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摸福利,免费国产永久在线播放,五月天天堂久久,亚洲欧美日韩偷拍综合一区

  • <strike id="4caqy"><input id="4caqy"></input></strike>
    <ul id="4caqy"><dd id="4caqy"></dd></ul>
    <center id="4caqy"></center>
  • <menu id="4caqy"><noscript id="4caqy"></noscript></menu>
  • 華語網(wǎng)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中華文化 > 中國歷史

    東周歷史簡介

    [移動版] 作者:佚名
    名字 廟號 即位
    時間
    備注
    春秋時期
    姬宜臼 周平王 前770 - 前720
    一作宜咎(公元前?~前720年)。周幽王子。幽王被殺,他被擁立為王。周平王姬宜臼,周幽王在位時,原被立為太子。幽王寵愛褒姒后,廢黜了宜臼,改立伯服為太子。有一天,宜臼在花園里玩耍,幽王將籠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讓猛虎去將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膽量,當猛虎向他撲來時,他非但不驚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聲,嚇得老虎吃了一驚,后退幾步,伏在地上觀察動靜。宜臼便從容離去。他知道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與母親申皇后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犬戎攻破鎬京,殺死了幽王以后退走了。申、魯、許等諸侯國就擁立宜臼為王,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即位。不久,因為鎬京已遭戰(zhàn)爭破壞,宜臼在秦國護送下,東遷至洛邑,在晉、鄭等諸侯國夾輔下,勉強支撐殘局。東遷后的周朝,史稱東周。遷時,因為秦襄公護送有功,就提升他為諸侯東周開始的這一年,就是春秋時期的開端。在宜臼即位的同時,諸侯虢公翰擁立幽王的另一個兒子余臣為天子,稱攜王,出現(xiàn)了兩周并列的局面。10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晉文侯攻殺了攜王,周王朝又重新統(tǒng)一。宜臼東,并答應說:“戎人攻占了鎬京和岐山地區(qū)(今陜西鳳翔縣一帶),你去攻擊他們吧,打到哪里,那里就歸秦所有!辈痪茫揭晕鞯貐^(qū)為秦所攻占,秦國從此開始發(fā)展起來。由于大片故土喪失,東周王朝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guān),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與方圓數(shù)千里的大諸侯國相比,它只相當于一個中等諸侯國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鄭、晉、 齊,魯、燕、宋、楚等大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quán),相互之間不斷進行兼并戰(zhàn)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紛亂局面,我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大變革的動蕩時期。宜臼在位期間,因外祖父申侯擁立自己有功,便賜予申侯以封地,并派自己畿內(nèi)的百姓去戍守。這使百姓離鄉(xiāng)背井,十分怨恨。姬宜臼一度委鄭莊公寤生為朝廷卿士。后由于鄭國實力雄厚,姬宜臼對鄭莊公懷有戒心,不愿朝政為鄭莊公所操縱,又乘鄭國多事,鄭莊公沒有來上任的機會,想撤掉他卿士的職務。鄭莊公聞知,馬上趕到洛陽,對姬宜臼施加壓力。姬宜臼再三賠禮,鄭莊公不依。姬宜臼只好提出讓太子姬狐去鄭國作人質(zhì)。不過這太有損天子 的體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換人質(zhì)的辦法,讓鄭莊公的兒子忽也來洛邑作人質(zhì),而周太子去鄭國則用學習的名義。從這一史實可知;姬宜臼東遷后,周王室已勢力 衰微,周王名為天子,實際上要看大諸侯的臉色行事。
    姬林 周桓王 前719 - 前697
    桓王,平王孫。平王死后繼位。周桓王姬林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孫。平王病死時,太子姬狐正居于鄭國為人質(zhì)。鄭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繼位。姬狐因一路上哀傷過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便被鄭伯和周伯黑肩扶立為天子。姬林在位期間,因鄭伯扶立他有功,將位于黃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賜給鄭國,周王朝的疆域又縮小了。以前,諸侯死了,其兒子于繼位和治喪完畢后,必須趕往都城去接受周天子的冊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公元前712年,魯桓公謀殺了兄隱公,自立為國君,不向桓王請求冊封。從此,諸侯由天子冊封的制度被破壞了。公元前706年,楚國以武力逼迫隨國國君,要他向桓王提出提高楚國等級的要求;竿醪辉,楚國國君熊通在大罵了姬林一通以后,自行提高等級稱為楚武王。姬林接到報告,又氣又羞,但也奈何他不得。姬林繼位后,鄭莊公在朝廷繼續(xù)以卿士身份專權(quán)。姬林不甘心受他的控制,就攆走了鄭莊公。鄭莊公回國后,便制造事端,擾亂周境的安寧,雙方關(guān)系越來越緊張。不久,鄭莊公又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國。姬林大怒,干脆免去了他卿士的頭銜。鄭莊公也不示弱,一連五年不去洛邑朝見,表示不把姬林放在眼里。姬林實在忍耐不住,不顧臣下勸阻,親自統(tǒng)領軍隊去討伐鄭莊公。鄭莊公也點起兵馬迎戰(zhàn)。兩軍在長葛(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相遇,姬林求勝心切,派人叫罵挑戰(zhàn)。鄭莊公卻擺好陣勢,按兵不動。周軍叫罵到下午,還不見鄭軍出戰(zhàn),都面露倦意,松懈起來。鄭莊公乘機揮動大旗,擂鼓沖鋒。周軍猝不及防,被殺得大敗。姬林只好退兵,自己斷后。鄭國將軍祝聃遠遠望見,奮臂一箭,射中姬林左肩,虧得鎧甲堅厚,傷勢還不嚴重。鄭莊公見已經(jīng)教訓了姬林,怕部下殺得性起,要了姬林的性命,使自己在輿淪上吃虧,忙鳴金收兵,任姬林逃走。事后,鄭莊公又假意派臣下去向姬林賠罪,說本來只準備自衛(wèi),沒想到部下違反紀律,冒犯了天子。姬林哭笑不得,只好借此下臺階,垂頭喪氣地宣布免鄭莊公之罪。長葛之戰(zhàn)使姬林威風掃地,打掉了周天子“受命于天、輔有四方”的牌子。從此,諸侯越來越不將周天子放在眼里。公元前697年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臥室托付說:“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長子姬佗為太子。 但是,我所鐘愛的卻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將姬克托付給你,日后如果姬佗壽終,就兄終弟及,讓姬克繼位。你要盡力辦好這件大事!辈痪茫Я植∷烙诼逡。
    姬佗 周莊王 前696 - 前682
    周莊王姬佗,是周桓王長子,桓王病死后繼位。姬佗繼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臨終時的囑咐,策劃要殺掉姬佗,改立姬克為國君。辛伯勸阻他說:“嫡庶有別,廢嫡立庶,這是內(nèi)亂的根源阿!” 周公黑肩不聽。于是,辛伯將這一陰謀報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殺了周公黑肩。姬克見事情敗露,逃奔燕國。這件事史稱“子克之亂”。公元前693年夏天,姬佗為了籠絡齊國,要將女兒嫁給齊國國君。他讓魯桓公作媒,并派卿單伯先將女兒送至魯國。冬天,姬佗又派臣榮叔赴魯,“賜命”(即冊封)殺兄自立的魯桓公,魯桓公就派人將王女嫁往齊國。姬佗在位的公元前685年,齊國經(jīng)歷了多年內(nèi)亂后,公子小白被立為國君,即齊桓公。他不計私仇,將曾幾乎射死自己的名臣管仲設計從魯國接回,任命為相。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進行了改革,逐漸強盛了起來。第二年,因為魯國曾經(jīng)阻撓過齊桓公即位,齊桓公發(fā)兵攻魯,魯軍迎戰(zhàn)于長勺(今地不詳)。魯莊公見敵強我弱,急于想揮兵攻擊,被臣子曹劌勸阻。齊軍自恃強大,連續(xù)三次擊鼓沖鋒,都未能奏效,頓時氣竭力衰,軍心渙散。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戰(zhàn)術(shù),發(fā)動反擊,一鼓作氣地擊敗了齊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齊魯長勺之戰(zhàn)。姬佗晚年很愛少子頹,想立頹為太子,但是沒有成功,導致了他死后的“子頹之亂”。
    姬胡齊 周釐王 前681 - 前677
    周釐王姬胡齊,莊王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姬胡齊即位的這一年(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將齊國治理得國富兵強。為了借助周王的名義爭霸天下,齊桓公又接受了管仲的建議,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表示要尊奉周天子,抵御少數(shù)民族對中原地區(qū)的攻掠,并馬上派使臣向姬胡齊朝賀。姬胡齊見齊國如此恭敬,十分高興,立即將召集諸侯承認宋桓公為國君一事委托給齊桓公去辦理。齊桓公在齊國的北杏(今山東省東阿縣北)大會諸侯,被推為盟主。同年冬,齊桓公再次率領大軍伐魯,魯莊公驚恐,以割地為條件請求講和。齊、魯兩國國君在齊國境內(nèi)的柯(今山東舊壽張縣東北阿城鎮(zhèn))談和。兩人正要歃血立盟約時,保護魯莊公赴會的將軍曹沫突然搶將上來,亮出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要他答應將奪去的魯國的土地歸還魯。齊桓公答應后才得脫身。事后,齊桓公憤怒難忍,準備殺死曹沫,廢棄諾言。管仲勸說他:“答應的事背信,又要殺人家,這雖然能泄一時之憤,卻失去了天下諸侯的信任,不能做啊!” 齊桓公終于將土地還給了魯國。這使諸侯都佩服齊桓公的講守信用,紛紛依附于齊國。公元前679年,齊桓公邀集了魯、鄭、宋、衛(wèi)、陳等國在鄄(今山東省鄄城 北,當時屬衛(wèi)國)相會,齊桓公主盟為諸侯長,正式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公元前677年春,姬胡齊病死。 死后的廟號為釐王,歷史上又稱他為僖王。
    姬閬 周惠王 前676 - 前652
    周惠王姬閬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75年)秋,為國,邊伯、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個大夫,由于莊王生前曾經(jīng)囑咐要立庶子子頹為國君,對釐王病死后由姬閬即位十分不滿,就聯(lián)合貴族蘇氏,一起擁奉子頹,發(fā)動叛亂,攻打姬閬,卻被擊敗后出逃。子頹逃到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又在蘇氏陪同下逃奔到衛(wèi)國。衛(wèi)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了自己的政敵公子黔牟,就聯(lián)合南燕,支持子頹。這一年冬,衛(wèi)和南燕出兵攻入周朝都城,逐走姬閬,立子頹為天子。鄭厲公出面調(diào)解周王室之亂,沒有成功,于是就在第二年春俘住了南燕國君仲父,并且將流亡在外的姬閬安置在鄭國的別都櫟(今河南禹縣),還將王室的器皿用具從成周搬到櫟,供姬閬享用。公元前673年春,鄭厲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省密縣內(nèi))誓師伐子頹,鄭、虢聯(lián)軍很快攻入都城。子頹和邊伯等5個大夫正在喝酒慶賀,措手不及,被聯(lián)軍殺死。鄭厲公和虢公迎姬閬回到都城,重新登上天子寶座。這場內(nèi)亂 史稱“子頹之亂”。為了感激鄭、虢兩國的援助,姬閬將酒泉(今陜西省東部一帶)賜給虢,將虎牢 (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以東之地賜給鄭。這樣,內(nèi)亂平息了,周王朝的疆土又一次縮小了。姬閬在位期間,齊國繼續(xù)東攻西伐,兼并小國,擴大力量。公元前670年,齊軍攻滅郭國(今山東省聊城縣東北)。齊桓公問當?shù)馗咐希骸肮鶠楹螠缤?”父老回答說:“因為國君愛賢人而恨壞人。”齊桓公不理解,問道:“照各位所言,你們的國君是位賢明的君主,那怎么又會亡國的呢?”父老回答說:“國君愛賢人而不任用;恨壞人而不翦除,所以導致了亡國!碑敃r,魯國的慶父(魯桓公子)先后殺掉了國君子般、閔公,導致魯國大亂。時人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就成了著名的成語。魯僖公即位后,索要避居于莒國(今山東省莒縣)的慶父,慶父自知罪責難逃,自殺于莒,魯國內(nèi)亂才暫告平息。當時衛(wèi)國的國君衛(wèi)懿公酷愛養(yǎng)鶴,平時竟然讓他最喜愛的鶴乘座華麗的軒車,享受大夫的待遇,國人怨聲載道。公元前660年12月,戎兵攻衛(wèi),衛(wèi)懿公率軍迎戰(zhàn),兩軍相遇于滎澤(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臨戰(zhàn)前,衛(wèi)國將士埋怨說:“大王平時如此厚待鶴,現(xiàn)在就讓鶴去抵敵吧!”一時軍無斗志,被打得大敗,衛(wèi)懿公也被亂兵殺死,成為玩物喪志者的鑒戒。姬閬晚年寵愛陳國的女子惠后,準備廢去太子鄭,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子帶。公元前655年夏,齊桓公邀集了宋桓公、魯僖公、陳宣公、衛(wèi)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昭公,與太子鄭相會于衛(wèi)國的首止(今河南省睢縣東南),宣布支持太子鄭 為嗣君。姬閬十分生氣,就指使鄭文公背約去聯(lián)絡楚國,自己派人去聯(lián)絡晉國,試圖組成周、鄭、晉、楚聯(lián)盟,以對抗齊國。齊國先發(fā)制人,連續(xù)興兵攻鄭,迫使鄭 國叛周親齊,使姬閬的計劃破產(chǎn)。
    姬鄭 周襄王 前651 - 前619
    惠王病死后,姬鄭擔心子帶爭位而秘不發(fā)喪,并急忙派人向齊桓公求援。齊桓公馬上召集諸侯在洮(今山東省鄄城縣西)開會,宣布擁護姬鄭為天子。姬鄭至即位后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訊。子帶不甘心失敗,從公元前648年起,幾次引導西戎兵攻周,都先后被挫敗。公元前636年,姬鄭發(fā)覺王后隗氏與子帶秘密勾結(jié),立即廢黜了隗后。子帶得到消息,再次引導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鄭倉皇逃出,避居于鄭國的汜(今河南省襄城縣),向各國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晉文公打著勤王的旗號,于公元前 635年出兵攻克子帶當時所在的溫,生擒子帶,然后迎姬鄭回都城,將子帶押到都城處死,平定了內(nèi)亂。這次內(nèi)亂,史稱“子帶之亂”。鄭為晉文公舉行了慶功宴。晉文公更向姬鄭“請隧” (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規(guī)格的葬禮),被姬鄭婉言拒絕,而將陽樊、溫、原和攢茅四個邑(在今河南省濟源縣、溫縣和修武縣內(nèi))賜給晉作為報答。三年前,秦、晉兩國已經(jīng)擅自將允姓的一支戎族遷居到周王朝境內(nèi)的伊川(今洛陽市南伊河)一帶,占據(jù)了這塊地方。這樣,周王朝的地盤僅剩下方圓100多里的彈丸之地。姬鄭在位的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宋國的癸丘(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召集魯僖公、宋襄公、衛(wèi)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等國會盟,而以齊桓公為主盟。姬鄭為了感謝齊桓公對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參加了大會,并將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賜給齊桓公,還聲明齊桓公不用行謝恩的下拜禮,以示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認。這次會盟史稱“癸丘之盟”,它使齊桓公的聲望達到最高峰。六年后齊國名相管仲病死,又兩年后齊桓公病死,齊桓公的5個兒子爭奪國君的權(quán)位,內(nèi)亂不已,國力削弱,從而使齊國失去了霸主的地位。接著稱霸的是宋襄公,他是個空談仁義道德的諸侯。公元前638年11月,楚國伐宋,宋襄公率領大軍迎戰(zhàn)于泓(河名,即今河南省柘城西北的漶河)。他認為君子不能乘敵軍正在渡河時發(fā)起攻擊,不能乘敵軍未列陣之前沖鋒,不能俘虜頭上有些白發(fā)的敵兵,因而不顧部下一再請戰(zhàn),坐失戰(zhàn)機,最后被從容列陣后的楚軍打得大敗,他自己也受傷而身亡。歷史上將他稱為十分愚蠢的人物的代表。公元前632年4月,晉文公率領大軍在城濮(今河南省濮縣內(nèi))之戰(zhàn)中大敗楚軍,聲威大振。晉文公將 1000名楚軍俘虜和100輛俘獲的戰(zhàn)車獻給姬鄭,姬鄭回贈了100張紅色的弓和1000張黑色的弓,并答應晉文公可以征伐其他諸侯。同年冬,晉文公在鄭國的踐土(今河南省原陽縣西南)大會諸侯;為了增加他的威望,更派人暗示姬鄭應該前去赴會。姬鄭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了唯諸侯之命是從的地步,十分難堪,又懾于晉國的威力,不得不前往。后來,孔子寫《春秋》時,將此事寫成“天子狩獵于河陽”,以維護周天子的顏面。晉文公這時成為威震中原的霸主。繼晉文公后稱霸的是秦穆公。他任用賢才百里奚等人,增強了國力,于公元前624年伐晉,取得大勝,威望大振,連西戎20多個小國和部落都聞風歸附,秦穆公被尊奉為西戎的霸主。秦又大力向東發(fā)展,擴地1000多里。姬鄭派使者送去銅鼓12面,表示祝賀,也就是正式承認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姬壬臣 周頃王 前618 - 前613
    周頃王,名姬壬臣(公元前?~前613年)。周襄王子。襄王死后繼位。在位6年,病死,葬處不明。周頃王姬壬臣繼位時,王室財政拮據(jù),竟致于無法辦理襄王的喪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魯國討錢。魯國國君派使者送錢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這時已經(jīng)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姬壬臣在位時,邾國(今山東省鄒縣東南)的諸侯為邾文公。公元前614年,邾文公準備遷都到繹山(也稱嶧山,在今山東省鄒縣南)。占辭上說:“遷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會使君短命!碑敃r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紛紛勸阻遷都,邾文公卻說:“上天讓民樹立了君,就是為了替民謀利.如果遷都有利于民,就遷吧!彼是把都城遷到了繹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了,這雖是巧合,時人卻紛紛贊譽邾文公的賢良
    姬班 周匡王 前612 - 前607
    周匡王姬班在位時,他本人無重要的事可述。這時晉國的國君是晉靈公,在他宮內(nèi),卻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趙盾事件。原來,晉靈公是一個只顧享樂,不理政事的國君。他又喜歡惡作劇,經(jīng)常從宮臺上用彈弓把別人彈得頭破血流,人們東躲西閃,他看著高興。有一次,廚師沒有將熊掌煮熟,晉靈公竟把他殺了,用草席裹著,叫宮女在朝廷上拖過。執(zhí)政大臣趙盾多次勸諫,晉靈公竟派武士徂魔(名除尼)去謀刺趙盾。徂魔一早去趙盾家,見趙盾大開著臥室門,穿著朝服,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天明上朝。徂魔深受感動地說:“對國君不忘恭敬,是替民眾辦事的好人。殺了他,對不起百姓;不殺他,國君不會放過我,如此進退兩難,不如一死了之!本鸵活^撞向庭院中的槐樹而倒地身亡。晉靈公此計不成,又假裝著請趙盾赴宴,埋伏好了武士,準備殺死趙盾,不料趙盾遇救逃了出來。后來,趙盾的族弟趙穿將晉靈公殺了,趙盾才返回都城。
    姬瑜 周定王 前606 - 前586
    周定王姬瑜在位時,他本人也無要事可述。這時,楚國在楚莊王的治理下強大了起來。楚莊王在繼位之初的三年內(nèi),不理政事,沉湎在腐朽的生活之中。后經(jīng)大臣們的勸說,他才逐漸振作,表示“三年不蜚(飛),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并開始整頓朝政,實行改革,擴充軍隊,從而增強了國力,攻滅了一些小國。姬瑜繼位的這一年春,楚莊王又帶兵攻伐陸渾(今河南省嵩縣北部)的戎族,事后,并在周王朝的邊境上閱兵示威,嚇得姬瑜趕忙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劈頭就問周朝都城宗廟內(nèi)九鼎的“小大輕重”。九鼎是天子權(quán)力的象征,問九鼎的重量,也就意味著有覬覦天子權(quán)位的野心。經(jīng)過王孫滿的駁斥,楚莊王才引兵退去。這件事,史稱“問鼎中原”。接著,楚莊王在平定內(nèi)亂后,頻繁出擊,先后攻滅了舒、蓼等小國,降服了陳國、 宋國。公元前597年在必(今河南省鄭州市東)之戰(zhàn)中,楚莊王又一舉殲滅了擁有600輛戰(zhàn)車的晉國大軍,并繼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后當上了霸主,歷史上將他們稱為“春秋五霸”(另一說是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當時,晉國趙盾已經(jīng)病死,子趙朔襲職,輔佐著晉景公。晉靈公的寵臣司寇屠岸賈要為晉靈公報仇,就鼓動武將們說:“趙盾犯有弒君大罪,如今他的兒子還是朝中重臣,這怎能允許!”并帶著軍隊圍攻趙朔居住的下宮,殺死了趙朔和他的一族。趙朔的夫人因為是晉成公的姐姐莊姬,得以幸免。莊姬正懷著孕,避居于晉景公宮中。不久,她生下了一個男嬰,屠岸賈便守住宮門索要男嬰。莊姬將男嬰藏在胯下,禱告說:“如果天要滅趙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滅趙氏,你就別哭!蹦袐刖谷徊豢,得以脫身。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他對趙朔的朋友程嬰說:“撫育這孤兒成人與死,兩者哪件難?”程嬰回答說:“死容易,撫育孤兒成人難。”公孫杵臼就說:“那請君承擔難的那件事,我去承擔容易的,讓我先死去吧!彼蛶е约旱膵雰憾氵M山里,然后讓程嬰假裝去向屠岸賈告密,謊稱趙氏孤兒躲在山中。屠岸賈大喜,立即派兵隨程嬰進山,殺死了公孫杵臼和他的兒子。這樣,趙氏孤兒就被保全了下來。程嬰抱著孤兒躲進山中,給他取名為趙武,這就是著名的“托孤搜孤”的故事。
    姬夷 周簡王 前585 - 前572
    周簡王姬夷在位時,他本人也無要事可述。這時,在晉國,晉景公為趙朔平了反,派人請來程嬰和尚未成年的趙武,并允許程嬰帶兵攻殺了屠岸賈,滅了屠家一族,為趙氏一門復了仇。趙武成年后,襲父職,又為晉國重臣。這時,程嬰?yún)s拜別大家,對趙武說:“當年下宮之難,我所以沒有盡忠死節(jié),是為了撫育你,為趙家保住后代。如今你趙氏一門大仇已報,冤屈已伸,你也襲職立業(yè),我應該報答令尊大人的知遇之恩和老友公孫杵臼的一片赤誠之心了!闭f完就自殺了。趙武十分哀痛,為他服喪3年,每年春、秋兩季都去祭祀他的墳墓。當時,除了晉、楚、秦,宋、鄭等國相互攻伐不止以外,位于東南地區(qū),原為楚國屬國的吳國興起,屢次攻入楚國,卷入了春秋混戰(zhàn)的行列。
    姬泄心 周靈王 前571 - 前545
    周靈王姬泄心在位時的公元前546年7月,宋國大夫向戍約晉、楚兩國在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開會,調(diào)停兩國間的戰(zhàn)爭,晉、楚、宋、魯、衛(wèi)、 陳、鄭、曹、許、蔡等十國的有勢力的大夫參加了會議。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zhàn)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平分霸權(quán),誰破壞協(xié)議,各國共討之。這次大會史稱“弭兵會盟”!板舯鴷恕焙蟮10多年間,因為楚國專注于對付吳國,晉國則忙于應付內(nèi)事,無力開戰(zhàn),所以會盟的10個國家沒有發(fā)生過戰(zhàn)爭。然而,各國內(nèi)部的爭權(quán)斗爭卻異常尖銳!板舯鴷恕币簿统蔀榇呵飼r期兩個階段的分水嶺。會盟以前以諸侯國之間的兼并為主,會盟以后卻以各國內(nèi)部大夫間的兼并為主,各國社會正醞釀著巨大的變化,階級矛盾趨于尖銳。如公元前555年,鄭國執(zhí)政大臣子孔專制,國人不滿,在子展,子西率領下攻殺了子孔。同年,莒國國君比公暴虐百姓,國人憤而殺死了他。公元前550年,陳國貴族慶氏強征庶民筑城。筑城時,夾板脫落了,監(jiān)督筑城的慶氏以殘殺庶民來懲罰,“役人”怒而舉行暴動,分別殺死了以慶虎,慶寅為首的大小監(jiān)工。這次起義嚇得陳國的貴族膽戰(zhàn)心驚,驚呼難以再統(tǒng)治下去了。姬泄心的長子姬晉天性聰明,喜歡吹笙,能吹奏出如同鳳凰歡鳴一般的樂曲,令人陶醉。姬泄心對他十分鐘愛,立他為太子。不料,太子于17歲時突然得病身亡,姬泄心哀痛欲絕。傳說當時有人見靈王如此悲傷,擔心這有損他的健康,就利用迷信編造了一段情節(jié)勸慰他說:太子現(xiàn)在溝嶺上,騎著白鶴,吹著笙。他要農(nóng)夫轉(zhuǎn)告靈王,暫不必掛念,他現(xiàn)隨仙人浮丘公居住在嵩山,十分快樂。姬泄心聽了卻反而更加懷念太子,日夜不寧,神情恍惚。公元前545年11月的一天深夜,姬泄心迷迷糊糊入睡,夢見太子騎著白鶴來迎接他。他驚醒后說:“我兒來迎我,我應當走了!庇谑敲顐魑挥诖巫蛹зF。癸巳日,姬泄心病死。
    姬貴 周景王 前544 - 前521
    周景王姬貴在位時,財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國乞討。有一次,他宴請晉國大臣荀躒,指著魯國送來的酒壺說:“各國都有器物送給王室,為何獨獨晉國沒有?”荀躒的隨員籍談答復說,當初晉國受封時,王室就沒有賜以禮器,目下晉國又忙于對付戎狄,送不出禮物來。姬貴列數(shù)了王室賜給晉的土地器物,諷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談是“數(shù)典而忘其祖”,這就是成語“數(shù)典忘祖”的來源。這件事說明,春秋初年王室還能賜些土地器物給諸侯,這時卻只能靠向諸侯乞討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經(jīng)一落千丈。姬貴在位期間,鄭國的執(zhí)政大臣子產(chǎn)(即公孫僑,字子美)實行改革,整頓貴族田地和農(nóng)戶編制,承認土地私有,按田畝征稅等等。接著,他又用200多斤鐵鑄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保障改革成果的刑書鑄在鼎上,放置于王宮門口,讓百姓都知道新刑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刑鼎。新刑法由于限制了舊貴族的胡作非為,觸及了貴族的利益,貴族們就用歌謠詛咒子產(chǎn)! 子產(chǎn)聽了,毫不動搖,說:“只要對國家有好處的事,我死也得堅持,改革可不能中途變卦!睅啄旰,子產(chǎn)的改革已見成效,鄭國的百姓就用歌謠來感謝他. 子產(chǎn)執(zhí)政20年,使鄭國內(nèi)部安定,生產(chǎn)發(fā)展;對外維護了國家尊嚴,使大國不敢輕視鄭國這一小國。公元前522年,鄭國由子大叔執(zhí)政,對百姓進行殘酷的壓迫。大批平民聚集到萑苻之澤(今河南省中牟縣內(nèi)),依據(jù)險要,和奴隸主貴族展開了武裝斗爭。后在于大叔的鎮(zhèn)壓下,起義者因寡不敵眾而全部戰(zhàn)死。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鑄造大錢,是我國文獻中關(guān)于鑄錢的最早紀錄。
    姬猛 周悼王 前520 景王在位時,因嫡長子太子壽早死,原立姬猛為太子,但景王又寵愛庶子姬朝,于病重時要大夫孟賓扶立姬朝,而沒來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后,同月貴族劉卷、單旗將盂賓殺死,仍擁立姬猛為帝。姬猛繼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帶領失去職位的舊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亂,爭奪王位。劉卷被打敗逃了,單旗保護著姬猛待在王宮內(nèi)。姬朝的黨徒乘深夜?jié)撊雽m中,劫走了姬猛。單旗突圍而逃,姬朝的徒眾挾持著姬猛追趕單旗。半路上,晉頃公遣大夫籍談、荀躒帶兵救出了姬猛,護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不久,派兵護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
    姬丐 周敬王 前520 - 前477
    周敬王姬匄在悼王病死后,由劉卷、單旗扶持繼位,居于翟泉,時人稱為“東王”。姬匄在位期間,吳國也強盛了起來,積極參加爭霸。公元前515年,吳王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在從楚國逃亡來的貴族伍子胥的協(xié)助下,指使勇士專諸將匕首藏在魚腹中,乘宴會上進食的機會,刺殺了公子光的堂弟、國君僚,奪取了王位。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史稱吳王闔閭。闔閭成為吳王之后,采用伍子胥的計策,用幾支軍隊輪番騷擾、攻掠楚國,使楚軍手忙腳亂,窮于應付。公元前506年,闔閭又以伍子胥為謀主,大軍事家、齊國人孫武為將軍,統(tǒng)帥數(shù)萬大軍攻楚,五戰(zhàn)五捷,攻入了楚國都城郢 (今湖北省江陵市北),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國大臣申包胥見國破君逃,趕往秦國乞求救兵。秦哀公猶豫不決,申包胥便在宮門外哀哭了七天七夜,水米不入,從而感動了秦哀公,下令發(fā)兵。經(jīng)過幾個月的激戰(zhàn),加上吳國發(fā)生了內(nèi)訌,才打敗了吳軍。楚昭王回到郢,怕吳軍再來,就遷都到若(今湖北省宜城東南)。這場大戰(zhàn),長達10個多月,史稱“吳楚郢都之戰(zhàn)”。公元前496年,闔閭乘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國君允常死,子勾踐初立之機,不聽伍子胥的勸阻,出兵攻越,勾踐帶兵北上迎戰(zhàn),兩軍會戰(zhàn)于攜李(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南)。吳軍陣容嚴整,勾踐組織敢死隊兩次沖鋒都失利,又強令三隊死囚將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朝著吳軍高喊:“兩軍對陣,我們違犯了軍令,不配為軍人,該死罪,現(xiàn)在甘愿以死贖罪!焙傲T,一個個自刎,仆地而亡。這驚心動魄的場面震驚了吳軍,松懈了他們的斗志。越軍乘機擂動戰(zhàn)鼓猛撲過去,使吳軍大敗,闔閭也被越將靈姑砍去了一個大腳趾,死于回師途中。其子夫差繼位,發(fā)誓要報此殺父之仇。這場大戰(zhàn),史稱“吳越攜李之戰(zhàn)”。兩年后(公元前494年),夫差以伍子胥為大將,伯嚭為副將,傾全國之兵攻越。越王勾踐不聽謀士范蠡和文種的勸阻,貿(mào)然出兵會戰(zhàn),在夫椒(今江蘇省太湖椒山)之戰(zhàn)中,被吳軍擊敗。勾踐率領主力部隊5000人退守都城會稽,被吳軍包圍。越王勾踐這才聽從文種的建議,以卑詞重禮求降。伍子胥力諫夫差殺勾踐,滅越國,以免后患;伯嚭因為收受了越國的賄賂,竭力勸說夫差受降。夫差聽從了伯嚭的建議。越國投降后,勾踐和夫人及臣吏300人被押往吳國。勾踐為吳王駕車養(yǎng)馬,夫人打掃宮室。他倆居于囚室,穢衣惡食,受盡屈辱。經(jīng)過整整3年,歷盡艱險,又仗著伯嚭阻止了伍子胥除掉他倆的主張,終于被赦免回國。從此,勾踐君臣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計劃,一方面不斷地將西施、鄭旦等美女和財物貢奉夫差,以結(jié)歡心,并且借此助長夫差的驕奢淫逸;一方面積極發(fā)展生產(chǎn),繁息人戶,整飭內(nèi)政,招集賢才,加強軍備,暗中養(yǎng)精蓄銳。為了激勵自己,勾踐特意給自己安排了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睡的是草堆,吃的是粗茶淡飯,還在門口掛一只苦膽,出入時都要舔嘗一下,以使自己牢記往日的恥辱和復國的志向,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臥薪嘗膽”。越國逐漸恢復、強盛起來。伍子胥眼見夫差放虎歸山,養(yǎng)虎為患,再次勸諫夫差攻滅越國,殺死勾踐。夫差不聽,加上伯嚭的讒言,夫差賜劍伍子胥命他自殺。兩年后即公元前482年,勾踐乘夫差北上到黃池(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南)與晉、魯會盟之機,統(tǒng)帥50000大軍直搗吳國,經(jīng)過3天激戰(zhàn),攻克姑蘇,活捉吳太子友。夫差聞訊回師,與勾踐媾和。4年后,勾踐再次伐吳,三戰(zhàn)三捷,第二次攻入姑蘇。公元前473年冬,越軍第三次攻入姑蘇,夫差被圍于姑蘇山上(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只得派人向勾踐乞降為臣。在范蠡的勸阻下,勾踐沒有應允。夫差羞愧難言而自殺。姬匄在位時的公元前478年,衛(wèi)國工匠們(手工業(yè)奴隸》因為受不了衛(wèi)莊公的虐待,發(fā)生了暴動,包圍了王宮。衛(wèi)莊公求饒不成,只得帶著太子疾和公子青從宮墻北面跳墻逃命,把腿也摔斷了。這時衛(wèi)都城附近受過衛(wèi)莊公殘害的“戎州人”也趕來,先殺死了太子疾和公子青。衛(wèi)莊公逃入戎州己氏家中,哀求說:“救我一命吧,我把玉璧送給你!奔菏系钠拮釉(jīng)無辜地被衛(wèi)莊公剪光一頭美發(fā)拿去給衛(wèi)莊公夫人做了假發(fā),這時便怒斥說:“我殺了你,那塊玉還是我的!”就殺死了衛(wèi)莊公。這次工匠暴動沉重地打擊了衛(wèi)國的奴隸主統(tǒng)治集團,把奴隸主嚇得膽戰(zhàn)心驚。姬匄在位期間,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度過了他忙碌的中年和晚年。孔子名丘,魯國陬(名鄒)邑(今山東省曲阜縣東南)人。他提出了一套維護正在崩潰的奴隸制度的政治主張和理論根據(jù)。他的保守思想后來被封建統(tǒng)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為維護封建制度和統(tǒng)治人民的精神工具?鬃优d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在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上也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jīng)驗。相傳他晚年編訂了古代文化典籍《詩經(jīng)》,《尚書》、《春秋》,為保存和發(fā)展我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作出了重要貢獻。敬王繼位后,和西王姬朝長期相互攻伐,爭奪帝位。六年后,他在晉兵幫助下,擊敗姬朝,鞏固了王位。
    名字 廟號 即位
    時間
    備注
    戰(zhàn)國時期
    姬仁 周元王 前476 - 前469 周元王姬仁繼位的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國歷史進入了戰(zhàn)國時期。不過也有學者把三家分晉做為戰(zhàn)國的開端。姬仁在位期間,越王勾踐于攻滅吳國后,統(tǒng)帥大軍乘勝北渡淮河,在徐(今山東省滕州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后,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于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 姬仁死后的廟號為元王。
    姬介 周貞定王 前468 - 前441 周貞定王是周元王的兒子。元王死后繼位。在位28年,病死,葬處不明。姬介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53年,晉國的3家大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在陸續(xù)并吞了其他貴族后,共同攻滅了最后一家貴族智伯,形成實際上的3個國家(趙國、韓國、魏國),晉幽公反而要分別向他們朝貢。 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死后的廟號為貞定王。
    姬去疾 周哀王 前441 周哀王(?—前441年),名姬去疾,為周貞定王長子。前441年周貞定王死后即位,即位后三個月為弟姬叔襲殺,葬處不明。姬去疾死后的謚號為哀王!端焉裼洝ぞ砹酚涊d周哀王八年鄭國一婦女共生育四十個子女,其中只有二十個長大成人。哀王九年,晉國有頭豬生了個人。
    姬叔 周思王 前441 姬叔(?—前441年),為周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西元前441年,姬叔殺害周哀王即位,為周思王;在位僅五個月,8月又被弟姬嵬所殺。
    姬嵬 周考王 前441 - 前426 周考王,名姬嵬(公元前?~前426年)。貞定王子。攻殺兄思王而繼位。在位15年,病死。葬處不明。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間,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繼續(xù)周公的官職,史稱周桓公。時人稱此國為“西周”。周桓公死,傳位于子威公。威公死,傳位于惠公。惠公長子史稱西周公;莨址馍儆诎嘤陟(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史稱“東周”。這樣,在周王室的領地內(nèi),又建立了 “西周”、“東周”兩個小國。姬嵬死后的廟號為考王。
    姬午 周威烈王 前425 - 前402 周威烈王,名姬午(公元前?~前402年)。周考王子。考王死后繼位。在位24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陽市。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03年,分別冊封魏、趙、韓為諸侯國。魏國當時的國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進行改革,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戰(zhàn)國初期的頭號強國。趙國國君烈侯也任用公孫連等一批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tǒng)治機構(gòu)效率,節(jié)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
    姬驕 周安王 前401 - 前376 周安王,名姬驕(公元前?~前376年)。周威烈王子。威烈王死后繼位。在位26年,病死。葬處不明。姬驕在位期間,齊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將齊國國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齊國實際上的國君。公元前386年,姬驕封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這標志著齊國的新興的封建勢力取代了舊勢力.當時,楚國國君是悼王,他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衛(wèi)國人吳起進行變法。吳起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quán),改善財政,增加軍事力量。這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北滅陳、蔡等國,又大敗魏國。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后,仇視變法的舊貴族發(fā)動叛亂,用亂箭射死了吳起,廢除了新政,使楚國的社會發(fā)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國沒有能發(fā)展成為統(tǒng)一六國的力量,最終為秦國所攻滅。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一起將徒有虛名的晉國國君俱酒廢為平民,瓜分了他僅有的一點領地,使晉國名實俱亡。
    姬喜 周烈王 前375 - 前369 周烈王,名姬喜(公元前376~前369年)。周安王子。安王死后繼位。在位7年,病死。葬處不明。周烈王姬喜在位期間,是秦獻公在位的后期。秦獻公當政時,廢除了野蠻的殉葬制度,將國都由雍(今陜西風翔)遷到東部的櫟陽(今陜西省臨潼市),以便于向東發(fā)展和接受先進的文化影響,擺脫舊貴族勢力的影響,以及整頓內(nèi)政,加強王權(quán)。他還清理戶籍,整頓軍隊,注意發(fā)展經(jīng)濟,使國勢好轉(zhuǎn),為日后秦孝公時候的商鞅變法準備了條件。公元前371年,秦獻公發(fā)兵攻占了韓的六座城市,成為秦向東發(fā)展的開始。
    姬扁 周顯王 前368 - 前321
    周顯王姬扁在位期間,諸侯國的變法發(fā)展到高潮。公元前356年,齊侯田因齊(即日后的齊威王)任用賢能之士鄒忌、田忌等人實行改革。為了廣開言路,齊侯下令不論臣民,凡能當面指出自己過錯的,賜給上等獎;以書面提出批評建議者,賜給中等獎;即使在背后議論他的過失的,也給獎。命令一下,幾個月之內(nèi)來朝廷提批評、建議的人爭先恐后,門庭若市,使齊侯了解到許多國政的弊端,自己的過失和收集了不少治理好國家的辦法。為了整頓吏治,齊侯多次詢問左右臣下,地方官中誰最好?誰最壞?不少人說,阿(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的大夫最好,即墨(今山東省平度縣東南)的大夫最壞。齊侯派人實地調(diào)查,情況卻正相反,阿地田園荒蕪,人民缺吃少穿,敢怒而不敢言;即墨地方治安穩(wěn)定,六畜興旺,人民安居樂業(yè)。原來,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賄上司,讓他們顛倒黑白,為自己說好話;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賄上司,遭致了誹謗。齊侯當即痛斥了阿大夫,將他及受賄后替他說好話的人烹殺,嘉獎了即墨大夫,賜予他一萬戶的俸祿。齊侯如此不受蒙蔽,明辨是非,祛邪扶正,使齊國的風氣為之大變,人人都忠于職守,不敢說謊。齊侯又選用賢能之士,委以重任。沒有多久,齊國大治,成為當時一大強國。姬扁在位期間,齊國與魏國有兩次著名的戰(zhàn)役。一次史稱“桂陵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前353年。魏軍在主將龐涓率領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趙求救于齊。齊侯以田忌為將,以杰出的軍事家孫臏為軍師,統(tǒng)兵救趙。齊軍在孫臏的謀劃下,揚言要突襲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的重要門戶襄陽(今河南省睢縣內(nèi)),魏軍慌忙回兵,齊軍在桂陵(今山東省菏澤縣東北)設下埋伏,大敗魏軍,救了趙國。這種戰(zhàn)術(shù),后人稱之為“圍魏救趙”。另一次史稱“馬陵之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前341年。龐涓統(tǒng)率魏軍攻韓,韓求救于齊。齊以田忌、田嬰為將, 以孫臏為軍師,帶兵救韓,直取魏國都城大梁。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大軍抵抗齊軍。孫臏為了迷惑敵方,命令齊軍進入魏國的第一天造灶10萬個,第二天造灶5萬個,第三天造灶2萬個,以逐日減灶的方法制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誘魏軍追擊。然后在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設下埋伏,大敗魏軍,殺龐涓,俘太子申。這種迷惑敵軍的戰(zhàn)術(shù),后人稱之為“增兵減灶”。“桂陵之戰(zhàn)”后的第三年,齊侯稱王,史稱齊威王。在此以前,魏侯已經(jīng)先稱王,接著,秦、韓、 趙、燕等國諸侯也先后稱王,以表示自己高于其他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齊國所以能很快地強盛起來,主要是因為重用人才。一次,魏惠王向齊威王炫耀魏國的富有,說自己有一顆直徑寸許的明珠,能夠光照前后各12乘車輛,并問齊威王有什么國寶。齊威王列舉了一批手下的文臣武將,回答說,這就是我國的國寶。這使魏惠王啟愧不如。姬扁在位期間的秦國,由秦孝公執(zhí)政。他在公元前359年任用衛(wèi)國人商鞅進行變法。變法前,商鞅為了使百姓能相信政府,遵守新法,命令人在都城雍(今陜西省鳳翔縣) 的南門豎起一根木頭,懸賞說誰能將木頭搬到北門,就賞金子10兩。百姓不相信有這么便宜的事,沒有人去搬。商鞅又把賞金加到50兩,有一個人就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即照數(shù)發(fā)賞。從此,百姓就相信政府言必行,行必果了。接著,商鞅先后兩次頒布了新法,宣布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度,根據(jù)軍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級;廢除以井田制為主的奴隸主國家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織;建立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和中央集權(quán)的政治制度等。這些措施推行后沒有幾年,就大見成效,百姓自給自足,社會安定,路不拾遺,人民私下不敢毆斗,為國作戰(zhàn)時卻勇敢沖殺,爭取立功。變法期間,舊貴族多方阻撓和反對。太子帶頭犯法,商鞅為了維護新法,就處太子的師傅公子虔以劓刑(割鼻),處公孫賈以黥刑(臉上刺字),保證了新法的順利推行。后來秦孝公死,太子繼位,是為秦惠王。這時的舊貴族勢力又重新抬頭,殺死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已經(jīng)不可動搖,秦國的封建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使一個原來是貧窮落后的國家,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攻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姬扁在位期間的韓國,國力薄弱。韓昭侯見各國通過改革變得強大起來,并且不斷向外擴張,也在公元前351年任用鄭國人申不害為相,實行變法。申不害以“術(shù)”為手段推行“法”(即法治),使韓國一度強盛。戰(zhàn)國七雄在先后進行了變法以后,展開了更為激烈的兼并戰(zhàn)爭。
    姬定 周慎靚王 前320 - 前315
    周慎靚王,名姬定(公元前?~前315年)。周顯王子。 顯王死后繼位。在位6年,病死。葬處不明。周慎靚王姬定在位期間,戰(zhàn)國七雄為了保存自己,壯大自己,各自找尋盟友,有時幾個較弱的國家聯(lián)合,攻打一個強國,稱為“合縱”:有時一個或兩個強國(主要是秦國和齊國)聯(lián)合,攻打較弱的國家,稱為“連橫”。一些游說之士研究天下形勢,奔走于各國之間,勸說國君進行合縱或連橫,歷史上稱他們?yōu)榭v橫家。為了解除當時最強盛的秦國對各國的威脅,公元前318年,魏國的相公孫衍發(fā)起了一次五國合縱攻秦的戰(zhàn)役,五國是魏、趙、韓、楚、燕,推舉楚國為縱長。同年,五國聯(lián)軍進抵函谷關(guān)(今河南省靈寶縣境內(nèi)),秦出兵迎擊,聯(lián)軍撤走。第二年,秦軍又與五國中的韓、趙、魏軍隊大戰(zhàn)于修魚(今河南省原陽縣西),秦軍斬殺敵方8萬人,取得大捷,挫敗了這一次的五國合縱。公元前316年,秦軍攻滅了巴、蜀兩個小國(今四川省境內(nèi)),接著大量移民,占領了巴、蜀,取得了日后順長江東下攻擊位于長江中下游的楚國的有利的戰(zhàn)略地位,為日后滅楚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
    姬延 周赧王 前314 - 前256
    周赧王,名姬延(公元前?~前256年)。周慎靚王子。慎靚王死后繼位。在位59年,病死。葬于牽水北岸(今陜西省隴縣),一說葬于岳陽(今湖南省岳陽縣)。周赧王姬延在位期間,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韓、趙、魏),向中原地區(qū)擴展。楚國于公元前306年滅越國后,幾乎占有了整個南部中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眾的大國,具有攻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的有利條件。然而,由于吳起變法的失敗,舊貴族勢力的強大,阻礙了楚國的發(fā)展,成為秦國攻擊的對象。為了抗秦,楚國和齊國結(jié)成了聯(lián)盟。秦國力圖拆散齊楚聯(lián)盟,以便各個擊破,于公元前313年派縱橫家張儀赴楚,對楚懷王說,如楚國和齊絕交,秦王愿以商于(今湖南省浙川內(nèi)鄉(xiāng)一帶)600里之地獻楚。楚懷王不顧屈原、陳軫、昭睢等有識之士的勸阻,聽信子蘭、靳尚、鄭袖等一群佞臣寵妃的話,應允了張儀,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張儀一到秦,就假裝墜車傷了腳,閉門謝客。三個月后,張儀得知齊楚確實已經(jīng)絕交,才接見楚國使者說:“秦國的土地豈能隨便送人,我說的是將自己的六里俸邑贈給你們。”楚懷王聽了怒不可遏,不顧陳軫等人勸阻,發(fā)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與秦軍戰(zhàn)于丹陽(今河南省丹江北)。楚軍大敗,主將屈勻及副將70余人被生俘,8萬士兵陣亡,漢中郡被秦占領。楚懷王惱羞成怒,傾全國兵力再次攻秦。同年與秦軍又戰(zhàn)于藍田(今陜西省藍田縣),再次大敗。韓、魏乘機出兵攻楚。楚兩面受敵,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國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秦國因致力于攻打三晉,楚國暫時解除了來自秦的威脅,但是,國內(nèi)社會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發(fā)生了莊躋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使統(tǒng)治階級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結(jié)親為名,約楚懷王去武關(guān)(今陜西省商南縣)相會。楚懷王再次不聽屈原勸阻,聽信子蘭之言赴會,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陽。兩年后,他逃跑不成,憂憤而死于秦。他死前,秦軍攻楚,殺楚軍5萬,奪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后,秦軍更開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將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國都城郢。楚國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滅亡。在郢都陷落后,偉大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見楚國滅亡,投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湘陰縣北)自盡。
       秦在攻楚同時,又向三晉出擊。公元前314年,秦趁齊攻燕之機,出兵攻打三晉,奪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軍出函谷關(guān)進攻韓國的戰(zhàn)略要地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經(jīng)過幾個月的激戰(zhàn),秦軍于第二年攻克宜陽,打開了通向中原的大門。公元前293年,韓、魏兩國合兵抗秦,會戰(zhàn)于伊闕(河南省洛陽市南),秦軍在白起指揮下大勝,殲敵24萬多人,韓、魏兩國的兵力受到嚴重削弱。此后,秦繼續(xù)進攻、蠶食三晉,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三晉一半的土地,首當其沖的韓、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國的日益壯大,使秦昭王不滿足于王的稱號,要稱帝以示尊嚴,準備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約齊愍王一起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12月,在縱橫家蘇秦勸說下,齊愍王去帝號,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號。兩強稱帝,暴露了他們吞并五國、瓜分天下的企圖,使五國十分惶恐,導致了五國攻秦和六國攻齊兩大事件。韓、趙、魏、齊、燕的五國攻秦,由于各國各懷目的,難以統(tǒng)一步調(diào),最后無功而散。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趙、魏、韓六國在秦王組織下聯(lián)合攻齊,燕軍在名將樂毅指揮下大敗齊軍,長驅(qū)直入,攻占齊國都城臨淄,攻取齊國七十多城,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城,齊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齊國名將田單指揮下,齊軍才打敗燕軍,收復失地。經(jīng)過這次打擊,齊國國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對手了。
       楚、齊逐漸衰落時,趙國卻強盛起來。公元前307年,趙國國君武靈王深知本國處于燕、東胡、林胡、樓煩、秦、 韓之間,不強兵就會亡國,決心奮發(fā)圖強,振興趙國。針對趙當時的主要對手是東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勢,他決定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但是,當時趙國人穿的是長袍大褂,袖長腰肥,領寬下擺大,不適宜騎馬作戰(zhàn)。于是,他從改革服裝著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許多貴族認為這是違背禮教,大逆不道。趙武靈王終于說服了有影響的貴族公子成,然后下了嚴厲的命令,要臣民改換服裝,使胡服在全國得到推廣,建立起一支善于騎射的強悍騎兵。這件事,史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它說明了當時我國各民族相互取長補短,在習俗上逐漸接近。趙國依靠騎兵,連年出擊,到公元前296年,攻滅中山國(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后,領土大大擴充,國力增強,一時成為抗秦的主要力量。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韓,韓上黨郡守馮亭以17城降趙。兩年后,秦軍攻取了上黨,繼而進攻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趙國名將廉頗率軍固守不出,擋住了秦軍。秦國施用反間計,施放謠言說,廉頗容易對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栌沟内w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謠言,撤換了廉頗,以夸夸其談毫無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趙括為統(tǒng)帥。趙括一反廉頗的戰(zhàn)術(shù),出兵大舉攻秦。秦軍此時已經(jīng)暗中換上了能征善戰(zhàn)的白起為主將。白起指揮秦軍佯逃,誘趙括追擊到秦軍陣地之前,然后包圍了趙軍。趙軍被圍40多天,糧草斷絕,趙括率精兵突圍,被亂箭射死,趙軍40萬人降秦。白起擔心降卒暴動,除放回240個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殺。這次戰(zhàn)役史稱“長平之戰(zhàn)”。它使趙國兵力損失殆盡,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趙括長于空談,導致亡軍殞身,引出了“紙上談兵”這一成語。
       姬延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jīng)十分衰弱,他所統(tǒng)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萬多人口。還分成“東周”和“西周’,兩部分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時秦國已攻占了韓、魏、趙三國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憂心忡忡中度日。這時,楚國想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展,派使者請姬延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xié)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簽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姬延向境內(nèi)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zhàn)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姬延準備就緒,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并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一起出擊。不料,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在伊闕的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結(jié)果,等了3個月仍不見其他四國的兵馬到來,士氣渙散,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
       “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姬延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嘩不止,聲音直傳入內(nèi)宮。姬延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后的一個高臺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臺稱為“逃責臺”(即逃債臺)。此后,秦軍不肯罷休,攻下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負黍(今河南省登封縣西南)后,直撲東周王城。姬延驚慌,打算逃奔韓國或魏國。西周公勸說道:“秦吞并六國已是大勢所趨,韓、魏兩國也不會幸免,大王與其到那時被俘受辱,還不如趁早投降,結(jié)局或許能好些!奔а訜o奈只好率領臣下和宗室,到祖廟哭拜了一番,三天后,親自帶著家眷、圖冊,去秦軍軍營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為周公,命令他居住于梁城(今陜西省韓城縣南),并奪去象征國家權(quán)力的九鼎寶器。至此,東周宣告滅亡。
       姬延當時已經(jīng)年老,奔走于周,秦,梁等地,經(jīng)不起勞苦,到梁城后不滿一月就病死。姬延死后謚號為赧王
    東周概述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鎬京遷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史稱東遷后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東周時期又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與戰(zhàn)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兩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zhuǎn)變的時期。這一轉(zhuǎn)變是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鑒于鎬京殘破,又處于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wèi)護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jù)《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wèi)、陳、蔡、吳及越等國。
       東周時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戰(zhàn)國鐵犁鏵冠的出土,說明犁耕在中原已經(jīng)得到推廣,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以農(nóng)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筑技術(shù)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稱為祖師。
       考古發(fā)掘所見東周的建筑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筑構(gòu)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斗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筑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zhàn)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線的基礎上,不遺余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fā)展。
       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后,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quán)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jīng)濟上有求于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fā)展自己勢力。
    春秋時期
       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quán),不斷進行兼并戰(zhàn)爭。誰戰(zhàn)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來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并小國,諸侯國數(shù)目逐漸減少,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長江下游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和越國,也參加了爭霸戰(zhàn)爭。起初,吳國打敗了越國,強迫越國臣服。越王勾踐天天舔嘗苦膽,立志報仇。他注意增加生產(chǎn),訓練士兵,積聚力量。經(jīng)過長期努力,越國終于重新強盛起來,最后滅掉了吳國。春秋時期,鐵器已經(jīng)在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生產(chǎn)中使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鐵的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顯著提高。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耕作技術(shù)提高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進一步發(fā)展起來。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逐漸采取了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chǎn)品,保留一部分產(chǎn)品。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F(xiàn)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前476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戰(zhàn)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zhàn)國時期,經(jīng)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zhàn)爭,到戰(zhàn)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zhàn)國七雄”。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后期,各諸侯國的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政治形勢也產(chǎn)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nèi)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fā)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jīng)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爭斗,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斗到最后,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于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tǒng)治者對物質(zhì)享受的貪欲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zhàn)爭。所以,這個時期戰(zhàn)爭頻繁。據(jù)統(tǒng)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zhàn)爭二百三十次。戰(zhàn)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guān)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zhàn)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zhàn)國時期。
    查看更多東周 中國歷史資料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