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時間:90分鐘 滿分:100+20分)
親愛的同學,一個學期的語文學習即將結(jié)束,該是讓我們檢驗一下自己的收獲,摘取果實的時候了。你準備好了嗎?讓我們開始吧。
一、基礎(chǔ)知識及運用(共24分)
1、一手漂亮的字往往使人對你產(chǎn)生好的印象。請同學們把下面這句話抄到米字格里。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2分)
2、請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4分)
饒。 ) 陰霾( ) 黿鼉( ) 法家拂士( )
守圉( ) 打鼾( ) 昳麗( ) 鱗次櫛比( )
佇立( ) 期年( ) 始齔( ) 頂禮膜拜( )
3、下列句子中有兩個錯別字的一項是( )(3分)
A、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像甘淋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
B、像初試歌喉的云雀通霄達但地啼唱。
C、那樹有一點抅摟,露出老太,但是堅固穩(wěn)定,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蜜。
D、淌肯多花一紋,便可以買一牒煮筍,或者回香豆,做下酒物了。
4、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2分)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河曲智叟亡以應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5、下列一段話所用的修辭手法列舉正確的一項是( )(3分)
你現(xiàn)在跟這個猶太人講理,就像站在海灘上,叫那大海的怒濤減低它的奔騰的威力,責問豺狼為什么害得母羊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者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風吹拂的時候,不要搖頭擺腦,發(fā)出簌簌的聲音。要是你能夠叫這個猶太人的心變軟——世上還有什么東西比它更硬呢?
A、比喻 排比 反問 B、比喻 擬人 設(shè)問
C、排比 擬人 反問 D、比喻 排比 設(shè)問
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子:相當于您。) B、委而去之(委:委派。)
C、萬鐘于我何加焉(加:增加。) D、王之蔽甚矣(蔽:隱藏。)
7、下列各句中朗讀節(jié)奏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B、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C、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8、請根據(jù)本學期的課本填出下列詩文原句。(七句選六句,6分)
① 古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② ,出則無敵國外患。
③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
④ ,弗敢加也,必以信。
⑤ 求之不得, 。
⑥ 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⑦ ,誰言天地寬。
二、文言文閱讀(12分)
(一)閱讀《魚,我所欲也》,回答9-12題(6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9、對加點的詞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1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過)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謂失其本心(自己的修養(yǎng))
10、選出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1分)
A、得之則生 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義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
11、指出翻譯有誤的一項( )(2分)
A、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吆喝著你給你吃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C、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賢者能勿喪耳:(只不過)賢者能不丟掉它罷了
12、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 。2分)
A、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魚而取熊掌”的常情來比喻“舍生而取義”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不應為物欲所獲而喪失本心。
D、文中運用了不少兩兩相對的句子,形式優(yōu)美,情感強烈,說理透辟。
(二)閱讀下面文段,回答13-15題。(6分)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13、下列加點詞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2分)
①于是入朝見威王(拜見) ②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沒有) ③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全面的) ④雖欲言,無可進者(進諫) ⑤能謗譏于市朝(毀謗譏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⑤
14、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2分)
①于是入朝見威王 ②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③今齊地方千里
④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⑤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A、① ② ③ B、② ④ ⑤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⑤
15、對這兩段文字所表述的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這兩段文字表現(xiàn)出鄒忌是個頭腦敏銳、善于分析事理、具有實事求是精神的政治。
B、這兩段文字也表現(xiàn)出齊王是個能夠接受臣下意見,關(guān)心民眾疾苦的統(tǒng)治者。
C、作者要表達的主張是:要“戰(zhàn)勝于朝廷”。
D、作者還表達了“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主題。
三、現(xiàn)代文閱讀(24分)
(一)閱讀《棗兒》,回答16-20題(13分)
幕啟。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樹下坐著位形如雕塑的老人。幕后傳來童謠:棗兒甜,棗兒香,/要吃棗兒喊爹娘;/爹娘給個竹竿竿,/打下棗兒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給娃娃過年吃。
……
老 人 (將男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棗兒放入)全給你吃。
男 孩 (喜出望外)謝謝爺爺!(吃得津津有味)棗兒真大。
老 人 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
男 孩 嘻,爺爺,我說棗兒個兒大!
老 人 (自豪地)我兒子就叫棗兒。
男 孩 騙人!還有叫棗兒的?嘿嘿,叫棗兒?
老 人 不許笑。我的兒子就叫棗兒,挺好聽的,又順口。他剛生下時,有個算命先生正打門前經(jīng)過,就給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書,就知道棗字里面有個“木”了。你看(用手指在空中比畫“木”)所以他叫棗兒!
……
老 人 (將棗兒擦干凈)給,嘗嘗。
男孩默默地接過。
老 人 吃吧,樹上的棗兒多著呢!
男 孩 我能爬到樹上去摘嗎?爺爺。
老 人 能。
男孩興沖沖爬樹,跌倒在地。
老 人 疼嗎?(撣去男孩身上的灰塵)來!
老人趴在地上,讓男孩踩在自己屁股上摘棗兒。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讓男孩騎跨在肩上摘。
老 人 嘿嘿嘿。
男 孩 笑啥?
老 人 有一回,我家棗兒也是這樣騎著,只顧摘棗兒,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
男 孩 呀,臟死了。
老 人 臟啥,尿得我全身癢絲絲、熱乎乎的!
男 孩 (有些羨慕地)我從來沒有尿過我爹脖子上。
(摘棗兒,塞進口袋)喲,不好,我也要尿尿了。老人將男孩放下,男孩朝遠處走。
老 人 喂,過來!
男 孩 我要尿尿。
老 人 (指指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