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一 孔子閒居第二十九
陸曰:“閒音閑。鄭云:‘名《孔子閒居》者,善其倦而不褻,猶使一子侍,為之說《詩》。著其氏,言可法也。退燕避人曰閒居!
[疏]正義曰:案鄭《目錄》云:“名曰《孔子閒居》者,善其無倦而不褻,猶使一弟子侍,為之說《詩》。著其氏,言可法也。退燕避人曰閒居。此於《別錄》屬《通論》!
孔子閒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凱弟,樂易也。
○凱,本又作“愷”,又作“豈”,丘在反,注同。弟,本又作“悌”,徒禮反,注同。樂音洛。易,以豉反。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痹,猶舉也。橫,充也。敗,謂禍烖也。
○烖音災。
[疏]正義曰:但此篇子夏之問,大略有二,從此至“施于孫子”,問“民之父母”之事;自“三王之德,參於天地”以下,問三王之德何以參於天地以終篇末。但上節(jié)問民之父母,“以致五至而行三無”,子夏覆五至三無之事。今各隨文解之。
○“《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者,此《詩·大雅·泂酌》之篇,美成王之德。凱,樂也。弟,易也。謂成王行此樂易之德,為民之父母!昂稳缢箍芍^民之父母矣”者,子夏舉此《詩》義而問夫子,欲為何事,得為民之父母。
○“四方有敗,必先知之”者,以圣人行五至三無,通幽達微,無所不悉,觀其萌兆,觀微知著。若見其積惡,必知久有禍災,故云“四方有敗,必先知之”。若“為民父母”者,當須豫知禍害,使民免離於禍,故為“民之父母”。然四方有福,亦先知之,必云“四方有敗”者,此主為民除害為本,故舉“敗”言之。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凡言“至”者,至於民也。志,謂恩意也。言君恩意至於民,則其詩亦至也。詩,謂好惡之情也。自此以下,皆謂民之父母者,善推其所有,以與民共之。人耳不能聞,目不能見,行之在胸心也。塞,滿也。
○哀樂音洛,舊音岳。頃耳,音傾。好惡并如字,一音上呼報反,下烏路反。
[疏]“敢問”至“五至”。
○正義曰:此經(jīng)子夏問“五至”之事,孔子為說“五至”之理!爸局,詩亦至焉”者,“志”,謂君之恩意之至,“所至”,謂恩意至極於民。詩者,歌詠歡樂也。君之恩意既至於民,故詩之歡樂亦至極於民。
○“詩之所至,禮亦至焉”者,君既能歡樂至極於民,則以禮接下,故禮亦至極於民焉。
○“禮之所至,樂亦至焉”者,既禮能至極於民,必為民之所樂,故樂亦至極於民焉。
○“樂之所至,哀亦至焉”者,君既與民同其歡樂,若民有禍害,則能悲哀憂恤,至極於下,故云“哀亦至焉”。“哀樂相生”者,言哀生於樂,故上云“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凡物先生而后死,故先樂而后哀,哀極則生於樂,是亦樂生於哀,故云“哀樂相生”。此言哀之與樂,及志與詩、禮,凡此五者,皆與民共之。
○“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者,以此五者,君與民上下同有,感之在於胸心,外無形聲,故目不得見,耳不得聞。
○“志氣塞乎天地”者,塞,滿也。人君既與民五事齊同,上下俱有,是人君志氣塞滿天地。“此之謂五至”者,所以能致如此者,由行“五至”之道,故云“此之謂五至”。
○注“凡言”至“心也”。
○正義曰:云“凡言至”者,謂經(jīng)中五事至者也。云“至於民也”者,君行五事,至極於民。云“志謂恩意也”者,但志兼善惡,此至下極於民,故知是恩意也。云“詩謂好惡之情也”者,詩者詠歌,所好者則美之,所惡者則剌之,是《詩》有“好惡之情”也。君之為民,上下共同,故經(jīng)云“詩亦至焉”。云“自此以下,皆謂民之父母”者,謂自此志之所至以下五事,皆是民之父母所行也。云“善推其所有,以與民共之”者,謂推其已之所有,亦欲民之俱有。若己欲恩愛,民亦欲恩愛。已有好惡,民亦有好惡。己欲禮樂,民亦欲禮樂。己欲哀恤,民亦欲哀恤。是推己所有,與民共之也。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弊酉脑唬骸叭裏o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於意未察,求其類於詩。詩長人情。
○近,附近之近。長,丁丈反?鬃釉唬骸啊硪蛊涿睹堋,無聲之樂也!䞍x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裁裼袉,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薄对姟纷x“其”為“基”,聲之誤也。基,謀也。密,靜也。言君夙夜謀為政教以安民,則民樂之,此非有鐘鼓之聲也。逮逮,安和之貌也。言君之威儀,安和逮逮然,則民效之,此非有升降揖讓之禮也。“救之”,周恤之,言君於民有喪,有以周恤之,則民效之,此非有衰绖之服。
○其命,依注音基。宥音又。逮,大計反,注同。選,宣面反。匍音扶,又音蒲。匐音服,又蒲北反。效,胡孝反。赒音周。哀,七雷反。绖,大結反。
[疏]“敢問”至“喪也”。
○正義曰:此一節(jié)子夏問“三無”之事,夫子答以“三無”。子夏意猶未曉,更問“何詩近之”,夫子答以所近之詩,以開子夏之意。
○“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三者皆謂行之在心,外無形狀,故稱“無”也。
○“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者,此《詩·周頌·昊天有成命》之篇。其詩云:在上昊天,有成實之命。“二后受之”,謂文武二君承受之!俺赏醪桓铱怠保晕、武成此王功,不敢康寧!百硪够睹堋闭,夙,早也;夜,暮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寡也;密,靜也,言文、武早暮始信順天命,行寬弘仁靜之化。今此言以“基”為“謀”,言早夜謀為政教於國,民得寬和寧靜,民喜樂之。於是無鐘鼓之聲而民樂,故為“無聲之樂”也。
○“威儀逮逮,不可選也”者,此《詩·邶風·柏舟》之篇,剌衛(wèi)頃公之詩。言仁人不遇,其“威儀逮逮”然安和,不可選數(shù)。有威可畏,有儀可象,民則效之,非有升降揖讓之禮,故為“無體之禮”也。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者,此《詩·邶風·谷風》之篇,婦人怨夫棄薄之辭也。言凡人之家有死喪,鄰里匍匐往救助之。此《記》謂人君見民有死喪,則匍匐往周敬之。民皆仿效之,此非有衰绖之服,故云“無服之喪”也。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言盡於此乎,意以為說未盡也。服,猶習也。君子習讀此詩,起此詩之義,其說有五也。子夏曰:“何如?”孔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nèi)恕孔悲。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明。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喪,施于孫子。”不違者,民不違君之氣志也?祝跻。施,易也。從,順也。畜,孝也,使萬邦之民競為孝也。就,成也。將,大也。使民之效禮,日有所成,至月則大矣。起猶從也。
○施及,以豉反,下同。畜,許六反。聞音問,下“令聞”并注同。施,易也,并以豉反。
[疏]“子夏”至“孫子”。
○正義曰:此一節(jié)言子夏既聞“三無”,意以說義未盡,故孔子更為說三種之無,猶有五種起發(fā)之事。“孔子曰:何為其然也”者,子夏既聞孔子之言,猶疑其未盡,故更問夫子,而夫子答云“何為其然”!叭弧豹q“如是”,言何為如是盡也。言其義猶未盡。
○“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者,服,習也。言君子習此“三無”,猶有五種起發(fā)其義。言猶有五種翻覆說其義,興起也。
○“無聲之樂,氣志不違”者,此以下五節(jié),從輕以漸至於重。初言不違,民但不違君之志氣。二云“志氣既得”,言君之志氣得於下。三云“既從”,民所從也。四云“日聞四方”,及於遠也。五云“既起”,是既發(fā)起也。是從微至著!巴䞍x遲遲”者,初時但舒遲而已,二則“威儀翼翼”而恭敬,三則上下和同無不從也,四則日就月將漸興進也,五則施及四海所及遠也!皟(nèi)恕孔悲”者,初則親族之內(nèi)悲哀,其處近也。二則“施及四國”,所被遠也。三則“以畜萬邦”,皆為孝也。四則“純德孔明”,益甚也。五則“施于孫子”,垂后世也。
○注云“孔,甚也。畜,孝也”。
○正義曰:“孔,甚”,《釋言》文。“畜,孝”,《祭統(tǒng)》云“孝者,畜也”,故畜為孝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參於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於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比,謂禹、湯、文王也。參天地者,其德與天地為三也。勞,勞來。
○勞,力報反,注及下同。來,力代反。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圣敬日齊。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是湯之德也。帝,天帝也。《詩》讀“湯齊”為“湯躋”。躋,升也。降,下也。齊,莊也。昭,明也。假,至也。祗,敬也。式,用也。九圍,九州之界也。此《詩》云:殷之先君,其為政不違天之命,至於湯升為君。又下天之政教甚疾,其圣敬日莊嚴,其明道至於民遲遲然安和,天是用敬之,命之用事於九州,謂使王也!笆菧隆闭,是湯奉天無私之德也。
○昭音照,本亦作照。湯齊,依注音躋,亦作躋,子兮反,《詩》如字。日,人實反。齊,側皆反,注“齊莊”同,《詩》作躋,子兮反。假音格,注同。遲,直私反。祗,諸夷反。使王,于況反,下“王天下”、“王功”皆同。
[疏]“子夏”至“德也”。
○正義曰:自此以德下至“大王之德”一節(jié),子夏問“三王之德,參於天地”。夫子答以行“三無私”之事,并明湯及文、武三代大王之德,今各隨文解之。
○“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于湯齊”者,此《詩·商頌·長發(fā)》之篇,美成湯之辭。言天帝命此殷家,世世行之不違,至於成湯乃與天心齊也。
○“湯降不遲”者,降,下也。言湯降下賢士不遲緩,甚能速疾。
○“圣敬日齊”者,言其圣敬之德日日升進。
○“昭假遲遲”者,昭,明也;假,暇也。言湯以昭明寬暇天下之士,心遲遲然甚舒緩。
○“上帝是祗”者,上帝,天也;祗,敬也。言天於是敬愛之。
○“帝命式于九圍”者,式,用也;九圍,九州之界也。言天命湯之用事於九州為天子也!对姟分咀⑷绱。今此《記》注意,言殷之先君施其政教,奉行天命不敢違也!爸劣跍R”者,齊,躋也;躋,升也。言至於成湯,升為國君,湯降下政教不遲緩,其圣敬之德日日齊莊。昭,明也;假,至也。言湯之明德,下至於民,遲遲然安和不急疾。此與《詩》注稍殊,大略同。
○注“帝天”至“德也”。
○正義曰:“帝,天帝”者,恐有人帝之嫌,故曰“天帝”!敖,下也”,“式,用也”,《釋言》文。“假,至也”,“祗,敬也”,《釋詁》文。云“是湯奉天無私之德也”者,以上云“奉三無私”,下即引《詩》論湯之德,言湯之明德,下降於民,遲遲安和,是無私之事。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言天之施化牧殺,地之載生萬物,此非有所私也。“無非教”者,皆人君所當奉行以為政教。
○神氣風霆,音廷,絕句!帮L霆流形”絕句。
[疏]“天有”至“教也”。
○正義曰:前經(jīng)云“奉三無私”,次論湯德。此經(jīng)論天地無私,圣人則之以為教!疤煊兴臅r,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者,言天春生夏長,秋殺冬藏,以風以雨,以霜以露,化養(yǎng)於物。圣人則之,事事仿法以為教,故云“無非教也”。
○“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者,“神氣”謂神妙之氣。風霆,霆,雷也。神氣風霆流形,謂地以神氣、風雷之等,流布其形。“庶物露生”,庶,眾也。言眾物感此“神氣風霆”之形,露見而生,人君法則此地之生物,事事奉之以為教也,故云“無非教也”。神氣風霆,亦天之所有,故《春秋》云“天有六氣”,此經(jīng)云天有風雨,不偏屬於地。今屬於地者,其實“神氣風霆”,天地共有!按呵锒摹保翘熘駳。既稱“春秋冬夏”,故於地變言“神氣”。但氣從地出,又風著於土,雷出於地,故神氣風雷,偏系於地。
“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云。其在《詩》曰:‘嵩高惟岳,峻極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干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扒迕髟诠,氣志如神”,謂圣人也!瓣扔麑⒅痢,謂其王天下之期將至也,神有以開之,必先為之生賢知之輔佐,若天將降時雨,山川為之先出云矣。峻,高大也。翰,幹也。言周道將興,五岳為之生賢輔佐仲山甫及申伯,為周之幹臣,天下之蕃衛(wèi),宣德於四方,以成其王功!按宋、武之德也”,是文王、武王奉天地無私之德也。此宣王詩也。文、武之時,其德如此,而《詩》無以言之,取類以明之。
○嗜欲,市志反,注同。嵩,息忠反。岳音岳。峻,私俊反。翰,胡旦反,徐音寒。蕃,方袁反。為之,于偽反,下“川為”、“岳為”皆同。賢知音智。
[疏]“清明”至“德也”。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明周之文武之德。
○“清明在躬”者,清謂清靜,明謂顯著,言圣人清靜光明之德在於躬身。
○“氣志如神”者,氣志變化,微妙如神,謂文、武也。
○“嗜欲將至”者,“嗜欲”,謂王位也。王位是圣人所貪,故云“嗜欲”。方欲王天下,故云“將至”。“有開必先”者,言圣人欲王天下,有神開道,必先豫為生賢知之輔佐。
○“天降時雨,山川出云”者,此譬其事由如天將降時雨,山川先為之出云。言文、武將王之時,豫生賢佐。但文、武之時,無此生賢佐之詩,故孔子引周宣王之時生賢佐之詩以證之。
○“其在詩曰:嵩高惟岳,峻極于天”者,此《詩·大雅·嵩高》之篇,美宣王之詩。嵩然而高者,惟是五岳,其形高峻至于天。
○“惟岳降神,生甫及申”者,惟此五岳,降此神靈和氣而生甫侯及申伯也。以甫侯、申伯先祖伯夷掌岳神有功,故岳神輔助宣王為生申、甫也。
○“惟周之翰”者,翰,幹也,言申伯、甫侯為周之楨幹之臣。
○“四國於蕃,四方于宣”者,言此申、甫為四方之國作蕃屏,又於四方宣揚王之德化。“此文、武之德也”者,《詩》之所論,當此文、武之德,以文、武無私,所得賢臣,唯遣為四方蕃屏,及四方宣揚威德,不私為己,是文、武奉天無私之德也。
○注“仲山甫及申伯”。
○正義曰:案《詩·嵩高》之篇,“甫侯及申伯”,“甫侯”,謂呂侯也。穆王之時,“訓夏贖刑”,謂呂刑與申伯俱出伯夷之后,掌四岳之祀。又《詩·烝民》稱仲山甫之賢,與《崧高》“生甫及申”全別。此云“仲山甫”者,案《鄭志》注《禮》在先,未得《毛詩傳》。然則此注在前,故以“甫”為仲山甫。在后箋《詩》,乃得《毛傳》,知甫侯、申伯同出伯夷之后,故與《禮》別也。
“三代之王也,必先令聞。《詩》云:‘明明天子,令聞不已!乱。令,善也。言以名德善聞,天乃命之王也。不已,不倦止也。
[疏]“三代”至“德也”。
○正義曰:此一節(jié)總結三代,以其無私,故“令聞不已”。
○“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聞”者,所以王天下者,必父、祖未王之前,先有令聞也。
○“《詩》云:明明天子,令聞不已”者,此《詩·大雅·江漢》之篇,美宣王之詩!懊髅魈熳印保^宣王也,令善聲聞不休已。此《記》之意,“明明天子”謂三代之王也。言父子及身令聞不休已,故云“三代之德”也。案:上子夏問“三王之德參於天地”,孔子答以三王之德“奉三無私”,此文云“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聞”,所以前文唯云湯與文、武,不稱“夏”者,以夏承禹后,為天下治水,過門不入,無私事,明但殷、周以戰(zhàn)爭而取天下,恐其有私,故特舉湯與文、武也。
‘弛其文德,協(xié)此四國’,大王之德也!背,施也。協(xié),和也。大王,文王之祖,周道將興,始有令聞。
○弛,徐式氏反,一音式支反,注同;首<弓>。大音泰,注同。弛、施如字,皇本作施,布也。子夏蹶然而起,負墻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承,奉承,不失隊也。起負墻者,所問竟,辟后來者。
○蹶,居衛(wèi)反,徐音厥。隊,直媿反。辟音避。
[疏]“弛其”至“德也”。
○正義曰:此亦《江漢》之詩,接“令聞不已”之下!对姟繁疚脑疲骸笆钙湮牡隆!笔,陳也。言宣王陳其文德,和協(xié)此四方之國。此云“弛其文德”,弛,施也。言大王施其文德,和此四方之國,則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不忍斗其民,乃徙居岐山之陽,王業(yè)之起,故云“大王之德也”。
【十三經(jīng)注疏目錄】 【上一頁】 【禮記正義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