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生平及作品介紹
馬致遠(約1250~1321以后)
元代雜劇作家。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散曲作家張可久作〔雙調(diào)·慶東原〕,稱馬致遠為先輩。張可久生于1270年左右。馬致遠的生年當在1250年左右。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馬致遠作有〔中呂·粉蝶兒〕“至治華夷”套曲,但1324年周德清作《中原音韻序》時則已去世。他的卒年當在1321~1324之間。馬致遠早年也曾追求功名,但未找到出路,約在大德年間,出任江浙行省務(wù)官。在杭州時與散曲作家盧摯(疏齋)唱和。晚年過著隱居生活。
馬致遠一生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負有盛名!镀朴膲艄卵銤h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兩劇至遲在至元末年即已傳唱。元成宗元貞年間,他參加元貞書會,與李時中以及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合撰《開壇闡教黃粱夢》。所作雜劇15種,今存7種,除上述3劇外,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西華山陳搏高臥》 4種及《劉阮誤入桃源洞》第4折殘曲。馬致遠又是著名的散曲作家,現(xiàn)存輯本《東籬樂府》1卷,計收小令104首,套數(shù)17套。據(jù)明呂天成《曲品》及清張大復《寒山堂新訂九宮十三攝南曲譜》等書記載,他還著有南戲《牧羊記》,與人合撰《風流李勉三負心記》、《蕭淑貞祭墳重會姻緣記》(以上兩劇失傳),是否可靠尚待考訂。
《漢宮秋》是馬致遠的代表作,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
馬致遠的《薦福碑》寫書生張鎬窮途落魄,寄居薦福寺中。廟寺碑為顏真卿手書,本可拓印后賣錢,作為進京的川資,不想又被暴雷擊碎。這就叫“半夜雷轟薦福碑”。劇本取材于宋僧惠洪《冷齋夜話》,借題發(fā)揮了元代儒生抑郁不平之氣,也宣揚了窮通得失皆由天命的思想!肚嗌罍I》借白居易的詩篇《琵琶行》,描寫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愛情故事,穿插了由于商人干預而造成的糾葛。這樣的戲劇沖突在元雜劇中較為多見。這兩部劇本分別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對現(xiàn)實社會有所抨擊,同時流露出懷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黃粱夢》、《岳陽樓》、《任風子》都是演述全真教的度脫故事,分別寫漢鐘離在邯鄲路上度脫呂洞賓,呂洞賓在岳陽樓度脫柳樹精,馬丹陽在甘河鎮(zhèn)度脫屠夫任風子,最后都成正果!蛾悺醺吲P》是敘寫隱士陳□不受功名利祿和美色誘惑的故事。陳□也是全真教尊奉的仙人。全真教初起于北宋末年,盛行于金、元,是道教的一個支系,并吸收了佛教經(jīng)典和儒家學說,倡導“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之宗”(元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反映了當時部分知識分子隱身避世的一個歸宿。馬致遠神仙道化劇的思想傾向與全真教教旨相當合拍。他主張?zhí)颖墁F(xiàn)實,提倡修道登仙,自然是消極和荒謬的,但他對當時不公正的社會現(xiàn)實的暴露和譴責則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是不可忽視的。
馬致遠諸劇貫串著對現(xiàn)實的批判精神。如《漢宮秋》中對文武百官的譴責:“全不見守玉關(guān)征西將”,“枉養(yǎng)著那邊庭上鐵衣郎”,指斥他們不過是一些“忘恩咬主賊禽獸”!端]福碑》則揭露當時的社會是:“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擋住仕途,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癡呆越享了癡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則這有銀的陶令不休官,無錢的子張學干祿。”《黃粱夢》抨擊了當時險惡的世風:“如今人宜假不宜真,則敬衣衫不敬人!瘪R致遠在作品里所贊頌的是一些儒生、道士與隱者。馬致遠的思想在元代文人中是有代表性的,對于后世也有影響。他對是非不分、賢愚不辨的社會現(xiàn)象感到憤慨,乃至陷于絕望的境地,于是便企圖從修真養(yǎng)性、隱居樂道中尋找精神寄托。他的消極情緒是很明顯的,但在悲涼的思緒中,回蕩著難以遏制的激憤,這就給他的作品帶來豪放的氣勢。馬致遠的藝術(shù)才能,在元、明時得到很高的評價。周德清《中原音韻》中“關(guān)、馬、鄭、白”并提。他擅長悲劇性抒情,情調(diào)凄涼、悲憤,曲詞典雅清麗,功力很深。馬致遠語言藝術(shù)的成就尤為突出,成為元雜劇中的一個獨具特色的著名作家。他的散曲在元代前期作家中成就很高,向為后世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