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余有嘆焉。【對于這種情況,我有感慨了。】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達的人就多;地勢險峻并且路程遠,到達的人就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但世上的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因而人們很少到達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也不隨從別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達!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隨從別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沒有外力來輔助他,也不能到達。】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但是力量足夠到達那里,(結(jié)果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此余之所得也!【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心得!
【游山的心得體會: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拿世人的避難就易與“求思”精神對比;闡述宏偉目標、險遠道路與“志、力、物”三個條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我對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嘆惜那古代書籍的失傳,后代人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事情,哪能說得完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今天治學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
【就仆碑足以證訛一事,聯(lián)想到對待傳聞應該采取的“深思”、“慎取”態(tài)度!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同游的四個人: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某記!
【交待同游者的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
我們還為你學習準備了本課豐富的參考資料,請點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