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論《哈姆萊特》
柯勒律治[(1772—1834)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文藝批評家莎士比亞把這個人物放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在這個環(huán)境中不得不當機立斷——哈姆萊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猶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
哈姆萊特的瘋狂只有一半是假的;他耍巧妙的騙術來裝瘋。只有他真正接近于瘋狂的狀態(tài)時才能裝得出。
歌德[(1749—1832)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一個美麗、純潔、高貴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沒有堅強的精力使他成為英雄,卻在一個重擔下毀滅了,這重擔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每個責任對他都是神圣的,這個責任卻是太沉重了。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對于他卻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樣地徘徊、輾轉、恐懼、進退維谷,總是觸景生情,總是回憶過去;最后幾乎失卻他面前的目標。
(摘自《哈姆萊特》,浙江文藝出版杜1991年12月版)
浪漫派批評家——19世紀對哈姆萊特的批評占主導地位的是浪漫派批評家,他們筆下的哈姆萊特也帶有十足的浪漫派的氣質,耽于幻想,回避現實,對行動不感興趣,沉溺于自己心造的世界,是一個憂郁感傷、多愁善感、生性軟弱的知識分子。他們也認識到這些是哈姆萊特的缺點,但對這些缺點,他們是欣賞、共鳴和陶醉,甚至拿哈姆萊特來比附自己,說自己就是哈姆萊特,哈姆萊特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當然,說自己就是哈姆萊特的不僅止于浪漫派,而是相當普遍的。19世紀進步的作家、批評家也從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了理性的、理想的、革命的力量,因此認為哈姆萊特和自己志同道合,或者就是自己的化身。
德國詩人海涅說:“我們認識這個哈姆萊特,好像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面孔,我們經常在鏡子里看到他”,并說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相貌”。
屠格涅夫認為任何人都會同情哈姆萊特的原因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
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幾乎把哈姆萊特從個人擴大到全人類,他說哈姆萊特“是偉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