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禮器第十
周坐尸,詔侑武方,其禮亦然,其道一也。言此亦周所因於殷也。武,當為“無”,聲之誤也。方猶常也。告尸行節(jié),勸尸飲食無常,若孝子之為也。孝子就養(yǎng)無方。詔侑,或為韶囿。
○侑音又,本或作宥。武音無。養(yǎng),羊讓反。詔圜音圓,下“圜丘”同,本亦作詔圓。夏立尸而卒祭,夏禮,尸有事乃坐。殷坐尸,無事猶坐。周旅酬六尸。使之相酌也。后稷之尸,發(fā)爵不受旅。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合錢飲酒為醵,旅酬相酌似之也。《王居明堂之禮》:“仲秋,乃命國醵!
○醵,其庶反,又其約反。與音馀。
[疏]“周坐”至“醵與”。
○正義曰:此一節(jié)論三代尸不同。
○“周坐尸”者,此言有周之所因於殷也,殷人坐尸,周因坐之也。
○“詔侑武方”者,亦因殷也。詔,告也。侑,勸也。方,常也。子事父母,就養(yǎng)無方,故在宗廟之中,禮主於孝,凡預助祭者,皆得告尸威儀,勸尸飲食,無常人也。
○“其禮亦然”者,其於周禮侑尸及詔侑無方之禮,亦因於殷禮,故云“亦然”也!捌涞酪灰病闭,其用至誠之道一也。
○“夏立尸而卒祭”者,此更本殷周所損益相因也。夏祭乃有尸,但立,猶質(zhì),言尸是人,人不可久坐神坐,故尸唯飲食暫坐。若不飲食時,則尸倚立,以至祭竟也。
○“殷坐尸”者,此殷因夏之有立尸,而損其不坐之禮,益為恒坐之法也,是殷轉(zhuǎn)文也。言尸本象神,神宜安坐,不辯有事與無事皆坐也。
○“周旅酬六尸”者,此周之因殷而益之也。旅酬六尸,謂祫祭時聚群廟之主於太祖后稷廟中,后稷在室西壁東向,為發(fā)爵之主,尊,不與子孫為酬酢,馀自文武二尸就親廟中,凡六,在后稷之東,南北對為昭穆,更相次序以酬也。殷但坐尸,未有旅酬之禮,而周益之也。然大祫多主,而唯云“六尸”者,先儒與王肅并云:“毀廟無尸,但有主也”。
○“曾子曰周禮其猶醵與”者,曾子引世事證周禮旅酬之儀象也。醵,斂錢共飲酒也。凡相敵斂錢飲酒,必非忘懷之酌,得而遽飲,必令平遍不偏頗,與《周禮》次序旅酬相似也。其,王肅禮作“遽”,注云:“曾子以為使六尸旅酬,不三獻,猶遽而略!
○“告尸”至“為也”。
○正義曰:告尸行節(jié),解經(jīng)詔也。勸尸飲食,解經(jīng)侑也。案《特牲》、《少牢》延尸及詔侑相尸之禮,皆是祝官,則是有常,而云無常者,熊氏云:“謂就眾祝之中,但是祝官皆得為之,不常用一祝也。”案《周禮》大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祝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是皆得相侑尸也。
君子曰:禮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近人情者褻,而遠之者敬。
○近,附近之近,注同。遠,于萬反。郊血,大饗腥,三獻爓,一獻孰。郊,祭天也。大饗,祫祭先王也。三獻,祭社稷五祀。一獻,祭群小祀也。爓,沉肉於湯也。血腥爓孰遠近備古今也。尊者先遠,差降而下,至小祀孰而已。
○爓,似廉反。是故君子之於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作,起也。敬非已情也,所以下彼。
○下,戶嫁反。此有由始也。有所法也。是故七介以相見也,不然則已愨,三辭三讓而至,不然則已蹙。已猶甚也。愨、蹙,愿貌,大愿則辭不見,情無由至也。
○蹙,本又作慼,子六反,又音促。愿音原。大音泰。見,賢遍反,下“龍見”同。故魯人將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頖宮;上帝,周所郊祀之帝,謂蒼帝靈威仰也。魯以周公之故,得郊祀上帝,與周同。先有事於頖宮,告后稷也。告之者,將以配天,先仁也。頖宮,郊之學也,《詩》所謂頖宮也,字或為郊宮。
○頖,本或作泮,依注音判。晉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惡池;惡,當為“呼”,聲之誤也。呼池、漚夷,并州川。
○惡,依注音呼,又音虖,好故反。池,大河反。注同。嘔夷,烏侯反。齊人將有事於泰山,必先有事於配林。配林,林名。
○泰,本或作大,音同,下注放此。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系,系牲於牢也。戒,散齊也。宿,致齊也。將有祭祀之事,必先敬慎如此,不敢切也。
○順之至也,順當作慎。散齊,悉旦反,下側(cè)皆反,后放此。
○故禮有擯詔,樂有相步,溫之至也。皆為溫藉重禮也。擯詔,告道賓主者也。相步,扶工也。詔或為紹。
○相,息亮反,注同。溫,紆運反,注同。藉,徐子夜反。道音導。
[疏]“君子”至“至也”。
○正義曰:此一節(jié)論禮以尊遠為敬,近人情為褻。
○“禮之近人情”者,謂若一獻孰,飲食既孰,是人情所欲食啖,最近人情也。
○“非其至者也”,既近人情,非是敬之至極也。
○“郊血”者,以近者為褻,遠者為敬,其事非一。今此先從鬼神之事而說也。郊用犢,犢有血有肉,肉於人食啗之事,於人情為近。血於人食啗最遠,天神尊嚴,不可近同人情,故薦,遠人情者以為極敬也。
○“大饗腥”者,大饗,祫祭宗廟也。腥,生肉也。宗廟為私,比郊為劣,故薦去人情稍近之腥,示為敬,降於天也。“三獻爓”者,三獻謂祭社稷五祀也。其禮三獻,故因名其祭為三獻也。爓,沈湯肉,去人情漸近,而社稷五祀降於宗廟,故用爓,又明其敬劣也。
○“一獻孰”者,一獻祭群小祀,小祀卑,酒一獻也。其用孰肉,孰肉是人情所食,最為褻近,小祀神為最輕,故以褻近人之食祭之,表其敬又劣也。
○注“郊祭”至“而已”。
○正義曰:知郊祭天者,《郊特牲》云“於郊故謂之郊是郊”,為祭天也。云“大饗,祫祭先王者也”,案《宗伯》以肆獻祼,饗先王以下,宗廟之祭,凡有六享,此此云大饗,享中最大,故為祫也。此“大饗”之文,在“郊血”之下,故知非大饗帝也。云“三獻,祭社稷五祀。一獻,祭群小祀也”者,以冕服差之。案《司服》”祀四望山川則毳冕,毳冕子男之服。子男五獻,以下差之也”。祭社稷、五祀,則絺冕,宜三獻也。祭群小祀,則玄冕,宜一獻也。云“血腥爓孰遠近備古今也”者,血為遠,腥次之,爓稍近,孰最近,遠者為古,近者為今,一祭之中,兼有此事,故云備古今也。云“尊者遠近,差降而下,至小祀孰而已”者,郊祭是尊而用血,是尊者先遠也。案《宗伯》祭廟以祼鬯為始,祭社稷五祀以血為始。此云“郊血,大饗腥,三獻爓”者,謂祭祀初始降神之外,於正祭之時,有此郊血大饗腥之屬也。凡郊與大饗三獻之屬,正祭之時,皆有血有腥,有爓有孰。此云“郊血”,是郊有血也!督继厣吩啤懊嬗娜保亲趶R有血也。《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是三獻有血也!吨苷Z》云“禘郊之祀,則有全烝”,是郊祭天有孰也。有孰則有腥可知也!蹲诓吩疲骸耙运莲I祼享先王”,是大饗有腥有孰也。此云“三獻爓”,《宗伯》云“以血祭社稷五祀”,既有血有爓,明有孰有腥可知也。然則郊天與大饗三獻,并有血腥爓孰。今所以各言者,皇氏云:此據(jù)設(shè)之先后,郊則先設(shè)血也,后設(shè)腥與爓、孰,雖以郊為主,其祭天皆然也;大饗之時,血與腥同時俱薦,當朝事迎尸於戶外,薦血、腥也,雖以大饗為主,其宗廟之祭皆然也;其三獻之祭,血、腥與爓一時同薦。凡薦爓之時,皆在薦腥之后,但社稷五祀初祭降神之時已埋血,《宗伯》之文是也。至正祭薦爓之時又薦血,此文是也。若群小祀之屬,唯有薦孰,無血、腥、爓也,以其神卑故耳。先薦者設(shè)之在先,后進者設(shè)之居后,皆皇氏之說,義當然也。熊氏云:宗廟之祭無血,鄭注《論語》云禘祭之禮自血腥始者,謂腥肉有血。今案《詩·小雅》論宗廟之祭云:“執(zhí)其鸞刀,以薦其毛,取其血膋。”則是有用血之明文也,熊氏云“無血”,其義非也。
○“是故”至“至也”。
○此一節(jié)論君子行禮當降下於彼,積漸擯相,敬慎之至。
○“非作而致其情也”者,作,起也。君子行禮,本意所為,上下前人,非是私自專,輒徒起而致其已情也。
○“此有由始也”者,既非直任我情,而凡有所行,皆有由以為始也。由,謂法天地之道,先人后已。
○“是故七介以相見也”者,行敬既非直起已情,皆有所由為始,故陳七介以相見,申賓主之情也。此言七介者,舉中言之也。
○“不然則已愨”者,已,甚也。愨,愿貌。若不如是陳擯介相見,則甚為愿愨,言愿愨大甚也。
○“三辭三讓而至”者,依《司儀》,賓至大門外,陳擯介,交擯,三辭畢,君迎賓,拜辱,至大門,三讓,三讓入大門,主君每門讓,賓一辭,是三辭三讓,而情意相至也。
○“不然則已蹙”者,謂愨愿急蹙,若不為此三辭三讓,則大急蹙,情無由達也。
○“故魯人將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頖宮”者,明相見有積漸之義!坝惺蚂渡系邸保^祭天也。必先有事於頖宮之中,告后稷,告以將配天也。是先告卑,然后祭尊也。
○“晉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惡池”者,“有事於河”,謂祭河也。必先告惡池小川,從小而祭也。先告從祀者,然后祭河也。
○“齊人將有事於泰山,必先有事於配林”者,有事於泰山,謂祭泰山也。先告配林,配林是泰山之從祀者也,故先告從祀,然后祭泰山,此皆積漸從小至大之義也。
○“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者,上云先小后大,此言事神積漸絜敬之義!叭孪怠,謂祭前三月系牲于牢也!捌呷战洹,謂祭前十日,於七日之中散齊戒慎也。
○“三日宿”者,謂祭前三日而嚴宿,以致齊也。將祭之時,以漸如此,謹慎至極也。禮須積漸,不敢切迫也。
○“故禮有賓詔,樂有相步,溫之至也”者,禮既不可卒迫,故賓主相見,有擯相詔告也。但作樂之人,今既無目,有扶相行步,所以擯詔輔相者,溫藉之至極也。
○注“上帝”至“學也”。
○正義曰:“上帝,周所郊祀之帝,謂蒼帝靈威仰也”者,《孝經(jīng)》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喪服小記》云:“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周人出自靈威仰,則后稷配靈威仰也。云“魯以周公之故,得郊祀上帝,與周同”者,《明堂位》云:“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禮!惫手。云“先有事於頖宮告后稷也”者,魯人無后稷之廟,今將祭天而於頖宮告后稷也。云“將以配天,先仁也”者,謂將欲以后稷配天,先以仁恩存偶之也。云:“頖宮,郊之學也”者,周人立大學於東郊,則天子魯侯大學在公宮東也。小學在郊,《詩》云:“思樂泮水,薄采其藻”,則魯以小學為頖宮,頖宮在郊,天子以小學為辟廱,故鄭駮《異義》云:“三靈一廱在郊明矣!
○注“呼池、嘔夷,并州川”。
○正義曰:此《夏官·職方》之文。
○注“系系”至“切也”。
○正義曰:《充人》云:“祀五帝,則系于牢,芻之三月!笔窍奠独我。云“戒,散齊也。宿,致齊也”者,《祭義》曰:“散齊七日,致齊三日,謂之宿者。”鄭注《儀禮》云:“宿是又戒,宿之言肅,肅敬之義也!痹啤安桓仪幸病闭,以積漸敬慎,不敢逼切也。
○注“皆為”至“為紹”。
○正義曰:皇氏云:溫謂丞藉,凡玉以物缊里丞藉,君子亦以威儀擯相以自丞藉,今定本作“溫”字,則當云溫潤相丞藉也。
禮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兇事不詔,朝事以樂,二者反本也,哭泣由中,非由人也。朝廷養(yǎng)賢,以樂樂之也。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莞簟之安,而鞂之設(shè)。三者脩古。穗去實曰鞂,《禹貢》:“三百里納鞂服!
○鸞,刀端反。莞音官,一音丸。簟,徒點反。稿,字亦作藁,古老反。鞂,江八反。是故先王之制禮也,必有主也,主謂本與古也。故可述而多學也。以本與古求之而已。
[疏]“禮也”至“學也”。
○正義曰:此一節(jié)論禮之所設(shè),反本脩古,故可述而多學。反本,謂反其本性。脩古,謂脩習於古;定本及諸本作“循”字,當作“脩”。
○“不忘其初者”也,由其反本脩古,故不忘其初也。
○“故兇事不詔”者,此兇事及朝事是反本也。本,謂心也。兇事,喪親之事也。詔,告也。孝子親喪,痛由心發(fā),故啼號哭泣,不待外告而哀自至,是反本還其孝性之本心也。
○“朝事以樂”者,朝事,謂朝廷之事也。以樂,奏音樂也。朝廷是養(yǎng)老尊賢之地,為賢所樂也。故臣入門必縣興奏樂之事,是反本還其樂朝廷之本心。
○“醴酒之用,玄酒之尚”者,此下三事是脩古也。醴酒,五齊第二酒也。玄酒是水也。尚,上也。言四時祭祀有醴酒之美,而陳尊在玄酒之下,以玄酒之尊置在上,此是脩古也。
○“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者,割刀,今之刀也。鸞刀,古刀也。今刀便利,可以割物之用。古刀遲緩,用之為難。而宗廟不用今刀而用古刀,亦是脩古故也。
○“筦簟之安,而稿鞂之設(shè)”者,筦簟,今之席也!对姟吩疲骸跋鹿`上簟,乃安斯寢!毖云浼毦砂踩艘病8屐,除穗粒,取稈為席,郊祭不用莞簟之可安,而用設(shè)鞂之粗席,亦脩古也。
○“是故先王之制禮也,必有主也”者,主,謂本與古也。既初不可忘,故先王制禮,必有反本脩古之法也。
○“故可述而多學也”者,禮既反本而脩古,若欲述行學習,但用本與古以求之,則可得也,故云“可述而多學也”。
○注“穗去”至“鞂服”。
○正義曰:案《禹貢》“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铚”,謂所刈禾也!岸倮锛{許”,謂刈禾穗也!叭倮锛{秸服”,謂禾去其實唯穗也。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君子曰:“無節(jié)於內(nèi)者,觀物弗之察矣。節(jié)猶驗也。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禮,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禮,弗之信矣。故曰:禮也者,物之致也!敝轮灾烈,極也。
[疏]“君子”至“致也”。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明作事云為,非禮不可!盁o節(jié)於內(nèi)者,觀物弗之察矣”者,節(jié)猶驗也。內(nèi)猶心也。物,萬物也。察猶分辯也。言若欲外觀察先萬物,必先內(nèi)有識驗之明,若心內(nèi)無明,則外不能分辯也。
○“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者,心由內(nèi)所識,是可節(jié)是禮也。言若外欲觀察萬物,而心不由禮,則察物不能得也。
○“故曰:禮也者,物之致也”者,引舊語結(jié)察物必須禮也。致猶至極也。無禮既不為民物敬信,故禮所為萬物之至極也。
是故昔先王之制禮也,因其財物而致其義焉爾,故作大事必順天時,大事,祭祀也!洞呵飩鳌吩唬骸皢⑾U而郊,龍見而雩,始殺而嘗,閉蟄而烝!
○烝,之承反。為朝夕必放於日月,日出東方,月生西方。為高必因丘陵,謂冬至祭天於圓丘之上。為下必因川澤。謂夏至祭地於方澤之中。是故天時雨澤,君子達亹亹焉。達猶皆也。亹亹,勉勉也。君子愛物,見天雨澤,皆勉勉勸樂。
○亹,亡匪反,徐音尾。樂音洛。
[疏]“是故”至“亹焉”。
○正義曰:此一節(jié)論必因其財物之性而事天地。
○“因其財物而致其義焉爾”者,財物猶云才性也,禮既為一切萬物之至極,故圣人制禮,因萬物之才性而致其義也。
○“故作大事必順天時”者,自此以下,皆因財物之事也。但財物大莫過於天,故順天時而行也。順於天時,其事在下。
○“為朝夕必放於日月”者,亦順天時也。為朝,謂天子春分之日,朝日於東門之外;為夕,謂天子秋分之夕,祀月於西門之外也。日是陽,故朝旦用事;月為陰,故夕晚用事也。日旦出自東方,故於東方而朝之;月初生出自西方,故於西方而祀之。朝禮有東西之異,是放法於日月之始。
○“為高必因丘陵”者,為高,謂冬至祭皇天大帝耀魄寶也。丘陵,謂圓丘,天圓而高,故祭其天神於圓丘之上也。是為高必因丘陵也。
○“為下必因川澤”者,為下,謂夏至祭昆侖之神也。川澤,方澤也。地方而下,故祭其神於方澤,是為下必因川澤也。
○“是故天時雨澤,君子達亹亹焉”者,達猶皆也。亹亹,勉勉勸樂之貌也。君子,謂天子也。天以高圓為質(zhì),地以下方為體,天子愛物為用,故天地感祭而降雨澤,天子皆愛物生而勉勉勸樂,所以與天地合德也。
○注“大事”至“而烝”。
○正義曰:案成十三年《左傳》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故知大事謂祭祀也。引《春秋傳》者,桓五年《左傳》文。云“啟蟄而郊”者,謂夏正建寅之月,蟄蟲啟戶,郊祭天也。云“龍見而雩”者,謂建巳之月,龍星昏而見,雩祭天求雨也。云“始殺而嘗”者,謂建酉之月,陰氣始殺而嘗祭宗廟也。云“閉蟄而烝”者,謂建亥之月,烝祭宗廟。烝,眾也。萬物皆成,可薦者眾。
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舉賢而置之,聚眾而誓之。古者將有大事,必選賢誓眾,重事也。是故因天事天,天高,因高者以事也。因地事地,地下,因下者以事也。因名山升中于天,名猶大也。升,上也。中猶成也。謂巡守至於方獄,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缎⒔(jīng)說》曰:“封乎泰山,考績燔燎,禪乎梁甫,刻石紀號也。”
○上,時掌反。守,手又反。燎,力妙反,又力吊反。禪,善戰(zhàn)反。梁父音甫,本亦作甫。因吉土以饗帝于郊。吉土,王者所卜而居之土也。饗帝于郊,以四時所兆,祭於四郊者也。今漢亦四時迎氣,其禮則簡。升中于天,而鳳凰降,龜龍假。功成而太平,陰陽氣和,而致象物。
○假音格,至也。饗帝於郊,而風雨節(jié)寒暑時。五帝主五行,五行之氣和,而庶徵得其序也。五行木為雨,金為旸,火為燠,水為寒,土為風。
○旸音陽。燠,於六反。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南面立者視朝。
○治,直吏反,及下注同。
[疏]“是故”至“大治”。
○正義曰:上經(jīng)論作大事,必順天時,故此經(jīng)明舉賢任能,敬事天地,遂致龜龍降集,寒暑順時。
○“尚有德”者,謂貴尚有德之人。“尊有道”者,謂尊崇有道之士。
○“任有能”者,謂使任有能之眾。
○“舉賢而置之,聚眾而誓之”者,謂至將祭之時,選舉賢能,置之在於祭位,則射以擇士是也。而又聚集其眾,而誓戒之,則其有不恭,則服大刑是也。
○“是故因天事天”者,謂因天體之高,以高處以事天,則上文為高必因丘陵是也。
○“因地事地”者,地體卑下,因卑下之處以事地,則前文為下必因川澤是也。
○“因名山升中于天”者,此還因天事天,但事天非在一所,此謂封禪之時。中,成也。謂天子巡守,至方岳之下,因此有名之大山升進諸侯成功之事,以告於天。
○“因吉土以饗帝于郊”者,此謂祭五方之帝,因其所卜吉土以為都,饗祭五方之帝於都之四郊。
○“升中于天,而鳳凰降,龜龍假”者,假,至也。此覆說上文升中于天,以天下太平,故鳳凰隨德而降,龜龍感化而至。
○“饗帝於郊,而風雨寒暑時”者,覆說前文,因吉土以饗帝,以陰陽順序,故風雨應節(jié),寒暑順時。然上因天事天,因地事地,是圓丘方澤,不有感致者。以圓丘方澤等,未太平之時,未能感致,故不云升中于天。此是大平之后,故致鳳凰與龜龍。吉土饗帝,雖未太平,已行此禮,但功成之后,陰陽彌更順之,故舉以言焉。若據(jù)太平饗帝則致時和,自然圓丘方澤太平之時致祥瑞可知。
○“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者,以其尚德尊賢,奉天事地,陰陽既合,嘉瑞并來,以是之故,圣人但南面而立,朝夕視朝,而天下大治。
○注“名猶”至“號也”。
○正義曰:大山,謂方岳也。巡守至於方岳,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此謂封禪也。太平乃封禪,其封禪必因巡守而為之。若未太平,但巡守而已。其未太平,巡守之時,亦燔柴以告至,故《王制》說天子巡守必先柴。若太平巡守之時,初到方岳,以燔柴告至之后,乃考諸侯功績,及封土為壇,更燔柴祭天,告諸侯之成功也。此唯泰山為之,馀岳則否。其巡守則每岳皆至也。而皇氏云:“太平乃巡守!卑浮对姟ろ灐r邁》:“巡守告祭柴望。”《時邁》,武王之詩,而有巡守之禮,武王未太平,何得云太平乃巡守?其義非也。云“《孝經(jīng)》說曰”至“刻石紀號”,皆《孝經(jīng)緯》文也!胺夂跆┥健闭,謂封土為壇,在於泰山之上。“考績燔燎”者,謂考諸侯功績燔柴,燎牲以告天!岸U乎梁甫”者,禪讀為墠,謂除地為墠,在於梁甫,以告地也。梁甫是泰山之旁小山也!翱淌o號也”者,謂刻石為文,紀錄當代號謚。案《白虎通》云:“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所以必於泰山何?萬物之所,交代之處也。必於其上何?因高告高,順其類,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甫之基,廣厚也!薄翱淌o號”者,著已之功跡以自勸也。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甫之基以報地;蛟环庹撸鹉嚆y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印璽,故孔子曰:“封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數(shù)者七十有馀,三皇禪於繹繹之山,五帝禪於亭亭之山,三王禪於梁甫之山。”繹繹,無窮之意。禪於有德者,而居之無窮已。亭亭者,制度審諦,道德著明。“梁甫”者,梁,信也;甫,輔也,信輔天地之道。今案《書說》禪者除地為墠,而《白虎通》云“以禪讓有德”其義非也。案《史記·封禪書》:齊桓公欲行封禪,管仲諫止,辭云:自古封禪七十二家,夷吾所識十有二焉。昔有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伏犧氏封泰山禪云云。神農(nóng)、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皆封泰山。唯禹禪會稽,成王禪社首,其馀皆禪云云者,亦泰山旁小山名也。但《白虎通》與《史記》禪處不同,未知孰是也!栋谆⑼ā酚衷疲骸巴跛匝彩睾危垦舱哐,守者牧也,謂循行天下,長人道德。大平恐遠近不同,政化幽隱,有不得其所者,故必自行之,謹敬重民之至也!毙苁显疲骸按笃侥搜彩亍!逼淞x非也,已難於上。
○注“吉土”至“則簡”。
○正義曰:“饗帝于郊,以四時所兆,祭於四郊者也”,謂木帝於東郊,火帝於南郊,金帝於西郊,水帝於北郊,土帝亦於南郊。又王者各祭感生之帝於南郊,故《小宗伯》云“兆五帝於四郊”,謂此也。
○注“五帝”至“為風”。
○正義曰:“五帝主五行”者,即蒼帝靈威仰之屬,分主五行,各主七十二日,故《坤靈圖》云“五帝,東方木色蒼,七十二日”云云是也。云“庶徵得其序也”者,即《尚書·洪范》“八曰念用庶征”。庶,眾也;徵,驗也,謂眾行得失之驗。云“五行木為雨,金為旸,火為燠,水為寒,土為風”,案《洪范》:“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圣,時風若。”是五行之氣,各有所主也。鄭義五行所主如此也。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目下事也。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廟堂之下,縣鼓在西,應鼓在東。禮樂之器,尊西也。小鼓謂之應犧,《周禮》作“獻”。
○罍音雷。犧,素河反,注及下同?h音玄。應,應對之應。作獻,本又作戲,同素河反,下同。君在阼,夫人在房。人君尊東也。天子諸侯,有左右房。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大明,日也。分,扶問反。
○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象日出東方而西行也,月出西方而東行也!吨芏Y》曰:“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其朝踐用兩獻尊,其再獻用兩象尊,皆有罍,諸臣之所酢!
○夏禴,戶嫁反,下音藥。祼,古亂反。彝,徐音夷。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言交乃和。
[疏]“天道”至“至也”。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明天道用教以示人,圣人則放之以為德,故君立於阼以象日,夫人在西房以象月。
○“天道至教”者,謂天垂日月以示人,以至極而為之教。
○“圣人至德”者,圣人法天之至極而為德。
○“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者,罍尊在阼,謂夫人所酌也。犧尊在西,謂君所酌也。
○“廟堂之下,縣鼓在西,應鼓在東”者,縣鼓謂大鼓也,在西方而縣之。應鼓謂小鼓也,在東方而縣之。熊氏云:此謂諸侯時祭所用之禮,故罍尊,夫人所酌也。若天子之祭,則罍尊在堂下,故《禮運》云:“澄酒在下!本浦^三酒在堂下。《司尊彝》云“皆有罍,諸臣之所酢”,則君不酌罍也。案《大射禮》“建鼓在阼階西,南鼓,應鼙在其東;一建鼓在南,東鼓朔鼙在其北;一建鼓在西階之東,南面!贝笊涠Y是諸侯之法,此亦諸侯之禮,所以大鼓及應所縣不同者,熊氏云:“大射謂射禮也!贝酥^祭禮也。是諸侯之法雖同,諸侯祭、射有異。案《大射》注云:“應鼙,應朔鼙也!庇衷疲骸氨闫湎葥粜,后擊大也!币源搜灾,則朔鼙、應鼙皆大鼓之旁,先擊朔鼙,次擊應鼙,乃擊太鼓,以其相近,故云便也;以其稱朔,朔,始也,故知先擊朔鼙;以其稱應,故知應朔鼙也。又《大射》稱建鼓,此云縣鼓,大射應鼓既在大鼓之旁,此應鼓在東,乃與縣鼓別縣者,皆謂祭與射別也。
○“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者,案上云罍尊在阼,當阼階堂上而設(shè)之,則犧尊在西,當西階堂上而陳之,故君於阼階而鄉(xiāng)酌犧尊,夫人於西房之前東鄉(xiāng)酌罍尊。
○“禮交動乎上”者,謂君與夫人酌獻之禮,交相動於堂上也。
○“樂交應乎下”者,謂縣鼓應鼓相應在於堂下。
○“和之至也”者,謂堂上下禮樂交相應會,和諧之至極也。
○注“禮樂”至“作獻”。
○正義曰:“禮樂之器,尊西也”者,鄭據(jù)此經(jīng)而論,犧尊貴於罍尊,而犧尊在西,縣鼓大於於應鼓,而縣鼓在西,故云禮樂之器尊西。云“犧,《周禮》作獻”者,案《周禮·司尊彝》“兩犧尊”字作“兩獻尊”,鄭云“獻”讀為“犧”。
○注“人君”至“右房”。
○正義曰:此以經(jīng)云“君在阼,夫人在房”,故云“君尊東”。云“天子諸侯,有左右房”者,以卿大夫以下,唯有東房,故《鄉(xiāng)飲酒》、《鄉(xiāng)射》尊於房戶間,賓主夾之,無西房也。知天子諸侯有左右房者,以《士喪禮》主婦髽于室,在主人西;《喪大記》君之喪,婦人髽帶麻于房中,亦當在男子之西,故彼注亦云“則西房”也。又《顧命》云:“天子有左右房。”此云“夫人在房”,又云“夫人東酌罍尊”,是西房也。故云“天子諸侯,有左右房。”
○注“象日”至“所酢”。
○正義曰:引《周禮·司尊彝》者,證罍尊與此經(jīng)中夫人東酌罍尊不同,故引以明之,見其不同之意。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之屬,其義具於《明堂疏》,於此略之。
禮也者,反其所自生。自,由也。制禮者,本己所由,得民心也。樂也者,樂其所自成。作樂緣,民所樂於已之功。舜之民樂其紹堯而作《大韶》,湯武之民樂其濩伐而作《濩武》。
○護,戶故反,又作濩。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以節(jié)事,動反本也。脩樂以道志。勸之善也。
○道音導。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也。國亂禮慢而樂淫也。蘧伯玉曰:“君子之人達!庇^其禮樂,則知治亂也。蘧伯玉,衛(wèi)大夫也,名瑗。
○蘧,其居反。瑗,于卷反。故觀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觀其發(fā)而知其人之知。禮樂亦猶是也。
○知音智。故曰:君子慎其所以與人者。將以是觀。
[疏]“禮也”至“人者”。
○正義曰:前經(jīng)明禮樂相交,故此經(jīng)更論先王制禮樂以節(jié)事道志,化民治下也。
○“禮也者,反其所自生”者,自,由也,言王者制禮,各反其本,王業(yè)所由生以制禮也,猶若殷周為民除害,以得民心。初生王業(yè),其制禮還以得民心之事而為禮本。
○“樂也者,樂其所自成”者,自,亦由也,言王者制樂,樂已所由成者以制樂,若殷周之等,民樂其用武,除殘討惡,以成王業(yè),故作樂以尚其威武也。但禮之與樂,俱是象其王業(yè)所由,但禮據(jù)王業(yè)之初,樂據(jù)王業(yè)之末,但太平功成治定之后,制禮本論其初,故云“反其所自生”,作樂論其末,故云“樂其所自成”。
○“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以節(jié)事”者,以禮為反本,故用禮以節(jié)萬事。動皆反本,以初生王業(yè),用此禮以得民心,故用民心之義,以節(jié)事宜。
○“脩樂以道志”者,王者脩治所作之樂以道達已志,由已用此樂以成王業(yè),故脩正其樂,以勸道已志,使行之不倦。
○“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也”者,若能以禮節(jié)事,以樂道志,則國治也。若不以禮節(jié)事,不以樂道志,則國亂也,故云“治亂可知也”。
○“蘧伯玉曰君子之人達”者,達,謂通達,言有德君子,自達義理,觀其禮樂,則知治亂。蘧伯玉先有此言,故記者引之,結(jié)成治亂可知之事。
○“故觀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者,此又工匠之事譬喻禮樂。觀其器之善惡,而知工匠巧拙,器善則工巧,器惡則工拙。
○“觀其發(fā)而知其人之知”者,此又以人事譬喻禮樂,觀其人之發(fā)動所為,而知其人之有知。若發(fā)而皆中,則知有知;若發(fā)而不中,則知無知。禮樂亦猶是也,若禮正而樂和,則知其國治;若禮慢而樂淫,則知其國亂也。
○“故曰君子慎其所以與人”者,禮樂既為人之所觀,以此之故,君子治國以謹慎其所以與人相接者,謂禮樂之事。此禮樂者,謂與人交接之具,故慎之。言將以見觀之。
○注“自由”至“心也”。
○正義曰:“制禮者,本已所由,得民心”者,若舜元由能紹堯之功,得民心,而初王業(yè)全,制禮之時,還基本初時得民心之事而制禮。若舜質(zhì)素,初則陶於河濱,后制禮則尚質(zhì)素,故《考工記》云“有虞氏尚陶”是也。禹則治水,始立溝洫,后制禮,則尚其工匠之事,夏后氏尚匠是也。湯則以桀荒淫,器物失所,湯以制禮樂之器而得民心,殷人尚梓是也。周武王以紂昏淫,尊卑無敘,故尚文物車服之屬而得民心,周人尚輿是也。此皆本其所以得民心是也。
○湯“作樂”至“濩武”。
○正義曰:“作樂“者,緣民所樂於已之功,作樂章功成之事,已之功成,人之所樂,故云“所樂於已之功”也。“舜之民樂舜紹堯而作《大韶》,湯武之民樂其濩伐而作《濩武》”者,此亦因其所由,與禮不異。但禮雖治定乃作,則本其初始得民心之時,樂以成功乃為,即歌當時喜樂之事,所以與禮異也。但禮是初始得民心而已,樂是樂其末,故其民心樂其紹堯,樂其濩伐。
○注“動反本也”。
○正義曰:王者治國,動皆反本。萬事皆以禮節(jié)之。
○注“勸之善也”。
○正義曰:經(jīng)云“脩樂以道志”,樂是功成之極,故王者作樂之后,恒脩治此樂,以勸道已志,行善不忘,故云勸之善也。
太廟之內(nèi)敬矣!君親牽牲,大夫贊幣而從。納牲於庭時也,當用幣告神而殺牲。
○從,才用反,下同。君親制祭,夫人薦盎。親制祭,謂朝事進血膋時。所制者,制肝洗於郁鬯,以祭於室及主。
○盎,烏浪反。膋,了彫反。君親割牲,夫人薦酒。親割,謂進牲孰體時。卿大夫從君,命婦從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勿勿,猶勉勉也。
○洞音慟。屬,之玉反。納牲詔於庭,血、毛詔於室,羹定詔於堂:三韶皆不同位,蓋道求而未之得也。肉謂之羹。道,猶言也。
○定,徐丁罄反,一音如字。設(shè)祭于堂,設(shè)祭之饌於堂,人君禮焉。為祊乎外,祊祭,明日之繹祭也。謂之祊者,於廟門之旁因名焉,其祭之禮,既設(shè)祭於室,而事尸於堂,孝子求神,非一處也!吨芏Y》曰:“夏后氏世室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薄对姟ろ灐そz衣》曰:“自堂徂基!
○祊,百彭反。繹音亦。處,昌慮反。故曰:於彼乎?於此乎?不知神之所在也。
[疏]“太廟”至“此乎”。
○正義曰:此一節(jié)論祭宗廟之事。
○“太廟之內(nèi)敬矣”者,舉大祫之祭,故云大廟。其實諸廟亦皆敬矣。此章所論,謂侯伯子男祭廟之禮。
○“君親牽牲,大夫贊幣而從”者,此謂祼鬯既訖,君出廟門以迎牲,牽牲而入納於庭之時也。於時須告神以殺牲,大夫則贊佐執(zhí)幣而從君,君乃用幣以告神。
○“君親制祭,夫人薦盎”者,此謂殺牲已畢,進血腥之時。君斷制牲肝,洗以郁鬯,入以祭神於室。於此之時,夫人薦盎齊以獻之。侯伯子男之君朝踐,君不獻,故夫人薦盎。
○“君親割牲,夫人薦酒”者,謂薦孰時,君親割牲體,於時君亦不獻,故夫人薦酒。
○“卿大夫從君,命婦從夫人”者,謂制祭割牲之時,則卿大夫從君也。薦盎酒之時,命婦從夫人也。
○“洞洞其敬也”者,洞洞,質(zhì)愨之貌。言君與夫人卿大夫之等,皆容貌洞洞然,其為恭敬也。
○“屬屬乎其忠也”者,屬屬,專一之貌。其心則屬屬然專一,盡其忠誠也。
○“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者,勿勿,猶勉勉也。言中心勉勉乎,欲望神之歆饗。
○“納牲詔於庭”者,詔,告也。謂牲入在庭,以幣告神,故云詔於庭。
○“血毛詔於室”者,謂殺牲取血及毛,入以告神於室。
○“羹定詔於堂”者,羹,肉湆也。定,孰肉也。謂煮肉既孰,將欲迎尸,主入室乃先以俎盛之,告神於堂,是薦孰未食之前也。
○“三詔皆不同位,蓋道求而未之得也”者,道,言也,所以“三詔皆不同位”者,蓋言求而未之得也,故於三處告之。
○“設(shè)祭於堂”者,謂薦腥爓之時,設(shè)此所薦饌在於堂。
○“為祊乎外”者,祊,謂明日繹祭在廟門之旁謂之祊,言為此祊祭在於廟門外之西也。
○“故曰:於彼乎?於此乎”者,以其不知神之所在,或祭之於堂,或祭之於外,不知此於彼堂乎,於彼室乎,於此祊乎!以古語有此,故記者引以結(jié)之。
○注“納牲”至“殺牲”。
○正義曰:下云“納牲詔於庭”,此有“大夫贊幣”,故知納牲於庭時,用幣以告神。
○注“親制”至“及主”。
○正義曰:“親制祭,謂朝事進血膋時”者,案《郊特牲》云:“取膟膋,燔燎,升首,報陽也。”又《祭義》取膟膋之后,又爓祭,祭腥,則膟膋所用在腥爓之前,故知血膋是朝事時也。云“所制者,制肝洗於郁鬯”者,約漢禮而知也。知祭於室及主者,《郊特牲》云“詔祝於室”是也。
○注“親割”至“體時”。
○正義曰:皇氏以為謂薦孰之時,進牲之孰體也。熊氏禮本“牲”為“腥”也,謂薦腥體孰體。薦腥體,謂朝踐薦腥時。孰體,謂饋食薦孰時。案經(jīng)文“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薦酒薦盎,既不得同時,則割牲何得薦腥兼薦孰?熊氏之說非也。
○注“肉謂之羹”。
○正義曰:《爾雅·釋器》文。
○注“設(shè)祭”至“禮焉”。
○正義曰:知者,《特牲》、《少牢》皆設(shè)饌在奧,此言設(shè)饌於堂,故知人君禮也。
○注“祊祭”至“徂基”。
○正義曰:此云“為祊乎外”,稱外,故知明日繹祭也!督继厣吩啤八骷雷S诘p”,不云“外”,故鄭彼注不云明日繹祭也。云“謂之祊者,於廟門外之旁因名焉”者,以《釋宮》云:“廟門謂之祊。”今日繹祭於廟門外之西旁,因以廟門為稱,故云因名焉。云“其祭之禮,既設(shè)祭於室,而事尸於堂”者,以正祭設(shè)饌在室,故知繹祭亦設(shè)饌在室。案《有司徹》“上大夫賓尸,坐尸侑於堂,酌而獻尸”,故知人君繹祭亦事尸於堂也。但卿大夫賓尸禮略,不設(shè)祭於室,又不在廟門,異於君也。云“夏后氏世室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者,證廟門之旁有室有堂也。又引《詩·頌·絲衣》之篇者,證繹祭在堂事尸也!督z衣》之篇,論繹祭之時,從堂上往於堂下之基,故云“自堂徂基”。
○注“不知”至“在也”。
○正義曰:案《郊特牲》云:“不知神之所在,於彼乎?於此乎?”此文唯云:“於彼乎?於此乎?”故鄭引彼上文為注,以會此文,明是一也。
一獻質(zhì),謂祭群小祀也。三獻文,謂祭社稷五祀。五獻察,察,明也。謂祭四望山川也。七獻神。謂祭先公。
[疏]“一獻”至“獻神”。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明祭諸神獻數(shù)之差,取義各別。
○“一獻質(zhì)”者,謂祭群小祀最卑,但一獻而已,其禮質(zhì)略。
○“三獻文”者,謂祭社稷五祀,其神稍尊,比群小祀禮儀為文飾也。
○“五獻察”者,謂祭四望山川,其神既尊,神靈明察。
○“七獻神”者,謂祭先公之廟,禮又轉(zhuǎn)尊,神靈尊重也。
○注“謂祭先公”。
○正義曰:鄭知然者,案《周禮·司服職》玄冕一章,祭群小祀,故知一獻當祭群小祀。絺冕三章,祭社稷五祀,故知三獻祭社稷五祀也。毳冕五章,祀四望山川,故知五獻祭四望山川也。鷩冕七章,享先公,故知七獻祭先公也。案此社稷三獻,卑於四望山川,而《大宗伯職》云:“以血祭社稷、五岳。”又《大司樂》祭社稷,奏大簇祀四望,奏姑洗。又《禮緯》云:“社稷牛角握,五岳四瀆角尺!币源搜灾,則社稷尊於四望山川,而獻與衣服卑者,熊氏云:“獻與衣服從神之尊卑,其馀處尊者,以其有功,與地同類,故進之在上。從國中之神,莫貴於社稷之類,直以功見尊,其實卑也。以是地別神,故不為尊也。
大饗,其王事與?盛其饌與貢,謂祫祭先王。
○事與,音馀。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e、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此饌,諸侯所獻。
○臘音昔。內(nèi)金,示和也。此所貢也。內(nèi)之庭實,先設(shè)之,金從革性和,荊、楊二州,貢金三品。
○內(nèi)音納。束帛加璧,尊德也。貢享所執(zhí)致命者,君子於玉比德焉。龜為前列,先知也。龜知事情者,陳於庭在前。荊州納錫大龜。金次之,見情也。金炤物。金有兩義,先入后設(shè)。
○見,賢遍反,下注“世一見”同。炤音照,本亦作照。丹、漆、絲、纊、竹、箭,與眾共財也。萬民皆有此物,荊州貢丹,袞州貢漆絲,豫州貢纊,楊州貢筱簜。
○纊音曠,綿也,劉昌宗古曠反。簜,大黨反。其馀無常貨,各以其國之所有,則致遠物也。其馀,謂九州之外夷服鎮(zhèn)服蕃服之國,《周禮》九州之外謂之蕃國,世一見,各以其所貢寶為摯。周穆王征犬戎,得白狼、白鹿,近之。
○蕃本亦作藩,方煩反,下同。近,附近之近。其出也,《肆夏》而送之,蓋重禮也。出,謂諸侯之賓也,禮畢而出,作樂以節(jié)之!端料摹樊敒椤囤胂摹。
○肆,依注作陔,古來反,注又作械,音同。
[疏]“大饗”至“禮也”。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明天子大饗之事,諸侯各貢其方物奉助祭之禮。
○“大饗,其王事與”者,饗,謂饗祭先王。饗中之大謂祫也,其王家之事與?“與”是語辭也。諸侯雖有祫祭,不可致有九州之物,唯王者乃然,故云“其王事與”也。
○“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者,言此等是諸侯所貢,故云九州之美味也。
○“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者,此亦諸侯所貢,實於籩豆,是四時和氣所生,故云四時和氣也。
○“內(nèi)金,示和也”者,謂諸侯所貢納金,以為庭實,示其柔和也,以金能從革故也。
○“束帛加璧,尊德也”者,謂朝而行享之時,以束帛加璧於上,尊崇其德也。以君子之德與玉相似,故尊之也!褒敒榍傲校戎病闭,此謂布庭實之時,龜在眾物之前而為列,先其有知也。以龜有靈知,故云“先知”也。
○“金次之,見情也”者,陳列此金次在龜后,所以次在龜后者,以金能炤物,露見其情。
○“丹、漆、絲、纊、竹、箭,與眾共財也”者,龜、金之后,布陳丹之與漆也、絲也、纊也、竹也、箭也,與天下眾人共有此財也。故諸侯之朝來而貢之,陳列在下。
○“其馀無常貨,各以其國之所有,則致遠物也”者,知以上所陳,謂九州之內(nèi)諸侯。此言“其馀”者,謂九州之外,其於四海之國,無常貢之貨,各於其國之當時所有而貢之,則招致遠物也。
○“其出也,《肆夏》而送之,蓋重禮也”者,《肆夏》當為《陔夏》,其諸侯之賓禮畢而出去,則奏《陔夏》之樂而送之,蓋貴重於禮。雖禮畢而出,猶《陔夏》而戒之,使不失禮。
○注“盛其”至“先王”。
○正義曰:“盛其饌”者,即三牲、魚、臘、籩豆是也。貢者則內(nèi)金示和、龜為先列之屬是也!爸^祫祭先王”者,以有三牲魚臘,則非祭天,以內(nèi)金布庭實,又非饗賓,饗賓時無此庭實故也。知非朝而貢物謂之大饗者,以朝而貢物,不名大饗!缎⒔(jīng)》云:“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助祭。”故知此大饗是祫祭也。以饗中最大,故稱大饗。
○注“此所”至“三品”。
○正義曰:知為“庭實”者,《左傳》云:“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惫手馂橥。今先設(shè)金者,發(fā)首先云“內(nèi)金”,故知先設(shè)金。云“荊、楊二州,貢金三品”者,《禹貢》文。鄭注以為金、者、銅三品者,三色也。
○注“貢饗”至“德焉”。
○正義曰:知“束帛加璧”行享之時“所執(zhí)致命”者,《覲禮》文也。
○云“君子於玉比德焉”者,謂諸侯執(zhí)玉來貢,欲自勖勵以玉比德,又示敬王以玉比王。
○注“龜知”至“大龜”。
○正義曰:龜能豫知吉兇,故云“知事情”。云“陳於庭在前”者,據(jù)與所陳眾物最在前,仍在馬之后,故《覲禮》“匹馬卓上,九馬隨之”,鄭注云:“初享以馬若皮,然后乃陳龜金竹箭之等。”是也。
○注“金炤”至“后設(shè)”。
○正義曰:“金炤物”者,解經(jīng)見情!敖鹩袃闪x”者,一示和,二是見情,故云“兩義”。云“先入后設(shè)”者,此經(jīng)先云“內(nèi)金,示和”,是“先入”;陳在龜后,是“后設(shè)”。
○注“萬民”至“筱簜”。
○正義曰:“荊州貢丹,袞州貢漆絲,豫州貢纊,楊州貢筱簜”,皆《禹貢》文也。
○注“其馀”至“近之”。
○正義曰:“其馀,謂九州之外,夷服鎮(zhèn)服蕃服之國”者,案《周禮·大行人》陳六服之貢,乃云九州之外謂之蕃國,各以其所貴寶為摯。其六服之外,於九州言之,唯有夷鎮(zhèn)蕃三服是九州之外也。云“周穆王征犬戎,得白狼、白鹿,近之”者,案《周語》穆王征犬戎,祭公謀父諫不從,遂往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言近之者,彼因征而得,非因貢而來,故云近之。近者,謂近其貢寶也。
○注“出謂”至“陔夏”。
○正義曰:“《肆夏》當為《陔夏》”者,案《大司樂》云:“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贝箴嫴蝗肷,其它皆如祭祀。今破為《陔夏》者,以《大司樂》之文,大饗諸侯,則諸侯出入奏《肆夏》。此經(jīng)是助祭之后,無算爵,禮畢,客醉而出,宜奏《陔夏》,故《燕禮》大射賓出奏《陔夏》,明不失禮也。
祀帝於郊,敬之至也。言就而祭之,不敢致也。宗廟之祭,仁之至也。仁,恩也,父子主恩也。喪禮,忠之至也。謂哭踴袒襲也。
○袒襲音但,下音習。備服器,仁之至也。謂小斂大斂之衣服,葬之明器。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謂來賻赗。故君子欲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言禮有節(jié)於內(nèi),可以觀也。
[疏]“祀帝”至“本也”。
○正義曰:此一節(jié)總明祭祀死喪賓客之等,所以禮為備具人道之至也。
○“祀帝於郊,敬之至也”者,天尊彌遠,祭之宜極盡於敬,故云“敬之至也”。
○“宗廟之祭,仁之至也”者,宗廟主親,祭之必極盡於仁愛,故云“仁之至也”。
○“喪禮,忠之至也”者,親戚之喪,必盡忠心追念,故云“忠之至也”。
○“備服器,仁之至也”者,此亦據(jù)喪禮,備此小斂大斂之衣服,及葬之明器,亦是仁愛之親,故云“仁之至也”。
○“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者,此亦喪禮賓客用幣帛,以相賻赗,於事合宜,故云“義之至也”。
○“故君子欲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者,言君子欲觀其人行仁義之道,必須用禮為其本。若行合於禮則有仁義,若不合於禮則無仁義,故云“禮其本也”。案前文有仁、有義、有敬、有忠,此不言敬與忠者,舉仁義則忠敬可知也。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茍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道,猶由也,從也。
○和,戶臥反。
[疏]“君子”至“貴也”。
○正義曰:前文觀仁義之道,禮為其本,此經(jīng)明學禮之人,唯須有忠信。
○“甘受和,白受采”者,記者舉此二物,喻忠信之人,可得學禮。甘為眾味之本,不偏主一味,故得受五味之和。白是五色之本,不偏主一色,故得受五色之采。以其質(zhì)素,故能包受眾味及眾采也。
○“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者,心致忠誠,言又信實,質(zhì)素為本,不有雜行,故可以學禮也。
○“茍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者,茍猶誠也,道猶從也。言人若誠無忠信為本,則禮亦不虛空而從人也。言雖學禮而不得也。
○“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者,其人,即忠信之人也。學禮得忠信之人,則是禮道為貴也。
孔子曰:“誦《詩》三百,不足以一獻。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饗。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誦《詩》三百,喻習多言而不學禮也。大旅,祭五帝也。饗帝,祭天。毋輕議禮。”謂若誦《詩》者,不可以強言禮。
○強,其丈反。
[疏]“孔子”至“議禮”。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明禮之為貴,貴於眾事。
○“誦詩三百,不足以一獻”者,假令習誦此《詩》,雖至三百篇之多,若不學禮,此誦《詩》之人,不足堪為一獻之祭。言一獻祭群小祀,不學禮則不能行也。
○“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饗”者,言雖習一獻小祀,其禮既小,不堪足以行大饗之禮。大饗,謂祫祭宗廟也。
○“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者,大饗其禮雖繁,仍是去人不遠其禮可知。大旅是總祭五帝,天與人道隔,其禮轉(zhuǎn)難,故雖能行大饗之禮,不堪足以行大旅事天。
○“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者,大旅雖總祭五帝,是有故而祭,其禮簡略,不如饗帝正祭之備,故云大旅具矣,不堪足以正饗天帝,謂郊祭天也。故《典瑞》云:“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是祀天重於旅帝。又《郊特牲》云:“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笔墙紴榧捞熘亍
○“毋輕議禮”者,若不學於禮,無得輕脫論議于禮,猶如誦《詩》三百篇,不能行小祀禮也。
○注“大旅”至“祭天”。
○正義曰:知“大旅,五帝”者,案《典瑞》云:“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與上“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其文相對。祀地云“旅四望”,則知上云“旅上帝”是旅五帝也。云“饗帝祭天”者,經(jīng)既云“大旅”,又云“饗帝”,是饗帝與大旅不同,故知此“饗帝”是常祀祭天也。鄭直云“祭天”,則感生之帝,與圓丘俱包之也。
子路為季氏宰。宰,治邑吏也。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繼之以燭。謂舊時也。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以其久也。有司跛倚以臨祭,其為不敬大矣。偏任為跛,依物為倚。
○跛,彼義反,注同。倚,於綺反,注同。他日祭,子路與,室事交乎戶,堂事交乎階,質(zhì)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室事,祭時。堂事,儐尸。
○與音豫。朝,直遙反,又張遙反。孔子聞之,曰:“誰謂由也而不知禮乎!”多其知禮。
[疏]“子路”至“禮乎”。
○正義曰:前經(jīng)既明禮為其重,故記者引子路能行禮之事。
○“季氏祭,逮闇而祭”者,逮,及也。言季氏祭於宗廟,逮至日闇而行祭禮。
○“日不足,繼之以燭”者,謂祭祀未終,日已昏沒,故云日不足。祀事未畢,故繼日明而以燭也。
○“有司跛倚以臨祭”者,以其事久,有司倦怠,故皆偏跛邪倚於物,臨於祭祀,其為不敬甚大矣。
○“他日祭,子路與”者,言往舊以來所祭之時恒皆如此。他日謂別日,其后別日而祭,子路與在行禮之中。
○“室事交乎戶”者,室事謂正祭之時,事尸在室,故云“室事交乎戶”。外人將饌至戶,內(nèi)人於戶受饌,設(shè)於尸前,相交承接在於戶也。
○“堂事交乎階”者,謂正祭之后,儐尸之時,事尸於堂,故云“堂事交乎階”。謂堂下之人,送饌至階,堂上之人,於階受取,是“交乎階”。
○“質(zhì)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者,質(zhì),正也。晏,晚也。謂正明之時而始行事,朝正向晚,禮畢而退,言敬而能速也。
○“孔子聞之,曰:‘誰謂由也而不知禮乎!’”者,子路好勇,時人多不尚其所為,故孔子以此明之!罢l謂由也而不能知禮乎”,言其知禮也,以其禮從宜,寧可禮略而敬,不可禮煩而怠也。
【十三經(jīng)注疏目錄】 【上一頁】 【禮記正義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