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13年學業(yè)考試語文試題
一、基礎(chǔ)知識積累與運用(每小題2分,14分)
1. 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 霧霾(mái) 眷念(juàn) 氣沖斗牛(dǒu)
B. 羸弱(léi) 媲美(pì) 風雪載途(zài)
C. 酬和(hè) 猝然(cù) 風姿綽約(chuò)
D. 襤褸 (lǚ) 發(fā)酵(xiào) 鱗次櫛比(zhì)
D
2. 下列詞語字形有誤的一項
A. 駑鈍 稔熟口頭禪 白駒過隙 B. 徜徉 搏奕 里程碑 融會貫通
C. 憧憬 廣袤 閉門羹 大庭廣眾 D. 桑梓 惻隱 明信片 斷章取義
B
3. 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恰當?shù)囊豁?/P>
A. 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學校是一個天然庇護所,它既安撫學生、傳遞溫暖,也護佑公眾、凝聚人心。
B. 近年來,微博逐漸成為輿論引導的一線陣地,政府開設(shè)微博已蔚然成風
C. 有的游客明明看到油菜地里“禁止入內(nèi)”的牌子,還是義無反顧地走進去拍照留影,讓人無可奈何。
D. 從古時的大同理想到今日的中國夢,盡管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發(fā)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但其中所蘊含的對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的期盼,卻有著一脈相承的連續(xù)性。
C
4. 下列句子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A. 在春暖花開的美好時節(jié),報社組織了近80名中小學生記者走進濰坊高密,參觀莫言家鄉(xiāng),采訪莫言親人。
B. 在當今社會,個體獲取知識的方式很多,但誰也無法否認的是,閱讀仍是一種最主要的途徑之一。
C.“五月的鮮花”作為“五四”青年節(jié)的品牌節(jié)目,經(jīng)過這幾年的精心打造,已經(jīng)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
D. 普集災害教育,就要真正將災難教育納入國民教育之中,以強化公眾的風險意識,提高其應對災難的能力。
B
5.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文言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葉徒相似,其實(果實)味不同。(《晏子使楚》)
B.漁人甚異(認為……奇異)之。(《桃花源記》)
C.近塞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丟失)入胡。(《塞翁失馬》)
D.所以動心忍性,曾(通“增”)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C
6. 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 《戰(zhàn)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整理編輯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我們學過的《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曹劌論戰(zhàn)》均選自此書。
B.《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墨池記》是我國古典文學“記”類作品中的經(jīng)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C.蒲松齡,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學家。郭沫若曾為蒲松齡故居寫了“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對聯(lián)。
D.任何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總有使人難忘的人物形象,如《西游記》中的豬八戒、《儒林外史》中的范進、《故鄉(xiāng)》中的楊二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浦夫婦等。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
A
7. 依次填入下面這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P>
大多數(shù)人一想起蜜蜂,都會想到它為人類奉獻的蜂蜜、蜂膠、蜂王漿……_______
① 世界上有數(shù)萬種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類所種植的農(nóng)作物中,也有1000多種離不開蜜蜂。
② 但這和蜜蜂對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貢獻——維持生物多樣性相比,實在太微不足道
③ 因為,蜜蜂是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軍。
④愛因斯坦曾經(jīng)預言:“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那人類只能再活四年!
A. ①④②③ B. ③①④② C. 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第Ⅱ卷(非選擇題)
二、古詩文積累與閱讀(共20分)
8. 默寫填空(7分)
(1) 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愖影骸兜怯闹菖_歌》)
(2)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 詠梅》)
(3) 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龜雖壽》)
(4)2013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講到,學習和思考、學習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正所謂“___________,_______”。(《論語 為政》)
(5)唐詩中有許多描寫大江大河或高山平原的詩句,體現(xiàn)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豪邁的氣概。請你寫出其中連續(xù)的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后面的問題。(3分)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詞末“可憐白發(fā)生”一句凝聚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請做簡要分析。
10.閱讀下面蘇軾小品文兩則,完成后面的問題。(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