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吳王墓之謎
虎丘,位于蘇州城西北,素有“吳中第一名勝”之譽。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說“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虎丘高36米,周圍630米,面積約20公頃;⑶鸨久S可。公元前550年,吳王闔閭死后,夫差即位,在此修筑墳墓,葬后三日,有人見一白虎踞蹲其上,遂起名為虎丘。到唐朝,因避唐太祖李虎的諱,曾改名為武丘,宋朝以后才復稱虎丘。
據(jù)《越絕書》記載:“闔閭之葬,穿土為山,積壤為丘,發(fā)五都之士十萬人,共治千里,使象運土鑿池,四周廣六十里,水深一丈,銅*三重,傾水銀為池六尺,黃金、珍玉鳧雁”。此外,還陪葬了3000柄魚腸劍。
相傳吳王闔閭――這位2500年前春秋時代吳國的國君就埋葬在虎丘劍池里。劍池兩巖峭壁如削,藤羅斜掛,上跨正橋,下臨深淵,是虎丘著名的一景。據(jù)《郡縣志》記載,秦始皇時,為求珍異,曾在虎丘鑿石尋找吳王墓,結(jié)果莫知所在;三國孫權(quán)時,又穿石找尋,亦一無所獲,其鑿石處,遂成深淵,變成了今天的劍池。
吳王闔閭墓之謎,在闔閭下葬后即已產(chǎn)生;⑶鹆硪幻麆佟扒耸,相傳就是吳王夫差葬父后,怕工匠們泄露墳墓的秘密,而殺死全部的筑墓匠人。如今“千人石”斷面色澤略帶有暗紫色斑駁的痕跡,據(jù)說是被害者的血跡,這給吳王墓又添一分傳奇的色彩。劍池下面究竟有沒有吳王墓?988年和1523年,劍池曾兩次水涸池空,游人競下探之。據(jù)地方志記載,劍池上面東石壁洞處,折向朝南的山崖上石刻“蛟龍聽法”四字之上,有明朝時蘇州解元唐寅、宰相王鏊等人的石刻記事。內(nèi)容說:“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劍池水涸,在池底發(fā)現(xiàn)了吳王墓,二千年神秘一旦顯露可悼也。”當時由幾個縣令派人把墓穴的洞穴用泥土淹沒了事。王鰲還寫了一篇《吊闔閭賦》表示感慨之情。由于歷史上常有人墜落劍池溺死,劍池便附會了不少神話傳說,說什么深不可測,下藏飛刀等等,故一直無人敢下池探險。
1955年,為了進一步弄清劍池下面的奧秘,蘇州市文管會和園林部門曾將積水抽干,在地底北首斜坡下淤泥淹沒的巖石中,發(fā)現(xiàn)一個上銳下廣的三角形洞穴。洞中有一條10米長的古甬道,可容一人出入,舉手可摸到頂,從上到下方正筆直,從而可知是開山劈石而鑿成的。甬道盡頭為一喇叭口,前有1米許隙地,可容四人并立,當面有石灰石鑿成的長方形石板四塊,一塊平鋪埋土脫榫,斜倚在二塊上;第三塊上有凸出如飯碗口大的鐵銹疤一個。這三塊大青石板,無疑就是墓門了。據(jù)形制分析這是一種洞室墓,劍池表示為豎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洞室的通道,符合春秋戰(zhàn)國時代墓制的形式。由此也可考證,虎丘劍池形成是由人工鑿成,是為了掩護吳王墓而設計的。因此,所謂秦始皇、孫權(quán)穿鑿成澗的說法是沒有根據(jù)的。
由于所推測的吳王闔閭之墓的位置,正好在虎丘塔的基巖下面,所以發(fā)掘工作只得停止下來。正是“地圻重淵積,人亡寶劍藏,千年斷崖月,何處照龍光”,作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之墓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未經(jīng)考古發(fā)掘之前,回答廣大旅游者的還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