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入詩詞,如果用得恰當,能平添出許多韻味,化平淡為神奇,表現出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古往今來,無數作家文人詩詞中巧妙地運用數字,給我們留下了一首首佳作。
唐代大詩人杜甫有一首《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筆調輕松,意境無窮,黃鸝在枝頭嗚叫,白鷺向遠空飛去,寫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
晏殊《破陣子》一詞中描寫了清明前后清和的景象:
池上碧苔三四點,
葉底黃鸝一兩聲。
同是描寫春色,李山甫《寒食》詩中寫道:
有時三點兩點雨,
到處十枝五枝花。
在詩人筆下,數字好像活了一般,顯示了春光的明媚動人。
杜甫《與朱山人》一詩:
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兩三人。
刻畫了朱山人的幽居清閑生活,語言樸素生動。
曾幾的《三衢道中》寫道: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詩人為我們繪出了一幅賞心悅目的初夏山行圖。你看,順山路行走,綠蔭仍是那般濃郁,卻又增添了幾聲黃鸝的鳴唱;進山漸深,環(huán)境更幽。
宋代一牧童寫有一首《答鐘弱翁》: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
不脫蓑衣臥月明。
詩中形象鮮明地表現了郊野遼闊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淺近,用意卻深。
著名詞人辛棄疾有一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
這寫的是農村夏夜的風光。天邊的幾點疏星,山前的稀落雨點,都描繪得靈活生動,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和對農村生活的愛好。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詩中有兩句寫到登高望遠所見的景色:
嶺樹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腸。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江雪》是歷代傳誦的名篇: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寫景抒情交融,以極力渲染的江鄉(xiāng)雪景來表現自己卓而不群、高潔不凡的品格。“千山”“萬徑”“孤舟”“獨釣”,寫得極具意境。后世很多山水畫,都以此詩作為題材。
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描述的是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悲劇。焦仲卿的母親硬生生地拆散了這一對夫妻,劉蘭芝的娘家又逼她改嫁。寫到太守家迎娶蘭芝時,詩中連用數字,表現了迎親時極盡鋪張奢靡的場面:
赍錢三百萬,
皆用青絲穿。
雜彩三百匹,
交廣市鮭珍。
從人四五百,
郁郁登郡門。
數字入詩,不勝枚舉。又如張祜的“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朱熹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杜甫的“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程顥的“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李白的“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如此這些,難以盡說!這些膾炙人口的佳句,生動深刻,詩意天成,經世相傳,給后人留下無窮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