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魯魏劉列傳 第十五
*魯恭弟丕*
卓茂字子康,南陽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時學(xué)于長安,事博士江生,[一]習(xí)詩、禮及歷筭,究極師法,稱為通儒。性寬仁恭愛。鄉(xiāng)黨故舊,雖行能與茂不同,而皆愛慕欣欣焉。[二]
注[一]江生,魯人江翁也。昭帝時為博士,號魯詩宗。見前書。
注[二]東觀記曰:“茂為人恬蕩樂道,推實不為華貌,行己在于清濁之閑,自束發(fā)至白首與人未嘗有爭競。”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稱為長者。時嘗出行,有人認其馬。茂問曰:“子亡馬
幾何時?”對曰:“月余日矣!泵旭R數(shù)年,心知其謬,嘿解與之,挽車而去,顧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彼眨R主別得亡者,乃詣府送馬,叩頭謝之。茂性不好爭如此。
后以儒術(shù)舉為侍郎,給事黃門,遷密令。[一]勞心諄諄,視人如子,[二]舉善而教,口無惡言,吏人親愛而不忍欺之。[三]人嘗有言部亭長受其米肉遺者,[四]
茂辟左右問之曰:“亭長為從汝求乎?為汝有事囑之而受乎?將平居自以恩意遺之
乎?”人曰:“往遺之耳。”茂曰:“遺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竊聞賢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遺之,吏既卒受,故來言耳!泵唬骸叭隇楸秩艘。
凡人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仁愛,知相敬事也。今鄰里長老尚致饋遺,此乃人道所以相親況吏與民乎?吏顧不當(dāng)乘威力強請求耳。凡人之生,髃居雜處,故有經(jīng)紀(jì)禮義以相交接。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閑邪?亭長素善吏,歲時遺之,禮也!比嗽唬骸捌埲绱,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設(shè)大法,禮順人情。今我以禮教汝汝必?zé)o怨惡;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門之內(nèi),小者可論,大者可殺也。且歸念之!”于是人納其訓(xùn),吏懷其恩。初,茂到縣,有所廢置,吏人笑之,鄰城聞?wù)呓则科洳荒。河南郡為置守令,茂不為嫌,理事自若。[五]數(shù)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遺。
平帝時,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縣皆被其災(zāi),獨不入密縣界。督郵言之,[六]太守不信,自出案行,見乃服焉。
注[一]密,今洛州密縣也。
注[二]諄諄,忠謹(jǐn)之貌也。詩曰:“誨爾諄諄!币糁樂础
注[三]家語曰:“密子賤為單父宰,人不忍欺!
注[四]部謂所部也。
注[五]東觀記曰:“守令與茂并居,久之,吏人不歸往守令!
注[六]續(xù)漢志曰:“郡監(jiān)縣有五部,部有督郵掾,以察諸縣也。”
是時王莽秉政,置大司農(nóng)六部丞,勸課農(nóng)桑,[一]遷茂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隨送。及莽居攝,以病免歸郡,常為門下掾祭酒,不肯作職吏。
注[一]王莽攝政,置大司農(nóng)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勸課農(nóng)桑。今書及東觀記并言六部。
更始立,以茂為侍中祭酒,[一]從至長安,知更始政亂,以年老乞骸骨歸。
注[一]續(xù)漢志曰:“侍中,無員,掌侍左右,顧問應(yīng)對,本有仆射一人,中興轉(zhuǎn)為祭酒!
時光武初即位,先訪求茂,茂詣河陽謁見。[一]乃下詔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執(zhí)節(jié)淳固,誠能為人所不能為。夫名冠天下,當(dāng)受天下重賞,故武王誅紂,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二]今以茂為太傅,封曪德侯,食邑二千戶,[三]賜幾杖車馬,衣一襲,絮五百斤”。[四]復(fù)以茂長子戎為太中大夫,次子崇為中郎,給事黃門。建武四年,薨,賜棺旘頉地,車駕素服親臨送葬。
注[一]東觀記曰,茂時年七十余矣。
注[二]王子比干,紂殺之。商容,殷賢臣。武王入殷,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畢公表商容之閭。表,旌顯也。閭,里門也。事見史記。
注[三]東觀記、續(xù)漢書皆作“宣德侯”。
注[四]單復(fù)具謂之襲。
子崇嗣,徙封泛鄉(xiāng)侯,官至大司農(nóng)。[一]崇卒,子棽嗣。[二]棽卒,子欣嗣。
欣卒,子隆嗣。永元十五年,隆卒,無子,國除。
注[一]泛鄉(xiāng)在瑯邪郡不其縣。
注[二]棽音丑金反,又所金反。
初,茂與同縣孔休、陳留蔡勛、安觽劉宣、楚國龔勝、上黨鮑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時并名重當(dāng)時。休字子泉,哀帝初,守新都令。[一]后王莽秉權(quán),休去官歸家。及莽篡位遣使赍玄纁、束帛,請為國師,遂歐血托病,杜門自絕。
光武即位,求休、勛子孫,賜谷以旌顯之。劉宣字子高,安觽侯崇之從弟,知王莽當(dāng)篡乃變名姓,抱經(jīng)書隱避林藪。建武初乃出,光武以宣襲封安觽侯。
擢龔勝子賜為上谷太守。勝、鮑宣事在前書。勛事在玄孫邕傳。
注[一]新都,縣也,屬南陽郡。
論曰:建武之初,雄豪方擾,虓呼者連響,嬰城者相望,[一]斯固倥傯不暇給之日。
[二]卓茂斷斷小宰,無它庸能,[三]時已七十余矣,而首加聘命,優(yōu)辭重禮,其與周、
燕之君表閭立館何異哉?[四]于是蘊憤歸道之賓,[五]越關(guān)阻,捐宗族,以排金門者觽矣。夫厚性寬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鄰于恕,[六]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七]
注[一]虓,虎怒也。詩曰:“闞如虓虎!眿氤,言以城自嬰繞。
注[二]字書曰:“倥傯,窮困也。給,足也。”日促事多,不暇給足也。
注[三]斷斷猶專一也。書曰:“斷斷猗無它伎!
注[四]史記燕昭王即位,欲雪齊恥,以招賢者,得郭隗,為筑宮而師事之。
注[五]蘊,積也。
注[六]校,報也。鄰,近也。曾子曰:“犯而不校!
注[七]怨謂為人所怨也;,恨也。
魯恭字仲康,扶風(fēng)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魯*(傾)**[頃]*公,為楚所滅,遷于下邑,因氏焉。世吏二千石,哀平閑,自魯而徙。祖父匡,王莽時,為羲和,有權(quán)數(shù),號曰智囊“”。[一]父某,建武初,為武陵太守,卒官。時恭年十二,弟丕七歲,晝夜號踴不絕聲郡中賻贈無所受,[二]乃歸服喪,禮過成人,鄉(xiāng)里奇之。十五,與母及丕俱居太學(xué)習(xí)魯詩,[三]閉戶講誦,絕人閑事,兄弟俱為諸儒所稱,學(xué)士爭歸之。
注[一]匡設(shè)六筦之法以窮工商,故曰權(quán)數(shù)。
注[二]公羊傳曰:“貨財曰賻。”
注[三]高祖時魯申公詩也。
太尉趙□慕其志,每歲時遣子問以酒糧,皆辭不受。[一]恭憐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shù)以禮請,謝不肯應(yīng),母強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豐教授。建初初,丕舉方正,恭始為郡吏。太傅趙□聞而辟之。肅宗集諸儒于白虎觀,恭特以經(jīng)明得召,與其議。[二]
注[一]問,遺也。
注[二]與音豫也。
□復(fù)舉恭直言,待詔公車,拜中牟令。恭專以德化為理,不任刑罰。訟人許伯等爭田累守令不能決,恭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責(zé),輟耕相讓。亭長從人借牛而不肯還之,牛主訟于恭。恭召亭長,□令歸牛者再三,猶不從。恭嘆曰:“是教化不行也!庇庥【R去。掾史泣涕共留之,[一]亭長乃臱悔,還牛,詣獄受罪,恭貰不問。[二]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聞之,疑其不實,使仁恕掾肥親往廉之。[三]恭隨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傍。傍有童兒,親曰:“兒何不捕之?”兒言“雉方將雛”。親瞿然而起,[四]與恭訣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夡耳。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此三異也。
久留,徒擾賢者耳。”
還府,具以狀白安,是歲,嘉禾生恭便坐廷中,[五]安因上書言狀,帝異之。會詔百官舉賢良方正恭薦中牟名士王方,帝即征方詣公車,禮之與公卿所舉同,方致位侍中。恭在事三年,州舉尤異,會遭母喪去官,吏人思之。
注[一]續(xù)漢志曰:“縣置掾史如郡!
注[二]貰,寬貸也,音時夜反。
注[三]仁恕掾,主獄,屬河南尹,見漢官儀。廉,察也。
注[四]瞿音久住反。
注[五]便坐,于便側(cè)之處,非正室也。續(xù)漢書云:“恭謙不矜功,封以言府,府即奏上。尹以檄勞曰:‘君以名德,久屈中牟,物產(chǎn)之化流行,天降休瑞,應(yīng)行而生,尹甚嘉之!焙蟀菔逃。和帝初立,議遣車騎將軍竇憲與征西將軍耿秉擊匈奴,恭上疏諫曰:陛下親勞圣思,日□不食,憂在軍役,誠欲以安定北垂,為人除患,定萬世之計也。
臣伏獨思之,未見其便。社稷之計,萬人之命,在于一舉。數(shù)年以來,秋稼不熟,人食不足倉庫空虛,國無畜積。會新遭大憂,人懷恐懼。[一]陛下躬大圣之德,履至孝之行盡諒陰三年,聽于頉宰。百姓闕然,三時不聞警蹕之音,[二]莫不懷思皇皇,若有求而不得。[三]今乃以盛春之月,興發(fā)軍役,擾動天下,以事戎夷,誠非所以垂恩中國,改元正時,由內(nèi)及外也。
注[一]章帝崩也。
注[二]三時,秋、夏、冬也。天子出警入蹕。和帝章和二年二月即位,明年春,議擊匈奴。帝在諒陰不出,故百姓三時不聞警蹕。
注[三]禮記□弓曰:“魯人顏丁善居喪,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不得!毖园傩账嫉酃使б。
萬民者,天之所生。天愛其所生,猶父母愛其子。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則天氣為之舛錯況于人乎?故愛人者必有天報。昔太王重人命而去邠,故獲上天之佑。[一]夫戎狄者四方之異氣也。蹲夷踞肆,與鳥獸無別。[二]若雜居中國,則錯亂天氣,污辱善人是以圣王之制,羈縻不絕而已。[三]
注[一]史記,古公修后稷、公劉之業(yè),國人皆戴之。戎翟攻之,人人皆怒欲戰(zhàn),古公曰:“人以我故戰(zhàn),殺人父子,予不忍為。”乃與私屬盡去邠,止于岐下。
邠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fù)歸于岐下。旁國聞之,亦多歸附。古公乃營筑城郭室屋而邑之人皆歌頌其德。武王即位,追尊古公為大王。
注[二]夷,平也。肆,放也。言平坐踞傲,肆放無禮也。
注[三]字書曰:“羈,馬絡(luò)頭也。”蒼頡篇曰:“縻,牛蹹也!
今邊境無事,宜當(dāng)修仁行義,尚于無為,令家給人足,安業(yè)樂產(chǎn)。夫人道乂于下,則陰陽和于上,祥風(fēng)時雨,覆被遠方,夷狄重譯而至矣。易曰:‘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痆一]言甘雨滿我之缶,誠來有我而吉已。[二]夫以德勝人者昌,以力勝人者亡。
今匈奴為鮮卑所殺,遠臧于史侯河西,去塞數(shù)千里,而欲乘其虛耗,利其微弱,是非義之所出也。前太仆祭肜遠出塞外,卒不見一胡而兵已困矣。[三]白山之難,不絕如綖,[四]都護陷沒,士卒死者如積,[五]迄今被其辜毒。孤寡哀思之心未弭仁者念之,以為累息,柰何復(fù)欲襲其夡,不顧患難乎?今始征發(fā),而大司農(nóng)調(diào)度不足[六]使者在道,分部督趣,[七]上下相迫,民閑之急亦已甚矣。三輔、并、涼少雨麥根枯焦,牛死日甚,此其不合天心之效也。
髃僚百姓,咸曰不可,陛下獨柰何以一人之計,□萬人之命,不恤其言乎?上觀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臣恐中國不為中國,豈徒匈奴而已哉!惟陛下留圣恩休罷士卒,以順天心。
注[一]易比卦辭也。孚,誠信也。缶,土器也。王弼注云:“親乎天下,著信盈缶,應(yīng)者豈一道而來,故必有它吉也。”
注[二]比卦坤下坎上。坤為土,缶之象也。坎為水,雨之象也。坎在坤上,故曰甘雨滿我之缶。有誠信,則它人來附而吉也。
注[三]永平十六年,竇固、祭肜、耿秉、來苗等四道出擊匈奴。固至天山,擊走呼衍王肜坐不至涿邪山,無所見而還,下獄免為庶人也。
注[四]白山即天山也。言肜、固俱擊匈奴,固至天山,肜還下獄,同歷艱危,故曰如綖。公羊傳曰“中國不絕若綖”也。
注[五]永平末年,焉耆、龜茲共攻沒都護陳睦,殺吏士二千余人。
注[六]度音大各反。
注[七]趣音促。
書奏,不從。每政事有益于人,恭輒言其便,無所隱諱。
其后拜為魯詩博士,由是家法學(xué)者日盛。遷侍中,數(shù)召燕見,問以得失,賞賜恩禮寵異焉。遷樂安相。[一]是時東州多盜賊,髃輩攻劫,諸郡患之。恭到,重購賞,開恩信[二]其渠帥張漢等率支黨降,恭上以漢補博昌尉,[三]其余遂自相捕擊,盡破平之,州郡以安。
注[一]章帝孫千乘王寵相也。和帝改千乘國為樂安國,故城在今淄州高苑縣北。
注[二]說文曰:“以財相賕曰購。”
注[三]博昌,縣,屬千乘國,今青州縣也。
永元九年,征拜議郎。八月,飲酎,齋會章臺,詔使小黃門特引恭前。其夜拜侍中,□使陪乘,勞問甚渥。冬,遷光祿勛,選舉清平,京師貴戚莫能枉其正。
十*(二)**[三]*年,代呂蓋為司徒。[一]十五年,從巡狩南陽,除子撫為郎中,賜駙馬從駕。[二]時弟丕亦為侍中。兄弟父子并列朝廷。后坐事策免。[三]殤帝即位,以恭為長樂韂尉。永初元年,復(fù)代梁鮪為司徒。[四]
注[一]漢官儀曰:“呂蓋字君*(上)**[玉]*,苑陵人!
注[二]駙,副也。非正所乘,皆為副。說文曰:“駙馬,副馬也!
注[三]續(xù)漢書曰“坐族弟弘農(nóng)都尉炳事免官”也。
注[四]漢官儀曰“鮪字伯元,河?xùn)|平陽人”也。
初,和帝末,下令麥秋得案驗薄刑,而州郡好以苛察為政,因此遂盛夏斷獄。
恭上疏諫曰:臣伏見詔書,敬若天時,[一]憂念萬民,為崇和氣,罪非殊死,且勿案驗。進柔良,退貪殘,奉時令。[二]所以助仁德,順昊天,致和氣,利黎民者也。
注[一]若,順也。尚書堯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敬授人時!
注[二]言順月令以行事也。
舊制至立秋乃行薄刑,自永元十五年以來,改用孟夏,而刺吏、太守不深惟憂民息事之原進良退殘之化,[一]因以盛夏征召農(nóng)人,拘對考驗,連滯無已,司隸典司京師,四方是則,[二]而近于春月分行諸部,托言勞來貧人,而無隱惻之實,煩擾郡縣,廉考非急逮捕一人,罪延十?dāng)?shù),[三]上逆時氣,下傷農(nóng)業(yè)。案易五月姤用事。[四]經(jīng)曰:“后以施令誥四方!盵五]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所以助微陰也。[六]行者尚止之況于逮召考掠,奪其時哉!
注[一]月令曰:“孟夏,命太尉贊桀俊,遂賢良,舉長大,行爵出祿,必當(dāng)其位!
注[二]漢官儀曰:“司隸校尉董領(lǐng)京師及三輔、三河、弘農(nóng)。”
注[三]逮,及也。辭所連及,即追捕之。
注[四]東觀記曰:“五月姤卦用事。”姤卦巽下干上,初六,一陰爻生,五月之卦也。本多作“后”,古字通。
注[五]誥,理也。易姤卦象曰:“天下有風(fēng),姤,后以施令誥四方!备蔀樘,君之象也;巽為風(fēng),號令之象也;后,君也;故以喻人君施令也。
注[六]易復(fù)卦曰:“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惫氏闹烈酥剐幸。五月陰氣始生故曰微陰。
比年水旱傷稼,人饑流□。[一]今始夏,百谷權(quán)輿,陽氣胎養(yǎng)之時。[二]自三月以來陰寒不暖,物當(dāng)化變而不被和氣。月令:“孟夏斷薄刑,出輕系。行秋令則苦雨數(shù)來五谷不熟!盵三]又曰:“仲夏挺重囚,益其食。[四]行秋令則草木零落,[五]人傷于疫。”[六]夫斷薄刑者,謂其輕罪已正,不欲令久系,故時斷之也。臣愚以為今孟夏之制可從此令,其決獄案考,皆以立秋為斷,以順時節(jié),育成萬物,則天地以和,刑罰以清矣。
注[一]□,散也。
注[二]爾雅曰:“權(quán)輿,始也!比f物皆含胎長養(yǎng)之時。
注[三]鄭玄注禮記云:“申之氣乘之也。苦雨,白露之類也,時物得而傷也!
注[四]挺猶寬也。
注[五]西之氣乘之也。八月宿直昴,為獄主殺。
注[六]大陵之氣為害也。大陵,星名。春秋合誠圖曰“大陵主死喪”也。
初,肅宗時,斷獄皆以冬至之前,自后論者互多駁異。鄧太后詔公卿以下會議,恭議奏曰:夫陰陽之氣,相扶而行,發(fā)動用事,各有時節(jié)。若不當(dāng)其時,則物隨而傷。王者雖質(zhì)文不同而茲道無變,四時之政,行之若一。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據(jù)皆夏之時也,[一]其變者唯正朔、服色、犧牲、徽號、器械而已。[二]故曰:“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币自唬骸皾擙埼鹩!盵三]言十一月、十二月陽氣潛臧,未得用事。雖煦噓萬物,養(yǎng)其根荄,[四]而猶盛陰在上,地涷水冰,陽氣否隔,閉而成冬。
故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五]言五月微陰始起,至十一月堅冰至也。
注[一]謂氣候及星辰□旦,皆夏時也。
注[二]夏以建寅為正,服色、犧牲、徽號、器械皆尚黑;殷以建丑為正,尚白;周以建子為正尚赤。周以夜半為朔,殷以雞鳴為朔,夏以平旦為朔。祭天地宗廟曰犧卜得吉曰牲。徽號,旌旗之名也。器械,禮樂之器及甲兵也。
注[三]龍以喻陽氣,易干卦初九爻辭。
注[四]荄,草根也,荄音該,又音皆。
注[五]易坤卦象辭也。馴,順也。言陰以卑順為道,漸至顯著,猶自履霜而至堅冰。
夫王者之作,因時為法。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一]冀承天心,順物性命,以致時雍。然從變改以來,年歲不熟,谷價常貴,人不寧安。
小吏不與國同心者,率入十一月得死罪賊,不問曲直,便即格殺。雖有疑罪,不復(fù)讞正。
一夫吁嗟,王道為虧,況于觽乎?易十一月“君子以議獄緩死”[二]可令疑罪使詳其法,大辟之科,盡冬月乃斷。其立春在十二月中者,勿以報囚如故事。[三]
注[一]三正,三微也。前書音義曰:“言陽氣始施,萬物微而未著,故曰微。”
一曰天統(tǒng),謂周十一月建子為正,天始施之端也。二日地統(tǒng),謂殷十二月建丑為正,地始化之端也。三曰人統(tǒng),謂夏十三月建寅為正,人始成之端也。
注[二]易中孚象詞也;[圖中孚十一月卦也。
注[三]報囚,謂奏請報決也。
后卒施行。
恭再在公位,選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數(shù)十人。而其耆舊大姓,或不蒙薦舉,至有怨望者。恭聞之,曰:“學(xué)之不講,是吾憂也。[一]諸生不有鄉(xiāng)舉者乎?”終無所言。[二]恭性謙退,奏議依經(jīng),潛有補益,然終不自顯,故不以剛直為稱。
三年,以老病策罷。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注[一]講,習(xí)也。論語孔子之言也。
注[二]言人患學(xué)之不習(xí)耳,若能究習(xí),自有鄉(xiāng)里之舉,豈要待三公之辟乎?以兩子為郎。長子謙,為隴西太守,有名績。謙子旭,官至太仆,從獻帝西入關(guān),與司徒王允同謀共誅董卓。及李傕入長安。旭與允俱遇害。
丕字叔陵,性沈深好學(xué),孳孳不倦,[一]遂杜絕交游,不荅候問之禮。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遂兼通五經(jīng),以魯詩、尚書教授,為當(dāng)世名儒。后歸郡,為督郵功曹所事之將,無不師友待之。
注[一]孳孳,不怠之意。
建初元年,肅宗詔舉賢良方正,大司農(nóng)劉寬舉丕。時對策者百有余人,唯丕在高第,除為議郎,遷新野令。視事儙年,州課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務(wù)在表賢明,慎刑罰。七
年,坐事下獄司寇論。[一]
注[一]司寇,刑名也。決罪曰論,言奏而論決之。前書曰“司寇,二歲刑”也。
元和元年征,再遷,拜趙相。門生就學(xué)者常百余人,關(guān)東號之曰“五經(jīng)復(fù)興魯叔陵”。趙王商嘗欲避疾,[一]便時移住學(xué)官,丕止不聽。[二]王乃上疏自言,詔書下丕。
丕奏曰:“臣聞禮,諸侯薨于路寢,大夫卒于嫡室,[三]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
學(xué)官傳五帝之道,修先王禮樂教化之處,王欲廢塞以廣游燕,事不可聽!痹t從丕言,王以此憚之。
其后帝巡狩之趙,特被引見,難問經(jīng)傳,厚加賞賜。在職六年,嘉瑞屢降,吏人重之。
注[一]商,趙王良之孫。
注[二]學(xué)宮謂學(xué)舍也。
注[三]路寢、嫡室皆正寢。禮喪大記之文。
永元二年,遷東郡太守。丕在二郡,為人修通溉灌,百姓殷富。數(shù)薦達幽隱名士。
[一]明年,拜陳留太守。視事三儙,后坐稟貧人不實,征司寇論。
注[一]續(xù)漢書曰:“薦王龔等,皆備帷幄近臣!
十一年復(fù)征,再遷中散大夫。[一]時侍中賈逵薦丕道蓺深明,宜見任用。和帝因朝會召見諸儒,丕與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數(shù)事,帝善丕說,罷朝,特賜冠幘履蟱衣一襲。丕因上疏曰:“臣以愚頑,顯備大位,犬馬氣衰,猥得進見,論難于前,無所甄明[二]衣服之賜,誠為優(yōu)過。臣聞?wù)f經(jīng)者,傳先師之言,非從己出,不得相讓;相讓則道不明若規(guī)矩權(quán)衡之不可枉也。[三]難者必明其據(jù),說者務(wù)立其義,浮華無用之言不陳于前故精思不勞而道術(shù)愈章。
法異者,各令自說師法,博觀其義。覽詩人之旨意,察雅頌之終始,明舜、禹、嚱陶之相戒[四]顯周公、箕子之所陳,[五]觀乎人文,化成天下。[六]陛下既廣納謇謇以開四聰無令芻蕘以言得罪;[七]既顯巖穴以求仁賢,無使幽遠獨有遺失!
注[一]續(xù)漢志曰:“秩六百石,無員。”。
注[二]甄,別也。
注[三]規(guī),圓也。矩,方也。權(quán),秤錘。衡,秤衡。
注[四]尚書帝舜謂禹曰:“臣作朕股肱耳目。”禹戒舜曰:“安汝止,慎乃在位!
咎繇戒禹曰:“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在知人。”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笔窍嗾]也。
注[五]周公作無逸、立政二篇以戒成王,箕子為武王陳洪范九疇之義,并見尚書。
注[六]易賁卦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注云:“解天之文則時變可知;解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
注[七]芻蕘,采薪者也。大雅板詩曰“詢于芻蕘”也。
十三年,遷為侍中,免。
永初二年,詔公卿舉儒術(shù)篤學(xué)者,大將軍鄧騭舉丕,再遷,復(fù)為侍中、左中郎將,再為三老。[一]五年,年七十五,卒于官。
注[一]三老,解見明帝紀(jì)也。
魏霸字喬卿,濟陰句陽人也。[一]世有禮義。霸少喪親,兄弟同居,州里慕其雍和。
注[一]句音鉤。
建初中,舉孝廉,八遷。和帝時為鉅鹿太守。以簡樸寬恕為政。掾史有過,*[要]**(霸)*先誨其失,不改者乃罷之。吏或相毀訴,霸輒稱它吏之長,終不及人短,言者懷臱,譖訟遂息。
永元十六年,征拜將作大匠。明年,和帝崩,典作順陵。時盛冬地凍,中使督促,數(shù)罰縣吏以厲霸。霸撫循而已,初不切責(zé),而反勞之曰:“令諸卿被辱,大匠過也!
吏皆懷恩,力作倍功。
延平元年,代尹勤為太常。明年,以病致仕,為光祿大夫。永初五年,拜長樂韂尉,以病乞身,復(fù)為光祿大夫,卒于官。
劉寬字文饒,弘農(nóng)華陰人也。[一]父崎,順帝時為司徒。[二]寬嘗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寬車中認之。寬無所言,下駕步歸。有頃,認者得牛而送還,叩頭謝曰:“臱負長者隨所刑罪。”寬曰:“物有相類,事容脫誤,幸勞見歸,何為謝之?”州里服其不校。[三]
注[一]謝承書曰“寬少學(xué)歐陽尚書、京氏易,尤明韓詩外傳。星官、風(fēng)角、筭歷,皆究極師法,稱為通儒。未嘗與人爭埶利之事”也。*(隅)*角,*[隅]*也。觀四隅之風(fēng)占之也。
注[二]崎音丘宜反。
注[三]校,報也。論語曰:曾子曰“犯而不!。
桓帝時,大將軍辟,五遷司徒長史。[一]時京師地震,特見詢問,再遷,出為東海相。[二]延熹八年,征拜尚書令,遷南陽太守。典歷三郡,溫仁多恕,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常以為“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終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災(zāi)異或見,引躬克責(zé)。
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學(xué)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zhí)經(jīng)對講。[三]見父老慰以農(nóng)里之言,
少年勉以孝悌之訓(xùn)。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
注[一]大將軍,梁冀也。
注[二]東海王強曾孫臻之相也。
注[三]續(xù)漢書曰:“博士祭酒,秩六百石。祭酒本仆射也,中興改為祭酒。”處士,有道蓺而在家者。
靈帝初,征拜太中大夫,侍講華光殿。[一]遷侍中,賜衣一襲。轉(zhuǎn)屯騎校尉,遷宗正轉(zhuǎn)光祿勛。熹平五年,代許訓(xùn)為太尉。[二]靈帝頗好學(xué)蓺,每引見寬,常令講經(jīng)。
寬嘗于坐被酒睡伏。[三]帝問:“太尉醉邪?”寬仰對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責(zé)大,憂心如醉!钡壑仄溲。
注[一]洛陽宮殿簿云:“華光殿在華林園內(nèi)。”
注[二]漢官儀曰:“許訓(xùn)字季師,平輿人。”
注[三]被,加也,為酒所加也。被音平寄反。
寬簡略嗜酒,不好盥浴,[一]京師以為諺。嘗坐客,遣蒼頭市酒,迂久,大醉而還。
[二]客不堪之,罵曰:“畜產(chǎn)!睂掜汈踩艘暸,疑必自殺。顧左右曰:“此人也,罵言畜產(chǎn),辱孰甚焉!故吾懼其死也!狈蛉擞噷捔铐,伺當(dāng)朝會,裝嚴(yán)已訖,使侍婢奉肉羹,躀污朝衣。婢遽收之,寬神色不異,乃徐言曰:“羹爛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內(nèi)稱為長者。
注[一]說文曰:“澡手曰盥!币艄。
注[二]迂久猶良久也。
后以日食策免。拜韂尉。光和二年,復(fù)代段颎為太尉。在職三年,以日變免。
又拜永樂少府,遷光祿勛。以先策黃巾逆謀,[一]以事上聞,封逯鄉(xiāng)侯六百戶。
[二]中平二年卒,時年六十六。贈車騎將軍印綬,位特進,謚曰昭烈侯。子松嗣,官至宗正。
注[一]先策謂預(yù)知也。
注[二]逯音錄。
贊曰:卓、魯款款,情箻德滿。[一]仁感昆蟲,愛及胎卵。[二]寬、霸臨政,亦稱優(yōu)緩。
注[一]款款,忠誠也。
注[二]童兒不捕雉也。
?庇
八六九頁三行卓茂字子康按:王先謙謂李善文選注作“字子容”。
八六九頁七行推實不為華貌按:殿本“推”作“雅”。校補謂作“雅實”與通鑒合。
作“推實”亦與東觀記合,推實即推誠,非字有誤。
八七0頁五行故有經(jīng)紀(jì)禮義以相交接按:王先謙謂東觀記“義”作“儀”。
八七0頁一四行密子賤按:汲本、殿本“密”作“宓”。
八七一頁一0行絮五百斤集解引惠棟說,謂東觀記云“金五百斤”。
八七一頁一六行東觀記續(xù)漢書皆作宣德侯按:書鈔五十二、類聚四十六引漢官儀,并作“宣德侯”。
八七二頁六行不仕王莽時按:刊誤謂“時”字衍。李慈銘謂“時”字本當(dāng)作“世”,章懷避諱改。
八七三頁九行其先出于魯*(傾)**[頃]*公按:校補謂“傾”乃“頃”之誤,史記魯世家可證。今據(jù)改。
八七三頁一二行與母及丕俱居太學(xué)習(xí)魯詩按:校補謂此文當(dāng)有脫誤,婦人不能同居太學(xué)習(xí)經(jīng)也。
八七四頁八行訟人許伯等爭田累守令不能決按:張森楷?庇浿^治要“累”下有年“”字。
八七四頁一四行親瞿然而起按:王先謙謂東觀記作“親默然有頃”。
八七七頁一行誠來有我而吉已按:刊誤謂“我”當(dāng)作“它”,注文甚明。
八七七頁二行遠臧于史侯河西按:校補引錢大昭說,謂“史侯”南匈奴傳作“安侯”。
八七七頁九行惟陛下留圣恩刊誤謂“恩”當(dāng)作“思”。按:惠棟云袁紀(jì)作“恩”。
八七八頁一二行十*(二)**[三]*年代呂蓋為司徒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十二年”當(dāng)
依和帝紀(jì)作“十三年”。今據(jù)改。
八七八頁一六行呂蓋字君*(上)**[玉]*據(jù)王先謙說改。
八八0頁五行后以施令誥四方按:集解引錢大昕、惠棟說,謂“誥”本作“詰”,詰,止也,后人據(jù)王弼本改之耳。
八八二頁四行易十一月汲本、殿本“一”作“二”。按:集解引王補說,謂袁紀(jì)作十一月中孚曰“”。
八八二頁八行十一月卦也按:汲本、殿本“一”作“二”。
八八三頁二行謙子旭官至太仆李慈銘謂“旭”三國志注作“馗”。今按:注見魏志董卓傳引張璠漢紀(jì)。
八八三頁一三行便時移住學(xué)官按:“學(xué)官”汲本作“學(xué)宮”。
八八四頁一四行法異者各令自說師法博觀其義按:李慈銘謂“法異者”之“法”字
上當(dāng)有“家”字。
八八六頁一行魏霸字喬卿按:御覽五一二引謝承后漢書作“字嶠卿”。王先謙謂東觀記與傳同一本作“字延年”。
八八六頁三行掾史有過*(要)**[霸]*先誨其失李慈銘謂“要”蓋“霸”字之誤,俗書霸作西頭故轉(zhuǎn)誤作“要”。今據(jù)改。
八八六頁五行典作順陵按:校補引錢大昭說,謂殤帝紀(jì)作“慎陵”,注云俗本作順陵“”者誤。
八八七頁一行*(隅)*角*[隅]*也據(jù)殿本改。
更多有關(guān)后漢書 二十四史 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