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鄒忌修八尺有余 修:長,這里指身高
B.徐公來,孰視之 孰:同“熟”,仔細
C.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愛
D.聞寡人之耳者 聞:聽說
48.下列加點的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茍全性命于亂世
B.謂其妻曰 專其利三世矣
C.上書諫寡人者 陳勝者,陽城人也
D.齊國之美麗者也 客之美我者
49.下列對本文理解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朝服衣冠,窺鏡”,“服”“窺”這兩個細節(jié)動作,生動地揭示了鄒忌自我欣賞的內(nèi)心活動。
B.寫齊王,惜墨如金,只一個“善”字,既表達了齊王對鄒忌的贊同和納諫的誠意,又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貴。
C.本文敘事簡潔、剪裁巧妙,詳細描繪了齊王受蒙蔽的情況,鄒忌比美進諫、齊王納諫施政以及納諫結果等內(nèi)容則略寫。
D.本文與“三”有關的信息非常豐富:鄒忌問的人物有三個,人物答語有三次、心理有三種,齊王受蒙蔽情況有三層,進諫情況有三種,進諫進程有三個,獎賞有三個等級等。
50.把第卷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2分)
譯文:
(2)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2分)
譯文:
51.請舉一個我國歷史上關于進諫或納諫的事例,并分享一次你生活中成功勸說的經(jīng)歷。(3分)
十三、(2016·北海)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2.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隔篁竹,聞水聲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B.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C.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十年春,齊師伐我
D.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53.下列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乃記之而去 孔子云:何陋之有
B.以其境過清 其真不知馬也
C.全石以為底 皆以皆以美于徐公
D.怡然不動 屋舍儼然
54.下列對文章理解有錯誤的一項是( )
A.第1段由遠及近敘述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繪聲繪行繪色,寫出了小石潭水清、石奇、樹綠的特點,展示了小石潭的美。
B.“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這句話,正、側(cè)面描寫相結合,正面寫了水的清澈,側(cè)面則寫了魚在水中嬉戲。
C.第3段描寫了小石潭的岸勢和源頭,設喻貼切,突出了溪流的曲折有致,溪岸的峭拔多姿,以及溪源的神秘莫測。
D.本文運用了情景交融的寫法,如第4段寫小石潭“寂寥無人”“其境過清”,正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貶謫后憂傷心情的自然流露。
55.把第1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十四、(2016·玉林、防城港)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