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關(guān)天人合一的觀點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說則是折衷的,或許也是更科學(xué)的。“天人合一”強調(diào)“天道”和“人道”、“自然”、“人為”的相通和統(tǒng)一。
這個觀點最早由戰(zhàn)國時子思、孟子提出。
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西漢董仲舒強調(diào)天與人以類相符
宋以后思想家從“理”“性”“命”等方面來論證天人合一的關(guān)系。
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說“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強調(diào)“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與此相關(guān)的論述還有
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強調(diào)“畏天命”的必要。
子思、孟子主張?zhí)烊撕弦恢f,認為人只要擴充“誠”的德性,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矣”。
墨子重視人的“強力而為”,但又提出“天志”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老子指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應(yīng)當順從自然。
莊子則主張“無以人滅天”,“牛馬四足,是謂天;落(絡(luò))馬首,穿牛鼻,是謂人”,以為一切人為都是對自然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