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孩子的心靈
經(jīng)常有學生家長問我:“孩子在學校里表現(xiàn)怎樣,上課是否認真聽講,作業(yè)能否按時完成,學習成績有沒有進步?”聽了我的匯報后,他們總是很認真嚴肅地對我說:“孩子不聽話,老師你只管批評懲罰,再不行就狠狠地打,我們做家長的沒有任何意見!蔽衣犃酥皇强嘈Α
我的一位教師朋友曾經(jīng)很自豪地對我說:“我們學校對學生抓得很緊,要求班主任二十四小時跟蹤管理,每天要‘六到班’,早操、早讀、課間操、中午、晚自習、晚寢,班主任都要到班級轉(zhuǎn)一轉(zhuǎn)!蔽覇枺骸澳銈儼嘀魅蔚桨嘀饕墒裁茨?”他說:“無非查紀律、抓遲到曠課者唄。真累!”“那你們經(jīng)常找學生談心嗎?”“哪有那閑心,整天備課、改作業(yè)、改試卷,就把人忙得夠嗆。”我一時語塞。
有學生在周記、作文中寫道:“今天下課我與幾個同學沒抄作業(yè),偷偷到操場上玩雪,被班主任發(fā)現(xiàn)了,被帶到辦公室‘喝茶’。老師狠狠地罵了一節(jié)課,并罰我們面壁思過到放學。當時辦公室有許多老師,眼睛都盯著我們看。我真有被剝光了衣服的感覺,恨不得就此化作一縷輕煙,一陣風,真要是那樣,學習的苦累、被批評的恥辱就可以擺脫了。”
我們的學生實在太苦了!他們的面前只有學習這一條道,沒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歡樂,沒有人體會它們的憂愁。在教師、家長的眼里,不違紀、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就是好學生,但他們卻恰恰忽略一個重要的事實:學生是人,是世間上獨一無二的有靈有肉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
這些只有十幾歲的學生,他們有他們的思想,他們有他們的世界。他們有他們需要的教育氛圍,他們是屬于正在成長中的一代,作為成長成熟的代價,犯錯是他們的必然。作為孩子靈魂建構(gòu)和塑造者的老師和家長,應認識到:所有的“教育”都必須有一個前提,這就是對受教育者心靈的尊重。
教育成功的前提應該是“以人為本”,遵從孩子的心理認知規(guī)律,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氛圍中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憂。要知道,任何脫離孩子理解能力和實際生活的理論,無論多么崇高,都不會被孩子真正接受;即使是他們應該掌握也能夠理解的思想,如果方法簡單枯燥,其教育也難奏效。
教育者對孩子的尊重,并因此而建立的信任感,是教育真正走進孩子心靈的關(guān)鍵。不信任孩子,甚至辱罵、體罰孩子,只能敗壞我們的教育。如果教師家長把自己缺乏寬容和理解的“好心”視為“嚴格要求”的“愛心”而不能自省,最后失去的只會是孩子的心靈,也最終失去了教育,這是多么可悲的事。《_到對孩子心理和靈魂的真切了解,唯一的途徑就是教師家長對孩子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愛。許多老師和家長表面上也在“傾聽”孩子的想法,實際上是在設套,一旦等孩子說出真實的想法和思想后,就以居高臨下的權(quán)威姿態(tài)進行訓導和懲罰,久而久之,孩子對教育者的信任就蕩然無存了。教育者應該在活動中體現(xiàn)平等,在約束中體現(xiàn)真誠,在交流中體現(xiàn)關(guān)愛,這種愛要落實到對孩子生活上的關(guān)心,感情上的尊重,學習上的扶持。這種愛應當是發(fā)自肺腑的朋友的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
對那些學習上有困難,行為、思想上有缺陷的“后進生”,教育者更應該注重感情傾斜。教育者要清醒地認識到,后進生是不幸的,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享受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教育者要從后進生獨特的精神需要入手(而非分數(shù)出發(fā)),相信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任何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像做好人的愿望”,要善于用放大鏡去尋找放大他們的優(yōu)點,以心靈贏得心靈,真誠地與這些孩子交朋友,了解他們成長過程的外部環(huán)境和內(nèi)部因素,積極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容忍他們的一次次“舊病復發(fā)”,利用學生集體的健康輿論對他們實施積極的影響,鼓勵他們一次次戰(zhàn)勝自己,引導他們從自己“犯錯誤周期”的逐漸延長或錯誤的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用“高尚的我”戰(zhàn)勝“卑下的我”,讓孩子自覺地把教育者的信任與真誠化為自己不斷進步的內(nèi)動力。
當然,教育者要走進孩子的心靈,是要有很大的反世俗和反傳統(tǒng)勇氣的,要有敢于拋棄“師道尊嚴”面具和血淋淋解剖自己的膽量,只要我們能平視孩子,從一句戲謔之語,一次山林遠足,一個真誠的問候或微笑開始,我們就會一步步地走入孩子的靈魂深處,逐漸樹立教育者的偉大形象和威信,展現(xiàn)教育的無窮魅力。原作者發(fā)表于2005.3《教育導刊》,我看到后覺得對老師教學很有意義,就推薦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