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齊宣王不能實行王道,不是方法問題,而是一心要實行“霸道”。孟子先以“興甲兵”幾句,不直說霸道,卻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于是”,從而引導他說出“大欲”!靶Χ谎浴彼淖郑瑢懗鲂跤蕴煜露侄愣汩W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tài),極盡傳神之妙。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yè),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點明齊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緣木求魚”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宣王不禁驚言:有這么嚴重嗎?孟子再步步進逼,以鄒與楚戰(zhàn)為喻,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強弱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導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的結論,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講清,孟子再正面鋪寫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齊宣王怦然心動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經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制民之產”和“謹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飽身養(yǎng)家,然后再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
2.《孟子》的時代意義
當時的社會背景: ①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時 代 意 義 :孟子的思想具有著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域里有著重大影響。孟子的追求是一種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極高,作為文化精粹,我們當然有研究、借鑒、繼承和發(fā)揚的必要。
四、布置作業(yè)
1.學生自己總結文言基礎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2.背誦最后一段
五、板書設計
提出并明確話題(王道-霸道) ——————————實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 ——————————不忍之心
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
齊宣王未能實行王道,不是不能,—————————— 推恩天下
而是不為
反面論述“霸道”危害,敦促 —————————— 推行仁政
齊宣王實行王道
闡述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 制民之產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導入課文。
二、迂回曲折的論辯藝術:看清文章的三個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