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寫作特點
華語網(wǎng)(Thn21.com)高中語文欄目組 雪園
1、文章層次清晰,有條有理,轉折起伏,引人入勝:
文章的導語、主體、結尾三個部分清晰明確,讓讀者一目了然。導語寫中心事件,采用描寫式和評論式的寫法;接著是主體,加以闡發(fā)歷史事實。這一部分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結構的,把一個一個的事件貫穿起來。從1957年前蘇聯(lián)發(fā)射成功人造衛(wèi)星說起,作為事件的背景,這個背景是與所報道的事件有著密切關系的詮釋性材料,因為蘇聯(lián)的發(fā)射成功才驚醒了剛剛建國的的新中國,才驚醒了有著千年夢想的中國人,也可以說是后來事件發(fā)展的最直接的原因。當時英國的《衛(wèi)報》曾有文章寫道:“1957年蘇聯(lián)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讓英、美、中三國領導人大跌眼鏡。當時的中國領袖毛澤東在得知確切消息之后,不無失望地說:‘我們怎么能算得上一個大國?中國連一顆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別說衛(wèi)星了。’”接下來是敘述中國研究載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發(fā)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再設想載人航天,可惜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搞下去;時間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計劃”實施,推動了航天事業(yè)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確定航天計劃;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fā)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號又飛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發(fā)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又成功發(fā)射;又回到了現(xiàn)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義的載人飛船“神舟”五號載著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進入了預定軌道。時間、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歷程細致的敘述出來,了解了我們在太空探索中的艱難與曲折。總之,主體部分運用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的交叉方式,以時間推進等手段來切割事件,構成若干側面,經過作者的精心組合剪輯將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表現(xiàn)為兩點:
一是借用文學手段,如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采用描寫方法,在導語和結尾部分表現(xiàn)的最為突出。如導語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陽暉映著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聳入云天的發(fā)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號飛船內,楊利偉──中國第一個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薄吧衔纾箷r整,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巨型運載火箭噴射出一團桔紅色的烈焰,托舉著載人飛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現(xiàn)了當時的情景,增加了新聞的生動性和形象性,給人以立體感和現(xiàn)場感。結尾部分:“在這個金色的秋日,這一刻終于到來了。在萬戶的飛天嘗試過了600多年后,又一個勇敢的中國人──楊利偉,向太空飛去……”而在這形象的描寫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對著這千年夢圓的時刻,作為一個中國人誰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們在讀這些文字時,隨著文字的跳動,我們的心情也在跳動,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單是導語和結尾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應能體會出這種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為了這個飛天夢想,一個古老的民族已經等待了幾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弊院栏,蒼桑感交織在一起,讓人不禁回想那半個世紀中國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語言富于韻味。如“中國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源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钡谝痪溆谜,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結合,抑揚頓挫,把中國的歷史和中國人的精神融合起來,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3.寫作借鑒
本文是一篇很適合學習運用的范本,大家可以對照本文的特點注意運用:
詳細深入,過程完整。它不僅要把所報道的新聞事件的概況、結果告訴受眾,還用生動具體的事實,詳細地交代我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使受眾明了新聞事件到底是怎樣發(fā)生的,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
生動形象、具體感人。通訊對新聞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僅僅停留在結論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實、情節(jié)化的描述來具體反映事實,繪聲繪色地描繪出所報道的新聞事實的詳細運動狀態(tài)和人物活動的經過,給受眾以形象感。
議論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訊不僅要記敘事實,寫出新聞事件的基本情況和經過,還要通過議論、抒情等手法,直接抒發(fā)作者的主觀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場和愛憎,從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更有理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