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竹青《“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高二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作為“兩彈一星”元勛之一,于敏是我國自主培養(yǎng)的杰出的核物理學家,也是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fā)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周光召稱他“畢生奉獻、學界楷模”。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曾經(jīng)為了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長達三十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跡也鮮見于報端。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以門門功課第一的成績聞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進了北大工學院機電系。1946年,出于對理論研究的熱愛,于敏轉到理學院物理系,他在理論物理方面的天賦很快展現(xiàn)出來,并以驚人的記憶力和領悟力贏得教授們的欣賞。1951年于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不久,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歲的于敏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他們回國后,發(fā)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稱贊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從事氫彈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從理論到技術,氫彈都要比原子彈復雜得多。為了加快氫彈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錢三強選派參加我國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年輕有為的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從此開始了隱姓埋名的生活。經(jīng)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圍,經(jīng)歷了我國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zhàn)”之后,于敏帶領的科研隊伍終于實現(xiàn)了氫彈原理的重大突破。朱光亞院士評價稱,在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的過程中,“于敏發(fā)揮了關鍵作用”,被一同參與研究的同事們直接評價為氫彈的“首功”。
以我國當時的條件,想要快速突破氫彈困難重重。不過,“土專家”有他自己的辦法。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決問題的特質得以發(fā)揮,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著,一篇又一篇的論文交到了錢三強的手里,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被攻克。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幾乎是惟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但是這并沒有妨礙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巔峰。錢三強稱,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于敏在回憶自己的“轉行”心路歷程時說到,“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慘痛的記憶,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
于敏說,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正是因為懷抱著對和平的強烈渴望,才讓于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默默無聞的核武器研發(fā)。“我當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贊成核武器最好都徹底銷毀、完全禁止?墒牵50年代,核大國幾次威脅要使用核武器來打我們,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負的話,就不能沒有核武器。”于敏說,我國的核武器是屬于戰(zhàn)略防御性質,完全是為了自衛(wèi),主要防備他國干預我國內政。“我想,核武器最終會被銷毀。”于敏堅信,當全球戰(zhàn)略多極化,霸權主義沒有實戰(zhàn)余地的時候,和平與發(fā)展將真正成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