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面闖了禍和受到批評
孩子在外面玩,免不了要闖些禍。男孩子在外面玩耍,爭吵起來后又打了年紀小的玩伴,結(jié)果被打的小朋友的父母來找大人興師問罪;蛘邽閾屚婢撸獕牧藙e人的玩具,甚或踢球玩,一腳不小心打壞了鄰居的玻璃。這些在有孩子的人家都是常有的事。
我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妻子就為應付這類事情,有時被弄得焦頭爛額。
在以前,當孩子闖了禍時,多是母親出來抵擋,總覺得是自己沒有把孩子管教好,所以在外面欺侮了小朋友,或打壞了鄰人的東西。因而遇到了這種事,做母親的總是說:“媽替你去道個歉,只是你以后不要再打別人!”
當然,為了避免和鄰人起沖突,搞好人際關系,父母代孩子道歉偶而也有其必要。但是對于已經(jīng)能夠分辨是非的孩子來說,做父母的還是應該盡量從旁教育他協(xié)助他,使他認識到錯誤而主動去向受害人道歉,養(yǎng)成孩子自己做的事自己負責的責任感。這樣,孩子以后自己也會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要有所撿點。同時,長大了在社會上也會勇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否則,一切都由家長負責,孩子無任何內(nèi)疚感和責任感,不但不會像母親所希望的“以后不再犯”,而且會變成一個缺少獨立性且無責任感的人。
歐美人士在這一點上就很注意。有一次我在一個美國友人家作客。那天主人還邀請了幾個美國朋友,有一位女士帶了她的一個四歲的女孩。那女孩子很活潑。在端茶喝的時候,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這時,她母親很快地用手帕擦去潑在茶幾上的茶水,然后對女兒說:“你去向阿姨借一個盤子,把打破的碎片撿起來。然后再向她道歉!”
這件事當時我看了感觸很深。要是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父母肯定就會出來親自收拾殘局,然后代孩子向主人抱歉,而不會要孩子做任何事情。雖然父母代孩子向主人道歉并不是什么錯誤,只是這樣作的結(jié)果會使孩子沒有機會接受教訓,并且喪失獨立性和責任感。
另一方面,孩子在外面闖了禍,父母不在場,因而父母不知道,于是別人的父母找上門來告狀。這也是常有的。在外人來告狀時,孩子也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害怕自己的父母責罵,而不敢承認,甚至躲藏起來。一種是怯生生的承認了錯誤。
但是不管怎樣,當外人來告狀時,父母一定要冷靜熱情傾聽受害人父母或本人的申述,然后當著孩子的面弄清實情,應該向?qū)Ψ降狼傅,應吩咐孩子向(qū)Ψ降狼福斎蛔鞲改傅,在自己的孩子認錯后,也應向?qū)Ψ郊议L道歉,損壞了別人的東西,應該在道歉后照價賠償,或者該付醫(yī)藥費的,就應該支付醫(yī)藥費。以此來教育孩子正確對待事物。這是正確的態(tài)度,也是不少家長所采取的態(tài)度。
但是應該看到,在我們的周圍,也有不少的家長,他們不是采取教育自己子女,向?qū)Ψ降狼傅膽B(tài)度,而是對自己孩子采取護短的態(tài)度。事實俱在是自己的孩子打了別人的孩子,或損壞了人家的東西。他不但不責備自己的子女,不教育自己的子女,反而認為對方來告狀是錯誤,認為孩子在外面打架或作別的事,與他無關。甚或強詞奪理說:“我的孩子也挨了打。”或“那東西根本不是我孩子打壞的,我孩子絕不會去損壞你家的東西!”
這樣護短的結(jié)果是孩子在外可以作壞事不負責任,于是越學越壞,并且做壞事的膽子也越來越大,公然喊叫:“你去告訴我父母好了,他們根本不會相信!”后果當然不堪設想。
近十余年來,臺灣青少年犯罪率急劇上升。在我工作過的兩所大學里,我發(fā)現(xiàn)這些犯罪青少年多是家庭中受父母溺愛、放縱,而在外惹了禍時,父母又總是維護自己的兒子,不分是非,反責怪對方。
此外,孩子在外面玩,有時被一些大孩子或特別霸道的孩子欺侮了,奪走了玩具;打得鼻青臉腫或摔得鼻青臉腫,而哭哭啼啼跑回家來,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小學生中,相當普遍。這時有的母親心疼自己的兒女,又恨自己的兒女在外面惹了禍,便鬧著要去找欺侮她兒女的孩子算帳。或者罵自己的孩子:“你就不會打他呀!下次他再欺侮你,你就還手!”
仔細想一想,這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算帳和報復,只會使孩子間的打斗越來越厲害,而且可能使無意的傷害轉(zhuǎn)變成有意的傷害。
所以在出現(xiàn)這種不愉快的事情時,父母最好能保持冷靜。傾聽孩子的申訴,幫助孩子洗傷擦藥,教導孩子以后盡量避免與那些頑童玩耍。同時,也可直接找欺侮了自己兒女的孩子問明事情真相,勉勵孩子們和睦相處,不要打斗。以免事態(tài)擴大,結(jié)成冤家。當然,必要時還是可以找對方家長,共同進行教育。但注意一點,那就是找對方家長,不只為了算帳。所以要冷靜友善,以共同合作教育雙方孩子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