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 表記第三十二
陸曰:“鄭云:‘以其記君子之德,見於儀表者也。’”
[疏]正義曰:按鄭《目錄》云:“名曰《表記》者,以其記君子之德,見於儀表。此於《別錄》屬《通論》。
子言之:“歸乎,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贝丝鬃有袘(yīng)聘諸侯,莫能用己,心厭倦之辭也。矜,謂自尊大也。厲,謂嚴(yán)顏色。
○矜,居陵反。應(yīng),應(yīng)對之應(yīng)。己音紀(jì)。厭,於艷反。
[疏]“子言”至“而信”。
○正義曰:此一篇總論君子及小人為行之本,并論虞、夏、殷、周質(zhì)文之異,又論為臣事君之道,各依文解之。稱“子言之”,凡有八所;适显疲骸敖允前l(fā)端起義,事之頭首,記者詳之,故稱‘子言之’。若於‘子言之’下更廣開其事,或曲說其理,則直稱‘子曰’!苯駲z上下體例,或如皇氏之言。今依用之。此一節(jié)是孔子應(yīng)聘諸國,莫能用己,心有厭倦而為此辭。讬之“君子”,所以自明其德。
○“歸乎”者,於時(shí)孔子身在他國,不被任用,故稱“歸乎”。
○“君子隱而顯”者,君子身雖幽隱而道德潛通,聲名顯著,故云“隱而顯”也。
○“不矜而莊”者,矜,謂自尊大;莊,敬也。言不自尊大而人尊敬也。
○“不厲而威”者,常行仁義道德,不自嚴(yán)厲而人威服也。“不言而信”者,不須出言而人體信,以其積德咸通,故所致如此。此皆夫子自道己德而然,但假諸君子。
○注“此孔”至“辭也”。
○正義曰:知此是“應(yīng)聘諸侯,莫能用己,心厭倦之辭”者,以發(fā)首云“歸乎”,是從他國欲歸於魯,猶若《論語》云:“子在陳,稱‘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痹剖瞧洳挥枚o歸也。
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失,謂失其容止之節(jié)也!队裨濉吩唬骸白闳葜,色容莊,口容止。”
○憚,大旦反。《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甫刑》,《尚書》篇名。忌之言戒也。言己外敬而心戒慎,則無有可擇之言加於身也。
[疏]“子曰”至“在躬”。
○正義曰:此一經(jīng)廣明君子之德,亦夫子竊自言也!安皇ё沆度恕闭撸白闳葜亍,不失此足之容儀,而作夸毗進(jìn)退於眾人也。
○“不失色於人”者,色容須矜莊,不失此色之容儀,而作籧篨戚施於眾人也。
○“不失口於人”者,口容須安止,不失此口之容儀,而作諂私曲媚於眾人也。
○“是故”至“足信也”,此皆覆結(jié)上文。
○“《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者,《甫刑》,《尚書》篇名《呂刑》也。甫侯為穆王說刑,故稱“《甫刑》”。忌,戒也。罔,無也。言己外貌恭敬,心能戒忌,而無有可擇去之言在於躬也。今君子之德亦能如此,故引《甫刑》以結(jié)之,證君子無可擇去之言,則上云“言足信”是也。然則敬之與忌,則是君子貌足畏、色足憚也。
子曰:“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薄安幌嘁颉闭撸云浠蛞择訛榫,或以襲為敬,禮盛者,以襲為敬,執(zhí)玉龜之屬也。禮不盛者,以裼為敬,受享是也。
○裼襲,思?xì)v反,下音習(xí)。毋音無,下同。瀆,大木反。子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朝極辨,不繼之以倦!睒O,猶盡也。辨,分別政事也!都懒x》曰:“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
○樂音洛,注同,又音岳。朝,直遙反,下注“朝聘”同。倦,本又作勌,其眷反。別,彼列反。已音以。
[疏]“子曰”至“以倦”。
○正義曰:以前經(jīng)云君子“貌足畏,色足憚”,故此經(jīng)云“毋相瀆”,即是可憚之事也!榜右u之不相因也”者,行禮之時(shí),禮不盛者則露見裼衣,禮盛之時(shí)則重襲上服。是行禮初盛則襲衣,禮不盛則裼衣,是裼襲不相因也。若始末恒裼襲,是相因也。其行禮之時(shí),或初襲而后裼,或初裼而后襲,所以然者,欲使人民無相褻瀆,使禮相變革也。
○注“禮盛”至“是也”。
○正義曰:案《聘禮》賓初行聘時(shí)則襲,故《聘禮》云“賓襲執(zhí)圭”是也。至聘訖受享之時(shí),賓裼,奉束帛加璧行享。聘為禮盛,故襲;享為禮不盛,故裼。聘時(shí)有玉,故云“執(zhí)玉”也!队裨濉吩弧皥(zhí)玉龜襲”,故云“之屬”也。案行享執(zhí)璧,璧亦是玉,於時(shí)裼衣,而云“以襲執(zhí)玉龜”者,但享時(shí)雖執(zhí)璧,以璧致享,比聘時(shí)執(zhí)玉為輕,故享雖有璧而裼也。又賓介自相授玉之時(shí),介禮輕,裼而執(zhí)圭以受賓;賓禮重,則襲而后受圭。是賓之與介,亦裼襲不相因,故《聘禮》云“上介不襲執(zhí)圭,屈繅授賓,賓襲執(zhí)圭”是也。
○“子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朝極辨,不繼之以倦”。
○正義曰:以前經(jīng)“毋相瀆”,故此經(jīng)明行敬之時(shí),不可以樂、倦也。極,盡也。言祭祀極盡於敬,不可以終末繼之以樂而不敬,言朝禮極盡於分別政事,不可以終末繼之以解惓而不分別也。
○注“祭義”至“必哀”。
○正義曰:引之者,證明此經(jīng)不可繼之以樂之事也。
子曰:“君子慎以辟禍,篤以不揜,恭以遠(yuǎn)恥。”篤,厚也。揜,猶困迫也。
○辟音避。揜,於檢反。遠(yuǎn),于萬反。
[疏]“子曰”至“遠(yuǎn)恥”。
○正義曰:“慎以辟禍”者,言君子恒須謹(jǐn)慎以辟禍患也!昂V以不揜”者,篤,厚也;揜,謂困迫也。言君子篤厚行於善道,不使揜而而被困迫也。言“恭以遠(yuǎn)恥”者,又能恭敬而遠(yuǎn)恥辱也。
子曰:“君子莊敬日強(qiáng),安肆日偷。肆,猶放恣也。偷,茍且也。肆或?yàn)椤耙C”。
○日強(qiáng),上人實(shí)反,下同;下其良反。肆音四。偷,他侯反,注同。恣,咨嗣反。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儳焉”,可輕賤之貌也!叭绮唤K日”,言人而無禮,死無時(shí)。
○儳,徐在鑒反,又仕鑒反,輕賤貌。子曰:“齊戒以事鬼神,擇日月以見君,恐民之不敬也!薄皳袢赵乱砸娋,謂臣在邑竟者。
○齊,側(cè)皆反。見,賢遍反,注同。竟音境。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睆珈稛o敬心也。
○狎,下甲反,習(xí)也。侮,亡甫反。忕,時(shí)世反,又時(shí)設(shè)反。
[疏]“子曰”至“畏也”。
○正義曰:此經(jīng)又廣明恭敬之事,言君子之人,恒能莊敬,故德業(yè)日強(qiáng)。
○“安肆日偷”者,肆,謂放恣;偷,謂茍且。言小人安樂放恣,則其情性日為茍且。經(jīng)不云“小人”,文不具也。
○“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者,儳,可輕賤之貌。言君子則常行善道,不以一日之間使其身儳焉可輕賤,如小人不能終竟一日也。言不得長久也。若小人恒為無禮,使其身可輕賤,死期促近,不能終竟一日也。
○注“擇日月以見君,謂臣在邑竟者”。
○正義曰:知者,以其經(jīng)云“擇日月以見君”,若朝廷之臣則每日朝君,何得云“擇日月”?據(jù)此故知邑竟,或擇日出使在外,或食邑別都,見君之時(shí),須“擇日月”也。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正義曰:前經(jīng)明君子恒能行恭敬,此明小人唯好狎侮。言小人遞相輕狎,侮慢相侵,雖有死焉禍害而不知畏懼也,以其“忕於無敬心”故也。言數(shù)為無恭敬之心,好相狎侮,故至於死焉而不知畏懼也。
子曰:“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之毋相褻也。辭,所以通情也。禮,謂摯也。《春秋傳》曰:古者諸侯有朝聘之事,“號(hào)辭必稱先君以相接”也。
○褻,息列反。摯音至,本亦作贄!兑住吩唬骸躞吒,再三瀆,瀆則不告。’”瀆之言褻也。
○筮市制反。三息暫反。又如字。
[疏]“子曰”至“不告”。
○正義曰:前明小人狎侮至於死亡。此明君子無相褻瀆。
○“無辭不相接”者,言朝聘會(huì)聚之時(shí),必有言辭以通情意。若無言辭,則不得相交接也。
○“無禮不相見”者,禮,謂贄幣也,贄幣所以示己情。若無贄幣之禮,不得相見,所以然者,欲民之無相褻瀆也。
○“《易》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者,此《易·蒙》卦辭!睹伞坟,坎下艮上,“艮”為山,“坎”為水,山下出泉,是物之蒙昧童蒙之象也。筮,問也。言童蒙初來問師,師則告之。若再三來問,是為褻瀆。問既褻瀆,師則不復(fù)告之。引者,證無相褻瀆之義也。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bào)者,天下之利也!眻(bào),謂禮也。禮尚往來。子曰:“以德報(bào)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bào)怨,則民有所懲。懲,謂創(chuàng)艾。
○懲,直陵反。創(chuàng),初亮反,又初良反。乂或又作艾,魚廢反,皇魚蓋反!对姟吩唬骸疅o言不讎,無德不報(bào)。’讎,猶答也。
○讎音酬。《大甲》曰:‘民非后,無能胥以寧。后非民,無以辟四方。’”大甲,湯孫也。《書》以名篇。胥,相也。民非君,不能以相安。
○大音泰,下注同。無能胥以寧,《尚書》作“罔克胥匡以生”。辟音璧,君也。子曰:“以德報(bào)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bào)德,則刑戮之民也。”寬,猶愛也,愛身以息怨非禮之正也。仁,亦當(dāng)言“民”聲之誤。
○戮音六,本又或作“僇”,音同。子曰:“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議道自己,而置法以民!薄耙蝗硕选,喻少也!白约骸,自盡己所能行。
○好,乎報(bào)反。惡,烏路反。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三,謂安仁也,利仁也,強(qiáng)仁也。利仁、強(qiáng)仁,功雖與安仁者同,本情則異。
○強(qiáng),其兩反。下文同。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qiáng)仁。功者,人所貪也。過者,人所辟也。在過之中,非其本情者,或有悔者焉。
○知者音智。辟音避。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坝乙病,“左也”,言相須而成也,“人也”,謂施以人恩也!傲x也”,謂斷以事宜也。《春秋傳》曰:“執(zhí)未有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之也!
○斷,丁亂反。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言仁義并行者也。仁多則人親之,義多則人尊之。道有至義有考,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為無失。”此讀當(dāng)言道有至有義有考,字脫一有“耳”!坝兄痢,謂兼仁義者!坝辛x”,則無仁矣。“有考”,考,成也,能取仁義之一成之,以不失於人,非性也。
○道有至義,依注讀為“道有至有義”。王,于況反。脫音奪。
[疏]“子言”至“無失”。
○正義曰:此一節(jié)總明仁義之事,各隨文解之。以其與上別端,故更稱“子言之”。
○“仁者天下之表也”,表謂儀表,言仁恩是行之盛極,故為天下之儀表也。
○“義者天下之制也”,義,宜也;制謂裁斷。既使物各得其宜,是能裁斷於事也。
○“報(bào)者天下之利也”者,報(bào)謂禮也。禮尚往來,相反報(bào)物得其利,故云“天下之利也”。
○“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bào)”者,此《詩·大雅·抑》之篇,剌厲王之詩。引之者,證經(jīng)“相報(bào)”之義。
○“大甲曰:民非后,無能胥以寧,后非民,無以辟四方”者,此《尚書·大甲》之篇。大甲,湯孫,大丁之子。湯崩,大甲立。伊尹作書訓(xùn)之,故云“大甲后君也”。胥,相也。伊尹言民若無君,無能相匡正以自安居也。君若無民,無以君領(lǐng)四方。引之者,證君之與民,上下各以其事相報(bào),是相報(bào)答之義也,故引以結(jié)之。
○“子曰:以德報(bào)怨,則寬身之仁也”,言“子曰”者,廣明以禮相報(bào)之義!皩捝碇省闭撸粢灾眻(bào)怨,是禮之當(dāng)也。今“以德報(bào)怨”,但是寬愛己身之民,欲茍息禍患,非禮之正也。
○“以怨報(bào)德,則刑戮之民也”者,禮當(dāng)“以德報(bào)德”,今“以怨報(bào)德”,其人兇惡,是合刑戮之民也。
○“子曰無欲而好仁”者,自此以下,廣明仁道。凡仁道有三,一是安仁,二是利仁,三是強(qiáng)仁。此明安仁之事。安仁者,無所畏惡,而自安仁道。凡人好仁,皆有所欲。今無有所求欲而自好仁道。
○“無畏而惡不仁”者,凡人憎惡不仁,皆有所畏,始惡不仁。今無有所畏而能惡不仁者。
○“天下一人而已矣”者,言無欲好仁,無畏惡不仁,雖天下之人,廣能行此者,但有一人而已喻其少也。
○“是故君子議道自已”者,好仁之法,須恩惠及人,當(dāng)恕己而行,故君子謀議道理,先自已而始。
○“置法以民”者,己所能行,乃施於人,故云“置法以民”。言從己而始,乃可以施置法度於它人。
○“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此明仁道有三,其功雖同,其情則異,以終能泛愛,其功同也。一則無所求為而安靜行仁,一則規(guī)求其利而行仁,一則畏懼於罪而行仁,是“異情”也。
○“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者,此一經(jīng)申明同功異情之事。三者之仁,其功俱是,泛施博愛,其事一種,是未可知也。
○“與仁同過,然后其仁可知也”者,過,謂利之與害。若遭遇利害之事,其行仁之情則可知也。
○“仁者安仁”者,此明三者可知之事,若天性仁者,非關(guān)利害而安仁也。
○“知者利仁”者,若有知謀者,貪利而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非本情也。
○“畏罪者強(qiáng)仁”者,若畏懼於罪者,自強(qiáng)行仁,望免離於罪。若無所畏,則不能行仁也。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此經(jīng)明仁義相須,若手之左右。仁恩者,若人之右手,右手是用之便也,仁恩亦行之急也。
○“道者左也”,道是履蹈而行,比仁恩稍劣,故為左也。
○“仁者人也”,言仁恩之道,以人情相愛偶也。
○“道者義也”,義,宜也。凡可履蹈而行者,必?cái)喔畹靡耍缓罂陕牡,故云“道者義也”。
○注“人也”至“人也”。
○正義曰:“人也,謂施以人恩也”,解經(jīng)中“仁者人也”。仁,謂施以人恩,言施人以恩,正謂意相愛偶人也。云“義也,謂斷以事宜也”,謂裁斷其理,使合事宜,故可履蹈而行,是“道者義也”。引《春秋傳》者,此成十六年《公羊傳》文。案彼稱晉人執(zhí)季孫行父,舍之于招丘。傳云:“執(zhí)未有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也!眰鞣Q春秋諸侯執(zhí)大夫,經(jīng)不書“舍”。此執(zhí)行父言“舍之招丘”何?欲人愛此行父,故特言“舍之”。引之者,證人是人偶相存愛之義也。
○“道有至義有考”者,如注所云,當(dāng)云“道有至有義有考”,“義”上脫一“有”字。言道之所用“有至”,一也!爸痢,謂兼行仁義,行之至極,故云“有至”!坝辛x”,二也。謂仁義之中,唯有義無仁,故云“有義”!坝锌肌,三也?,成也。謂於仁義之中,或取仁,或取義之一事,勉力成之,非本性也。
○“至道以王”者,既能兼行仁義,至極可以王有天下,故云“至道以王”。
○“義道以霸”者,直能斷決,若齊桓、晉文以甲兵斷割,可以霸於諸侯,故云“義道以霸”也。
○“考道以為無失”者,既於仁義之中,隨取其一而成之以道,不違於理,故云“考道以為無失搖輩。
○注“有至”至“性也”。
○正義曰:知“有至,謂兼仁義”者,此經(jīng)云“至道以王”,故《穀梁傳》云“仁義歸往曰王”,是王有仁義也。又案:前經(jīng)“道者義也”,是唯義與道。此經(jīng)云“道有至有義有考”,是一道之內(nèi)兼有三種,與前經(jīng)不同者。但道之為義,取開通履蹈而行,兼包大小精粗。若大而言之,則天道造化,自然之理,謂之為道。則《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眲t自然造化虛無之謂也。若小而言之,凡人才藝,亦謂之為道。是道無定分,隨大小異言,皆是開通於物,其身履蹈而行也。云“考,成也”,《爾雅·釋詁》文也。云“能取仁義之一成之,以不失於人”者,以“考道”劣於“至道”,又劣於義,但能於仁義之中隨其一能成就之,“不失於人”,謂於人不失也。云“非性也”者,言考道勉強(qiáng)而行以成就之,非是天性自然所稟者。然則至道、義道,天性有之也。
子言之:“仁有數(shù),義有長短小大。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率法而強(qiáng)之,資仁者也。資,取也。數(shù),與長短小大互言之耳。性仁義者,其數(shù)長大。取仁義者,其數(shù)短小。
○數(shù),所住反。憯,七惑反。怛,丹葛反。《詩》云;‘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數(shù)世之人也。芑,枸檵也。仕之言事也。詒,遺也。燕,安也。烝,君也。言武王豈不念天下之事乎,如豐水之有芑矣,乃遺其后世之子孫以善謀,以安翼其子也。君哉武王,美之也。
○豐,芳弓反。芑音起。詒,以之反。烝,之承反。數(shù),色主反。枸本亦作茍。檵音計(jì)。遺,于季反,下同!秶L(fēng)》曰:‘我今不閱,皇恤我后!K身之仁也!遍,猶容也;,暇也。恤,憂也。言我今尚恐不能自容,何暇憂我后之人乎。
○“我今”,《毛詩》作“我躬”。閱音悅。
[疏]“子言”至“仁也”。
○正義曰:自此以下至“不稱其服”,更廣明仁義之道,又顯中心外貌內(nèi)外相稱,故更稱“子言之”。
○“仁有數(shù)”者,行仁之道有度數(shù)多少也。
○“義有長短小大”者,言義之為體,有長有短,有小有大。言仁有數(shù),則義亦有數(shù)。義言長短小大,則仁亦有長短小大,互言之也。若天性仁義者,則其數(shù)長而大。若強(qiáng)取仁義而行者,則其數(shù)短而小。長謂國祚久遠(yuǎn),大謂覆養(yǎng)廣多,短謂世位淺促,小謂所施狹近也。
○“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此明性有仁者,以天性自仁,故中心凄憯傷怛,憐愛於人,故云“愛人之仁也”。
○“率法而強(qiáng)之,資仁者也”,此明取仁者。率,循也。資,取也。率循善法,自強(qiáng)行之,非是天性,直取仁道行之者也。
○“《詩》云: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者,證天性之仁其數(shù)長。所引《詩》者,《大雅·文王有聲》之篇,美武王之德,言豐水自然有芑,喻武王之身自然有天下之事,故云“武王豈不仕”。仕之言事也。言武王豈不念天下之事乎,猶如豐水豈無此芑乎。
○“詒厥孫謀”者,詒,遺也;厥,其也;孫,謂子孫;謀,謂善謀。言武王能遺其子孫以美善之謀,謂伐紂定天下,以王業(yè)遺於子孫。
○“以燕翼子”者,燕,安也;翼,助也。言武王能安助其子孫也。
○“武王烝哉”者,烝,君也。言武王有為君之德哉。
○“數(shù)世之仁”者,以武王行仁,遺及子孫,是仁之所及其數(shù)長也。
○“《國風(fēng)》曰:我今不閱,皇恤我后”,此引《國風(fēng)》者,明取仁義者,其數(shù)短也。所引《詩》者,是《邶風(fēng)·谷風(fēng)》之篇。婦人被夫棄絕,初憂子孫困苦,還自悔之。云“我今不閱”,閱,容也。言我今尚不能自容,被夫放棄。
○“皇恤我后”者,皇,暇也;恤,憂也。言我有何閒暇能憂我后世子孫之人乎。引之者,證取仁而行主,唯在我當(dāng)身之主,何暇能憂及后世,是“終身之仁也”。唯望終竟一身,是其數(shù)短也。前文云“仁有數(shù),義有長短小大”,仁義并言,此獨(dú)說“仁”者,以仁事為重,故舉仁言之,則其“義”可知也。
○注“芑枸”至“之也”。
○正義曰:“芑,枸檵”,《爾雅·釋木》文。孫炎云:“則今枸芑也。”云“乃遺其后世之子孫以善謀”者,孫,謂子孫也。云“以安翼其子也”者,翼,助也。謂以王業(yè)保安翼助其子孫。案《詩箋》以“詒”為“傳”,以“孫”為“順”,以“翼”為“敬”,言傳其所順天下之謀,以安其敬事之子孫,謂使其長行之也。與此乖者,引《詩》斷章。此經(jīng)云數(shù)世之仁,故以為子孫而翼成之也。
子曰:“仁之為器重,其為道遠(yuǎn),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數(shù)多者,仁也。夫勉於仁者,不亦難乎?“取數(shù)多”,言計(jì)天下之道,仁居其多。
○勝音升。數(shù),色住反。是故君子以義度人,則難為人。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已矣。”言以先王成法擬度人則難中也,當(dāng)以時(shí)人相比方耳。
○度,待洛反,注同。擬,魚起反。中,丁仲反。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洞笱拧吩唬骸螺捜缑,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輶,輕也。鮮,罕也。儀,匹也。圖,謀也。愛,猶惜也。言德之輕如毛耳,人皆以為重,罕能舉行之者。作此《詩》者,周宣王之大臣也。言我之匹謀之,仲山甫則能舉行之,美之也。惜乎時(shí)人無能助之者,言賢者少。
○輶音酉,一音由。鮮,息淺反,注及下并同!缎⊙拧吩唬骸呱窖鲋,景行行止!毖龈咔谛姓撸手我。景,明也。有明行者,謂古賢圣也。
○仰止,本或作“仰之”。景行,下孟反,注“明行”同。行止,《詩》作“行之”。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xiāng)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睆U,喻力極罷頓不能復(fù)行則止也。俛焉,勤勞之貌。斃,仆也,
○好,呼報(bào)反,下同。鄉(xiāng),許亮反。數(shù),色住反。強(qiáng),其兩反,一本作俛,音勉,本或作儳,非也。孳音茲。斃音幣,仆也,本又作弊。已音以。罷音皮。頓如字,又徒困反。復(fù),扶又反。仆,蒲北反,又音赴。子曰:“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言仁道不成,人所由不得其志。故仁者之過,易辭也!鞭o猶解說也。仁者恭儉,雖有過,不為甚矣。唯圣人無過。
○易,以豉反,下同。解,古買反,徐又音蟹。子曰:“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此雖有過,其不甚矣。夫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鮮乎?言罕以此失之。
○近,附近之近。下同!对姟吩唬骸疁販毓耍┑轮!弊釉唬骸叭手y成久矣,惟君子能之。言能成人道者少也。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病、愧,謂罪咎之。
○咎,其九反。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以中人為制,則賢者“勸勉”,不及者“愧恥”,圣人之言乃行也。
○甫行,下孟反。己音紀(jì)。禮以節(jié)之,信以結(jié)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極之,欲民之有壹也。移,讀如“禾氾移”之“移”,移,猶廣大也。極,致也。壹,謂專心於善。
○移,昌氏反,注“氾移之移”、“移猶大也”同,徐又怡耆反,一音以示反。氾,芳劍反。《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匀擞兴校(dāng)慚怖於天人也。
○怖,普故反。是故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遂其辭,則實(shí)以君子之德。遂,猶成也。是故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無其行”,謂不行其德。是故君子衰绖則有哀色,端冕則有敬色甲胄則有不可辱之色。言色稱其服也。
○衰,七雷反。绖,田節(jié)反。胄,直又反。《詩》云:‘惟鵜在梁,不濡其翼。彼記之子,不稱其服。’”鵜,鵜胡,污澤也。污澤善居泥水之中。在魚原以不濡污其翼為才,如君子以稱其服為有德。
○鵜音啼。鵜,鵜胡,音徒兮反,一名淘河。濡,而朱反。記,徐紀(jì)吏反。污澤一音烏,下又作洿,一音化故反。濡污,污辱之污。
[疏]“子曰”至“其服”。
○此一節(jié)廣明仁,故言“子曰”。
○“仁之為器重”者,仁是愛養(yǎng),非賢圣不能行,故言“為器重”。
○“其為道遠(yuǎn)”者,以廣博覆物,是為道廣遠(yuǎn)也。
○“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致也”,據(jù)凡庸,於仁不能勝致也。
○“取數(shù)多者仁也”,言於萬種善事之中,論利益於物,取數(shù)最多者是仁也。言仁恩於善事之中,利益最多也。
○“夫勉於仁者,不亦難乎”,言仁為愛養(yǎng),行之不易,故勉力行仁者不亦難乎,言其難也。
○“是故君子以義度人,則難為人者”,義,宜也。言在上君子,以先王之義擬度於人,欲使人必行先王成法,則難可為人,言人難中於古法也。
○“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已矣”者,望,比也。言以今世人道比望於古人,能合於今世事者,則是賢人也。若不能合於今世事者,則非賢人也,故云“則賢者可知已矣”!耙岩印,語助也。此明仁道不可以古義責(zé)人,當(dāng)以時(shí)事擬人,是仁恩之心。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言中心安靜行仁,是天性仁者,天下之間唯一人而已矣,言少也。
○“《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引《詩·大雅·烝民》之篇,以明行仁者少也!暗螺捜缑,民鮮克舉之”者,此詩美宣王之大臣仲山甫也。輶,輕也。鮮,罕也?耍芤。言德之輕,易舉如毛然,民尚以為重,罕能舉而行之也。“我儀圖之”者,儀,匹也;圖,謀也。詩人言我與倫匹共圖謀能舉行之也。
○“雅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者,愛,惜也。言唯有仲山甫能舉行其德,可惜乎無人能助行之者。記人引此者,證中心安仁者少,亦無人能行之,言賢者少也。
○注“輶,輕也。圖,謀也”。
○正義曰:“輶,輕也”,《爾雅·釋言》文。“圖,謀也”,《釋詁》文。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此《小雅》剌幽王之《詩·車舝》之篇。言幽王若能脩德如高山,則天下之人瞻仰之。若幽王有景明之行,則天下之人仰行之。引之者,證古昔賢圣能行仁道,則后世之人瞻仰慕行也。
○“子曰:詩之好仁如此”者,言高山景行,瞻仰慕行,是好愛仁德如此之甚也。
○“鄉(xiāng)道而行,中道而廢”者,言好仁之甚,鄉(xiāng)仁道而行,在於中道,力之罷極而始休廢之也。
○“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言行仁勤急,忘己身之衰老,不自覺知年數(shù)之不足,言己雖年老,謂為數(shù)淺少,不復(fù)盈足,猶行仁不止。
○“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者,言形貌俛俛焉,勤勞行仁,每日恒有孳孳,唯力之?dāng)榔投笠阎,言行仁之道深也。熊氏云:“‘俛焉’,謂前儳焉可輕賤!币詾樽滞。熊氏之說非也。
○“子曰:仁之難成久矣”,言仁道難成,非始今日,其來久矣。
○“人人失其所好”者,人人,謂天下眾人。由仁道不成,天下眾人皆失其所愛好之事,若有仁道,人皆得其所愛好之事。所愛好者,是吉慶福祥也。
○注“言仁”至“其志”。
○正義曰:言“仁道不成”,解“仁之難成久”矣。云“人所由不得其志”,解經(jīng)“人人失其所好”。由仁道不成,無所依恃,民人由此不得其志意之所好,多有禍害。若仁道成,人皆得所原也!肮嗜收咧^遙蹔辭也”者,以仁是善行,故仁者有過,其惡不甚,易可以言辭解說也。此謂取仁行者,故有過耳。其圣人天性仁者,全無過也。子曰:“恭近禮,禮主於敬!惫使Ы抖Y。
○“儉近仁”者,以儉不費(fèi)用,無害於物,故“近仁”也。
○“信近情”者,信,謂言語信實(shí),故“近情”也。
○“夫恭寡過”者,恒能恭敬,故寡少於過也。
○“情可信”者,以情示人,故“可信”也。
○“儉易容也”者,以儉則寡求,故“易容”也。
○“《詩》云:溫溫恭人,惟德之基”者,此《大雅·抑》之篇,剌厲王之詩。言顏色溫溫和柔恭敬之人,惟能為德之基也。引之者,結(jié)上文恭近,其過寡少,是為德之基也。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者,謂不以己之所能使他人必能,若他人不能則為困病,是不以所能之事病困於人也。
○“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者,謂他人力所不能,必欲使之能行,若他人之所不能則以為愧恥,故不以人之所不能恥愧困苦於人。若能如此,亦仁者之行也。
○“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者,言圣人之制法立行,不造制以己之所能,謂不將己之所能以為制法,恐凡人不能行也。
○“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者,既不制以己之所能,但制以中人之行,使得可行,則民有所自勸勉,不能者自懷愧恥。如此則民得以行其圣人之言也。
○“衣服以移之”者,言圣人用中禮而作法,故制以禮信容貌,又用衣服移大之,使之尊嚴(yán)也。
○“朋友以極之”者,謂朋友相勸勵(lì),以極致於道也。
○“欲民之有壹也”者,壹謂專壹於善道,所以為此教化者,欲使民人專心壹意於善道也。
○“《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者”,此《詩·何人斯》之篇,是蘇公剌責(zé)暴公。暴公讒譖於己,是不愧慚於人,不畏懼於天。引之者,言人之行,當(dāng)須愧於人,畏於天也。
○“遂其辭,則實(shí)以君子之德”者,遂,猶成也;實(shí),猶充也。言君子既成其文辭,則當(dāng)充實(shí)之以君子之德也。
○“恥有其德,而無其行”者,德在於內(nèi),行接於外。內(nèi)既有德,當(dāng)須以德行之於外,以接於人民。若有德無行,是君子所恥,故云“恥有其德而無其行”也。
○“《詩》云:惟鵜在梁,不濡其翼”者,此《詩·曹風(fēng)·候人》之篇,剌曹共公之詩。鵜是污澤也,言鵜在魚梁之上,能不濡濕其翼,以其為善,猶如君子在朝,能稱可其服,亦為善!氨擞浿,不稱其服”者,記是語辭。言彼曹朝小人之子,內(nèi)無其德,不能稱可其在外之服。引之者,以前經(jīng)言君子內(nèi)外皆須相稱,故引此詩結(jié)之。
○注“鵜鵜”至“有德”。
○正義曰:“鵜,污澤”,《爾雅·釋鳥》文。郭景純云:“今之鵜鶘也,好群飛,沈於水,食魚,故名‘污澤’,俗呼之為‘淘河’也!痹啤耙圆诲ξ燮湟頌椴拧闭撸苑缠B居水中,必濡濕其翼。今鵜鶘在水中,獨(dú)能不濡其翼,故為才。案《詩》注云:“鵜鳥在梁,可謂不濡其翼乎?”言必濡其翼也,猶如小人在位,必辱其職。與此乖者,《注》禮在前,注《詩》在后,故所注不同也。
子言之:“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故諸侯勤以輔事於天子。”言無事而居位食祿,是“不義而富且貴”。
○粢盛音咨。杜預(yù)云:“黍稷曰粢,在器曰盛。”秬音巨,黑黍。鬯,敕亮反,香酒也。子曰:“下之事上也,雖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庇,覆也。無“君民之心”,是思不出其位。
○庇,必利反,徐方至反,又音秘。是故君子恭儉以求役仁,信讓以求役禮,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儉於位而寡於欲,讓於賢,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義,求以事君。役之言為也!扒笠允戮闭撸善渲页贾。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聽天命。言不易道徼祿利也。
○易音亦。僥,古堯反!对姟吩疲骸鹚墸┯跅l枚。凱弟君子,求福不回!瘎P,樂也。弟,易也。言樂易之君子,其求福修德以俟之,不為回邪之行要之,如葛藟之延蔓於條枚,是其性也。
○藟音誄,力水反。施,以豉反。條枚,亡回反!睹妭鳌吩疲骸爸υ粭l,幹曰枚!眲P,本亦作愷,又作豈,同開待反,后放此。弟如字,本又作悌,音同,注及下皆同。樂音洛,下同。易,以豉反,下同。邪,似嗟反,曲也。行,下孟反,下至下文“行之浮於名也”及注皆同。要,一遙反。蔓音萬。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謂與?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言此德當(dāng)不回也。
○與音馀!对姟吩疲骸┐宋耐,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闭,明也。上帝,天也。聿,述也。懷,至也。言述行上帝德,以至於多福也。方,四方也。受四方之國,謂王天下。
○聿,尹必反。謂,王于況反。子曰:“先王謚以尊名,節(jié)以壹惠,恥名之浮於行也。謚者行之跡也。名者謂聲譽(yù)也。言先王論行以為謚!耙宰鹈闭,使聲譽(yù)可得而尊信也。壹讀為一;莳q善也。言聲譽(yù)雖有眾多者,即以其行一大善者為謚耳。在上曰“浮”。君子勤行成功,聲譽(yù)逾行是所恥。
○謚音示。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過行弗率,以求處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賢。率,循也。行過不復(fù)循行,猶不二過。
○下,戶嫁反。復(fù),扶又反。是故君子雖自卑而民敬尊之!毖灾t者所以成行立德。子曰:“后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绷,業(yè)也。言后稷造稼穡,天下世以為業(yè)!柏M一手一足”,喻用之者多無數(shù)也。唯欲行之,浮於名也,故自謂便人!币嘌云渲t也。辟仁圣之名,云自便習(xí)於此事之人耳。
○行,下孟反。便,婢面反,又婢綿反,注同。辟音避。
[疏]“子言”至“便人”。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明天子以下,各有其事;又明舜、禹、文王、周公之德,皆能上事天帝,下庇四方。事異於上,故記者詳之,又稱“子言之”也。
○“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者,天子事上帝,諸侯事天子,是貴賤皆有事於天子。案《小宰》注云:“天地大神,至尊不祼!贝思郎系塾卸鬯者,凡鬯有二,若和之以郁,謂之郁鬯,“郁人”所掌是也。祭宗廟而灌也,若不和郁,謂之秬鬯,“鬯人”所掌是也。謂五齊之酒,以秬鬯為之,以芬芳調(diào)暢,故言“秬鬯”,故得以事上帝。《大宗伯》云“蒞玉鬯”者,謂享大鬼也!稐恪吩娫啤胺铊岸攵搿闭,謂據(jù)祭宗廟也,故與此不同也。
○“是故君子恭儉以求役仁”,“君子”,有仁德至誠之君子。言君子既有庇民大德,又自謙退不敢有君民之心,是仁愛深厚。以此之故,君子恭敬節(jié)儉,以求施為仁道也。役,為也。言以此求施為仁道也。
○“信讓以求役禮”者,謂信實(shí)退讓,以求施為於禮也。
○“得之自是,不得自是”者,“得之”,謂得利祿也,言雖得利祿,自行其為是之道。若不得利祿,亦自行其為是之道。言不問得之與失,恒行其是,而不行非也。
○“以聽天命”者,言不茍易其道也。
○“《詩》云:莫莫葛藟,施于條枚”者,此《詩·大雅·旱麓》之篇,美文王之詩。言文王之興,依約先祖,莫莫然如葛藟之蔓草,延施于條枚之木,猶如子孫之興,亦由先祖而德盛也。
○“凱弟君子,求福不回”者,凱,樂也;弟,易也。言大王、王季樂易之君子求福,不為回邪之行。引之者,證君子以聽天命,雖求福祿,不為邪僻之行。今以為葛藟“施於條枚”,是其性也。君子求福,不為回邪,亦是其性。引斷章取義,故與《詩》文不同也!捌渌、禹、文王、周公之謂與”者,此是凱弟君子求福不回邪之謂與?以其雖有庇民之大德,恒有事君之小心,常能畏懼,是不回也。
○“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闭撸恕对姟ご笱拧ご竺鳌分,美文王之詩,言文王,小心翼翼。以昭明道德,尊事上帝。聿,述也。懷,至也。言文王述行上帝之德,以受眾多之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者,其德不有回邪,故受四方眾國為天子也。引之者,證上“求福不回”也。
○“子曰先王謚以尊名”,以前經(jīng)論君子“求福不回”,此一節(jié)廣明君子名行相副、卑己尊人之義!爸u以尊名”者,謚謂謚號(hào),名謂聲譽(yù)。言人身死之后,累列生時(shí)之行跡作謚號(hào)者,以尊敬生前之聲名,可得傳於后世。
○“節(jié)以一惠”者,言為謚之時(shí),善行雖多,但限節(jié)以一個(gè)善惠以為謚也。
○“恥名之浮於行也”者,所以善行既多,但取一事為謚者,恥善名之多,浮過於行,忠行不副於名,所以減眾書之名,但取一事之善為謚也。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者,大,謂夸大。既不欲行過於名,故不自夸大其所為之事,不自加尚其所為之功名。所以不“大”、“尚”者,以求處情實(shí),不欲虛為矯節(jié)也。
○“過行弗率,以求處厚”者,率,循也。若有過失之行,不復(fù)循而行之,即脩改以求處其仁厚之道。過失即改,以求處其厚也。
○注“壹讀為一;莳q善也。言聲譽(yù)雖有”至“逾行所恥”。
○正義曰:上一是齊一,下一是數(shù)之一、二也。今經(jīng)文為大一之字,鄭恐是均同之理,故讀為小一,取一個(gè)善名而為謚耳。
○云“在上曰浮”者,言物在水上稱浮如浮云。云“君子勤行成功,聲譽(yù)逾行是所恥”者,言君子之人,唯寢默勤行成功,不自彰伐。若使聲譽(yù)逾越於行,是君子所恥也。
○“子曰:后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以上經(jīng)君子取名浮於行,故此經(jīng)名后稷,證名不可過行也。言后稷雖有大業(yè),不自謂圣人,而稱“便人”!昂箴,天下之為烈”者,言后稷周之始祖,有播殖之功。烈,業(yè)也。言天下之人,并將為業(yè)!柏M一手一足哉”者,言后稷之功,豈止一人之手,一人之足而用之哉。言用之者多,天下皆是也。
○“唯欲行之,浮於名也,故自謂便人”者,言后稷唯欲得實(shí)行過於虛名,故自謂便於稼穡之人,不自謂己之仁圣也。
子言之:“君子之所謂仁者,其難乎?《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瘎P以強(qiáng)教之,弟以說安之。樂而毋荒,有禮而親,威莊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如此而后可以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有父之尊,有母之親”,謂其尊親己如父母。
○強(qiáng),其良反,徐其兩反,說音悅。毋荒音無。
[疏]“子言”至“此乎”。
○正義曰:此以下至“不勝其文”,更廣明仁道,又顯尊親之異,并論虞、夏、商、周質(zhì)文不等。今各隨文解之。
○“仁者其難乎”,言行仁之道,其甚難乎為之不易。
○“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者,言仁道為難,若有仁行可以為民之父母。此《詩·大雅·泂酌》之篇,戒成王之詩也。凱,樂也。弟,易也。言使民樂易之君子,則得為民之父母,言不易也。
○“凱以強(qiáng)教之,弟以說安之”,孔子既引《詩》,又釋“凱”、“弟”之義。凱,樂也。言君子初以仁政化下,使人樂仰,自強(qiáng)不息,是“凱以強(qiáng)教之”。弟,謂遜弟。言以遜弟之道下化於民,民皆說豫而康安,是“弟以說安之”也。
○“樂而毋荒,有禮而親”者,樂失於荒,禮失於疏,言明君教下為樂而毋荒,有禮而相親也!巴f而安,孝慈而敬”者,凡矜莊者,失在危懼;孝慈者,失在慢易。今明君臨下,威嚴(yán)矜莊而民安也,孝順慈愛而民敬也。
○“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者,以有威莊,故“有父之尊”,言尊之如父。以有孝慈,故“有母之親”,言親之如母也。
○“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者,言若非至德之君,其誰能使民如此,言仁道難也。
今父之親子也,親賢而下無能。母之親子也,賢則親之,無能則憐之。母親而不尊,父尊而不親。水之於民也,親而不尊;鹱鸲挥H。土之於民也,親而不尊。天尊而不親命。之於民也,親而不尊。鬼尊而不親。”或見尊或見親,以其嚴(yán)與恩所尚異也。命,謂四時(shí)政令,所以教民勤事也。鬼,謂四時(shí)祭祀,所以訓(xùn)民事君也。
○憐,力田反。
[疏]“今父”至“不親”。
○正義曰:此明尊親之異,父母不同!敖窀钢H子也,親賢而下無能”者,言父之於子,若見賢者則親愛之,若見無能者則下賤之,以父立於義,分別善惡也。
○“母之親子也,賢則親之,無能則憐之”者,言母之於子,見賢則親愛之,見其子無能則憐愛之,母以恩愛,不能分別善惡故也。
○“水之於民也,親而不尊”者,水沐浴人多用,故“親而不尊”。
○“火尊而不親”者,火須離之,近則傷害人。不須輕近,故“尊而不親”。
○“土之於民也,親而不尊”者,土能生物載養(yǎng),於人是親也。於人為近,人所居處,遂“不尊”也。
○“天尊而不親”者,天有雷霆日月,震耀殺戮,是尊也,而體高遠(yuǎn),是“不親”也。
○“命之於民也,親而不尊”者,謂人君教命隨四時(shí)以教於人,欲人生厚,是親也。附近於民,使民勤事,是“不尊”。
○“鬼尊而不親”者,鬼,謂鬼神。神道嚴(yán)敬,降人禍福,是尊也。人神道隔,無形可見,是“不親”也。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yuǎn)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后威,先賞而后罰,親而不尊。遠(yuǎn)鬼神、近人,謂外宗廟,內(nèi)朝廷。
○遠(yuǎn),于萬反,注及下同。近,附近之近,注及下同。朝,直遙反,下同。其民之敝,憃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以本不困於刑罰,少詐諼也。敝,謂政教衰失之時(shí)也。
○憃,傷容反,徐昌容反,范陽江反,又丁絳反,《字林》音丑降反,丑兇反。喬音驕。樸,普角反。諼,況袁反,詐也,忘之也。
[疏]“子曰”至“不文”。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明夏道“親而不尊”之義。
○“夏道尊命”言夏之為政之道,尊重四時(shí)政教之命,使人勸事樂功也。
○“事鬼敬神而遠(yuǎn)之,近人而忠焉”者,宗廟在外,是“遠(yuǎn)鬼神”也。朝廷在內(nèi),是“近人”也。以忠恕養(yǎng)於民,是“忠焉”也。所為如此,是“親而不尊”也。
○“其民之敝憃而愚”者,敝,謂其后世政教衰敗時(shí)。夏家后世政教敗時(shí),民皆憃愚。所以然者,昔時(shí)恒先祿后,罰則民皆承寬裕,無澆詭也。情既不澆詭,至於衰末,猶不知避嚴(yán)刑峻法,如憃愚也。
○“喬而野”者,亦因昔時(shí)寬裕忠恕,至末世民猶驕野如淳樸之時(shí)也。
○“樸而不文”者,淳時(shí)民皆質(zhì)樸,不競文華。至亂時(shí)猶承奉之亦然也。
○注“以本不困於刑罰,少詐諼也”。
○正義曰:以夏尚仁恩,其民不困苦於刑罰,及其衰末,猶有先世遺風(fēng),少有詐偽諼妄!稜栄拧め層(xùn)》云:“萲、諼,忘也。”則忘字“亡”下著“心”。今與詐相對,則諼是詐之義,當(dāng)“亡”下著“女”也。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先鬼后禮,謂內(nèi)宗廟,外朝廷也。禮者,君臣朝會(huì),凡以摯交接相施予。
○以摯音至。相施,始至反,下文同。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以本忕於鬼神虛無之事,令其心放蕩無所定,困於刑罰,茍勝免而無恥也!对铝睢吩唬骸盁o作淫巧,以蕩上心!
○勝而,始證反。忕音誓,與上“忕於”同。令其,力呈反。巧,苦教反,又如字。
[疏]“殷人”至“無恥”。
○正義曰:此一節(jié)明殷代“尊而不親”之事。尚虛無之事,故“率民以事神”。
○“先罰而后賞”者,案:襄二十六年《左傳》云:“賞以春夏,罰以秋冬!庇帧对铝睢吩疲骸按盒邢馁p,秋冬行刑。”與此違者,彼謂王者大體一歲之中法天道生殺,故春夏賞,秋冬刑。此《記》所云,謂賞罰同時(shí)所行,夏則先賞后罰,殷則先罰后賞,其民之敝蕩而不靜者,以其本尚虛無之事,尊敬鬼神,至其末世敝失,其民放蕩不能安靜也。
○“勝而無恥”者,由本“困於刑罰”,但得“茍勝”,無以慚恥。
○注云“先鬼而后禮,謂內(nèi)宗廟,外朝廷也”。
○正義曰:以夏、周人“敬鬼神而遠(yuǎn)之,近人而忠焉”,“外宗廟,內(nèi)朝廷”。以此反之,則殷人先鬼后禮,是“內(nèi)宗廟,外朝廷”也。
○注“以本忕於鬼神虛無之事,令其心放蕩無所定”。
○正義曰:忕,串也,習(xí)也。貴尚習(xí)鬼神,鬼神無體,故云“虛無之事”。以為事不在實(shí),故心放蕩無所定也。
“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yuǎn)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百p罰用爵列”,以尊卑為差。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以本數(shù)交接以言辭,尊卑多獄訟。
○蔽,畢世反,又音弊。數(shù),色角反。
[疏]“周人”至“而敝”。
○此明周代“親而不尊”之事。
○“尊禮尚施”者,謂尊重禮之往來之法,貴尚施惠之事也。
○“其賞罰用爵列”者,既不先賞后罰,亦不先罰后賞,唯用爵列尊卑,或賞或罰也。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者,以其尚禮本數(shù)交接往來,故便利機(jī)巧,多文辭而無慚愧之心也。
○“賊而蔽”者,以本為治之時(shí),上下有序,至其敝末,尊卑錯(cuò)失,為饒獄訟,共相賊害而困蔽。以其禮失於煩,故致然也。“夏道尊命”,至“殷人尊神”,“周人尊禮”,三代所尊不同者,案《元命包》云:“三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變。夏人之立教以忠,其失野,故救野莫若敬。殷人之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莫若文。周人之立教以文,其失蕩,故救蕩莫若忠。”如此循環(huán),周則復(fù)始,窮則相承,此亦三王之道,故三代不同也。
子曰:“夏道未瀆辭,不求備、不大望於民,民未厭其親。殷人未瀆禮,而求備於民。周人強(qiáng)民,未瀆神,而賞爵刑罰窮矣!薄拔礊^辭”者,謂時(shí)王不尚辭,民不褻為也。“不求備、不大望”,言其政寬,貢稅輕也!皬(qiáng)民”,言承殷難變之敝也!百p爵刑罰窮矣”,言其繁文備設(shè)。
○厭,於艷反。強(qiáng),其兩反,注同。稅,申銳反。
[疏]“子曰”至“窮矣”。
○上明三代親尊有異,此經(jīng)更明三代治民有異之事。
○“未瀆辭”者,瀆謂褻瀆,辭謂言辭。夏時(shí)為政之道,未褻瀆於言辭。君既不尚辭,民亦不為,故言“未瀆辭”。夏言“未瀆辭”,則殷瀆辭也。
○“不求備、不大望於民”者,求備,謂每事徵求,皆令備足。大望,謂賦稅既重,大所責(zé)望於民。夏代不然,故云“不求備、不大望於民”也。
○“民未厭其親”者,以上“不求備、不大望於民”,民無困苦,故未厭其上下相親之心也。
○“殷人未瀆禮,而求備於民”者,以殷承夏后,雖已褻瀆言辭,仍未褻瀆於禮,言君臣上下,於禮事簡略,不褻瀆也。殷言“未瀆禮”,則周瀆禮矣。
○“而求備於民?瀆者,言殷不如夏寬,每事求備於民,亦大望於民也。
○“周人強(qiáng)民”,以周承殷后,遭紂衰亂,風(fēng)俗頑兇,故周人設(shè)教,強(qiáng)勸人以禮義,亦比夏、殷多此一句也。
○“未瀆神”者,言周治太平之時(shí),雖已瀆於禮,猶未褻瀆鬼神,祭天地宗廟諸神,尚有時(shí)限,未褻瀆也。則周衰之后,而瀆神也。
○“而賞爵刑罰窮矣”者,以周人貴禮,禮尚往來交接,故賞爵、刑罰之事,窮極煩多。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於民。殷、周之道,不勝其敝。”勝,猶任也。言殷、周極文,民無恥而巧利,后世之政難復(fù)。
○勝音升,注同。敝音弊。任,如金反。復(fù)音伏。子曰:“虞、夏之質(zhì),殷、周之文至矣。言后有王者,其作質(zhì)、文,不能易之。
○易音亦。虞、夏之文,不勝其質(zhì)。殷、周之質(zhì),不勝其文!毖酝跽呦嘧儯|(zhì)、文各有所多。
○勝,世證反,又音升。子言之曰:“后世雖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親而尊,安而敬,威而愛,富而有禮,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義,恥費(fèi)輕實(shí),忠而不犯,義而順,文而靜,寬而有辨!八啦缓衿渥印,言既不傳位,又無以豐饒於諸臣也!皭u費(fèi)”,不為辭費(fèi)出空言也。實(shí),謂財(cái)貨也。辨,別也,猶寬而栗也。靜,或?yàn)椤扒椤薄?br> ○憯,七感反。怛,旦達(dá)反。費(fèi),芳貴反,注同。傳,文專反。別,彼列反,下“不別”同!陡π獭吩唬骸峦┩旅魑┟。’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德所威則人皆畏之,言服罪也。德所明則人皆尊寵之,言得人也。
○曰音越。威如字,威畏也,讀者亦依《尚書》音畏也。
[疏]“子曰”至“此乎”。
○正義曰:此一節(jié)總明虞、夏、商、周四代質(zhì)、文之異。
○“虞夏之道,寡怨於民”,以其政寬,故“寡怨於民”,言民怨尚少!耙笾苤,不勝其敝”者,以殷、周文煩,失在苛碎,故其民不堪勝敝?jǐn)∫。不言無怨,而言“寡怨於民”者,天地之大,猶有所憾,如冬寒夏雨,民猶怨之,如圣人之德,無善不包,人猶怨之,是不備也。如舜,寡怨於民也。
○“子曰:虞夏之質(zhì),殷周之文至矣”者,至,謂至極也。言虞、夏為質(zhì),殷、周為文,并已至極矣?v令后王為質(zhì),不能過於虞、夏;后王為文,亦不能過於殷、周,是至極矣。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zhì)”者,言虞、夏之時(shí),雖有其文,但文少而質(zhì)多,故文不勝於質(zhì)!耙笾苤|(zhì),不勝其文”者,言殷、周雖有其質(zhì),亦質(zhì)少而文多,故“不勝其文”。然案《三正記》云:“文質(zhì)再而后始!眲t虞質(zhì)夏文,殷質(zhì)周文。而云“虞夏之質(zhì),殷周之文”者,夏家雖文,比殷家之文猶質(zhì)。殷家雖質(zhì),比夏家之質(zhì)猶文於夏。故夏雖有文,同虞之質(zhì),殷雖有質(zhì),同周之文。
○“子言之曰:后世雖有作者,虞帝不可及也”。
○正義曰:以上經(jīng)論虞、夏、商、周,此特明虞帝之美已矣者,言后世之君,雖有作其善政者,而比於虞帝,不可齊及之也。
○“君天下,生無私”者,明虞帝之德,后世雖作,不可及。言舜為天下序爵,必以德而不用私也。
○“死不厚其子”者,厚,謂豐厚。既不傳位,又不以財(cái)物豐厚於其子,故云“不厚其子”!白印,謂商均也。
○“子民如父母”者,子,謂子愛於民,如父母愛子也。
○“有憯怛之愛”者,言愛民之志,有凄憯惻怛,言舜天性自仁,故憐愛於人。“有忠利之教”者,言有忠恕利益之教也。
○“親而尊”者,有母之親,有父之尊。
○“安而敬”者,體安而能敬,敬,即前“威莊而安”也。
○“威而愛”者,有威而又有愛也。
○“富而有禮”者,富,有四海而不驕,是“有禮”也。
○“惠而能散”者,施惠得所,為能散也。
○“其君子尊仁畏義”者,“其君子”,謂虞朝之臣也。君圣臣賢,是由舜而得然也,若民有仁者則尊之,有義者則畏之。
○“恥費(fèi)輕實(shí)”者,費(fèi),辭費(fèi)也。言而不行,謂之“辭費(fèi)”也。言必履而行之,是恥於辭費(fèi)也!拜p實(shí)”者,實(shí),財(cái)貨也。貴人而賤祿,是輕財(cái)也。
○“忠而不犯”者,盡心於君,是其忠也;無違政教,是不犯也。
○“義而順”者,至極君臣之義而不悖德,是“義而順”也。
○“文而靜”者,臣皆有文章,而又清凈!皩挾斜妗闭,辨,別也。臣之效舜之寬容,治政不慢而有分別也。
○“《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引之者,所以結(jié)舜德也。下“威”訓(xùn)“畏”,下“明”訓(xùn)“尊”。言舜之道德,欲威懼於人,則在下之民惟畏懼之,故云“德威惟威”!暗旅魑┟鳌闭撸^舜以德標(biāo)明善人,惟能得善人,惟天下之人皆所以尊重之。
○“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者,如上之事不是虞帝,其誰人能得如此乎?案今《尚書》之篇,以明堯德,而云“虞帝”者,言虞帝亦能如是,且記者斷章而為義也。
子言之:“事君先資其言,拜自獻(xiàn)其身,以成其信。資,謀也。獻(xiàn),猶進(jìn)也。言臣事君,必先謀定其言,乃后親進(jìn)為君言也。是故君有責(zé)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祿不誣,其受罪益寡!薄八榔溲浴闭,竭力於其所言之事,死而不負(fù)。於事不信曰誣。
○誣音無。
[疏]“子言”至“益寡”。
○正義曰:此一節(jié)至“辭欲巧”,廣明君子事君之道,又明君子為行,須內(nèi)外相副。今各隨文解之。
○“事君先資其言”者,言臣欲見君,必須先謀度其言,言定然后見也。
○“拜自獻(xiàn)其身”者,獻(xiàn),進(jìn)也。為謀既定,乃拜見自進(jìn)其身也!耙猿善湫拧闭,謂先謀后見,成其言之信實(shí)。
○“是故君有責(zé)於臣,臣有死於其言”者,以其先謀,乃可見君,故君有責(zé)於其臣,臣當(dāng)竭力守節(jié),死於其所言也。
○“故其受祿不誣,其受罪益寡”者,以其言善乃受祿,是受祿不誣罔也。順?biāo)榔溲,以竭臣力,是受罪益寡少也?/p>
子曰:“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大言,可以立大事也。小言,可以立小事也。入,為君受之。利,祿賞也。入,或?yàn)椤叭恕薄?br> ○為君,于偽反。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言臣受祿,各用其德能也。《易》曰:‘不家食吉。’”此《大畜·彖》辭也。《彖》曰:“不家食吉,養(yǎng)賢也!毖跃写笮蠓e,不與家食之而已。必以祿賢者,賢有大小,祿有多少。
○畜,敕六反,下同。彖,吐亂反。
[疏]“子曰”至“食吉”。
○正義曰:此一節(jié)廣事君之道,依言大小而受祿。
○“大言入則望大利”者,入,猶受也。利,祿也。大言,謂立大事之言,進(jìn)入於君,君所受納,如此乃望大祿。
○“小言入則望小利”者,小言,謂立小事之言。小言進(jìn)入受於君,則唯望小利也。
○“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言臣祿各以其德能相稱。若小言受大祿則臣濫,若大言受小祿則君重財(cái)而薄德也。
○“《易》曰:不家食吉”,此《大畜》卦辭也。案:《易·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薄安患沂臣闭,言君有大畜積,不唯與家人食之而已,當(dāng)與賢人食之,故得吉。此《大畜》,乾下艮上之卦,注云:“自九三至上九,有頤象居外,是不家食吉,而養(yǎng)賢!币,證君有祿而養(yǎng)賢,賢有大小,故祿亦有多少。
子曰:“事君不下達(dá),不尚辭,非其人弗自!安幌逻_(dá)”,不以私事自通於君也!安簧修o”,不多出浮華之言也!案プ浴,不身與相親。《小雅》曰:‘靖共爾位,正直是與。神之聽之,式穀以女!本,治也。爾,女也。式,用也。穀,祿也。言敬治女位之職事,正直之人乃與為倫友,神聽女之所為,用祿與女。
○共音恭,本亦作恭,同。女音汝,注同。
[疏]“子曰”至“以女”。
○此一節(jié)廣明臣之事君,當(dāng)以正直之道!安幌逻_(dá)”者,不以在下細(xì)碎小事通達(dá)於君。
○“不尚辭”者,不貴尚浮華之言辭!胺瞧淙烁プ浴闭,非其好人,不身自與之相親。
○“《小雅》曰:靖共爾位,正直是與”,此《詩·小雅·小明》之篇,刺幽王之詩。大夫悔仕亂世,戒其未仕者,云“靖共爾位”。靖,謀也。共,具也。言明君靖謀共具爾之爵位,有正直之德者,於是與也。
○“神之聽之,式穀以女”者,式,用也;穀,善也;以,用也。言神明聽聆女德,君若用其善人,則當(dāng)用女也!对姟分疚娜绱耍裼浾邤嗾氯×x,證明非善人不德與之相親。靖,治也。爾,女也。言為女之道,治理恭敬女之職位;若見正直善人,於是與之為朋友,如此則神明聽聆女之所為。穀,祿也。用此福祿,以與女也。
子曰:“事君遠(yuǎn)而諫,則讇也;近而不諫,則尸利也!笔,謂不知人事無辭讓也。
○讇,本亦作諂,敕撿反。子曰:“邇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慮四方。”邇,近也。和,謂調(diào)和君事者也。齊景公曰:唯據(jù)與我和。宰,冢宰也。冢宰主治百官。子曰:“事君欲諫不欲陳。陳,謂言其過於外也!对姟吩疲骸暮鯋垡,瑕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瑕之言胡也。謂,猶告也。
○藏如字,鄭解《詩》作“藏”,云“善也”。
[疏]“子曰”至“忘之”。
○此一節(jié)明臣事君諫諍之道!斑h(yuǎn)而諫則讇也”者,若與君疏遠(yuǎn),強(qiáng)欲諫諍,則是讇佞之人,望欲自達(dá)也。
○“近而不諫,則尸利也”者,若親近於君而不諫,則似如尸之受利祿也。祭祀之尸,無言辭而受享祭時(shí),猶似近臣不諫,不知人事,無辭讓之心,如尸之受利然也。
○“子曰邇臣守和”者,邇,近也;和,謂調(diào)和。言親近之臣,獻(xiàn)可替否,毗輔贊助於君,守其調(diào)和之事也。
○“宰正百官”者,宰,謂冢宰;正,治百官。
○“大臣慮四方”者,謂二伯州牧之等,謀慮四方。此大臣亦兼冢宰,但冢宰居於中,故言“正百官”耳。
○“《詩》云:心乎愛矣,瑕不謂矣”,此《小雅·隰!分萦耐踔。君子在野,詩人念之,云心乎愛此君子矣。瑕,遠(yuǎn)也。謂,勤也。言念此君子遠(yuǎn)離,此不勤乎,言近於勤矣,終當(dāng)念之。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者,藏,善也。言中心善此君子,何日忘此君子矣。《詩》之本文如此,今記人所引此,云心乎愛此君子矣。瑕之言胡,胡,何也。謂,猶告也。言何不以事告諫於君矣!爸行牟刂保c《詩》文同。王肅以為“藏,善”,鄭亦然也。皇氏以為人臣中心包藏君惡,不欲鄉(xiāng)人陳之,非其義也。凡諫者,若常諫之時(shí),天子諍臣七人,諸侯五人,大夫三人。唯大臣得諫,若歲初則貴賤皆得諫也,故襄十四年《左傳》師曠對晉侯云:“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bǔ)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xiàn)藝。”《國語》又云:“天下聽政公卿,至於列士獻(xiàn)詩,瞽獻(xiàn)典,史獻(xiàn)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贝私悦洗褐,上下皆諫,故傳引《夏書》曰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是也。
子曰:“事君難進(jìn)而易退,則位有序。易進(jìn)而難退,則亂也。亂,謂賢否不別。
○易,以豉反,下及注“易絕”同。故君子三揖而進(jìn),一辭而退,以遠(yuǎn)亂也!边M(jìn)難者,為主人之擇己也。退速者,為君子之倦也。
○遠(yuǎn),于萬反。為主人,于為反,下同。子曰:“事君三違而不出竟,則利祿也。人雖曰‘不要’,吾弗信也。”違,猶去也!袄摗保詾樨澋摿粢。臣以道去君,至於三而不遂去,是貪祿,必以其強(qiáng)與君要也。
○竟音境。要,於遙反,注同。言為,于偽反。強(qiáng),其良反,舊其兩反。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終!陛p交易絕,君子所恥。子曰:“事君可貴可賤,可富可貧,可生可殺,而不可使為亂!眮y,謂違廢事君之禮。
[疏]“子曰”至“為亂”。
○此明臣事君,亦當(dāng)使賢與不賢分別之事。
○“難進(jìn)”,謂君擇己,易退謂君厭己。
○“則位有序”者,謂賢愚別也。
○“則亂”者,謂賢愚不別也。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終”者,慎,謂謹(jǐn)慎以盡忠,是“慎始”也。終,謂終竟擇善為朋友。
○“子曰事君可貴可賤”者,言事君可使之貴,可使之賤,可使之富,可使之貧,可使之生,可使之死,但不可使為亂也。亂,謂廢事君之禮也。熊氏以為“可殺”者,謂臣可殺君,引《春秋》殺君稱君,君無道。此非辭也。
子曰:“事君,軍旅不辟難,朝廷不辭賤。言尚忠且謙也。
○辟音避。難,乃旦反。朝,直遙反。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履,猶行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否則孰慮而從之。終事而退,臣之厚也。使,謂使之聘問、師役之屬也!吧鲬]而從之”者,此己志也,欲其心有成也。否,謂非己志也,“孰慮而從之”,又計(jì)於已利害也!敖K事而退”,非己志者,事成則去也。事,或?yàn)椤吧怼薄?br> ○慎字,本亦作古昚字!兑住吩唬骸皇峦鹾睿呱衅涫!毖猿贾率硕,不復(fù)事君也,君猶高尚其所為之事,言尊大其成功也。
○復(fù),扶又反。
[疏]“子曰”至“其事”。
○此廣明為臣事君之禮。
○“軍旅不辟難”者,謂使之在軍旅之中,不辟危亡之難也。
○“朝廷不辭賤”者,謂在朝廷之中,不得辭其卑賤之所也。
○“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履,行也。謂臣處其位而不行其事,則近亂也。
○“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者,既必?zé)o辟,故有此以下事也。使之,謂聘問、師役之事。得志,謂君使臣當(dāng)己才。雖當(dāng)己才,猶宜謹(jǐn)慎思慮,從君之命而行之,必使成功也。
○“否則孰慮而從之”者,否,謂君所使之事非己本才也。雖非已本才而君命無擇,則彌孰思慮而從行之。
○“終事而退”者,終事,謂事畢也。既本非己才,而幸得終竟,竟即辭而退也。
○“臣之厚也”者,得志及不得志,并從而無違,是臣行之篤厚也。
○“《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者,此《易·蠱卦》上九爻辭,案:《易·蠱卦》,巽下艮上,上九艮爻,艮為山,辰在戌,得乾氣父老之象,是臣之致事也,故“不事王侯”。是不得事君,君猶高尚其所為之事。引之者,證臣之事君,終事而退,是臣之厚重也。
○注“使謂”至“去也”。
○正義曰:知“使謂聘問、師役”者,以經(jīng)云“慎慮而從之”,又云“孰慮而從之”,謂隨從其事,故知出使在外也。云“慎慮而從之者,此己志也,欲其必有成也”者,所以謹(jǐn)慎思慮,而從就此事者,是己之思慮所及,欲其必有成功,故須“慎慮”也。云“否謂非己志也,孰慮而從之,又計(jì)於己利害也”者,謂此事非本己志,當(dāng)孰須思慮計(jì)謀此事於我已身利之與害。若於己為利,當(dāng)勤力為之。若於己害,亦須為之,不得辭也。云“終事而退,非己志者,事成則去也”者,若元是己志,其事雖成,猶須為之,不可即退。若此事元非己志,為君暫使,己事成之后,則當(dāng)退也。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言皆有所受,不敢專也!拔ā保(dāng)為“雖”字之誤也。
○唯天子,唯音雖,出注。故君命順,則臣有順命;君命逆,則臣有逆命。言臣受順則行順,受逆則行逆,如其所受於君,則為君不易矣。
○易,以豉反!对姟吩唬骸o之姜姜,鶉之賁賁。人之無良,我以為君!苯①S賁,爭斗惡貌也。良,善也。言我以惡人為君,亦使我惡如大鳥“姜姜”於上,小鳥“賁賁”於下。
○鵲,《字林》作鵲,《說文》作鵲,音七略反。姜,居良反。鶉,士倫反。賁音奔,注同。
[疏]“子曰”至“為君”。
○此節(jié)明臣事君不敢專輒,又明君之出命不可不慎。為與上更端,故言“子曰”。
○“唯天子受命於天”者,“唯”,當(dāng)為“雖”,雖天子之尊,不敢自專,猶須受命於天然后行也。
○“《詩》曰:鵲之姜姜”者,此《詩·鄘風(fēng)·鶉之奔奔》篇,剌宣姜之詩。其詩之意,以宣姜通於公子頑,母與子淫,鶉、鵲之不若,故剌之。云鵲自匹偶“姜姜”然,鶉自匹偶“賁賁”然,各當(dāng)有匹。今宣姜與公子頑私通,不如鶉、鵲也。
○“人之無良,我以為君”者,人,謂宣姜,無良善之行,我君惠公反以此為小君。此經(jīng)引《詩》斷章,言君有逆命,似大鳥“姜姜”爭斗於上,小鳥“賁賁”亦爭斗於下,謂君無良善,我等萬民以惡人為君也。
子曰:“君子不以辭盡人。不見人之言語,則以為善,言其馀行或時(shí)惡也。
○行,下孟反,下文并注同。故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靶杏兄θ~”,所以益德也。言有枝葉,是眾虛華也。枝葉依幹而生,言行亦由禮出。是故君子於有喪者之側(cè),不能賻焉,則不問其所費(fèi)。於有病者之側(cè),不能饋焉,則不問其所欲。有客不能館,則不問其所舍。皆辟有言而無其實(shí)。
○賻音附。費(fèi),芳貴反。饋,其位反。辟音避。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水相得,合而已。酒醴相得,則敗。淡,無酸酢少味也。接,或?yàn)椤敖弧薄?br> ○醴,徐音禮。淡,大敢反,又大暫反,徐徒闞反,注同。酸,悉官反。酢,七故反!缎⊙拧吩唬骸I言孔甘,亂是用餤!北I,賊也。孔,甚也。餤,進(jìn)也。
○餤音談,徐本作監(jiān),以占反。
[疏]“子曰”至“用餤”。
○前明事君之道,此明君子之行,不可虛用其辭。以事殊於上,故言“子曰”。
○“君子不以辭盡人”者,皆君子與人之交,必須驗(yàn)行,不得以其言辭之善,則謂行之盡善。或發(fā)言善而行惡也。
○“故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者,言有道之世,則依禮所行,外馀有美好,猶如樹幹之外,更有枝葉也。
○“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者,無道之世,人皆無禮,行不誠實(shí),但言辭虛美,如樹幹之外,而更有枝葉也。
○“是故君子於有喪者之側(cè),不能賻焉,則不問其所費(fèi)”者,此經(jīng)皆有言無實(shí),戒其不得虛言也。
○“君子之接如水”者,言君子相接,不用虛言,如兩水相交尋合而已。
○“小人之接如醴”者,小人以虛辭相飾,如似酒醴相合,必致敗壞。
○“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者,水相合為江河,酒醴相合而久乃敗壞也。
○“《小雅》曰:盜言孔甘,亂是用餤”者,此《巧言》之篇,剌幽王之詩?,甚也。餤,進(jìn)也。言盜賊小人,其言甚美,幽王信之,禍亂用是進(jìn)益。引之者,證小人“甘以壞”。
子曰:“君子不以口譽(yù)人,則民作忠。譽(yù),繩也。
○譽(yù)音馀,注同。繩,市升反!蹲髠鳌芬浴袄K”為“譽(yù)”。故君子問人之寒則衣之,問人之饑則食之,稱人之美則爵之。皆為有言不可以無實(shí)。
○衣,於既反。食音嗣。為,于偽反!秶L(fēng)》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說!庇麣w其所說忠信之人也。
○說音悅,又始銳反,注同。
[疏]“子曰”至“歸說”。所以前經(jīng)君子不用虛言,故此經(jīng)明言當(dāng)以實(shí),其事稍殊,故言“子曰”。
○注“譽(yù),繩也”。
○正義曰:言繩可以度量於物,凡口譽(yù)於人,先須付度,亦量之於心,故以“譽(yù)”為“繩”也。案莊十四年《左傳》云:“蔡侯繩息媯以語楚子!倍抛⒃疲骸袄K,譽(yù)也!崩K既訓(xùn)為“譽(yù)”,譽(yù)亦訓(xùn)“繩”鄭注以為此解。
○“《國風(fēng)》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說”者,此《曹風(fēng)·蜉蝣》之篇,剌曹君之詩。言曹君好絜其衣服,不修政事,國將滅亡,故賢臣之心憂矣。說,舍也。國既滅亡,於我之身,何所歸舍。此則引《詩》斷章,故義不與《詩》相當(dāng),言虛華之人,心憂矣,我今歸此所說忠信之人。引之者,證疾其虛言也。
子曰:“口惠而實(shí)不至,怨菑及其身。善言而無信,人所惡也。
○菑音災(zāi)。惡,烏路反。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zé)也,寧有已怨。已,謂不許也。言諾而不與,其怨大於不許。
○已音以。《國風(fēng)》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贝私韵嗯c為昏禮而不終也。言始合會(huì),言笑和說,要誓甚信。今不思其本,恩之反覆,反覆之不思,亦已焉哉。無如此人,何怨之深也。
○晏,於諫反。信誓,本亦作“矢誓”。旦如字,《字林》作“{旦心}。亦已音以。說音悅。覆,反覆,并芳服反。
[疏]“子曰”至“焉哉”。
○正義曰:前經(jīng)明其言當(dāng)實(shí),此明言若不實(shí),則怨及身!翱诨荻鴮(shí)不至”者,言口施恩惠於人,而實(shí)行不至,人則怨之,故言“怨菑及其身”也。
○“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zé)也”者,諾,謂許人之物。責(zé),謂詐而不與而被責(zé)。若其有物許人,不與被責(zé)也。
○“寧有已怨”者,已,謂休已。寧可有發(fā)初休已不許而被怨。許而不與,其責(zé)大。發(fā)初不與,其責(zé)小。
○“《國風(fēng)》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者,《衛(wèi)風(fēng)·氓》之篇也。婦人被男子所誘,在后色衰見棄,追恨男子云,初時(shí)與我言笑晏晏然和悅也,信其言誓旦旦然相思懇誠也。
○“不思其反”者,謂今男子不思念其本恩之反覆,是男子不思之事如此,則無如之何。“亦已焉哉”,言恨之甚也。引者,證許而不與,被人所怨也。
子曰:“君子不以色親人。情疏而貌親,在小人則穿窬之盜也與?”子曰:“情欲信,辭欲巧!鼻,謂順而說也。
○穿音川。窬,范羊朱反,徐音旦。與音馀。說音悅。
[疏]“子曰”至“欲巧”。
○正義曰:此明更申以情行相副,故稱“子曰”。
○“君子不以色親人”者,謂不以虛偽善色詐親於人也。
○“在小人則穿窬之盜也與”,言情疏貌親,而心不愨實(shí),恒畏於人,譬之於細(xì)小人,則“穿窬之盜”也。許慎《說文》云穿窬者,外貌為好,而內(nèi)懷奸盜,似此情疏貌親之人,外內(nèi)乖異,故云“穿窬之盜也與”。
○“子曰情欲信,辭欲巧”者,既稱“情疏而貌親”,故更明情貌信實(shí),所以重言之也。
○“辭欲巧”者,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實(shí),言辭欲得和順美巧,不違逆於理,與“巧言令色”者異也。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褻事上帝。言動(dòng)任卜筮也。神明,謂群神也。是故不犯日月,不違卜筮。日月,謂冬、夏至,正月及四時(shí)也。所不違者,日與牲尸也。
○夏,戶嫁反。卜、筮不相襲也。襲,因也。大事則卜,小事則筮。大事有時(shí)日。大事,有事於大神,有常時(shí)常日也。小事無時(shí)日,有筮。有事於小神,無常時(shí)常日。“有筮”,臨有事筮之。外事用剛?cè),?nèi)事用柔日。順陰陽也。陽為外,陰為內(nèi)。事之外內(nèi),別乎四郊。
○別,彼列反。不違龜筮。”子曰:“牲牷禮樂齊盛,是以無害乎鬼神,無怨乎百姓。”牷,猶純也。
○牷音全,絕色也,本亦作全,注同。齊音粢,本亦作赍。
[疏]“子言”至“百姓”。
○正義曰:此以下至於篇末,總明卜筮之用,各隨文解之。
○“昔三代明王”者,謂夏、殷、周。
○“皆事天地之神明”者,謂祭事天地及諸神明也!盁o非卜筮之用”者,言皆須卜筮,唯九月大享帝於明堂,不用卜也。故《曲禮》下篇云:“大饗不問卜!编嵲疲骸澳m卜也。以其總饗五帝,不知主何帝而卜之,故不卜矣!彼员仨毑氛,不敢以其私褻奉事上帝,故皆卜之也。
○“子曰牲牷禮樂齊盛,是以無害乎鬼神,無怨乎百姓”者,以其事上帝神明,不敢自專,皆依卜筮,動(dòng)合於禮,故夫子總更結(jié)之。牲牷之等,禮樂之儔,粢盛之實(shí),皆不違龜筮。是以此等所用,無虧害於鬼神,無見怨於百姓,以其無非卜筮之用,動(dòng)順於禮故也。
○注“日月”至“尸也”。
○正義曰:冬至,謂祭圜丘;夏至,謂祭方澤;正月,謂祭感生之帝;及四時(shí)迎氣,用四時(shí)之吉日也。知冬、夏及四時(shí)皆卜者,案《大宰》云:“祀五帝,帥執(zhí)事而卜日!编嵶⒃啤拔宓,謂四郊及明堂”,是四郊有卜也!洞笤住酚衷疲骸办氪笊,祭大示亦如之!贝笊,則冬至祭圜丘,大示,則夏至祭方澤。案:《公羊》、《穀梁》“魯郊”傳云“卜三正”,則知天子郊用夏正亦卜之,故知“冬、夏至,正月及四時(shí)”皆卜日也。然明堂不問卜,而注“大宰祀五帝卜日”云“四郊及明堂”者,廣解五帝所在,其實(shí)祀明堂不卜也。案《周禮》,祀宗廟亦卜日。注不言宗廟者,以經(jīng)云“事上帝”,故唯解祭天之時(shí)。云“不違者,日與牲尸”者,案僖三十一年《左傳》云:“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笔怯衅渖找。案《特牲》、《少牢》云:大夫、士筮尸。則天子諸侯有卜尸也。
○注“大事則卜,小事則筮”。
○正義曰:此解經(jīng)“卜、筮不相襲”之事。既大事卜,小事筮,是二者不相因襲也。此大事,謂征伐出師及巡守也。其實(shí)是中事對小事為大耳!靶∈聞t筮”者,若《周禮·簭人》有九簭,“筮更”、“筮咸”之屬是也。此與《曲禮》文同而注異者,各隨文勢也。
○注“大事,有事於大神,有常時(shí)常日也”。
○正義曰:既有“常時(shí)常日”而用卜者,亦不敢專也。故《曲禮》篇云:“日而行事則必踐之!庇帧都澜y(tǒng)》云:“雖有明知之心,必進(jìn)斷其志!笔请m有常日,猶用卜也。
○注“有事於小神,無常時(shí)常日,有筮,臨有事筮之”。
○正義曰:此經(jīng)皆論祭祀之事,故解小事。云“有小事於小神”,其實(shí)《周禮》小事非唯小祀而已。既云小事用筮,而《大卜》云“凡小事蒞卜”者,彼謂大事中之小事,非此之小事也。
○注“事之外內(nèi),別乎四郊”。
○正義曰:先師以為祭天而用辛,雖外用柔日,祭社用甲,雖內(nèi)用剛?cè),殊別於四郊之祭,言用剛、柔之日,不可與四郊同。其馀他事,今謂“事之外內(nèi),別乎四郊”者,謂四郊之外為外事,若“甲午祠兵,吉日庚午,既差我馬”之屬是也。四郊之內(nèi)為內(nèi)事,若郊之用辛,及宗廟少牢用丁亥之屬是也,故言“別於四郊”。外內(nèi)別用,限別以四郊為限。
子曰:“后稷之祀易富也。其辭恭,其欲儉,其祿及子孫。富之言備也。以傳世之祿,恭儉者之祭易備也。
○易,以豉反,注同。傳,丈專反,下同。共音恭!对姟吩唬骸箴⒄嘴,庶無罪悔,以迄于今!闭祝慕贾捞幰。迄,至也。言祀后稷於郊以配天。庶幾其無罪悔乎,福祿傳世,乃至於今。
○迄,許訖反。處,昌慮反。下“建國之處”同。
[疏]“子曰”至“于今”。
○以前經(jīng)明不違卜筮,動(dòng)合神明,故此經(jīng)明后稷祭祀,福流后世,以證成其義。
○“后稷之事,易富也”者,富,備也。后稷乃帝嚳之子,世有祿位,后稷又祭祀恭儉,以世祿之饒供儉薄之祭,故易豐備也。
○“其祿及子孫”者,以后稷祭祀,其辭恭敬,其欲節(jié)儉,神之降福,故“祿及子孫”。
○“詩曰:后稷兆祀”者,是《大雅·生民》之篇,美成王尊祖配天。所以尊后稷配天者,以后稷生存之時(shí),於四郊之兆域,祭祀於天,而事皆合禮,庶幾無罪過悔恨,故迄至於今文、武之時(shí),而王有天下。
子曰:“大人之器威敬。言其用之尊嚴(yán)。天子無筮,謂征伐出師若巡守也,天子至尊,大率皆用卜也!洞呵飩鳌吩唬骸跋韧醪氛魑迥,歲襲其祥!
○守,手又反。諸侯有守筮。守筮,守國之筮,國有事則用之。天子道以筮。始將出,卜之。道有小事則用筮。諸侯非其國不以筮,卜宅寢室。入他國則不筮,不敢問吉兇於人之國也。諸侯受封乎天子,因國而國,唯宮室欲改易者,得卜之耳。天子不卜處大廟!辈房山▏幖瑒t宮廟吉可知。
○大音泰。子曰:“君子敬則用祭器。謂朝聘待賓客崇敬,不敢用燕器也。
○朝,直遙反。是以不廢日月,不違龜筮,以敬事其君長。用龜筮,問所貢獻(xiàn)也。
○長,丁丈反。是以上不瀆於民,下不褻於上!毖陨现断乱灾保瑒t下應(yīng)之以正,不褻慢也。
○應(yīng),應(yīng)對之應(yīng)。慢,字又作“僈”,武諫反。
[疏]“子曰”至“於上”。
○“以上經(jīng)明在國內(nèi)事上帝神明及國內(nèi)諸事,無非卜筮之用,此一節(jié)更明天子、諸侯用卜筮,有出行之義。
○“大人之器威敬”者,大人,謂天子,所主之器,當(dāng)威嚴(yán)敬重,不可私褻於小事雜用也。饗時(shí)則用,燕則不用也。
○“天子無筮”,天子既尊重,於征伐出師若巡守之大事,皆用卜,無用筮也。
○“諸侯有守筮”者,諸侯卑於天子,有守國之筮,謂在國居守,有事而用筮。
○“天子道以筮”者,天子在國既皆用卜,若出行於道路之上,臨時(shí)有小事之時(shí),則唯用筮也。
○“諸侯非其國不以筮”者,諸侯降於天子,若出行於外,非其國境不用筮也。以其不敢問吉兇於人之國,筮尚不用,卜不用可知也!安氛瑢嬍摇闭,謂諸侯既受天子所封,不敢卜其所建之國以否,但建國已后,宅及寢室須欲改易者得卜之,故曰“卜宅寢室”。
○“天子不卜處大廟”者,以建國之時(shí),總卜其吉,不特更卜處大廟所在,以其吉可知。
○“子曰:君子敬則用祭器”者,猶事稍異於上,故更稱“子曰”。“敬則用祭器”者,言慎重其大事,心有恭敬,則用祭器。言慎重其事也。
○“是以不廢日月”者,總明朝聘之時(shí),依其日月。
○“不違龜筮”者,謂貢獻(xiàn)之物,必先卜筮而來。
○“以敬事其君長”者,所以朝聘之時(shí),必須如此者,以恭敬事其君長,不敢褻瀆故也。君,謂天子。言“長”者,兼諸侯相朝,小國之於大國也。
○“是以上不瀆於民”,其上為此相敬,不褻瀆於民,言以直道接民。
○“下不褻於上”者,謂以正事上,不褻慢也。
○注“謂征”至“其祥”。
○正義曰:知“征伐出師及巡守”者,以前云外事用剛?cè),?nèi)事用柔日,據(jù)在國諸事。今此云“無筮”,又云“天子道以筮”,又云“諸侯非其國不以筮”,皆據(jù)將欲出行,及在道之事。故知此節(jié)以下,不與上同,是將出行。下云“天子道以筮”,此云“無筮”,是未在道也,故知“征代出師若巡守”欲發(fā)時(shí)也。云“天子至尊,大事皆用卜也”者,謂不徒用筮而已,兼用卜也。此云“無筮”,無徒筮耳,不謂全無筮也!逗徣恕吩疲骸皣笫拢群彾蟛!背鰩、巡守,皆大事者也。所引《春秋傳》者,襄十三年《左傳》文。案襄十一年,鄭先屬於楚。今楚弱,鄭又被晉收,屬於晉,鄭使良霄石告絕於楚,楚人執(zhí)之,故謂楚人云:“先王卜征五年。”謂將欲巡守,預(yù)先五年,每歲卜之。云“歲襲其祥”者,襲,重也。謂歲歲恒吉,重其吉祥,而后始行。若不吉,則更增脩其德,欲令楚脩德。引者,證巡守須卜也。
○注“守筮守國之筮”。
○正義曰:此諸侯守國筮者,非寢室改易之屬,則唯用筮也。若寢室亦用卜,故下云“卜宅寢室”。然此節(jié)皆明將行及守國之義,而云“守筮”及“卜宅寢室”,及“不卜處大廟”,皆言國史之寧者,此舉國中以明在外,外內(nèi)相明也。
○注“諸侯受封乎天子,因國而國”。
○正義曰:此諸侯初受封之時(shí)不卜者,以天子因先王舊國,而今封諸侯,不須卜也。若天子初建國則卜之,故下注云“卜可建國之處”,是不因先王舊國也。
○注“謂朝聘若賓客崇敬,不敢用燕器也”。
○正義曰:但此章?lián)鲂谐钢,故以朝聘解之,則上文“非其國不以筮”,是出外行也。其實(shí)昏、冠亦不用燕器也,用祭器也,故《左傳》稱魯襄公冠,季武子云“君冠必以祼享之禮,行之以金石之樂節(jié)之”是用祭器也。
○注“用龜筮,問所貢獻(xiàn)也”。
○正義曰:鄭以“天子無筮”以下,論出行在外之事,故解此“不違龜筮”,謂所問貢獻(xiàn)之物也。前章云“不違龜筮”,謂在國所卜諸事也。
【十三經(jīng)注疏目錄】 【上一頁】 【禮記正義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