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 |
紀年 | 廟號 |
名字 |
即位 時間 |
即位 年齡 |
在位 年數(shù)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注 |
建武 | 公元25 | 世祖 | 劉秀 | 25 | 32 | 33 | 64 | 漢高祖九世孫,父劉欽為南頓令 | 新莽末年起兵,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 |
建武 中原 |
公元56 | ||||||||
永平 | 公元58 | 顯宗 | 劉莊 | 57 | 30 | 19 | 48 | 光武帝第四子 | 以皇太子嗣位 |
建初 | 公元76 | 肅宗 | 劉妲 | 75 | 18 | 14 | 31 | 章帝第五子 | 以皇太子嗣位 |
元和 | 公元84 | ||||||||
章和 | 公元87 | ||||||||
永元 | 公元89 | 穆宗 | 劉肇 | 88 | 10 | 18 | 27 | 章帝第四子 | 以皇太子嗣位 |
元興 | 公元105 | ||||||||
延平 | 公元106 | 孝殤皇帝 | 劉隆 | 105 | 1 | 1 | 2 | 和帝少子 | 即位時,生僅三個月,在位時間實際八個月 |
永初 | 公元107 | 恭宗 | 劉祜 | 106 | 13 | 20 | 32 | 章帝孫,父清河孝王劉慶 | 殤帝死,鄧太后策迎劉固進宮,為和帝嗣 |
元初 | 公元114 | ||||||||
永寧 | 公元120 | ||||||||
建光 | 公元121 | ||||||||
延光 | 公元122 | ||||||||
永建 | 公元126 | 敬宗 | 劉保 | 125 | 11 | 20 | 30 | 安帝子 | 原封太子,后被廢為濟陰王,安帝死,宦官孫程立以為帝 |
陽嘉 | 公元132 | ||||||||
永和 | 公元136 | ||||||||
漢安 | 公元142 | ||||||||
建康 | 公元144 | ||||||||
永嘉 | 公元145 | 孝沖皇帝 | 劉炳 | 144 | 2 | 1 | 3 | 順帝子 | 在位時間實際五個月(以皇太子嗣位) |
本初 | 公元146 | 孝質(zhì)皇帝 | 劉昝 | 145 | 8 | 2 | 9 | 章帝玄孫,父渤海孝王劉鴻 | 沖帝死,梁太后與大將軍梁冀密謀迎劉昝進宮,封建平侯,即位 |
建和 | 公元147 | 咸宗 | 劉志 | 146 | 15 | 22 | 36 | 章帝曾孫 | 質(zhì)帝死,梁太后與大將軍梁冀密謀迎劉志,立為帝 |
和平 | 公元150 | ||||||||
元嘉 | 公元151 | ||||||||
永興 | 公元153 | ||||||||
永壽 | 公元155 | ||||||||
延熹 | 公元158 | ||||||||
永康 | 公元167 | ||||||||
建寧 | 公元168 | 孝靈 皇帝 |
劉宏 | 168 | 13 | 22 | 34 | 章帝玄孫 | 桓帝死,無子,竇太后與竇武迎劉宏即位,竇太后臨朝 |
熹平 | 公元172 | ||||||||
光和 | 公元178 | ||||||||
中平 | 公元184 | ||||||||
光熹 昭寧 |
(廢)少帝 | 劉辯 | 189 | 15 | 1 | 16 | 靈帝子 | 189年九月,董卓廢劉辯為弘弄王,190年使郎中令立儒臻殺之。 | |
初平 | 公元190 | 孝獻皇帝 | 劉協(xié) | 189 | 9 | 32 | 54 | 靈帝中子 | 由董卓擁立即位,220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廢獻帝為山陽公 |
興平 | 公元194 | ||||||||
建安 | 公元196 | ||||||||
延康 | 公元220 |
漢光武帝十分重視維護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他采取措施削弱功臣的權力,擴大監(jiān)察機構(gòu)尚書臺的權力;同時取消郡國都尉的設置,以抑制地方軍權。實行精兵簡政,減輕田賦,組織屯田,興修水利等措施,并且下令解放奴婢。這些做法使東漢前期出現(xiàn)了政權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的局面。
東漢科技文化的發(fā)展在歷史上是重要階段。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fā)明渾天儀、地動儀;張仲景、華佗取得了很高的醫(yī)學成就。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之后,東漢的班固著《漢書》,成為又一部重要的歷史巨著。東漢還出了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限;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wěn)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jīng)過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三代皇帝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jīng)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后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89年,漢章帝薨,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統(tǒng)治權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和帝于公元92年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 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統(tǒng)治,加之自和帝劉肇以來歷代漢帝都寵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形成東漢王朝后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189年東漢中期以后,宦官專權,外戚干政,矛盾重重,暴發(fā)了“黨錮之爭”。此后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更為腐朽,社會上豪強地主勢力惡性膨脹,加重了階級矛盾的激化。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在各種連綿不斷的小規(guī)模起義的基礎上,由張角領導的大規(guī)模的黃巾起義爆發(fā)。在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下,東漢王朝走向名存實亡。地方割據(jù)勢力之間互相混戰(zhàn)。公元220年(延康三年),曹丕代漢稱帝,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的覆亡
一是由于朝政的腐敗,主要表現(xiàn)為皇帝的昏憒,只知貪圖享樂,不念百姓死活。朝政的腐敗導致了184年的黃巾大起義。二是由于制度的弊端,東漢時期,特別是從和帝起,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jié)成利益集團,互相爭斗,攫取權力與財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三是東漢后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時10歲,安帝即位時13歲,順帝即位時11歲。順帝死后沖帝即位時只2歲,到3歲時死了,繼位的質(zhì)帝只8歲,到9歲死了,繼位的桓帝也只15歲。桓帝之后的靈帝,即位時12歲,仍是個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实坶L大后,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于是求助于宦官,通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這樣循環(huán)往復,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天無寧日。四是東漢和西漢政權一樣,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社會問題不僅得不到緩解,反而越演越烈。早在武帝時期,董仲舒就警告過“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社會現(xiàn)象必須引起嚴重灌注。為數(shù)不少的大地主占有跨州連郡的田莊,他們還擁有私人武裝(稱“部曲”、“家兵”)。這些官僚大地主逐漸演變?yōu)榕c中央政權離心離德的地方割據(jù)勢力,最終宦官、外戚兩大勢力在靈帝死后的火拚中同歸于盡,東漢王朝實際也滅亡了。
東漢自光武帝劉秀開國,中經(jīng)明帝劉莊、章帝劉垣、和帝劉肇、殤帝劉隆、安帝劉祜、順帝劉保、沖帝劉炳、質(zhì)帝劉纘、桓帝劉志,到靈帝劉宏時出現(xiàn)亡國征兆,最后到獻帝劉協(xié)建安二十五年(220)滅亡,總計12帝,歷時195年。
改革與文化東漢王朝在統(tǒng)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diào)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于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于穩(wěn)定,在經(jīng)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制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后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yè)的發(fā)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制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制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y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yī)生,他創(chuàng)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zhì)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shù)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