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義句
歧義就是一句話可有兩種以上不同的理解, 歧義一般是由下面幾種情況引起和形成的。
1、多義詞引起歧義。
一個句子里有某個詞是多義的, 這個句子可能成為多義句。
例如:
這本書是黃色的。(“黃色”可指顏色,也可指色情而言。)
躺在床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 (“想”可指“回憶”,也可指“打算、希望”。)
2、多音詞引起歧義。
句子中某個詞是多音的, 那么在書面表達時就可能有歧義。(口頭表達不一定出現(xiàn)歧義。)
例如:
這個人好說話。(“好”可讀“hao4”,指愛好,喜歡;也可讀“hao3”是“易于、便于”的意思,但書面反映不出來,故存在歧義。)
這人頭發(fā)長得怪。(“長”可讀“chang2”,指長度大;也可讀“zhang3”是“生長”的意思。書面也有歧義。)
3、同音詞引起歧義。
漢語中有許多同音詞, 這種同音現(xiàn)象使一些句子在口頭表述時可能產(chǎn)生歧義。 (書面表達上沒歧義)
例如:
這是致癌物質(zhì)。這是治癌物質(zhì)。(“致、治”都“zhi4”聽起來有不同理解,口頭表達有歧義。)
產(chǎn)品全部合格。產(chǎn)品全不合格。(“部、不”都讀“bu4”,聽起來意思正好相反。)
4、結(jié)構(gòu)劃分不同形成歧義。
同一個短語或同一句話, 在語法結(jié)構(gòu)上劃分不同就會產(chǎn)生歧義。
例如:
他們是兩個高中的學生。(即可以理解為兩個高中學校,也個以理解為同一學校的兩個學生)
“我要炒肉絲”。(“炒肉絲”, 可理解為動賓結(jié)構(gòu)“炒肉絲”也可理解為是一菜名,是一個名詞。)
咬死了獵人的狗。 (此短語可理解為動賓結(jié)構(gòu)“咬死了獵人的狗”,也可理解為偏正結(jié)構(gòu)“(咬死了獵人)的狗。”)
5、語義不明引起歧義。
說話中某些詞或短語語義不明確,也會引起歧義。
例如:
北京圖書館收藏著著名學者章太炎的書。 (加點短語可指章太炎所著的書,也可指章太炎所收藏的書。)
開刀的是他父親。(“開刀的”可指醫(yī)生,也可指病人。)
6、指代不明出現(xiàn)歧義。
例如:
孩子們喜歡離休干部李大伯,一來到這里就有說有笑, 十分高興。(“有說有笑,十分高興”可指孩子們, 也可指李大伯。)
我看見張原扶著一位老人走下車來, 手里提著一個黑色提包。(“提著黑色提包”的可指“張原”,也可指“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