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摸福利,免费国产永久在线播放,五月天天堂久久,亚洲欧美日韩偷拍综合一区

  • <strike id="4caqy"><input id="4caqy"></input></strike>
    <ul id="4caqy"><dd id="4caqy"></dd></ul>
    <center id="4caqy"></center>
  • <menu id="4caqy"><noscript id="4caqy"></noscript></menu>
  •  華語網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 正文

    禮記正義卷二十 文王世子第八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會員上傳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卷二十 文王世子第八

      陸曰:“文王,周文王昌也。鄭云:‘以其善為世子之禮,故著謚號標篇,言可法也!

    [疏]正義曰:案鄭《目錄》云:“名曰《文王世子》者,以其記文王為世子時之法,此於《別錄》屬《世子法》!贝似畠确灿形骞(jié),從“文王之為世子”下,終“文王之為世子也”為第一節(jié),論文王武王為世子之禮、下之事上之法。從“凡學世子”至“周公踐阼”為第二節(jié),論在上教下,說庠序,釋奠先圣、先師,養(yǎng)老東序,并明茸荃教世子,又更論周公踐阼,抗世子法於伯禽之事。自“庶子之正於公族”至“不翦其類”為第三節(jié),明庶子正理、族人燕飲,及刑罰之事,殊於異姓,又更覆說殊於異姓之義。自“天子視學”至“典于學”為第四節(jié),論天子視學,養(yǎng)三老五更,并明公侯伯子男反歸養(yǎng)老於國。自“世子之記”以終篇末為第五節(jié),以其文王為世子圣人之法,非凡人所行,故更明尋常世子法。各隨文解之。

    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三皆曰朝,以其禮同。
      ○朝,直遙反。三如字,又息暫反。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小臣之屬,掌外內之通命者。御,如今小史直日矣。
      ○衣,徐於既反,又如字。豎,上主反。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孝子恒兢兢。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又,復也。
      ○復,扶又反。及莫又至,亦如之。莫,夕也。
      ○莫音暮,注及篇末皆同。其有不安節(jié),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節(jié)謂居處故事。履,蹈地也。
      ○蹈,徒報反。王季復膳。飲食安也。然后亦復初。憂解。
      ○解,胡買反。

    [疏]“文王”至“復初”。
      ○正義曰:案緯之說,文王年九十六始稱王,崩后謚之曰文,則為世子之時,未得為文王也,記者於后追而書之。下記世子朝父母,每日唯二。又《內則》云“命士以上,昧爽而朝,日入而夕”者,朝禮具,夕禮簡,故言夕。今三皆曰朝者,以其禮同,故通言朝。凡常世子朝父母每日唯二,今文王朝於王季日三者,增一時又三者皆稱朝,并是圣人之法也。

    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jié)。在,察也。
      ○上,時掌反。暖,乃管反,徐況煩反。食下,問所膳。問所食者。命膳宰曰:“末有原!睉唬骸爸Z!比缓笸。末猶勿也。原,再也。勿有所再進,為其失飪,臭味惡也。退,反其寢。
      ○末,亡曷反。應,應對之應。為,于偽反。飪,而審反,生孰之節(jié)。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焉。庶幾程式之。帥,循也。文王有疾,武王不說冠帶而養(yǎng)。言常在側。
      ○稅,本亦作脫,又作說,同,音他活反,養(yǎng),羊尚反。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欲知氣力箴藥所勝。
      ○壹,本亦作一。飯,扶晚反,下及篇末皆同。箴,本亦作諴,之林反。勝音升。旬有二日乃間。間猶瘳也。
      ○瘳,丑由反,差也。

    [疏]“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jié),食下,問所膳”至“乃間”。
      ○正義曰:“食上”謂獻饌,“食下”謂食畢徹饌而下,文王問進食之人,其父所膳何食,膳宰答畢,文王又命戒膳宰云:末有原。末,無也。原,再也。言在后進食之時,皆須新好,無得使前進之物而有再進,膳宰應曰誥,然后文王乃退,反其寢也。
      ○注“末猶”至“其寢”。
      ○正義曰:末,微末,故為勿也。原,再也,《釋言》文。云“為其失飪,臭味惡也”者,食若再進,必熟爛過節(jié),故為失飪。臭謂氣也,言氣之與味皆惡也,故云“臭味惡”。云“退,反其寢”者,以來至王季寢門外,今云退,故知退反其寢,謂文王私寢也。
      ○注“庶幾程式之,帥,循也”。
      ○正義曰:案《爾雅·釋言》云:“庶幾,尚也!笔鞘鼛诪槟缴兄x!俺淌街闭撸淌浅滔抟,式是法式,言武王慕尚文王,以為程限法式。帥,循也!夺屧b》文。經云“不敢有加焉”者,以武王伐紂,功業(yè)既成,恐有逾越文王之嫌,故記者云“不敢有加焉”。
      ○注“間猶瘳也”。
      ○正義曰:若病重之時病恒在身,無少間空隙。病今既損,不恒在身,其間有空隙,故云“間猶瘳也”。瘳是疾減損也。

    文王謂武王曰:“女何夢矣?”間后容臥。
      ○女音汝,后同。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帝,天也。
      ○聆音零,本或作齡。文王曰:“女以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國焉,咀荃其終撫諸?”撫猶有也。言君王,則此受命之后也。文王曰:“非也。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年,天氣也。齒,人壽之數(shù)也。九齡,九十年之祥也。文王以勤憂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言與爾三者,明傳業(yè)於女,女受而成之。
      ○壽音受,后同。樂音洛。予爾,羊汝反。傳,直專反。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君子曰終,終其成功。

    [疏]“文王”至“而終”。
      ○正義曰:文王疾瘳,武王得安睡,文王問,爾其何夢?武王對曰:夢見天帝與我九齡之言,而與我也。文王語武王云:天既與女九齡之言,女以九齡為何事也。武王曰:齡,善也,是福善之事,西方有九國未賓,既夢得九種齡善,君王其終撫諸。撫,有也。諸,之也。言王終久有之。文王曰:女之所言非也。古者謂年齡,謂稱年為齡。古者稱齒亦為齡。天既與女九齡,女得九十年之祥。是我為百歲,爾為九十,吾與爾三焉,言我於百年中,與爾以三年焉;适显疲骸耙跃琵g謂鈴鐸,謂天以九個鈴鐸而與武王!北轵灂荆g皆從齒,解為鈴鐸,於理有疑,亦得為一義。今謂天直以九齡之言而與武王,不知齡是何事,故文王不審,云“女以為何”。
      ○注“撫猶”至“后也”。
      ○正義曰:撫為存撫,故為有也!把跃,則此受命之后”者,文王繼王季為西伯,是殷之諸侯,不合稱王。今武王謂之君王,故知受命之后也。案《書傳》云:“文王受命一年,質虞芮之訟,二年伐鬼方,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薄稌颉吩疲骸耙笫季讨堋!编嵶⒃疲骸凹q聞文王三伐皆勝,而始畏惡之,囚於羑里!比フ,謂二年伐鬼方,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則被囚在四年之末,五年之初。於時必未稱王,若其稱王,反叛已露,紂何肯囚復釋之?是知於時必未稱王也!稌鴤鳌吩疲骸拔迥攴リ。”《殷傳》云:“五年之初,得散宜生等獻寶而釋文王。”文王出則克黎,六年伐崇則稱王,故《詩·皇矣》論伐崇,“是類是禡”,行天子禮。此云稱王在受命之后者,謂受命六年之后也。受命者,謂受赤雀丹書之命,故《中候我應》云:“赤雀入酆,止於昌戶,受命之時,已三分有二!苯裨莆鞣接芯艊稌r未賓,則非有二分諸侯也;蛞詾橛、蜀、羌、髳、微、盧、彭、濮之徒,未知定是何國也。
      ○注“年,天氣也”至“成之”。
      ○正義曰:《爾雅·釋天》云:“周曰年!蹦辏。稔孰謂歲穀一孰,是年為天氣也。《大戴禮》云:“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齒!笔侨藟壑當(shù)也。又年穀一孰而零落,人之年老,齒亦零落,是年之與齒,俱有零落之義。云“文王以勤憂損壽”者,以文王當紂暴虐之時,故知勤憂損壽也。《無逸》篇云:“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笔乔趹n也。云“武王以安樂延年”者,以武王承文王之業(yè),故安樂延年!对姟~麗》“美萬物盛多”,“始於憂勤,終於逸樂”也。年壽之數(shù),賦命自然,不可延之寸陰,不可減之晷刻。文王九十七,武王九十三,天定之數(shù)。今文王云“吾與女三”者,示其傳基業(yè)於武王,欲使武王承其所傳之業(yè),此乃教戒之義訓,非自然之理。

    成王幼,不能涖阼。涖,視也。不能視阼階,行人君之事。
      ○涖音吏,又音類,下同。涖視,本或作蒞,臨也。周公相,踐阼而治。踐,履也。代成王履阼階,攝王位,治天下也。
      ○相,息亮反。治,徐直吏反,下注“治定”同,一音如字?故雷臃恫,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躬q舉也。謂舉以世子之法,使與成王居而學之。
      ○抗,苦浪反。長,丁丈反,后皆同。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以成王之過擊伯禽,則足以感喻焉。
      ○撻,他達反,擊也。文王之為世子也。顯上事。

    [疏]“成王幼不能”至“子也”。
      ○正義曰:武王既終,成王幼弱,不能涖阼階行人君之事,周公乃輔相成王,令成王且在學,學世子之道。周公代成王踐履阼階,攝王位而臨天下,乃興舉世子之法於伯禽,伯禽舉行世子之法以示成王,欲令成王觀而法之,使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
      ○“成王有過則撻伯禽”者,若成王法效伯禽,不能備具,而有過失,周公則笞撻伯禽,責其不能以世子之禮教成王也。必如此者,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
      ○“文王之為世子也”者,從篇首以至於此,是文王之為世子及武王成王之法,其武王成王為世子之禮,皆上法文王,故以文王之為世子總結之也。
      ○注“涖視”至“之事”。
      ○正義曰:案鄭注《金縢》云:“文王崩后,明年生成王!眲t武王崩時,成王年十歲,服喪三年畢,成王年十二,明年將踐阼,周公欲代之攝政,群叔流言,周公辟之,居東都,時成王年十三也。居東二年,成王收捕周公之屬黨,時成王年十四也。明年秋大熟,遭雷風之變。時周公居東三年,成王年十五,迎周公反,而居攝之元年也。居攝四年,封康叔作《康誥》,是成王年十八也。故《書傳》云:“天子大子十八稱孟侯!本訑z七年,成王年二十一也。明年,成王即政,年二十二也。此是鄭義,推成王幼不能踐阼之事也。
      ○注“踐履”至“下也”。
      ○正義曰:經云“周公相,踐阼而治”,知非周公輔相成王。今云“踐阼而治”,必知周公代成王履阼階者,以《明堂位》云“天子負斧依,南鄉(xiāng)而立”,又云“周公踐天子之位”,是代居位也。

    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四時各有宜學。士謂司徒論俊選所升於學者。
      ○學,戶孝反,教也,下“小樂正學干”、“籥師學戈”、“學舞干戚”同。選,息戀反,后同。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干,盾也。戈,句孑戟也。干戈,《萬》舞,象武也,用動作之時學之。羽籥,《籥》舞,象文也,用安靜之時學之!对姟吩疲骸白笫謭(zhí)籥,右手秉翟。”
      ○夏,戶嫁反,下放此;a,羊灼反。楯,食準反,又音尹。句,古侯反。翟,大歷反。小樂正學干,大胥贊之;a師學戈,籥師丞贊之。四人皆樂官之屬也,通職,秋冬亦學以羽籥。小樂正,樂師也!吨芏Y》“樂師掌國學之政,教國子小舞”,“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春入學,舍菜合舞。秋頒學合聲”,“籥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
      ○大如字,又音大。胥,息余反,又息呂反,注皆放此。版音板,本又作板。舍菜音釋,后“舍菜”同。頒音班。胥鼓《南》!赌稀,南夷之樂也。胥掌以六樂之會,正舞位。旄人教夷樂,則以鼓節(jié)之。《詩》云:“以《雅》以《南》,以籥不僣!
      ○旄音毛。僣,七尋反,又子念反。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zhí)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抖Y》在瞽宗,《書》在上庠。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陽用事,則學之以聲。陰用事,則學之以事。因時順氣,於功易成也。周立三代之學,學《書》於有虞氏之學,《典》、《謨》之教所興也。學舞於夏后氏之學,文武中也。學《禮》、《樂》於殷之學,功成治定,與已同也。
      ○大音太,下文注“大樂正”、“大學”、“大傅”、“大祖”、“大寢”皆同。瞽音古,瞽宗,殷學名。庠音詳,上庠,虞學名。播,波我反。易,以豉反。

    [疏]“凡學”至“上庠”。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是第二節(jié)中,教世子及學士時節(jié),兼明所教之官及所教之處!胺矊W世子及學士必時”者,學謂教也,言三王教世子及學士等,必各逐四時所宜,則下文之類是也。
      ○注“四時”至“學者”。
      ○正義曰:“四時各有所宜學”者,即下云“春夏學干戈”,及“春誦夏弦”之類是也。云“學士謂司徒論俊選所升於學”者,則《王制》云“王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及國之俊選等升於學”,謂大學也。故下云“於東序”,是大學也。
      ○注“干盾”至“秉翟”。
      ○正義曰:干,盾也。春時萬物有孚甲,故象干也。盾,捍也。盾所以捍難,故以干為盾也。云“戈,句孑戟也”者,夏氣茂盛,萬物體壯,枝葉似戟,有句孑也。案《考工記》:“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以其形句曲有孑刃!编嵲疲骸叭艚耠u鳴戟也!痹啤案筛辏度f》舞,象武也”者,宣八年《公羊傳》:“《萬》者何?干舞也。”以其用干,故知象武。若其《大武》,則以干配戚,則《明堂位》云:“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比羝湫∥,則以干配戈,則《周禮》樂師教小舞、干舞是也。春夏陽氣發(fā)動,故云“用動作之時學之”!扒锒瑢W羽籥”,羽,翟羽也。秋則體成文章也;a,笛也;a聲出於中,冬則萬物藏於中。云“羽籥,籥舞,象文也”,宣八年《公羊傳》云:“籥者何?籥舞也。”以其不用兵器,故象文也。引《詩》者,《邶風·簡兮》之篇也,證羽籥之義,以秋冬凝寒漸靜,故云“用安靜之時學之”。盧植以為春教干,夏教戈,秋教羽,冬教籥。但干與戈、羽與籥,舞時相對之物;适显啤班嵰对姟贰笫謭(zhí)籥,右手秉翟’,則秋冬羽籥同教,春夏亦同教干戈”,義或然也,皆據年二十升大學者也。
      ○注“四人”至“吹籥”。
      ○正義曰:云“通職,秋冬亦學以羽籥”者,此籥師云教戈,《周禮》“籥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是籥師既教戈,又教籥。此小樂正教干,《周禮》樂師教小舞,則六舞皆教,故知通職。至秋冬之時,亦教羽籥也。云“小樂正,樂師也”者,諸侯謂之小樂正,天子謂之樂師,此有大樂正及小樂正,《周禮》有大司樂,有樂師,故知小樂正當樂師也。但此經雜,多有諸侯之禮,故謂之大樂正也、小樂正也。云“《周禮》樂師掌國學之政,教國子小舞”者,證樂師有教舞之事。小舞者,謂年幼小時教之舞,其舞即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也。云“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春入學,舍菜合舞,秋頒學合聲”者,證大胥有教樂之事,大胥掌教學士版籍,以待聚致諸子,諸子則學士也。春時入學釋蘋藻之菜,禮先圣先師,合六舞節(jié)奏,令之得所。秋時頒布學者才藝,和合音聲,使應曲折。云“籥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者,證籥師有教樂之事。《周禮》唯有籥師,此云籥師丞者,或諸侯之禮,或異代之法。
      ○“胥鼓《南》”。
      ○胥謂大胥,《南》謂南夷之樂。旄人教國子南夷樂之時,大胥則擊鼓以節(jié)南樂,故云“胥鼓《南》”。
      ○注“南南”至“不僣”。
      ○正義曰:《鉤命決》云:“東夷之樂曰《昧》,南夷之樂曰《南》,西夷之樂曰《朱離》,北夷之樂曰《禁南》,一名《任》!薄睹魈梦弧吩疲骸啊度巍,南蠻之樂也!痹啤榜阏埔粤鶚分畷,正舞位”者,證大胥所以鼓節(jié)《南》,由正舞位,故鼓之也。云“旄人教夷樂”者,證教《南》樂之人是旄人也。引《詩》“以雅以南”者,是《小雅·鼓鍾》之詩,剌幽王用樂不與德比,故陳先王正樂以剌之。教夷蠻者,明王德化率來四夷,言先王以《萬》舞之雅樂,以四夷之《南》樂,以籥舞之文樂,進旅退旅,則知三舞各得其所,不有僣差。引之者,證此經之《南》,舉南樂,則四夷之樂皆教之也。
      ○注“誦謂”至“同也”。
      ○正義曰:誦謂歌樂者,謂口誦歌樂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弦謂以絲播《詩》”者,謂以琴瑟播彼《詩》之音節(jié),《詩》音則樂章也。若學舞之時,春夏學干戈而用動,秋冬學羽籥而用靜,皆據年二十升於大學者。若其未升大學之時,則春誦夏弦,在殷之瞽宗也。云“陽用事則學之以聲”,春夏是陽,陽主清輕,故學聲,聲亦清輕。云“陰用事則學之以事”,秋冬屬陰,陰主體質,故學事,事亦體質。因四時所宜,順動靜之氣,於學功業(yè)易成也。云“周立三代之學”者,謂立虞、夏、殷學也。其虞之學制在國,兼在西郊,郊則周之小學也。夏、殷之學亦在國。而鄭注《儀禮》云“周立四代之學於國”者,合周家為言耳,故與此注不同。夏后氏之學在上庠,即周之大學,為夏之制也。云“學《書》於虞氏之學,《典》、《謨》之教所興也”者,《虞書》有《典》有《謨》,故就其學中而教之,則周之小學也。云”學舞於夏后氏之學,文武中也”,夏后氏上受舜禪,是文:下有湯伐,是武。以此二者之間,故云“文武中”,以兼有文舞武舞故也。云“學《禮》、《樂》於殷之學,功成治定,與已同也”者,以湯伐桀,武王伐紂,殷、周革命,事類相似,故云“功成治定,與已同也”。先師以為三代學,皆立大學小學。今案下養(yǎng)老於東序,是周之大學,夏之東序也。又《王制》云“養(yǎng)老於虞庠”,是周之小學為虞庠也。又此學虞學也,學舞於夏學,學禮於殷學。若周別有大學小學,更何所教也?

    凡祭與養(yǎng)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學以三老之威儀也。養(yǎng)老乞言,養(yǎng)老人之賢者,因從乞善言可行者也。合語,謂鄉(xiāng)射、鄉(xiāng)飲酒、大射、燕射之屬也!多l(xiāng)射記》曰:“古者,於旅也語!
      ○合如字,徐音閤,注同。下“大合樂”放此。大樂正學舞干戚,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shù)。學以三者之舞也。戚,斧也。語說,合語之說也。數(shù),篇數(shù)。
      ○說如字,徐始銳反,注“語說”同。大司成論說在東序。論說,課其義之深淺,才能優(yōu)劣。此云樂正司業(yè),父師司成,則大司成、司徒之屬師氏也。師氏掌以美詔王,教國子以三德三行,及國中、失之事也。
      ○論,力門反,徐力頓反,注同。行,下孟反,下文“德行”同。

    [疏]“凡祭與養(yǎng)老”至“在東序”。
      ○正義曰:此一節(jié)還是第二節(jié)中,教世子及學士祭與養(yǎng)老合語之威儀,又教世子等祭與養(yǎng)老合語之義理,兼明所教之官及所教之處,又明司成之官考課才藝深淺也。
      ○“凡祭與養(yǎng)老乞言,合語之禮”者,此之一“凡”總包三事也:一是祭,二是養(yǎng)老乞言,三是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謂祭與養(yǎng)老乞言及合語之禮,皆小樂正之官詔告世子及學士於東序之中,謂小樂正以此祭及養(yǎng)老、合語三者之威儀以教世子及學士等。
      ○注“學以”至“也語”。
      ○正義曰:學以三者,學,教也。教以三者威儀容貌,言祭與養(yǎng)老乞言及合語行禮之時,皆有容貌,故小樂正教之。云“合語謂鄉(xiāng)射,鄉(xiāng)飲酒、大射、燕射之屬也”者,此經先云祭與養(yǎng)老乞言,別云合語,則合語非祭與養(yǎng)老也。故知是鄉(xiāng)射、鄉(xiāng)飲酒必大射、燕射之等,指《儀禮》成文而言之,以其此等至旅酬之時,皆合語也。其實祭未及養(yǎng)老,亦皆合語也。故《詩·楚茨》論祭祀之事,云“笑語卒獲”,箋云:“古者於旅也!闭Z是祭,有合語也。養(yǎng)老既乞言,自然合語也。引《鄉(xiāng)射記》者,證旅酬之時,得言說先王之法,故云“古者於旅也語”。言合語者,謂合會義理而語說也。
      ○“大樂”至“授數(shù)”。
      ○前文小樂正既教三者之威儀,今大樂正又教三者之義理,故大樂正學舞干戚,干戚則前經祭祀也。祭祀之時,舞其干戚之樂。不云祭祀,而云舞干戚者,容祭祀之外,馀干戚皆教之。語說,謂合語之說,則前經合語也,亦大樂正教以語說義理。命乞言者,大樂正命此世子及學士於老者而乞言,則前經養(yǎng)老乞言。但前經云祭,故養(yǎng)老乞言與祭相連,故尊之,序在合語之上。此經不云祭,故略其養(yǎng)老在語說之下。皆大樂正授數(shù)者,謂干戚、語說、乞言三者,皆大樂正之官授世子及學士等篇章之數(shù),為之講說,使知義理。
      ○注“學以”至“篇數(shù)”。
      ○正義曰:此經與前經重序其事,文勢相似,前經小樂正乃教威儀,事淺,故云“詔之東序”。此大樂正所教義理既深,故“大樂正授數(shù)”。知者,文承東序之下,大樂正授數(shù)之時,亦在東序,大司成論說在東序。
      ○小樂正既詔以三者威儀,大樂正又教以三者義理,於是大司成之官論量課說此世子學士等義理之深淺、才能之優(yōu)劣於東序之中。
      ○注“司成”至“事也”。正義曰:鄭以下文云“樂正司業(yè),父師司成”,父師與樂正相連。此大司成亦與大樂正相次,故知司成則大司成也。以其掌教,故知是司徒之屬。以其父師司成,又掌教國子,故知當師氏也。引《師氏》以美詔王以上者,皆《師氏職》文。案《書傳》“大夫為父師”,《周禮·師氏》中大夫云教國子以三德三行,三德“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云“及國中、失之事”者,中謂中禮,失謂失禮,掌國家中禮、失禮之事也。

    凡侍坐於大司成者,遠近間三席,可以問。間猶容也。容三席則得指畫相分別也。席之制,廣三尺三寸三分,則是所謂函丈也。
      ○坐,才臥反,又如字。遠近間,并如字;間,猶容也,注同,徐古辨反。指畫,乎麥反。別,彼列反。廣,古曠反,又如字。三寸,一本作“廣三尺三寸三分”。函,胡南反。終則負墻,卻就后席相辟。
      ○辟音避,下“辟君”同。列事未盡不問。錯尊者之語,不敬也。

    [疏]“凡侍”至“不問”。
      ○正義曰:此一節(jié)論國子侍坐於大司成之儀,故云“侍坐於大司成”。
      ○“遠近間三席,可以問”者,去大司成遠近,中間可容三席之地。席制廣三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三席則函一丈,可以指畫而問也。
      ○“終則負墻”者,問終則起,卻就后席,負墻而坐,辟后來問者!傲惺挛幢M不問”者,其問事之時,必待尊者言終,如有不曉,然后更問。若尊者序列其事未得終盡,則不可錯亂尊者之語而輒有咨問,則為不敬也。

    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官謂《禮》、《樂》、《詩》書之官,《周禮》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此之謂先師之類也。若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億可以為之也。不言夏,夏從春可知也。釋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無迎尸以下之事。
      ○億,本又作噫,音抑。

    [疏]“凡學”至“如之”。
      ○正義曰:此論四時在學釋奠之事。凡學者,謂《禮》、《樂》、《詩》、書之學,於春夏之時,所教之官各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之時,所教之官亦各釋奠於其先師,故云“秋冬亦如之”。猶若教《書》之官,春時於虞庠之中釋奠於先代明《書》之師,四時皆然。教禮之官,秋時於瞽宗之中釋奠於其先代明《禮》之師,如此之類是也。
      ○注“官謂”至“之事”。
      ○正義曰:“官謂《禮》、《樂》、《詩》、《書》之官”者,謂所教之官也。若春誦夏弦,則大師釋奠也。教干戈,則小樂正、樂師等釋奠也。教禮者,則執(zhí)禮之官釋奠也;适显疲骸捌浣屉m各有時,其釋奠則四時各有其學,備而行之!币啊吨芏Y》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者,此《周禮·大司樂》文。引之者,證樂之先師也,后世釋奠祭之。然則《禮》及《詩》、《書》之官,有道有德者亦使教焉。死則以為《書》、《禮》之祖,后世則亦各祭於其學也,故云“此之謂先師之類也”。以大司樂掌樂,故特云“樂祖”,其馀不見者,《周禮》文不具也。云“若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者,皆《漢書·儒林傳》文。案《書傳》,伏生濟南人,故為秦時博士,孝文帝時以《書》教於齊魯之間!对姟酚忻,毛公,趙人,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高堂生者,魯人,漢興為博士,傳《禮》十七篇!端囄闹尽罚骸皾h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為樂官,頗能記其鏗鎗鼓舞,不能言其義。”是其事也。其儒林傳《詩》、《書》及《禮》多矣,而不言者,以其非俊異也。又有傳《易》及《春秋》,不引者,以此經唯有《詩》、《書》、《禮》、《樂》,故不引《易》與《春秋》。云“億可以為之也”者,億是發(fā)語之聲,言此等之人,后世亦可為先師也。疑而不定,故發(fā)聲為億。以三時釋奠,獨不言夏,故言夏從春可知也。以其釋奠,直奠置於物,無食飲酬酢之事,故云”設薦饌酌奠而已,無迎尸以下之事”。釋奠所以無尸者,以其主於行禮,非報功也。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及行事,必以幣。謂天子命之教、始立學官者也。先圣,周公若孔子。

    [疏]“凡始”至“以幣”。
      ○正義曰:此明諸侯之國,天子命之使立學者,必釋奠於先圣先師,及行事之時,必用幣而行禮。諸侯言始立學,必釋奠於先圣先師,則天子始立學,亦釋奠於先圣先師也。天子云四時釋奠於先師,不及於先圣者,則諸侯四時釋奠亦不及先圣也。始立學云必用幣,則四時常奠不用幣也。皇氏云:“行事必用幣,謂禮樂器成及出軍之事,其告用幣而已!卑羔吰饔脦,下別具其文。此行事必用幣,系於釋奠之下,皇氏乃離文析句,其義非也。
      ○注“謂天”至“孔子”。
      ○正義曰:此謂諸侯新建國,天子命之始立學也。故《王制》云“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是也。知非天子始立學者,以此下文云“有國故則否”,是廣記諸侯之國,故知此始立學者,據諸侯也。但天子立虞夏殷周四代之學,若諸侯正立時王一代之學,有大學小學耳。其所習經業(yè),皆於時王學中。其鄉(xiāng)學為庠,故《鄉(xiāng)飲酒義》曰:“迎賓于庠門之外!弊⒃疲骸扳裕l(xiāng)學也。”若州黨與鄉(xiāng)同處,共在鄉(xiāng)學,故《學記》云:“黨有庠!笔青l(xiāng)之所居黨也。州及遂以下皆謂之序,故州長《春秋》射于序!秾W記》云:“術有序!编嵲疲骸啊g’當為‘遂’。是州遂為序也。云“先圣,周公若孔子”者,以周公孔子皆為先圣,近周公處祭周公,近孔子處祭孔子,故云“若”。若是不定之辭,立學為重,故及先圣,常奠為輕,故唯祭先師。此經始立學,故奠先圣先師。

    凡釋奠者,必有合也。國無先圣先師,則所釋奠者當與鄰國合也。有國故則否。若唐虞有夔、伯夷,周有周公,魯有孔子,則各自奠之,不合也。
      ○夔,求龜反。
      ○凡大合樂,必遂養(yǎng)老。大合樂,謂春入學舍菜合舞,秋頒學合聲。於是時也,天子則視學焉。遂養(yǎng)老者,謂用其明日也。鄉(xiāng)飲酒,鄉(xiāng)射之禮,明日乃息司正。徵唯所欲,以告於先生君子可也。是養(yǎng)老之象類。

    [疏]“凡釋”至“養(yǎng)老”。
      ○正義曰:此謂諸侯之國釋奠之時,若已國無先圣先師,則合祭鄰國先圣先師,謂彼此二國共祭此先圣先師,故云“合也”。非謂就他國而祭之,當遙合祭耳。若魯有孔子、顏回,馀國祭之,不必於魯。若已國有先圣先師,則不須與鄰國合也,當各自祭,故云“有國故則否”。是唐虞有夔龍、伯夷,周有周公,魯有孔子,是國故有此人,則不與鄰國合祭也。
      ○“凡大合樂,必遂養(yǎng)老”。
      ○正義曰:此明合樂之時,天子視學,於其明日必遂養(yǎng)老。
      ○注“大合”至“象類”。
      ○正義曰:經云“凡大合樂”者,凡者非一之辭,鄭以“大合樂,謂春入學釋菜合舞、秋頒學合聲”者,其《月令》季春“大合樂”,則亦在其中。以季春大合樂,其文自明,故鄭不引之耳。
      ○云“於是時也,天子則視學焉”者,《周禮·大胥》春合舞,秋合聲,雖無天子視學之文。又《月令》季春“大合樂”,“天子親往”,則明春合舞,秋合聲之時,天子亦親視學也。云“遂養(yǎng)老者,謂用其明日也”者,案《鄉(xiāng)飲酒》、《鄉(xiāng)射禮》明日乃息司正。云“徵唯所欲,以告於先生君子可也”,先生謂致仕者,君子謂鄉(xiāng)中有德行者,此皆老人也。故云“是養(yǎng)老之象類”。

    凡語于郊者,語謂論說於郊學。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升諸司馬曰進士,謂此矣。曲藝皆誓之,曲藝為小技能也。誓,謹也。皆使謹習其事。
      ○技,其彼反。以待又語。又語,為后復論說也。
      ○復,扶又反。三而一有焉,三說之中,有一善則取之。以有曲藝,不必盡善。乃進其等,進於眾學者。以其序,又以其藝為次。謂之郊人,遠之。俟事官之缺者,以代之。遠之者,不曰俊選,曰郊人,賤技藝。
      ○遠,于萬反,注同。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則虞庠近是也。天子飲酒于虞庠,則郊人亦得酌于上尊以相旅。
      ○近,附近之近。

    [疏]“凡語”至“尊也”。
      ○正義曰:此以下明官爵於學士已成者。
      ○注“語謂論說於郊學”。
      ○正義曰:語謂論課學士才能也。郊,西郊也。周以虞庠為小學,在西郊。今天子親視學於其西郊,考課論說於西郊之學,以西方成就之地故也;虮樵谒慕。
      ○“必取賢斂才焉”者,謂在於西郊學之中,論說取賢,斂其才能者以爵之也。
      ○“或以德進者”。
      ○謂人能不同,各隨才用也。德謂有道德者,進謂用爵之也。德最為上,故進之宜先也。
      ○“或以事舉”者,事次德者,雖無德而解世事,或吏治之屬,亦舉用之也。
      ○“或以言揚”者,次事也。揚亦進、舉之類,互言之,雖無德無事,而能言語應對,堪為使命亦舉用之。
      ○“曲藝皆誓之”者,曲藝謂小小技術,若醫(yī)卜之屬也。誓,謹也。若學士中雖無前三事,而有小小技術,欲授試考課,皆且卻之,令謹習。
      ○“以待又語”者,又語謂后復論說之日,令待后時,若春待秋時也。
      ○“三而一有焉”者,謂小技藝者所說三事之中,而一事有善者。
      ○“乃進其等”者,等,輩類也。若說三事有一善者,則進於大眾輩中也。“以其序”者,序,次也。雖得進眾而不得與眾為一,猶使與其輩中自為高下之次序也。
      ○“謂之郊人”者,雖有次序而待職缺當擬補之。若國子學士,未官之前,俱為俊選;而以小才技藝者,未官之前,而不得同為俊選,但名曰郊人,言其猶在郊學也。
      ○“遠之”者,所以謂為郊人者,是疏遠之故也。
      ○“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者,成均則虞庠也。上尊,堂上之酒尊。天子於成均之內飲酒,以恩澤被及於此郊人,其郊人雖賤,亦得取爵於堂上之尊,以相旅也,所以榮之。
      ○注“董仲”至“相旅”。
      ○正義曰:董仲舒為《春秋繁露》云,“成均為五帝之學,虞庠是舜學”,則成均五帝學也。以無正文,故云“近是也”,言虞庠近是成均。凡飲酒之禮,尊者酌於堂上之尊,卑者酌於堂下之尊,故《特牲禮》三人獻賓,及獻眾賓及長兄弟等,及次賓及次兄弟等,皆酌於堂下之尊,以相旅是也。今郊人雖賤,亦得酌於堂上尊,故云“取爵於上尊”。

    始立學者,既興器用幣,“興”當為“釁”,字之誤也。禮樂之器成,則釁之,又用幣告先圣先師以器成。
      ○興,依注為釁,音虛覲反。然后釋菜。告先圣先師以器成有時,將用也。不舞,不授器。釋菜禮輕也。釋奠則舞,舞則授器。司馬之屬司兵、司戈、司盾祭祀授舞者,兵也。乃退,儐于東序,一獻,無介語可也。言乃退者,謂得立三代之學者,釋菜于虞庠,則儐賓于東序,魯之學有米廩、東序、瞽宗也。
      ○儐,必刃反,本亦作擯,注同。介如字,下注同,副也。廩,力甚反。

    [疏]“始立學者,既興器用幣”至“可也”。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明禮樂之器初成用幣告先圣先師,又釋菜告器成將用乃退亻寶之事也。
      ○“始立學”者,亦謂天子命諸侯始立教學,又造禮樂之器新成釁之,既畢,乃用幣告先圣先師以器成也,然后釋菜。既以幣告后又更釋菜,告先圣先師以器成將用也。故前用幣,告其器成;后釋菜,告其將用也!安晃璨皇谄鳌,凡釋奠禮重,故作樂時須舞,乃授舞者所執(zhí)干戈之器。今其釋菜之時,雖作樂不為舞也,亦既不舞,故不授舞者之器,乃退儐于東序,釋菜虞庠既畢,乃從虞庠而退。乃儐禮其賓於東序之中,其禮既殺,唯行一獻,無介無語,如此於禮可也。
      ○注“興當”至“器成”。
      ○正義曰:案《雜記》宗廟之器,其名者成則釁之以豭豚,是器成當釁之,故知“興當為釁”。經言“用幣”,故知告先圣先師以器成也。
      ○注“告先”至“用也”。
      ○正義曰:前用幣直云告器成,此釋菜云告器成將用,則兩告不同也。熊氏云:“用幣則無菜,用菜則無幣!被适显疲骸坝脦裴尣,只是一告!逼淞x恐非也。案四時釋奠,不及先圣,知此用幣及釋菜及先圣者,以上文始立學釋奠先圣先師,此文亦云始立學既釁器用幣,釋菜亦及先圣也。以其始立學,及器新成,事重於四時常奠也。故《學記》云:“皮弁祭菜!编嵶ⅲ骸岸Y先圣先師!敝跋仁フ,以彼云未卜禘不視學則祭菜與視學為一也。此下文云天子視學祭先圣先師,故知《學記》祭菜及先圣也。熊氏云:“《月令》釋菜不及先圣者,以其四時入學釋菜,故不及先圣也!锻踔啤贰尩煊趯W’,注以為釋菜奠幣。知非釋奠者,彼是告祭之禮。初天子出師,受成於學,告之無牲,明反告亦無牲也。故謂釋奠時亦不及先圣也。凡釋奠有六:始立學釋奠,一也;四時釋奠有四,通前五也;《王制》師還釋奠于學,六也。釋菜有三:春入學釋菜合舞,一也;此釁器釋菜,二也;《學記》皮弁祭菜,三也。秋頒學合聲,無釋菜之文,則不釋菜也。釋幣唯一也,即此釁器用幣是也!币郧敖孕苁现f,義或當然也。
      ○注“釋菜禮輕也”。
      ○正義曰:此既釋菜禮輕,不可為舞,所以《大胥》云“春舍菜合舞”,似釋菜為舞者,彼謂春欲合舞之時,先行釋菜之禮,不謂釋菜之時則合舞也。
      ○注“言乃”至“宗也”。
      ○正義曰:從釁器以來皆據諸侯之禮,故云“始立學”。若其諸侯唯立時王之學,何得云乃退儐于東序。故云乃退者,得立三代之學,得有夏之東序。謂諸侯有功德者,得立三代之學,若魯國之比,東序與虞庠相對,東序在東,虞庠在西。既退儐于東序,明釋菜在於虞庠。云“魯之學有米廩、東序、瞽宗也”者,《明堂位》文也。

    教世子。亦題上事。

    [疏]“教世子”。
      ○正義曰:從上“凡學世子”至此,皆是教世子之法。其間雖有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子,及國之俊選,諸侯之事,及釋奠養(yǎng)老之事,雖非一也,以世子為主,故云“教世子”以總之。
      ○注“亦題上事”。
      ○正義曰:題謂題目。前“文王之為世子”,文在於下,題目以上之事。今“教世子”之文又在於下,亦是題目以上所設諸事,故云“亦題上事”也。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脩內也,禮,所以脩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fā)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中,心中也。懌,說懌。
      ○懌音亦。立大傅、少傅以養(yǎng)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養(yǎng)猶教也。言養(yǎng)者,積浸成長之。
      ○少傅,詩召反;下音賦,后同。浸,子鴆反。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謂為之行其禮。
      ○為,于偽反,下“為說”、“其為君”皆同。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為說其義。大傅在前,少傅在后,謂其在學時。入則有保,出則有師,謂燕居出入時。是以教喻而德成也。以有四人維持之。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慎其身者,謹安護之!队洝吩唬骸坝菹纳讨,有師保,有疑丞!队洝匪浦^天子也,取以成說。

    [疏]“凡三”至“疑丞”。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是第三節(jié)中,論茸荃教世子禮樂,及立師傳教以道德既成,教尊、官正、國治之事。
      ○“樂所以脩內”者,樂是喜樂之事喜樂從內而生,和諧性情,故云“所以脩內也”。
      ○“禮所以脩外也”者,禮是恭敬之事,恭敬是正其容體,容體在表,故“所以脩外也”。
      ○“禮樂交錯於中,發(fā)形於外”者,樂雖由中,從中而見外;禮雖由外,從外而入中。是中之與外,皆有禮樂,故云“禮樂交錯於中”,謂交間錯雜於其情性之中。“發(fā)形於外”,謂宣發(fā)形見於身外也,謂威儀和美也。
      ○“是故其成也懌”者,謂內外有樂,心既喜悅,外貌和美,故“其成也懌”。懌,說懌也。
      ○“恭敬而溫文”者,謂內外有禮,貌恭心敬,而溫潤文章,故云“恭敬而溫文”也。
      ○注“謂燕居出入時”。
      ○正義曰:上云在前在后,謂行步動止之節(jié),此文言入言出,故以為燕居出入也。
      ○“是以教”至“者也”。
      ○以世子外有傅相,內有師保,是以世子於師教曉喻其德業(yè)成就。“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作《記》者,更明師保之德,故云“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謂教世子以所行之事。喻,曉也。諸,於也。而每事之上,使世子曉喻於德義也。
      ○“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保是護也。輔,相也。翼,助也。謂護慎世子之身,輔相翼助,使世子而歸於道。案《老子》先道后德,則道尊德卑。此師喻諸德,保歸諸道,先德后道者,以道德無定據,各有大小。《老子》謂無為自然之道故在先,德謂人所法行故在后,皆謂大道大德也。此謂教世子之身,先須於事得理,若身之有德,乃可通達流行,故德先道后,謂小道小德也。已具上《曲禮》疏。
      ○“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注“《記》所云謂天子也,取以成說”。
      ○正義曰:此作《記》之人,更言“記曰”,則是古有此《記》,作《記》者引之耳。注“《記》所云據天子也”,必知據天子者,以有師保疑丞,下則云四輔三公,故知天子也。后人作《記》者,取此古《記》天子之事,以成世子之《記》耳。

    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闭Z使能也。語,言也。得能則用之,無則已,不必備其官也。小人處其位,不如且闕。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君之謂也。

    [疏]“設四”至“能也”。
      ○正義曰:“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此皆古《記》之文。“語使能”一句,是后作《記》者解前《記》之人所言,以四輔三公不必須備,惟擇好人者!罢Z使能也”,語,言也。言古《記》如此,言四輔三公必使能也。其四輔者,案《尚書大傳》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輔,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可志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其爵視卿,其祿視次國之君也。

    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抗世子法於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瘺r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yōu)為之。”聞之者,聞之於古也。于讀為迂,迂猶廣也,大也。
      ○治,直吏反,下“而治”、“國治”并同。于,依注作迂,音同,又音紆。

    [疏]“仲尼”至“為之”。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是第二節(jié)中,覆說周公教成王為世子之事,及在學行一物而有三善之事,故云“抗世子法於伯禽,所以善成王也”。
      ○“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yōu)為之”者,仲尼聞古之言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不辟殺害,猶尚為之,況周公于其身。于,廣大也。今乃廣大其身,謂其身得廣大以善其君乎?“周公優(yōu)為之”,其周公比殺身之人,則優(yōu)饒為之,言周公自優(yōu)饒光益也。所以光益者,古人益君,則身處危亡;周公益君,身居尊顯。又古人益君則勤苦,周公益君則逸樂。是於身有優(yōu)饒,於德又廣大也。
      ○注“于讀”至“大也”。
      ○正義曰:于是語辭,迂為回遠,故讀于為迂,從廣大之義也。

    是故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蒞阼,以為世子,則無為也。以為世子,若為世子時。

    [疏]“是故”至“為也”。
      ○正義曰:凡教世子之法,必須對父。成王既幼,未能蒞阼為人君,應須教以世子之法,然后能為人君。成王既無父,今若以成王為世子時,則無為世子之處,故抗世子法於伯禽,使伯禽與成王居,令成王學之,知父子君臣之義也。
      ○注“以為”至“子時”。正義曰:武王既崩,則成王非復是世子。今經云“以為世子”,則是周公全用世子禮教之,故云“若為世子時”。言雖為君,未能蒞阼,與世子時無異,故云“以為世子,則無為也”。以實則不為世子也。

    是故抗世子法於伯禽,使之與成王居。亦學此禮於成王側。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也。君之於世子也,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養(yǎng)世子不可不慎也。處君父之位,覽海內之士,而近不能教其子,則其馀不足觀矣。
      ○令,力呈反。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齒於學之謂也。物猶事也。故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比欢娭缸又酪。其二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君在則禮然!比欢娭毒贾x也。其三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比欢娭L幼之節(jié)矣。故父在斯為子,君在斯謂之臣。居子與臣之節(jié),所以尊君親親也。故學之為父子焉,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學,教。
      ○學音效,下及注同。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語曰:“樂正司業(yè),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笔雷又^也。司,主也。一,一人也。元,大也。良,善也。貞,正也。周公踐阼。亦題上事。

    [疏]“行一”至“踐阼”。
      ○正義曰:“物猶事也”,謂與國人齒讓之。一事而三善者,謂眾知父子,眾知君臣,眾知長幼,是其三善,則下經所云者是也。俗本皆云“著於君臣之義”,而定本無“著”字,義亦通。云“父在則禮然”,“君在則禮然”,直云“長長”,不云兄在則禮然者,於世子無兄,故不云兄在也!肮适雷育X於學,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者,國人謂不知禮者,疑而發(fā)問。
      ○“曰有父在則禮然”者,是知禮曉其意而答之,言父在則禮然者,父在之時,恒須謙退,不敢居人之前,故云父在則禮當如此。
      ○“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者,國人見世子雖貴,尚屈降於人,則知父尊彌甚,故云“眾知父子之道”。父子天性自然,故云“道”。君臣以義相合,故云“義”。長幼有等級上下,故云“節(jié)”。以幼時事父,成人事君,故先父子,后君臣,長幼輕於君臣,故在下。父子長幼,親屬易明,故云“知”。君臣以義和合,於后始顯,故云“著”也。此世子齒於學者,唯在學受業(yè)時與國人齒。若朝會飲食,則各以位之尊卑!吨T子職》云“辨其等,正其位”,注云“位,朝位”是也。
      ○“故父在斯為子,君在斯謂之臣”。
      ○國人聞世子為君、父之在,而居臣、子之禮,不敢自尊,於是各知尊其君、父,故世子所以父在為子禮,君在為臣禮也。斯,語辭也。然父子天性,故云“為子”也。君臣以義相合,不云為臣,而云“謂之臣”者,世子於君,雖曰君臣,異於義合,故云“謂之臣”也。
      ○注“司主”至“正也”。
      ○正義曰:司是職司,故為主,謂樂正主大子《詩》、《書》之業(yè),父師主大子成就其德行也。云“一,一人也”,一人謂世子也!霸,大也。良,善也。貞,正也”,言世子有大善,則萬國以正。此經謂世子也,何直云“一,一人者?”恐為一時之事,故云“一人謂世子也”!夺屧b》文,元是首,故為大也!墩撜Z》云:“溫良恭儉讓!睗h有賢良方正,故良為善!兑住の难浴吩啤柏懝套阋詭质隆,故貞為正也。
      ○“周公踐阼”。
      ○從上“三王教世子”至此,皆周公踐阼之事,故注云“亦題上事”也。

    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愛,明父子之義,長幼之序。正者,政也。庶子,司馬之屬,掌國子之倅,為政於公族者。
      ○弟,大計反。倅音七對反,副也。其朝于公,內朝則東面北上,臣有貴者以齒。內朝,路寢庭。
      ○朝,直遙反,后不出者并同。其在外朝,則以官,司士為之。外朝,路寢門之外庭。司士,亦司馬之屬也,掌群臣之班,正朝儀之位也。其在宗廟之中,則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宗人,掌禮及宗廟也。以爵,貴賤異位也。以官,官各有所掌也。若司徒奉牛,司馬奉羊,司空奉豕。

    [疏]“庶子”至“以官”。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是第三節(jié)中之上節(jié)也,論庶子之官,治理公族朝祭燕食吉兇刑罰之事,各隨文解之。
      ○注“正者”至“族者”。
      ○正義曰:以經之正字,乃是正定之正。今案在下皆論公之接待族人及犯罪公之赦宥刑殺,皆君之所為,非庶子所正故知庶子唯主其政令而已,故讀為政也!笆,司馬之屬,掌國子之倅”者,案《周禮》“諸子下大夫二人”,屬夏官司馬,諸侯謂之庶子,職掌與諸子同,故《周禮·序官》鄭注云“或曰庶子”!罢茋又畟y”者,倅,副也。鄭注《諸子》云“國子,是公卿大夫士之副貳也”,言副貳於父也。
      ○“其朝”至“以齒”。
      ○此公族之等,若朝於公之內朝,內朝,謂路寢庭朝也。公族內朝,則西方東面北上。
      ○“臣有貴者以齒”者,皆同姓之臣,不得逾越父兄,皆以昭穆長幼為齒,謂父兄雖賤而在上,子弟雖貴而處下。
      ○注“內朝,至寢庭。
      ○正義曰:知“路寢庭”者,以下云其在外朝,司士為之。案《周禮》司士掌路寢門外之朝,則知此內朝是路寢庭朝也。
      ○“其在外”至“為之”。
      ○外朝謂路寢門外之朝也。若公族在於外朝,與異姓同處,位次之時,則以官之上下,不復以年齒也。
      ○“司士為之”者,謂司士之官主為朝位之次,外朝位既司士主之,則內朝庶子主之也。上文內朝不云庶子為之者,以文承庶子之下,主之可知,故不言也。
      ○注“外朝”至“位也”。
      ○正義曰:以言“司士”,亦司馬之屬也,掌群臣之班,正朝儀之位也”,案《周禮》司士掌“正朝儀之位”,“王族故士虎士,在路門之右”,“南面大仆從者,在路門之左”,南面是在路門外也。故知此外朝,路門外之朝也。此對路寢庭朝為外朝,若對庫門外朝,朝士所掌三槐九棘之朝,則此路門外朝亦為內朝也。故《玉藻》云“朝於內朝,朝,辨色始入。君曰出而視之,退適路寢”是也。其朝位天子之朝,三公北面東上,孤東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其士門西東面北上。若諸侯之朝,案《大射》卿西面北上,大夫北面東上,士門西東面北上,與天子不同!吨芏Y》司士屬司馬,故云“亦司馬之屬”!罢迫撼贾啵瘍x之位”,皆《司士職》文。
      ○“其在”至“以官”。
      ○此論同姓公族在宗廟之禮,故云“其在宗廟之中,則如外朝之位”也。言立位所在如外朝之位也。
      ○“宗人授事,以爵以官”者,宗人掌禮之官,及宗廟授百官之事以爵者,隨爵之尊卑,貴者在前,賤者在后。又以官之職掌,各供其事。
      ○注“宗人”至“奉豕”。
      ○正義曰:言“宗人掌禮及宗廟”者,別言及宗廟,則掌禮謂宗廟之外諸禮皆掌也。云“若司徒奉牛,司馬奉羊,司空奉豕”者,以經云“以官”,謂祭祀之時官,官各司其事,更無正文,故引“司徒奉牛”以下證之。案《周禮》司徒奉牛牲,司馬奉羊牲,其司空奉豕無文。此云知奉豕者,案《周禮》雞人屬宗伯,羊人屬司馬,故此云“司馬奉羊”,犬人屬司寇。案《五行傳》云:“牛屬土,雞屬木,羊屬火,犬屬金,豕屬水!彼究斩,其位當水,故鄭注《周禮》司空奉豕與。案《五行傳》馬屬火,而《周禮》司馬羞馬牲者,以其主馬,故特使供之。此注直云“奉牛”、“奉羊”、“奉豕”者,據諸侯三卿以言之,故不云雞、犬及馬。

    其登馂、獻、受爵,則以上嗣。上嗣,君之適長子,以《特牲饋食禮》言之,受爵,謂上嗣舉奠也。獻謂舉奠洗爵酌入也。馂,謂宗人遣舉奠盥,祝命之馂也。大夫之嗣無此禮,辟君也。
      ○馂音俊。適,丁歷反。盥音管。

    [疏]正義曰:此亦公族廟中之禮,論貴適子之事。案《特牲禮》尸食之后,主人主婦賓長等獻尸,三獻禮畢,主人獻賓,及獻眾賓畢,主人酬賓,賓奠不舉。主人獻長兄弟及獻眾兄弟、內兄弟等訖,長兄弟洗觚酌尸為加爵,眾賓長又為加爵,畢,嗣子乃舉奠。奠者,初尸未入之前,祝酌奠于鉶南,尸入,祭奠,不飲,至此乃嗣子舉之。必嗣子舉奠者,鄭注《特牲》云“將傳重累之”者,又云“大夫之嗣子不舉奠”,則此舉奠者,天子諸侯及士之子禮!短厣吩啤八门e奠,盥,入,北面再拜稽首,尸執(zhí)奠,嗣子進受,復位,再拜稽首”,尸答拜,嗣子卒觶拜尸,尸答拜,則此經所謂受爵也。《特牲》又云“嗣舉奠,先酌入,尸拜受,嗣子答拜”,則此經所謂獻也!短厣酚衷茻o筭爵之后,禮畢,尸謖而出,宗人遣嗣子及長兄弟相對而馂。所謂馂也。以《特牲》言之,則先受爵而后獻,獻而后馂。今此經先云馂者,以馂為重,舉重者從后以鄉(xiāng)先,逆言之,故云“其登馂、獻、受爵”也。登謂登堂,無事之時。嗣子在堂下,馂時登堂,獻時亦登堂,受爵之時亦登堂。此一登之文,包此三事。以經文連於上宗廟之中,宗人授事,以爵以官,謂眾官皆為其事。
      ○“則以上嗣”。
      ○其登馂,獻不用眾官,唯用上嗣,故云“則以上嗣”。案《特牲》馂時雖有長兄弟,以上嗣為主。
      ○注“上嗣”至“君也”。
      ○正義曰:言適長子者,是適子之中長也。凡適皆可以嗣,今云上嗣,是嗣中最上。云“受爵,謂上嗣舉奠”者,以《特牲》無受爵之文,唯有嗣子舉尸之奠爵受而飲之,故此經謂之受爵也。云“獻謂舉奠洗爵酌入也”者,亦以《特牲》無嗣獻之文,故將此為獻也。舉奠,謂嗣子也。名此嗣子為舉奠,嗣子既飲尸前爵畢,乃更洗爵酌入以進尸,此謂士禮。若天子諸侯除此酌入之數(shù)外,子孫別有獻尸,故鄭注《小雅》云:“天子則有子孫獻尸之禮!痹啤按蠓蛑脽o此禮,辟君也”者,案《少牢饋食》無嗣子舉奠,大夫尊於士而不舉奠,故知辟正君也。

    庶子治之,雖有三命,不逾父兄。治之,治公族之禮也,唯於內朝則然。其馀會聚之事,則與庶姓同。一命齒于鄉(xiāng)里,再命齒于父族,三命不齒。不齒者,特為位,不在父兄行列中。
      ○行,尸剛反。其公大事,則以其喪服之精粗為序,雖於公族之喪亦如之,以次主人。大事謂死喪也。其為君雖皆斬衰,序之必以本親也。主人,主喪者。次主人者,主人恒在上,主人雖有父兄,猶不得下齒。若公與族燕,則異姓為賓,同宗無相賓客之道。膳宰為主人,君尊,不獻酒。公與父兄齒。親親也。族食,世降一等。親者稠,疏者希。
      ○稠,直由反,密也。

    [疏]“庶子”至“父兄”。
      ○正義曰:“庶子治之”,謂治此公族朝於內朝之時也。既不計官之大小,故雖有三命之貴,而列位不得逾越在無爵父兄之上也。然此句應承第二條前“臣有貴者以齒”之下,其外朝既云司士為之,則內朝自然庶子治之也。所以在此者,當是簡札遺脫,故在此也。鄭不言者,略耳。
      ○注“治之”至“行列中”。
      ○正義曰:“治之,治公族之禮也,唯於內朝則然”者,鄭恐外朝亦爾,故云“唯於內朝則然”。云“其馀會聚之事,則與庶姓同”者,其馀謂非內朝,則皆并計官也。云“一命齒于鄉(xiāng)里”者,引《黨正》文,解三命,不逾父兄之事也。一命尚卑,若與鄉(xiāng)里長宿燕食,則猶計年也。云“再命齒于公族”者,再命漸尊,不復與鄉(xiāng)里計年,唯官高在上,但父族為重,而猶與之計年為列也。云“三命不齒”者,三命大貴,則不復與父族計年。若應有燕會,則別席獨坐,在賓之東也。
      ○“其公”至“主人”。
      ○此謂君喪而庶子官掌之事也。大事謂君喪,其臣雖皆斬衰,其庶子列次之時,則以其本服之精粗為序,衰粗者在前,衰精者在后。
      ○“雖於公族之喪亦如之”者,言非但公喪如此,雖於公族之內有死喪之事,相為亦如之。為死者服粗者居前,服精者居后,故云“亦如之”。
      ○“以次主人”者,謂雖有庶長父兄尊於主人,仍次於主人之下,使主人在上居喪主也。
      ○注“大事”至“下齒”。
      ○正義曰:以其經云“則以其喪服之精粗”,故知“大事謂死喪也”。云“序之必以本親也”者,案《喪服》臣為君斬衰,今言服之精粗為序,故知必以本親服之精粗,謂衰服縷布精粗也;适显疲骸耙詾閱史源譃榫,故鄭注《雜記》云‘臣為君三升半’,微細焉,則屬於粗。是知斬為精,齊為粗!比羧缁适险f,緦麻小功為極粗,斬衰為極精也,《書傳》何處謂斬衰為精乎?但斬衰於粗之外,別更稱斬,見其哀痛之甚,故於齊衰而稱粗也;云“微細焉,則屬於粗”者,謂得入齊衰之限,不復稱斬耳,豈謂斬衰細乎?皇氏之說非也。云“主人雖有父兄,猶不得下齒”者,言主喪之人,當在於上以為喪主,雖族人父兄尊,則主人猶不得在父兄之下而齒列焉。
      ○“若公”至“一等”。
      ○正義曰:此明公與族人燕食之禮,庶子掌之也,則異姓為賓。燕飲必須禮儀,獻酬交酢,故宜立賓以行禮也。但公欲與族人相親,若使族人為賓,賓禮疏隔,故用異姓為賓也!吧旁诪橹魅恕闭撸扔衅滟e,賓必對主人。而君尊不宜敵賓,故使供膳之宰以為主人對於賓,使得抗禮酬酢也。若與異姓燕飲,則《燕禮》云“宰夫為獻主”,故注云“君尊,不獻酒”。
      ○“公與父兄齒”者,公既不為主,族人又不為賓,故列位在父兄之坐上。與族人相齒,見親親也。
      ○“族食,世降一等”者,族食謂與族人燕食也。族人既有親疏,燕食亦隨世降殺也。
      ○注“親者”至“者!。
      ○正義曰:假令本是齊衰,一年四會食。若大功則一年三會食,小功則一年二會食,緦麻則一年一會食,是世降一等也。

    其在軍,則守於公禰。謂從軍者。公禰,行主也。所以遷主言禰,在外親也。公若有出疆之政,謂朝覲會同也。
      ○疆,居良反。庶子以公族之無事者守於公宮,正室守大廟,正室,適子也。大廟,大祖之廟。
      ○守如字,又手又反,下同。諸父守貴宮貴室,謂守路寢。
      ○守貴室,本或作“守貴宮貴室”。諸子諸孫守下宮下室。下宮,親廟也。下室,燕寢。或言宮,或言廟,通異語。

    [疏]“其在軍”至“下宮下室”。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明庶子從行在軍,及公行庶子留守之事!皠t守於公禰”者,公禰謂遷主,載在齊車隨公行者也。庶子官既從在軍,故守於公齊車之行主也。行主是遷主,而呼為禰者,既在國外,欲依親親之辭。
      ○注“謂朝覲會同也”。
      ○正義曰:上云在軍,謂庶子之官從公出行。此云公若出疆,庶子不從公行,在國掌其留守。對上在軍,故知此出疆是朝覲會同,非出軍也。其庶子之官,公有朝覲會同,不從公行,既掌留守公宮。若征伐出軍,庶子不從公行,亦是所掌留守之事。
      ○注“正室”至“之廟”。
      ○正義曰:經云“庶子以公族之無事者守於公宮”者,與下文為總!罢沂卮髲R”以下文,各言其別。無事,謂不從行,及無職事者!罢,適子也”者,謂公卿大夫之適子也。案《公羊傳》云:“周公稱大廟!敝芄囚斨甲妫手溻胖T侯大廟皆大祖之廟也。
      ○注“謂守路寢”。
      ○正義曰:以下云下宮,上云大廟,此貴宮貴室既非大廟,又非下宮下室,唯當路寢也。指其院宇謂之宮,指其所居之處謂之室!稜栄拧吩疲骸皩m謂之室,室謂之宮!贝速F宮貴室,總據路寢;适显疲骸盎蛩妆緹o‘貴宮’者,定本有‘貴宮’。”
      ○注“下宮”至“異語”。
      ○正義曰:上云大廟,此云下宮,除大廟之外,唯有親廟,高祖以下,故云“下宮,親廟也”。上云貴室,此又云下室,故知燕寢也。云“或言宮”,則下宮也!盎蜓詮R”,則大廟也。故《春秋》云“立武宮”,《明堂位》云“武公之廟,武世室也”,是通異語也。此云諸父及諸子諸孫者,未審為是君之諸父,及諸子孫之行,為當是見任卿大夫者之諸父子孫也。然鄭解正室適子,不云世子,則卿大夫之適子,則諸父子孫,亦謂卿大夫之諸父子孫也。不云諸兄諸弟者,蓋諸兄從諸父,諸弟從子孫也。

    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為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練、祥則告。赴,告於君也。實四廟孫,而言五廟者,容顯考為始封子也。
      ○冠,古亂反。取,七喻反,后放此。族之相為也,宜吊不吊,宜免不免,有司罰之。吊謂六世以往。免謂五世。
      ○為,于偽反,下“為君”同。免音問,下及注同。至于赗、賻、承、含,皆有正焉。承讀為贈,聲之誤也。正,正禮也。
      ○赗,芳鳳切,下同。賻音附。承音贈,出注。含,胡暗反,本又作唅。赗賻唅襚,皆贈喪之物也:車馬曰赗,布帛曰賻,珠玉曰唅,衣服曰襚,總謂之贈,贈猶送也。

    [疏]“五廟”至“有正焉”。
      ○正義曰:此論族人雖或至賤,吉兇必須相告吊,赗含贈皆當有正禮,庶子掌其正焉。
      ○“皆有正焉”者,正謂正禮,庶子之官治之,使赗賻贈含,隨其親疏,各有正禮。
      ○注“實四”至“子也”。
      ○正義曰:經云“祖廟未毀”,謂同高祖。若高祖以下,唯有四廟,今云五廟,故云“容顯考為始封子”,是高祖為四世也。其五世祖是始封之君,自五世以下,其廟不毀,故為五廟也。
      ○注“吊謂”至“五世”。
      ○正義曰:六世以往者,從六世以至百世,但有吊禮,故言以往。四世同高祖,有緦麻之親,五世則親盡,但有袒免,故云“免謂五世”也。
      ○注“承讀”至“禮也”。
      ○正義曰:承文在賻含之間,則贈含之類,故以承為贈。云“正,正禮也”者,謂庶子之官,正之以禮,非訓正為禮也。庶子之官治之,使赗賻隨其親疏,各有正禮。赗賻含襚,皆贈喪之物。赗,車馬;賻,財帛;含,珠玉;襚,衣服;總謂之贈。贈,送也。

    公族其有死罪,則磬于甸人。不於市朝者,隱之也。甸人,掌郊野之官,縣縊殺之曰磬。
      ○甸,大遍反。縣音玄。縊,一智反。其刑罪,則纖剸,亦告于甸人。纖讀為殲,殲,剌也。剸,割也。宮、割、臏、墨、劓、刖,皆以刀鋸剌割人體也。告讀為鞠,讀書用法曰鞠。
      ○纖,依注音針,之林反,徐子廉反,注本或作纖,讀為殲者,是依徐音而改也。剸,之免反。告,依注作鞠,久六反。剌,七以反,又七智反,下同。臏,頻忍反,徐扶忍反。鋸,徐音據。公族無宮刑。宮割,淫刑。獄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則曰:“某之罪在小辟!背桑揭。讞之言白也。辟亦罪也。
      ○讞,徐魚列反,言也。辟,婢亦反,后不音者,放此。公曰:“宥之。”宥,寬也。欲寬其罪,出於刑也。
      ○宥音又。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庇,復也。
      ○復,扶又反,下“不復”、“復自行”皆同。有司又曰:“在辟!奔叭叮粚,走出,致刑于甸人。對,答也。先者君每言宥,則答之以將更寬之,至於三,罪定不復答,走往刑之,為君之恩無已。公又使人追之,曰:“雖然,必赦之!庇兴緦υ唬骸盁o及也!弊锛日豢慑,乃欲赦之,重刑殺其類也。反命于公。白已刑殺。公素服不舉,為之變。如其倫之喪,無服。素服,於兇事為吉,於吉事為兇,非喪服也。君雖不服臣,卿大夫死則皮弁錫衰以居,往吊當事則弁绖。於士蓋疑衰,同姓則緦衰以吊之。今無服者,不往吊也。倫謂親疏之比也。素服亦皮弁矣。
      ○為之,于偽反,下“不為服”、“為忝祖”,注“非為”、“又為之舞”同。比,必利反。親哭之。不往吊,為位哭之而已。君於臣,使有司哭之。

    [疏]“公族”至“哭之”。
      ○正義曰:此一節(jié)論公之同族有死刑之罪,有司行法之事,及公為之貶降之禮。
      ○“公族其有死罪,則磬于甸人”者,甸人,掌郊野之官。又云磬,盡也。磬謂縣縊殺于甸人之官,令其性命磬盡也。
      ○“其刑”至“甸人”。
      ○謂族人犯刑罪者,欲纖剌劓割之時,亦鞠讀刑法之書於甸人之官也。
      ○“公族無宮刑”者,雖犯宮刑,不得行宮刑。
      ○“獄成,有司讞于公”者,成,平也。讞言白也。謂獄斷既平定其罪狀,有司以此成辭言白於公,若其所犯死罪,白公之時,則曰某之罪在大辟,其犯刑罪,則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
      ○公既得有司之白,此公族之親,則公更言曰寬宥之,以法商量,使從其寬也!坝兴居衷辉诒佟。
      ○有司既得公言,更往平審理,無可出也。有司又更白公,言罪在大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大辟。
      ○“及三宥”。
      ○有司執(zhí)法,又曰在大辟,公又曰宥之,凡三宥也。初有司白公,公令寬宥則答,公將更寬宥,及公遣三宥之后,為公意無已,有司不復對公,則走出致此刑死之事於甸人也。
      ○“公又使人追之”。
      ○謂追止行刑殺之人。云“雖然,必赦之”,然猶如是。雖罪重如是,必更寬宥,赦其刑殺也。“有司對曰:無及也”,言其追之不可及也!肮胤慌e,為之變,如其倫之喪,無服”者,謂公身著素服,衣裳皆素,不舉饌食,為之變其常禮,如其親疏倫輩之喪,身不往吊,無吊服也,乃親自哭之於異姓之廟。
      ○注“縣縊殺之曰磬”。
      ○正義曰:磬謂磬盡也!蹲髠鳌吩疲骸笆胰缈h罄。”杜預云:“罄,盡也!被适显疲骸叭缈h樂器之磬也!
      ○注“纖讀”至“曰鞠”。
      ○正義曰:案《魯語》云:“小刑用鉆鑿,次刑用刀鋸!卑改炭唐涿,是用鉆鑿也。其宮、劓之屬,則剸割也。故云“宮、割、臏、墨、劓、刖,皆以刀鋸剌割人體也”。云“告讀為鞠,讀書用法曰鞠”者,以刑之殺人,皆於甸師氏,何得唯告而已,故以為鞠,《漢書》每云鞠獄是也。讀書,讀囚人之所犯罪狀之書。用法,謂其法律平斷其罪。鞠,盡也,謂推審其罪狀令盡也。今言公族雖無宮刑,但髡去其發(fā)也。
      ○注“罪既”至“類也”。
      ○正義曰:罪既正定不可宥,謂罪當正條,無可赦宥之理。君今乃更欲赦之者,是重慎刑殺其族類也。
      ○注“白”至“刑殺”。
      ○正義曰:公不遣刑,而云“反命于公”者,祗謂行刑者反回,而來告已刑殺之命言於公。
      ○注“素服”至“弁矣”。
      ○正義曰:案下《曲禮》重素,鄭云:“重素,衣裳皆素謂之重素,素為衣裳也!贝怂胤嗳灰!办秲词聻榧闭,人以兇事用布,今乃用素,是比於兇事為吉也。“於吉事為兇”者,吉時皮弁,服白布深衣,素積裳,以采為領緣,今唯素服衣裳,是比吉事為兇也。非如五服之限,故云“非喪服也”。云“君雖不服”至“弁绖”者,并《服問》文也。云“於士蓋疑衰,同姓則緦衰以吊之”者,案《司服》云:“王為三公六卿錫衰,為諸侯緦衰,為大夫士疑衰!笔且伤ポp於錫衰。諸侯為卿大夫既錫衰,士宜卑降,故疑衰。但士有同姓異姓,故以同姓為緦衰,異姓為疑衰。知諸侯亦有三衰者,以《司服》王有三衰,又云上公如王之服,轉次相加,故知諸侯亦有三衰也。此云君吊士疑衰,案《士喪禮》“公視斂”,注云主人成服之后往則錫衰者,彼謂士有俊選,於君有師友之恩,與常士不同,故錫衰也。或於諸侯吊士無文,因諸侯吊必錫衰無明文,故注《士喪禮》為錫衰也。云“素服亦皮弁矣”者,諸侯亦為卿大夫吊服皮弁錫衰。今此但云素服,不言素冠,故云亦皮弁也。譙周云“此素服著素冠”,非鄭義也。
      ○注“君於”至“哭之”。
      ○正義曰:案《檀弓》云“天子之哭諸侯,爵弁绖,緇衣;蛟唬菏褂兴究拗笔且。

    公族朝于內朝,內親也。雖有貴者以齒,明父子也。謂以宗族事會。外朝以官,體異姓也。體猶連結也。宗廟之中,以爵為位,崇德也。崇,高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賢也。官各有能。登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上嗣,祖之正統(tǒng)。喪紀以服之輕重為序,不奪人親也。紀猶事也。公與族燕則以齒,而孝弟之道達矣。以至尊不自異於親之列。其族食世降一等,親親之殺也。殺,差也。
      ○殺,色戒反,徐所例反。差,初隹反,徐初宜反。戰(zhàn)則守於公禰,孝愛之深也。行主,君父之象。正室守大廟,尊宗室,而君臣之道著矣。以其不敢以庶守君所重。諸父諸兄守貴室,子弟守下室,而讓道達矣。以其貴者守貴,賤者守賤。上言父子孫,此言兄弟,互相備也。

    [疏]“公族”至“達矣”。
      ○正義曰:此謂第三節(jié)中之下節(jié),覆明在上公族九條之義。
      ○“公族朝于內朝,內親也”,此覆釋前第一條,言公族所以朝于內朝者,其內親也。欲使親在其內,故於內朝也。
      ○“雖有貴者以齒,明父子也”者,此覆釋在上第二條,言宗族在內朝雖貴,猶與賤者計年以為齒列者,欲明父子昭穆之本恩故也。
      ○“外朝以官,體異姓也”者,此覆釋在上第三條也,若族入朝,則不復計年,各隨官為次者,外朝主尊別,不得以私恩為異,故雖族人悉以計爵為位,是欲與異姓相連結以為體也!白趶R之中,以爵為位,崇德也”者,覆釋上第四條也。所以在廟中行禮時不計年,而以官爵列位者,爵以德序,而廟中行禮時,是先祖尊嚴之所,所主在德,不可私恩,故列爵為位,是崇高於有德也。
      ○“宗人授事以官,尊賢也”者,此覆釋廟中所以授事必隨官序,司徒奉牛之屬者,官由賢能而興,今欲尊崇此賢,故授事以表之也。
      ○“登馂、受爵則以上嗣,尊祖之道也”者,此覆釋所以登馂、受爵用適子者。夫祭祀是尊嚴於祖也,適子是先祖之正體,故使受爵於尸,及升馂尸饌,是尊祖之道理也!皢始o以服之輕重為序,不奪人親也”者,此覆釋前第五條,臣服君皆斬而巳,又以本輕者為下,本重者為上,不計爵尊卑為次序者,是不奪人本親之恩,故輕重為序也。
      ○“公與族燕則以齒,而孝弟之道達矣”者,此覆釋前第六條,公所以降巳尊而與族人燕會齒列,是欲使孝弟之道通達於下也。君尚有親而與族人燕,則民有親屬者,豈得相遺棄,此孝弟之道達於下也。
      ○“其族”至“殺也”者,此覆釋族食之事,近者食稠,遠者食希,每世降一等,是親親之殺也。
      ○“戰(zhàn)則守於公禰,孝愛之深也”者,此覆釋前第七條公在軍戰(zhàn)伐之事,而載遷主將行又使庶子官主守之者,是為孝愛情深故也。載主將行,示不自專,是孝也。使守而尊之,是愛也。乃是孝愛之深也。
      ○“正室守大廟,尊宗室”者,此覆釋所以遣適子守大廟,適子是宗室之正,大廟是祖之正,用適子守大廟,是尊於宗及廟之室故也。
      ○“而君臣之道著矣”者,臣下不敢以庶賤之人守君所重,是君臣之道著明也。
      ○“諸父諸兄守貴室,子弟守下室,而讓道達矣”者,此覆釋前諸父諸子諸孫守貴宮下室之事,而貴者守貴,賤者守賤,賤者讓於貴,貴者不相陵犯,是讓道達也。

    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及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不忘親也。親未絕而列於庶人,賤無能也。敬吊、臨、賻、赗,睦友之道也。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國有倫,邦國有倫而眾鄉(xiāng)方矣。鄉(xiāng)方,言知所鄉(xiāng)。
      ○臨如字,徐力鴆反。治,直吏反。鄉(xiāng),許亮反,注同。公族之罪雖親,不以犯有司正術也,所以體百姓也。犯猶干也。術,法也。
      ○百姓,本或作異姓,非。刑于隱者,不與國人慮兄弟也。弗吊,弗為服,哭于異姓之廟,為忝祖,遠之也。素服居外,不聽樂,私喪之也,骨肉之親無絕也。公族無宮刑,不翦其類也。翦,割截也。
      ○遠,于萬反。

    [疏]“五廟”至“類也”。
      ○正義曰:此覆釋前第八條祖廟未毀,雖及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之事。所以告、必赴者,君不以貴仍統(tǒng)於親,故族人有事告、赴是不忘親也。
      ○“親未絕而列於庶人,賤無能也”。
      ○此解既與君有親,何得為庶人者,賤其無能也。
      ○“敬吊、臨、賻、赗,睦友之道也”者,此覆釋前宜吊不吊,宜免不免,及赗賻必有正焉,之事言君敬重吊臨赗賻不使闕失者,是君親睦和友之道也。
      ○“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國有倫”者,此合結須庶子官義也。不待於第九條覆而先在第八結者,第九是罪惡之事,今結邦國之功,不宜與罪惡相連,故於此結也。倫,理也,言庶子宮治則邦國治理也。
      ○“邦國有倫,而眾鄉(xiāng)方矣”者,若邦國治理,則天下之人眾皆知其所鄉(xiāng)之方矣。
      ○“公族之罪雖親,不以犯有司正術也”者,此釋前第九條也。犯,干也。有司,獄官也。術,法也。公族之親有罪,公應宜放赦之,而猶在五刑者,國立有司之官,以法齊治一切。今不可以私親之罪,而干壞有司之正法也。
      ○“所以體百姓也”者,此解公所以不干有司正法義也。法無二制,故雖公族之親猶治之,與百姓為一體,不得獨有私也。
      ○“刑于隱者,不與國人慮兄弟也”者,此覆釋上致刑于甸人之事。若異姓則刑之於市,此同姓刑於甸師隱僻之處者,不與國人謀慮兄弟也。
      ○“弗吊,弗為服,哭于異姓之廟,為忝祖,遠之也”者,此覆釋上無服及公親哭之事,所以不吊無服哭於異姓之廟者,為其犯罪忝辱先祖,於公法合疏遠之也。“素服居外,不聽樂,私喪之也,骨肉之親無絕也”者,覆釋上君為之素服為之變之事。所以素服居在外寢不在內,又不聽樂為之變常者,以其實是已親,私心喪之也。所以私喪之者,骨肉之親,雖犯刑戮,無斷絕之理故也。
      ○“公族無宮刑,不翦其類也”者,覆釋上公族無宮刑。所以無宮刑者,不可翦其同類也。上公族無宮刑在哭與素服之前,此在哭與素服之后。此覆說刑殺之后,君則哭之,及素服文相連接,待其事終,然后別釋公族無宮刑,故在后也。
      ○注“翦,割截也”。
      ○正義曰:公族既無宮刑,當髡去其發(fā),故《掌戮》云“髡者使守積”,鄭康成注法云“謂同族不宮者”是也。

    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眾也。早昧爽擊鼓,以召眾也。警猶起也!吨芏Y》“凡用樂”,大胥“以鼓徵學士”。
      ○昕音欣,《說文》云:“旦明日將出也。讀若希。”警音景。眾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jié),祭先師、先圣焉。興猶舉也。秩,常也。節(jié)猶禮也。使有司攝其事,舉常禮祭先師、先圣。不親祭之者,視學觀禮耳,非為彼報也。有司卒事反命。告祭畢也。祭畢,天子乃入。始之養(yǎng)也。又之養(yǎng)老之處。凡大合樂,必遂養(yǎng)老,是以往焉。言始,始立學也。
      ○養(yǎng)如字,徐主尚反,后皆依徐音。處,昌慮反,下同。適東序,釋奠於先老。親奠之者,已所有事也。養(yǎng)老東序,則是視學於上庠。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yǎng)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群老無數(shù),其禮亡。以《鄉(xiāng)飲酒禮》言之,帝位之處,則三老如賓,五更如介,群老如眾賓必也。
      ○更,江衡反,注同,蔡作叟,音系口反。適饌省醴,養(yǎng)老之珍具。親視其所有。遂發(fā)詠焉。退脩之,以孝養(yǎng)也。發(fā)詠,謂以樂納之。退脩之,謂既迎而入,獻之以醴,獻畢而樂闋。反,登歌《清廟》。反,謂獻群老畢,皆升就席也。反就席,乃席正於西階上,歌《清廟》以樂之。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既歌,謂樂正告正歌備也。語,談說也。歌備而旅,旅而說父子君臣長幼之道,說合樂之所美,以成其意!多l(xiāng)射記》曰:“古者於族也語。”下管《象》,舞《大武》,大合眾以事,達有神,興有德也。《象》,周武王伐紂之樂也。以管播其聲,又為之舞,皆於堂下。眾謂所合學士也。達有神,明天授命周家之有神也。興有德,美文王武王有德,師樂為用,前歌后舞。正君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而上下之義行矣。由《清廟》與《武》也。有司告以樂闋,闋,終也。告君以歌舞之樂終,此所告者,謂無筭樂。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yǎng)老幼于東序。”終之以仁也。群吏,鄉(xiāng)、遂之官。王於燕之末,而命諸侯時朝會在此者,各反養(yǎng)老如此禮,是終其仁心。《孝經說》所謂諸侯歸各帥於國,大夫勤於朝,州里<馬豈>於邑是也。
      ○<馬豈>,皇音冀,冀,及也;本又作愷,又作駿,駿亦作驥。

    [疏]“天子視學,大昕鼓,所以警眾也”至“之以仁也”。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是第四節(jié)中之上節(jié),論天子視學必遂養(yǎng)老之法則,養(yǎng)老既畢,乃命諸侯群吏令養(yǎng)老之事!疤熳右晫W”者,謂仲春合舞,季春合樂,仲秋合聲。於此之時,天子親往視學也。“大昕鼓征”者,謂視學之晨,大猶初也。昕猶明也。征猶召也。謂初始昕明,擊鼓以召學士。所以警眾者,初昕擊鼓,警動眾人,令早起也。
      ○“眾至然后天子至”者,眾人既聞鼓聲而起,先至會聚之處,然后天子始至,尊者體盤故也。
      ○“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jié)”者,天子既至,乃命遣有司,行此釋奠之事。興,舉也。秩,常也。節(jié),禮也。謂興舉尋常舊禮,以祭先師先圣焉。有司則《詩》、《書》、《禮》、《樂》之教官也。
      ○“有司卒事反命”者,卒事謂終卒釋奠之事,行事畢而反命於天子,于時天子視學在虞庠之中,有司釋奠既畢,天子乃從虞庠入反於國,明日乃之東序而養(yǎng)老,故云“始之養(yǎng)也”。
      ○“適東序,釋奠於先老”者,若其尋常視學,則於東膠中唯行養(yǎng)老之禮。若始立學,既視學畢,則適之養(yǎng)老之處,東序之中,天子親自釋奠於先世之老,祀先老既畢,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禮先老畢,遂之於東序中,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若非始立學,則不釋奠於先老也。
      ○“適饌省醴,養(yǎng)老之珍具”者,布席既畢,天子親適陳饌之處,省視醴酒,并省視養(yǎng)老之珍具。遂發(fā)詠焉者,省具既畢,出迎三老五更,將入門之時,遂作樂,發(fā)其歌詠,以樂納之也。
      ○“退脩之以孝養(yǎng)也”,謂三老五更入,而即位於西階下,天子乃退酌醴獻之,以脩行孝養(yǎng)之道也。
      ○“反,登歌清廟”者,反謂反席,三老五更群老初受獻畢,皆立於西階下東面,今皆反升就席,乃使工登堂上西階北面,歌《清廟》之詩以樂之也!凹雀瓒Z以成之也”者,謂既歌《清廟》之后,則至旅酬之節(jié),語謂談說善道,以成就天子養(yǎng)老之義也。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者,所談說善言,論父子君臣長幼尊卑上下之道理也。
      ○“合德音之致”者,德音謂歌《清廟》之詩,文王道德之音。致謂致極也。言說父子君臣長幼之道理,合會《清廟》文王道德音聲,理之至極也。
      ○“禮之大者也”,言登歌《清廟》,語說父子君臣之道,是禮之大者也。
      ○“下管《象》,舞《大武》”者,謂登歌之后,笙入立於堂下,《象》謂象武王伐紂之樂,堂下管中,奏此《象》、《武》之曲,庭中舞此《大武》之舞,《大武》即《象》也,變文耳。
      ○“大合眾以事”者,眾謂大會聚學士,以登歌下管之事。
      ○“達有神”者,謂歌舞其樂,明達上天授命周家之有神也。“興有德”者,興謂發(fā)起文王武王之有德,使眾前歌后舞也。
      ○“正君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者,登歌《清廟》,文王詩也。君詩在上,下管象,是武王詩,臣詩在下,是正君臣之位,貴賤之等也。
      ○“而上下之義行矣”者,既以此教上下,眾知之,是上下之義行於眾庶也。
      ○“有司告以樂闋”者,闋,終也。謂養(yǎng)老之末,無筭樂之終也。有司告王以樂終。
      ○“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者,於時諸侯及鄉(xiāng)遂之吏在此席,王燕末,乃告之,令其養(yǎng)老幼也。
      ○“曰反養(yǎng)老幼于東序”者,此則王所告諸侯之辭也。令其各反其國,養(yǎng)老幼如我於東序之禮也。
      ○“終之以仁也”者,謂仁恩,王家恒自養(yǎng)老,是仁恩也。又令諸侯州里而行養(yǎng)老,是終之以仁,謂仁恩之心也。
      ○注“早昧”至“學士”。
      ○正義曰:經云“大昕”,昕,明也?质鞘⒚髦畷r,故云早昧爽之前,凡物以初為大,以末為小。必知早昧爽者,以云鼓征眾至,然后天子至。若其盛明始召學士則晚矣。
      ○注“興猶”至“報也”。
      ○正義曰:“秩,常也”,《釋詁》文也。云“舉常禮祭先師先圣”者,此謂因大合樂之時,在虞庠之中,祭先師先圣也。若四時常奠,各於其學之中,又不祭先圣也。云“視學觀禮耳,非為彼報也”者,解天子不親釋奠之意。所以視學者,觀看有司行禮耳,非是為彼學士而報先圣先師也。
      ○注“凡大”至“學也”。
      ○正義曰:言“凡大合樂必遂養(yǎng)老”者,為其養(yǎng)老,是以往焉。大合樂者,鄭前注春合舞、秋合聲為大合樂,其實《月令》季春合樂亦是也。云“言始,始立學也”者,以上文稱云始立學,故以此始為始立學。若然始立學則之養(yǎng)老,而尋常視學則不養(yǎng)老,何得云“凡大合樂必遂養(yǎng)老”者?然此云始之養(yǎng)也,為下釋奠於先老之學,故云始立學也。若非始立學之后,則視學凡養(yǎng)老於東膠,不釋奠於先老也;适显疲骸叭魧こR晫W,則養(yǎng)老於東膠;若始立學,則養(yǎng)老於東序。”以為周立三代之學,又立周之大學於東謂之東膠,立小學於西郊謂之虞庠,故以東膠別也。
      ○注“三老”至“必也”。
      ○正義曰:“三老五更,各一人”,蔡邕以為更字為叟。叟,老稱。又以三老為三人,五更為五人,非鄭義也,今所不取。云“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三老亦有更名,五更亦有老稱,但尊此老名,特屬三老耳。以其天子父兄所事,故知致仕者,知天子以父兄養(yǎng)之者,以天子冕而總干而舞,執(zhí)醬而饋,是父兄事也。云“取象三辰五星”者,三辰謂日月星,五星謂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大白,北方辰星,中央鎮(zhèn)星。其三辰之星者,二十八宿及諸星也。云“三老如賓,五更如介”者,案《鄉(xiāng)飲酒注》“敷席,賓席,牖前南面。介席,西階上東面”是也。云“群老如眾賓必也”者,三老既如賓,五更既如介,故群老如眾賓,以其無文,故云必也。案《鄉(xiāng)飲酒注》“席眾賓於賓之西南面,各特焉”是也。
      ○注“發(fā)詠”至“樂闋”。
      ○正義曰:此文承“設席省醴”之后也,云發(fā)詠,以大射之禮約之,當納賓之節(jié)。案《大射》賓入及庭,奏《肆夏》,此養(yǎng)老既尊,故用兩君敵禮,入門即奏《肆夏》,故《仲尼燕居》云“入門而縣興”是也。云“退脩之,謂既迎而入,獻之以醴”者,謂迎老、更就位,主人乃退酌醴獻之也。
      ○注“反就”至“樂之”。
      ○正義曰:知反就席,乃席工於西階上者,約《鄉(xiāng)飲酒禮》文知之也。
      ○注“既歌”至“也語”。
      ○正義曰:案《鄉(xiāng)飲酒》登歌之后,乃下管,間歌合樂之后,樂正告云正歌備。定本云正歌云工歌備,誤也。工當為正也。云“歌備而旅”者,案《鄉(xiāng)飲酒》之禮,告正歌備后,作相為司正,賓取觶酬主人,主人酬眾賓,是歌備而旅酬也。旅酬之時則語說,合於樂之所美,以成其意者,解經“合德音之致”。樂之所美,謂《清廟》之詩,所美文王有君臣父子長幼之德。今於旅之時,論說君臣父子之道,合會《清廟》所美之事,以成就其升歌《清廟》之意。
      ○注“象周”至“后舞”。
      ○正義曰:案《詩》“維清奏《象》舞”,是武王作樂稱《象》也。故《左傳》云:“見舞象箾南籥!北刂耸俏渫醴ゼq樂者,以上文云“登歌《清廟》”,此云“下管象”,下云“正君臣之位,上下之義”,故知此《象》為武王樂在堂下也。云“師樂為用,前歌后舞”者,是今文《泰誓》之文也。
      ○注“由清廟與武也”。
      ○正義曰:“登歌《清廟》,下管《象》,父詩在上,子詩在下,故得正君臣之位,貴賤之等也。
      ○注“此所告者,謂無筭樂”。
      ○正義曰:以上云“登歌《清廟》”,次“下管《象》”,此云“告以樂闋”,下即云王乃命諸侯反養(yǎng)者,是燕末之事,故知樂闋者,謂無筭樂也。
      ○注“群吏”至“是也”。
      ○正義曰:經云“乃命公侯伯子男”,又云“及群吏”,諸侯既為畿外,故知群吏謂畿內鄉(xiāng)遂之官也。云“各反養(yǎng)老如此禮,是終其仁心”者,此是王命諸侯群吏,使之養(yǎng)老如此禮,謂如王家於東序之禮,是終竟其仁心也。云“《孝經說》”以下者,《孝經援神契》文。云“諸侯歸各帥於國”者,諸侯還歸帥行於國;云“大夫勤於朝”者,大夫勤力行之於朝;云“州里<馬豈>於邑”者,州長里宰之官希<馬豈>慕仰行之於邑是也,謂此在下奉行在上之事也。

    是故圣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謂先本於孝弟之道。愛之以敬,謂省其所以養(yǎng)老之具。行之以禮,謂親迎之如見父兄。脩之以孝養(yǎng),謂親獻之薦之。紀之以義,謂既歌而語之。終之以仁。謂又以命諸侯歸於國復自行之。

    [疏]“是故”至“以仁”。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是第四節(jié)中之下節(jié),申說視學養(yǎng)老之義!笆枪适ト酥浭乱病闭撸结岎B(yǎng)老之義。記事,謂圣人親行養(yǎng)老之禮,記序前代之事也!皯]之以大”者,先解初將謀慮養(yǎng)老之時也。慮,謀也。大謂孝弟也。言謀慮於養(yǎng)老之事,是本於孝弟故也,故云“慮之以大也”。
      ○“愛之以敬”者,解“適饌省醴”,是愛而又敬之也。
      ○“行之以禮”者,解“遂發(fā)詠焉”而自迎之,如見父兄之禮也。
      ○“脩之以孝養(yǎng)”者,解既迎又親獻醴薦饌,是脩於孝養(yǎng)故也。
      ○“紀之以義”者,解“既歌而語”,是紀錄德音之義,亦存天下之大義也。
      ○“終之以仁”者,解樂闋而又命諸臣,令歸國各行此禮,是終之以仁心也。

    是故古之人,一舉事,而眾皆知其德之備也。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而眾安得不喻焉。言其為之本末露見,盡可得而知也。喻猶曉也!秲睹吩唬骸澳罱K始典于學!眱懂敒檎f,《說命》書篇名,殷高宗之臣傅說之所作。典,常也。念事之終始常於學。學,禮義之府。
      ○兌,注作說,同音悅。

    [疏]“是故”至“于學”。
      ○正義曰:此亦是第四節(jié)中之下節(jié),覆說養(yǎng)老而在下眾庶知道德之備其在學乎。“一舉事而眾皆知其德之備”者,謂一舉養(yǎng)老之事以示於下,而眾皆知其在上道德備具。其備具者,則“上慮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之屬是也。
      ○“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者,大事謂養(yǎng)老,初則慮之以大,是慎其始,末則終之以仁,是慎其終也,而眾安得不喻焉。圣人養(yǎng)老,既慎其本末終始,一一露見,盡以示眾庶,而眾何得不曉喻焉?言眾皆曉喻養(yǎng)老之德也。
      ○“《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者,《兌命》,《尚書》篇名,殷高宗之臣傳說所作,錄記者既美養(yǎng)老終始,而眾得曉喻,是由學而來,故引《兌命》學為可重之事以結之。云“念終始”者,言人君念錄事之終始,常在於學中念之,以學為禮義之府,故圣人於中而行養(yǎng)老之禮,是念終始常於學也。
      ○注“兌當”至“之府”。
      ○正義曰:案《尚書序》云“高宗夢傅說”,“得諸傅巖,作《說命》三篇”,故知兌當為說也!暗,常也”,《釋詁》文。

    《世子之記》曰:朝夕至于大寢之門外,問於內豎曰:“今日安否何如?”朝夕,朝朝暮夕也。日中又朝,文王之為世子,非禮之制。世子之禮亡,言此存其《記》。
      ○朝夕至于,直遙反,旦曰朝,暮曰夕,舊如字。朝朝,上如字,下文“朝夕之食上”同;下直遙反。內豎曰:“今日安!笔雷幽擞邢采F溆胁话补(jié),則內豎以告世子,世子色憂不滿容。色憂,憂淺也。不及文王行不能正履。內豎言“復初”,然后亦復初。朝夕之食上,世子必在視寒暖之節(jié)。食下,問所膳。羞必知所進,以命膳宰,然后退。羞必知所進,必知親所食。
      ○上,時掌反。若內豎言疾,則世子親齊玄而養(yǎng),親猶自也。養(yǎng)疾者齊玄,玄冠、玄端也。
      ○齊,側皆反,注同。膳宰之饌,必敬視之。疾者之食,齊和所欲或異。
      ○齊,才細反。和,胡臥反。疾之藥,必親嘗之。試毒味也。嘗饌善,則世子亦能食。善謂多於前。嘗饌寡,世子亦不能飽。又不及武王一飯再飯。以至于復初,然后亦復初。復常所服。

    [疏]“世子”至“復初”。
      ○正義曰:此第三節(jié)也。以文王為世子,是圣人之法也,不可以為常行,故此記尋常世子之禮也。
      ○“則世子親齊玄而養(yǎng)”者,內豎既言有疾,則世子親自齊戒,衣玄冠玄端而養(yǎng)也。
      ○注“親猶”至“端也”。
      ○正義曰:經云“親齊”,恐是世子親視齊戒之事,非身自為,故云“親猶自也”。以其玄冠而養(yǎng),是世子自養(yǎng),故知齊是世子自齊也。云“齊玄,玄冠玄端也”,以經直云“齊玄”,故知冠衣皆玄也,是以為玄冠玄端。此則齊服,故《玉藻》云:“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玄端其衣,則緇布衣也。謂之端者,端,正也。其制正幅,袂二尺二寸,袪尺二寸。鄭注《玉藻》云:“天子諸侯,玄端朱裳。大夫素裳!薄妒抗诙Y》:“上士玄端玄裳,中士玄端黃裳,下士玄端雜裳!饼R必用玄者,玄是陰之色,陰氣靜,齊亦靜,故用玄也。

    十三經注疏目錄】  【上一頁】  【禮記正義目錄】  【下一頁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文章錄入:09ping    責任編輯:Gaoge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