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開始應用的公文體制
【誥命】自宋代開始,凡是文武官升遷或改任職秩,內(nèi)外命婦的除授及封敘贈典,均用誥命。明朝制度,三年考績褒揚美德用誥,洪武間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誥命六品以下授敕命,清朝仍沿用此制度。這種誥命、敕命的的文字,是預先撰定的四六文體,有固定格式,按品級填寫。
【御札】札,木牘!吨杏埂贰胺讲摺弊ⅲ骸焙、札、牒、畢,同物而異名,札木簡之薄小者也!彼未_始成為公文的專用體制,中書省掌宣封命令,如布告、登封、郊祀及發(fā)布君主重大號令時用,性質(zhì)同于詔令。
【敕榜】宋代君主詔令的又一體。用于戒飭、勉勵百官,曉諭軍民。
【答子】答與意義相通,用途稍不同。宋代答子有三種用途:一是群臣百司上殿奏事,有時用答,相當于唐代的榜子!宋史.范質(zhì)傳》:“先是宰相見天子議大政事,必命坐面議之,......及質(zhì)等憚帝英睿,每事輒具答子進呈,......由是奏御多,始廢坐論之禮!钡诙N用途是下官上書于上官,如王十朋與趙安撫《乞降祀上虞帝舜廟答子》。第三種用途是上行下的文體,中書指揮事,凡無皇帝降敕的稱答子,和唐代的“堂帖”相類似。諸路帥司指揮所屬部下也用答子。
【故牒】故牒為上司達于下級的文書,自宋迄明清皆有之。故牒二字原用于結尾,意為“特此下牒”,后轉(zhuǎn)化為專用公文名稱。
【公牒】宋朝六部之間互移文用公牒。
【咨】宋代始用于學士院,初尚不拘形式,略書數(shù)語猶如簡帖。日久由簡而繁,面為和移、牒同樣重要的文件。元明清三代地位相等但不屬于同一系統(tǒng)下的同級機關之間的往還,相反,地位相等的敵體機關則用公函而不用咨。
【呈狀】宋代開始使用的一種上行公文。明代應天府及太常寺、欽天監(jiān)、太醫(yī)院、翰林院、光祿寺、太仆寺、提刑、按察司上各部用量狀。清朝只稱呈,經(jīng)歷、知縣、縣丞、主簿上書于知府用此文體。民國仍沿用。
【申狀】申,伸義,含有申明冤抑和舒陳曲衷的意思。宋時列為公文體制。是下級對上級的指揮措施有不同意見的申述,稱為申狀。如朱熹知南康軍時,反對安撫轉(zhuǎn)運使使衙轉(zhuǎn)頒尚書省答子關于將南國移治湖口的牒文,寫了《申免移軍治狀》,備陳四項于民有害于官無利的理由。元時各部對于尚書省,明時縣對于府州、各州對于府以及按察直隸府州上六部皆用申狀,請改稱申文,民國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