當家,而議論翩翩,筆法古雅。兼善畫,尤善畫梅,有題畫梅寄吳江趙令君季北諸詩。
萬歷2年(547年)北行,錢谷為作紀行圖,起小祗林至廣陵32圖。唐詩畫譜有其仿魏之璜詩意圖。著藝苑巵言。
王世貞詩詞作品:《登太白樓》、《亂后初入吳舍弟小酌》、《陪段侍御登靈巖絕頂》、《欽鴀行》《塞上曲》、《暮秋村景即事》、《西城宮詞》、《華語網[thn21.com]作品》《岳墳》、《憶江南》《酹孫太初墓》、《戚將軍贈寶劍歌二首》、《過長平作長平行》
詳細介紹:
王世貞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屢遷員外郎、郎中,又為青州兵備副使。
三十八年,父王予以灤河失事為嚴嵩所構,論死,世貞解官奔赴京師告免。未成,持喪歸,三年喪滿后猶卻冠帶。
隆慶元年(1567)訟父冤,得平反,被薦以副使蒞大名,遷浙江右參政、山西按察使,又歷廣西右布政使,入為太仆寺卿。
萬歷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數奏陳屯田、戍守、兵食事宜。咸切大計。因忤張居正罷官。后起為應天府尹,復被劾罷。居正歿后,起為南京刑部右侍郎,辭疾不赴。久之,起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書,以疾辭歸。二十一年卒于家。
王世貞倡導文學復古運動,認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當時有一定影響。家藏書甚富。自稱平生所購《周易》、《禮經》、《毛詩》、《左傳》、《史記》、《三國志》、《唐書》之類,過3000余卷,均為宋本精槧。
家有別墅“弇州園”,于園后建“小酉館”,貯書達3萬余卷。另將經學之書專藏于“藏經樓”中。對宋槧元刊之書,作“爾雅樓”貯之,又于“九友齋”中,藏宋本兩漢書,為齋中第一寶。此書后歸于“天祿琳瑯”。
與唐順之結為莫逆之交,二人皆以文學、藏書而知名。他以詩文名于世,與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并稱后七子。
攀龍歿,獨領文壇二十年,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僧道莫不奔走其門下。鑒于臺閣體文風不振,他提出文必西漢,詩必盛唐。所作詩文,也多為復古模擬之作,但往往失于藻飾。
晚年深有所悟,于唐好白居易,于宋好蘇軾,詩文以恬淡為宗。又好史學,以史才自許。自弱冠登朝,即好訪朝家故典,晚年又得見內府檔案秘籍,著述甚豐。
既是文人,也是學者。學問淵博,文章不拘一格,雖摹秦仿漢,依舊自有特色,具有“博綜典籍,諳習掌故”之特點,如《題海天落照圖后》。
其著作文學方面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續(xù)稿》二百零七卷和《藝苑卮言》十二卷;史學方面有《弇山堂別集》一百卷,松江人陳復表將其所著的各種朝野載記、秘錄等匯為《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內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傳記、邊疆史地、奇事佚聞等,是一部較完整的明代史料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