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卡兩部分。試題卷1至8頁,答題卡1至4頁。總分12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
2.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guī)定的位置。
3.考生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答案全部寫在答題卡規(guī)定的區(qū)域內(nèi),在試題卷上答題不得分。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積累運用(28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組讀音都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荷花/重荷 較量/不自量力 肖像/惟妙惟肖
B.逞能/懲戒 黃暈/頭暈目眩 滑稽/遍稽群籍
C.分歧/祈禱 煩悶/悶悶不樂 薄暮/曰薄西山
D.佇立/貯蓄 記載/風雪載途 瘡痍/踉踉蹌蹌
華語網(wǎng)說明:此處為TXT無格式文檔,僅供預覽,如果你需要完整word試卷及答案,請點此下載。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字的一項是( )(2分)
A.沉緬 脂粉奩 鴉鵲無聲 廓然無累
B.旁鶩 打牙祭 引頸受戮 紅妝素裹
C.惻隱 癢酥酥 物竟天擇 誠惶誠恐
D.鞠躬 秫秸稈 有例可援 廣袤無垠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2分)
A.臨沂市第八屆全面健身運動會,發(fā)令槍一響,近萬名健身愛好者忘乎所以地向終點——市文化廣場奔去。
B.認認真真地讀上幾本,研究幾個人物,深究幾個案例,吃透這些材料,讓它化為自己的血肉,寫作上就會左右逢源。
C.有些不良媒體為吸引眼球,不惜斷章取義,制造噱頭,失實報道,不僅誤導了輿論,更對當事人造成了傷害。
D.《經(jīng)典用流行》將詩詞和音樂相融合,古典高雅的韻味和現(xiàn)代美的韻律相得益彰,讓傳統(tǒng)文化在古今現(xiàn)實中得到傳承和發(fā)揚。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2分)
A.金融辦等六部門聯(lián)合并開展打擊和防范非法集資、非法傳銷等系列宣傳活動,致力于守護老百姓的“錢袋子”。
B.為滿足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對大數(shù)據(jù)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來,教育部己經(jīng)陸續(xù)批準35所高校設立數(shù)據(jù)科學與大數(shù)據(jù)技術專業(yè)。
C.5月15日,2017年臨沂見義勇為英雄頒獎典禮舉行,王守明等16位同志被授予“臨沂市見義勇為英雄”。
D.外賣小哥雷海為奪得第三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緣于他癡迷于古典詩詞,13年堅持不懈日積月累的結果。
5.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說起中國古代神話,你能想到的是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業(yè)大神盤古?還是煉“五色彩石以補蒼天”的大母神女媧?
B.噴泉之所以漂亮,是因為有了壓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為有了目標,沒有壓力的目標生活,不可能精彩。
C.近來,根據(jù)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芳華》引發(fā)觀眾熱議,談起原著,嚴歌苓稱《芳華》是她“最誠實的一本書。”
D.美好生活是我們的追求,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有一個最強烈的感受:大寫的人,才最美!
6.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戰(zhàn)國時期的詩歌305首,這些詩歌按內(nèi)容分風、雅、頌三部分。
B.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被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C.朱自清是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著有詩集《春水》,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
D.《海燕》的作者是俄國作家高爾基,他以自身經(jīng)歷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7.閱讀《駱駝祥子》選段,根據(jù)要求填空。(4分)
⑴“不喝就滾出去!好心好意,不領情是怎著?你個傻駱駝!辣不死你!連我還能喝四兩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來,灌了多半盅,一閉眼,哈了一聲,舉著盅兒:“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⑵人間的真話本來就不多,一個女子的臉紅勝過一大段話:這祥子也明白了她的意思,在她的眼里,她是個最美的女子。美在骨頭里,就是她滿身都長了瘡,把皮肉都爛掉,在他心中她依然很美。她美,她年輕,她要強,她勤儉。假若祥子想再娶,她是個理想的人。他并不想馬上就續(xù)娶,他顧不得想任何的事?墒撬热辉敢,而且是因為生活的壓迫不能不馬上提出來,他似乎沒有法子拒絕。
上述語段⑴中的“她”是_______(人名),小說刻畫了她__________的性格特點(至少答出兩點);語段⑵中的“她是_______(人名),小說中她最終的結局是____________。8.補寫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荊門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