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
逢入京使(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2.這首詩哪一句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四、(10小題,24分)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3—15題。(8分)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jīng)到了深夜。他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jié)O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
離平橋村還有一里模樣,船行卻慢了,搖船的都說很疲乏,因為太用力,而且許久沒有東西吃。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xiàn)成,我們可以偷一點(diǎn)來煮吃。大家都贊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烏油油的便都是結(jié)實(shí)的羅漢豆。
“阿阿,阿發(fā),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雙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說。
我們也都跳上岸。阿發(fā)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彼谑峭鶃淼拿艘换,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币宦暣饝(yīng),大家便散開在阿發(fā)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拋入船艙中。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節(jié)選自魯迅《社戲》)
13.請用一句話概括選段內(nèi)容。(2分)
14.文中劃橫線的句子寫得很妙,請你從修辭的角度說說妙在哪里。(4分)
15.結(jié)合全文思考,說說作者描寫江南水鄉(xiāng)美景和塑造農(nóng)家少年朋友形象的原因。(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共16分)
心中有一尊神(余顯斌)
⑴那天,街上很冷,太陽淡淡地照著,薄得如紙,母親引著8歲的我走過清冷的街道。我吸溜著鼻涕,拉著母親的手,另一只手上拿著一個烤白薯?景资砻爸|縷熱氣,香味很有誘惑力地飄散到空氣中。陽光,也仿佛染上了誘人的香味。
⑵我捏著烤白薯,看著里面黃亮亮的瓤兒,咬了一口,一種軟乎乎的幸福直鉆入我的五臟六腑中。那種香氣,至今想起來,仿佛還蕩漾在我的記憶里,繚繞不散。
⑶就在我張大嘴,準(zhǔn)備再咬第二口時,一聲乞討聲拽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回過頭,是一個面黃肌瘦的討飯女人站在我的旁邊,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手里拉著個男孩。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__________ ,一雙眼睛卻不小,圓圓地瞪著我的烤白薯,一個手指伸在嘴里,使勁地吸,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還有味兒似的。
⑷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饞樣,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賠著笑臉道:“娃娃,把烤白薯給我孩子吃點(diǎn)好嗎?他有大半天沒吃東西了。”
⑸我當(dāng)然不答應(yīng),忙縮回手,生怕一不小心,會被那母子倆搶去似的,嘴里還像個大人似的,連連說:“沒有了,就這點(diǎn)兒,沒有了!闭f著,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⑹“小斌,咋能沒大沒?”母親皺起了眉。
⑺“誰叫他們要吃我的烤白薯!蔽也桓吲d地說。
⑻母親說:“給一點(diǎn)兒吧,來,掰一點(diǎn)兒給弟弟!蹦赣H哄著,邊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過去,說是掰一點(diǎn)兒的,誰知一下子給那個孩子掰了一大半。
⑼那個小家伙接過烤白薯,仿佛餓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吃的都是我的香噴噴的烤白薯!我非常不高興,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著頭跑了。
⑽母親撿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遞給那個小孩,拍拍他的頭,笑笑,來尋我。我拐過街角,見沒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⑾母親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會兒,輕聲道:“說不定那兩人是天上的神仙呢!
⑿一句話,讓我立即停住了哭叫,睜大眼睛問:“他們是神仙?你咋知道?”
⒀母親拉起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土,背著向家里走去,邊走邊給我講:“為弄清凡間的人誰的心腸好誰的心腸壞,天上的神仙經(jīng)常下凡,故意裝作可憐人,來試探人們的態(tài)度。好心人呢,神就賜福;壞心人,神就降罪!
⒁一句話,把我嚇了一跳,瞪大眼睛四處望。心悸之余,我深深地佩服起母親的遠(yuǎn)見卓識來。我覺得母親做得對極了,否則,這一次我一定是難逃神的懲罰了。
⒂這以后,再見到要飯的,或者瘋子傻子,我的心里都充滿了深深的敬畏,也格外地尊敬他們。因為,他們中保不定哪個就是天上下來試探人心的神仙。
⒃漸漸地,習(xí)慣成自然。一直到如今,我仍然是這樣,見了討飯的或者可憐人,心里充滿了同情,能幫上忙的,都盡量幫忙。
⒄多少年過去了,我早已知道那些“神”不過是拿來哄小孩子的,可仍然從心里感謝母親。母親不但讓我的童年充滿了爛漫離奇的故事,而且在我幼小的心里早早地就塑造了一尊神,這尊神叫__ 和__ 。
(選自《中國教師報》,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