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摸福利,免费国产永久在线播放,五月天天堂久久,亚洲欧美日韩偷拍综合一区

  • <strike id="4caqy"><input id="4caqy"></input></strike>
    <ul id="4caqy"><dd id="4caqy"></dd></ul>
    <center id="4caqy"></center>
  • <menu id="4caqy"><noscript id="4caqy"></noscript></menu>
  •  華語網(wǎng)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jīng)典名著 > 正文

    孟子注疏卷十三上·盡心章句上(凡四十五章)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會員上傳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卷十三上·盡心章句上(凡四十五章)
      

    (盡心者,人之有心,為精氣主,思慮可否,然后行之。猶人法天,天之執(zhí)持綱維,以正二十八舍者,北辰也!墩撜Z》曰:“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毙恼撸酥背揭。茍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故以“盡心”為篇題。)
      

    [疏]正義曰:前篇章首論告子之言性,此篇章首以論盡心,蓋以情性有主于心,故次之以《盡心》也。言盡己之心,與天道通,是道之極者,故《孟子》七篇,所以終于《盡心》也。此篇凡八十四章,趙氏分成上下卷,此卷即有四十五章而已。一章言盡心知性。二章言為仁由己,富貴在天。三章言每必以誠,恕己而行。四章言人有仁端,達之為道。五章言遠辱不為憂。六章言不慕大人,何能有恥。七章言王公尊賢,以貴下賤。八章言內(nèi)定常滿,賤不失道,達善天下。九章言小人待化。十章言人情富盛,莫不驕矜。十一章言勞人欲以佚之,殺人欲以生之。十二章言王政浩浩,與天地同道,霸者德小,民人速睹。十三章言明法審令,崇寬務(wù)化。十四章言本性良能,仁義是也。十五章言圣人潛隱。十六章言孤孽自危,故能顯達。十七章言容悅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己。十八章言育養(yǎng)賢才,樂過萬乘。十九章言臨蒞天下,君子之樂,尚不與焉。二十章言王政普大,二老聞歸。二十一章言教民之道,富而節(jié)用。二十二章言能大明者無不照。二十三章言好善從舜,好利從跖。二十四章言楊墨放蕩,子莫執(zhí)中。二十五章言饑不妄食。二十六章言下惠不恭。二十七章言為仁由己,必在究之。二十八章言仁在性體,其次假道。二十九章言放惡攝政,伊周有為,凡人志異,則生篡心。三十章言君子正己,以立于世。三十一章言人當(dāng)尚志,善之所由,仁與義也。三十二章言事有輕重,行有小大。三十三章言奉法承天,政不可枉,大孝榮父,遺棄天下。三十四章言人性皆同,居使之異。三十五章言輿服器用,人用不殊,尊貴居之,志氣以舒。三十六章言取人之道,必以恭敬。三十七章言圣人踐形。三十八章言禮斷三年,孝者欲益,富貴怠厭,思減其日。三十九章言教人之術(shù),莫善五者。四十章言道大難追,人能弘道。四十一章言窮達卷舒,屈伸異變。四十二章言學(xué)尚虛己。四十三章言賞僭及淫,刑濫及士,季文三思。四十四章言君子布德,各有所思。四十五章言振裘持領(lǐng),正羅惟綱。其馀三十九章,趙氏分在下卷,各有敘焉。
      ○注“盡心者”至“篇題”。
      ○正義曰:云“人之有心,為精氣主,思慮可否,然后行之,猶人法天”者,蓋以性之得于天,心之生于性。天莫之為,而所以命人者,性也。性則湛然自得,所以為主者,心也。則人之心為精氣主,思慮可否然后行,由人法天也。云“天之執(zhí)持維綱,以正二十八舍者,北辰也”者,二十八舍,案五行《天文志》云: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凡此四七之星,分布四方,是二十八舍也。然所以正之者,蓋在乎北辰。《論語》曰:“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卑⒃啤氨背街灰,而眾星拱之!薄稜栄拧め屛摹吩疲骸氨睒O謂之北辰!惫痹唬骸氨睒O,天之中以正四時!比粍t極,中也。辰,時也。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極。以正四時,故曰北辰。又按《漢書·天文志》云:“中宮,太極星。其一明者,太乙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環(huán)之。匡衛(wèi)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方。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jì),皆系于斗,是眾星所拱也。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性有仁、義、禮、智之端,心以制之,惟心為正。人能盡極其心,以思行善,則可謂知其性矣。知其性,則知天道之貴善者也。)
      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能存其心,養(yǎng)育其正性,可謂仁人。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無親,惟仁是與。行與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
      夭壽不貳,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保ㄙE,二也。仁人之行,一度而已。雖見前人或夭或壽,終無二心改易其道。夭若顏淵,壽若邵公,皆歸之命。正其身,以待天命,此所以立命之本。)
      

    [疏]“孟子”至“命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盡心竭性,足以承天,夭壽禍福,秉心不違,立命之道,惟是為珍者也。“孟子曰:盡其心者”至“所以立命也”者,孟子言人能盡極其心以思之者,是能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道矣。知存其心,養(yǎng)育其性,此所以能承事其天者也。以其天之賦性,而性者人所以得于天也,然而心者又生于性,性則湛然自得,而心者又得以主之也。蓋仁、義、禮、智根于心,是性本固有而為天所賦也。盡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則是知仁、義、禮、智之性。知吾性固有此者,則知天實賦之者也。如存此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以長育仁、義、禮、智之性,是所以事天者也,是性即天也。故存心養(yǎng)性,是為事天矣。又言人之于命,雖有或夭或壽,但操執(zhí)其心而不仁也。既夭壽不二,而修其身以待其在天者如何耳,如是所以為能立命之本也。以其夭壽皆定于未形有分之初,亦此而不二也,不可徼求之矣,但其在我以待之,是為立命也。如于夭壽而二其心,以廢其所以其在我者,則非所以立命者也。《商書》云:“我生不有命在天。”是其意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莫,無也。人之終,無非命也。命有三名,行善得善曰受命,行善得惡曰遭命,行惡得惡曰隨命。惟順受命為受其正也已。)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知命者欲趨于正,故不立于巖墻之下,恐壓覆也。盡身之道,以壽終者,得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畏、壓、溺死,禮所不吊,故曰非正命也已。)
      

    [疏]“孟子曰”至“非正命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人必趨命,貴受其正,巖墻之疑,君子遠之也。“孟子曰莫非命”至“非正命也”者,孟子言人之死,無非是命也,然當(dāng)順受其正,盡道以生死也!稌吩疲骸盎莸霞!笔瞧漤樖芷湔家病J枪手,不立身于巖墻危險之下,以其能壓覆人也。是以盡其身之道而死亡者,乃為受正命而死也;陷于刑獄,為桎梏而死者,非受正命而死也,以其不能盡身之道而順受其命而死也。桎,足械也。梏,手械也。今刑獄匣手足者也。案孔子云人有三死而非命:飲食不節(jié),勞逸過度,是病其殺之者也;居下位而上誣其君,嗜欲無厭,是刑其殺之也;以少犯眾,以弱侮強,是兵其殺之者也。又云人有三死而不吊:有畏而死者,有壓而死者,有溺而死者。
      ○注“莫,無也”至“正也”。
      ○正義曰:云“命有三,行善得善曰受命”者,如舜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若決江河而莫之御,而終得升于帝而崩是也!靶猩频脨涸辉饷保纭痘茨献印贰安S邪]”,《論語》曰“伯牛有疾,孔子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包曰“伯牛有惡疾”是也。“行惡得惡曰隨命”,如舜之四兇之類是也。
      ○注“畏、壓、溺死,所不吊”。
      ○正義曰:《禮》于《檀弓》云:“死而不吊者三,畏、壓、溺!编嵤显疲骸爸^輕身忘孝也。畏,人或時以非罪,故己不能有以說之,死之者,孔子畏于匡是也。壓,行止危險之下是也。溺,不乘橋船是也!薄盾髯印吩唬骸跋氖字,有人曰涓蜀梁,其為人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仰視其發(fā),以為立魅。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笔且辔匪勒咭。又秦武王時,大蛇從身出,復(fù)入穴,五女示之,五子拔蛇,壓殺五女。是壓死者也。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是溺死者也。孟子之言,其趨則一也。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謂仁行義,事在于我。我求則得,我舍則失,故求有益于得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保ㄖ^賢者其天爵而人爵從之,故曰求之有道也。天爵者,或得或否,故曰得之有命也。爵祿須知己,知己者在外,非身所專,是以云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疏]“孟子”至“者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為仁由己,富貴在天,故孔子曰:“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泵献友匀、義、禮、智,性之所有,如就性而求之則得之,舍而不求則亡。是則仁、義、禮、智,求之有益于得者也,是求之在我者也。以其仁、義、禮、智,有生之初性固有者,是為在我者也,是為天爵也。求之有道,則其天爵而人爵從之故也。既其天爵,而人爵或有不得者,是或得或否,是得之有命也。是則人爵求之無益于得也,是求之在外者也。以其人爵非身所專,故為在外者也。如《論語》云“求仁而得仁”,是求則得之之謂也!兑住吩啤吧釥栰`龜,兇”,是舍則失之之謂也。《詩》云“愷悌君子,求福不回”,是求之有道者也!盾髯印吩啤熬幽転榭捎,不能使人必用己”,是得之有命者也。孟子所以言之以此。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物,事也。我,身也。普謂人為成人已往,皆備知天下萬物,常有所行矣。誠者實也。反自思其身所施行,能皆實而無虛,則樂莫大焉。)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保ó(dāng)自強勉以忠恕之道,求仁之術(shù),此最為近也。)
      

    [疏]“孟子”至“莫近焉”。
      ○正義曰:此章指言每必以誠,恕己而行,樂在其中,仁之至也。孟子言人之生也,萬物皆備足于我矣,但能反己思之以誠,不為物之喪己,是有得于內(nèi)矣,有得于內(nèi),則為樂亦莫大焉。以其外物為樂,則所樂在物,不在于我,故為樂也小。以內(nèi)為樂,則所樂在己,不在物,其為樂也大。又言勉強以忠恕之道而行之,以求仁之術(shù)為最近,故傳有云“仁者必恕而后行”,是之謂也,斯亦“力行近乎仁”之意歟。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xí)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保ㄈ私杂腥柿x之心,日自行之無所愛,而不能著明其道以施于大事;仁妻愛子亦以習(xí)矣,而不能察知可推以為善;由,用也,終身用之,以為自然,不究其道可成君子:此眾庶之人也。)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人有仁端,達之為道,凡人用之,不知其為實也。孟子言仁義之道人皆有之,然而行之而不著,則其跡不能彰明;習(xí)此仁義之道而不察,則其理不能推明;終身用而行之,而不知其是為道:凡如此者,非君子者也,是則為凡眾者矣。故孟子以此閔之。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人不可以無所羞恥也!墩撜Z》曰:“行己有恥!保
      無恥之恥,無恥矣!保ㄈ四軔u己之無所恥,是為改行從善之人,終身無復(fù)有恥辱之累也。)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恥身無分,獨無所恥,斯必遠辱,不為憂矣。孟子言人之不可無其羞恥也。人能無恥而尚有羞恥,是為遷善遠罪之人,終身無復(fù)有恥辱累之矣。案《禮》云:“君子有五恥:朝不坐,燕不善,君子恥之;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馀而民不足,君子恥之!比绱耍瑒t人可以無恥乎?此孟子所以有此言,而救時之弊與。

    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恥者為不正之道,正人之所恥為也。今造機變阱陷之巧以攻戰(zhàn)者,非古之正道也。取為一切可勝敵之宜,無以錯于廉恥之心。)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不恥不如古之圣人,何有如賢人之名也?)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不慕大人,何能有恥。是以隰朋愧不及黃帝,佐桓公以有勛;顏淵慕虞舜,孔子嘆庶幾之云。孟子言人之所以恥者,以其為不正之道也。不正之道,正宜羞恥而無為之也,是為恥之于人為大者也。今之人乃造機變阱陷,藏兵之巧,以為攻戰(zhàn)者,是為不正之道也,是無所用而恥之也。如不恥不若古之圣賢,何能有古圣賢之名也!
      ○注“隰朋顏淵”。
      ○正義曰:凡于趙注有所要者,雖于文段不錄,然于事未嘗敢棄之而不明。今有以隰朋不及黃帝,佐齊桓以有勛;顏淵慕虞舜,仲尼嘆庶幾也。案杜預(yù)《春秋傳》云:“隰朋,齊大夫也!薄妒酚洝纷⒃疲盒鞆V曰:朋或作崩,常愧恥不若黃帝之為人,后齊桓得之,輔佐桓公,四十一年卒。顏淵慕虞舜。案《經(jīng)》云:“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笨鬃铀栽唬骸盎匾财涫鯇铱。”是其嘆也。趙注所以引而為解文。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樂善而自卑,若高宗得傅說而稟命。)
      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何獨不然,何獨不有所樂有所忘也。樂道守志,若許由洗耳,可謂忘人之勢矣。)
      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亟,數(shù)也。若伯夷非其君不事,伊尹樂堯、舜之道,不致敬盡禮,而數(shù)見之乎?作者七人,隱各有方,豈可得而臣之。)
      

    [疏]“孟子”至“之乎”。
      ○正義曰:此章指言王公尊賢,以貴下賤之義也;樂道忘勢,不以富貴動心之分也。各崇所尚,則義不虧矣!懊献釉弧敝痢岸鴽r得而臣之者乎”,孟子曰古之賢者之君,好人之善而忘己之勢,古之為賢士者亦然,以其能樂己之樂而忘人之貴勢也。如此,故有王公大人不致其敬而盡其禮,則不得數(shù)數(shù)見其賢者。然而見之且猶尚以為不可,而況得臣之而卑下者乎?
      ○注“高宗得傅說而稟命”。
      ○正義曰:案《尚書·說命篇》云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巖,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曰臣下罔有稟命?装矅秱鳌吩疲骸懊f。稟,受也。令,命也!
      ○注“經(jīng)許由洗耳,可謂忘人之勢”。正義曰:案《高士傳》云:“許由,潁川人也,隱箕山。堯聞之,躬聘為九州長。由不赴,遂洗耳于河。巢父見之,曰:‘吾欲飲牛,污吾?!谑菭颗I狭黠嬛。由大慚而隱!笔且病
      ○注“亟數(shù)也”至“作者七人”。
      ○正義曰:云伯夷、伊尹者,此蓋本孟子之正文也,已說之詳矣。云“作者七人”者,案《論語》之文也。七人,包注云凡七人,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蕢、儀封人、楚狂接輿是也。王弼云七人,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是此七人者也。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保ㄋ,姓也;句踐,名也。好以道德游,欲行其道者。囂囂,自得無欲之貌也。)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句踐問何執(zhí)守可囂囂也。)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保ㄗ,貴也。孟子曰:能貴德而履之,樂義而行之,則可以囂囂無欲矣。)
      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窮不失義,不為不義而茍得,故得己之本性也。達不離道,思利民之道,故民不失其望也。)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古之人得志君國,則德澤加于民人。不得志,謂賢者不遭遇也,見,立也,獨治其身以立于世間,不失其操也,是故獨善其身。達謂得行其道,故能兼善天下也。)
      

    [疏]“孟子”至“天下”。
      ○正義曰:此章指言內(nèi)定常滿,囂囂無憂,可出可處,故云以游,身立世,賤不失道,達善天下,乃用其寶。句踐好游,未得其要,孟子言之,然后乃喻!懊献又^宋句踐曰”至“囂囂”,宋句踐,宋人,姓宋名句踐。孟子謂句踐曰:子好逸游乎?我今語以教子之游也,言人之知己,亦但囂囂然自得;人不知己,亦但囂囂然而自得!霸缓稳缢箍梢試虈桃印,句踐問之,曰當(dāng)何如此可以囂囂然自得矣!霸蛔鸬聵妨x”至“達則兼善天下”。孟子又與之曰:尊貴其德,所樂以義,以此則可以囂囂自得矣。蓋德有所得于內(nèi),義有所不為于外。既所貴在德,而盡性于內(nèi);所樂在義,而窮理于外:是以樂天知命,故人知不知,斯囂囂然自得矣。如此,故士窮而在下,則不失義,而不為茍得;達而在上,則不離道,而常思利民。窮不失義而不為茍得,故得己之本性;達不離道而常思利民,故民不失其所望。是以古之人得志遭遇其時,則布恩澤而加被于民;不得志,則治其身以立于世間。是其窮則獨善身,達則得行其道而兼善天下也。言古之人以是者,如顏子之徒窮而不得志,則不改其樂而獨善其身,伊尹之徒得志而澤加于民也。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凡民,無自知者也,故由文王之大化,乃能自興起以趨善道。若夫豪杰之才知千萬于凡人者,雖不遭文王,猶能自起以善守其身,正其行,不陷溺也。)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小人待化,乃不邪僻;君子特立,不為俗移,故謂豪杰自興也。孟子言必待文王之化而乃能興起以從善道者,凡民也,以其無自知者也。若夫才有過于千萬人之豪杰者,雖不遭遇文王之化,猶能自興起以從善而正立其身也已。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然,則過人遠矣。”(附,益也。韓、魏,晉六卿之富者也。言人既自有家,復(fù)益以韓、魏百乘之家,其富貴已美矣。而其人然不足,自知仁義之道不足也,此則過人甚遠矣。)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人情富盛,莫不驕矜,若能然,謂不如人,非但免過,卓絕乎凡也。孟子言人自有富,復(fù)附益以韓、魏晉六卿百乘之家富而貴之,如其自視己于仁義之道然不足,則超絕有過乎眾人遠矣。
      ○注“韓、魏,晉六卿百乘之家”。正義曰:已說于《梁惠》首篇。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謂教民趨農(nóng),役有常時,不使失業(yè),當(dāng)其雖勞,后獲其利,則佚矣,若“亟其乘屋”之類也,故曰不怨。)
      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謂殺大辟之罪者,以坐殺人故也。殺此罪人者,其意欲生民也。故雖伏罪而死,不怨殺者,)
      

    [疏]“孟子”至“殺者”。
      ○正義曰:此章指言勞人欲以佚之,殺人欲以生之,則民不怨ゥ也。孟子言國君如使民趨于農(nóng)耕,是以佚道使民,是農(nóng)耕時雖為勞,然后有所獲稼,則又有以佚樂矣。如是則何怨恨其勞乎?故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庇盅試龤⒙酒渥锶苏,以其恐有害于民,故殺之,而意有在于欲生其民也,是則罪人被殺,雖死且不怨恨殺者也。故曰:“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注“若亟其乘屋之類”。
      ○正義曰:已于《滕文公》說之矣。
      ○注“大辟之罪”。
      ○正義曰:孔云:大辟之罪,死刑也。前已說。

    孟子曰:“霸者之民,歡虞如也。王者之民,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霸者行善恤民,恩澤暴見易知,故民歡虞樂之也。王者道大法天,浩浩而德難見也。殺之不怨,故曰殺之而不怨。庸,功也。利之使趨時而農(nóng),六畜繁息,無凍餓之老,而民不知獨是王者之功。修其庠序之教,又使日遷善,亦不能覺知誰為之者。言化遷善為之大道者也。)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君子通于圣人,圣人如天。過此世能化之,存在此國,其化如神,故言與天地同流也。天地化物,歲成其功,豈曰使人知其小補益之者哉。)
      

    [疏]“孟子”至“之哉。
      ○正義曰:此章指言王政浩浩,與天地同道;霸者德小,民人速睹:是以賢者志其大者也!懊献釉弧敝痢靶⊙a之哉”者,孟子言霸者行善政以及民,以其恩澤暴見,故民歡而樂也;王者道大,故若天浩浩而難知難見者也,故民然自得而已矣。是以王者之民,殺之而不怨,以其生道殺之故也;利而不知為王者之功,以其佚道使之故也。自跡觀之,則君子過之而不守拘其一,自妙道觀之,則其所感而遂天下之故者未嘗不有存焉,故曰“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今夫天地之化者,始乎春而終乎冬,而萬物皆得以移易者也;天地之神者,始乎震而終乎艮,而陰陽不可測之者是也。然則王者之于民,所過者以化,所存者以神,宜美與天地上下同流而無間也。則是天地之化,以神而存之,豈曰使萬物知其有小補益哉!王者之化,亦存以神,又豈曰使民知其有小補益之哉!如此,故王者之民所以如也。蓋虞之為樂,必待虞度無患,然后為歡,則其樂淺;如也,以其使民舒通太平,自得而已,故于歡虞又有以間矣。此孟子所以抑區(qū)區(qū)之為,而尊崇其王者也。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仁言,政教法度之言也。仁聲,樂聲《雅》、《頌》也。仁言之政雖明,不如《雅》、《頌》感人心之深也。)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使民不違上,善教使民尚仁義,心易得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保ㄎ分,不逋怠,故賦役舉而財聚于一家也。愛之,樂風(fēng)化而上下親,故歡心可得也。)
      

    [疏]“孟子”至“民心”。
      ○正義曰:此章指言明法審令,民趨君命,崇寬務(wù)化,民愛君德,故曰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孟子曰”至“善教得民心”,孟子言仁言為政教法度之言,不若仁聲樂聲《雅》、《頌》感人心之深也。善政使民不違上,又不若善教得民之易也。以其善政出于法度之粗,有刑威以行之,故民有以畏之。善教本人之德性,有仁恩以懷之,故民有以愛之。亦以善政有九職系萬民,有九兩以系萬民。九職任萬民,故一曰三農(nóng),以平地山澤,生黍、稷、禾、稻、麻、大、小豆、大、小麥之九;二曰園囿,以育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澤之材;四曰藪牧,養(yǎng)蕃鳥獸;五曰百工,飭化八材,八材,鄭司農(nóng)云“珠、象、玉、石、金、木、革、羽”是也;六曰商賈,阜通貨賄;七曰嬪婦,化治絲,鄭玄云“金玉曰貨,布帛曰賄,嬪,婦人之美稱也”;八曰臣妾,聚斂疏財;九曰閑民,無常職,轉(zhuǎn)移執(zhí)事。鄭玄云:“疏材,百草根實可食者!本艃上等f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凡此善政,為民財而已;善教因民心以教之,故能得民心矣:此所以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然而善政非不能得民,但得民財而已,又不若善教得民之心矣。
      ○蓋“移風(fēng)易俗,莫大乎樂”,此禮之文然也,孟子所以同其趨焉。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不學(xué)而能,性所自能。良,甚也。是人之所能甚也。知亦猶是能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少知愛親,長知敬兄,此所謂良能良知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人仁義之心,少而皆有之,欲為善者無他,達,通也,但通此親親敬長之心,施之天下人也。)
      

    [疏]“孟子”至“天下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本性良能,仁義是也,達之天下,恕乎己也!懊献釉蝗酥粚W(xué)而”至“達之天下也”者,孟子言人之所以不學(xué)而性自能,是謂良能者也;所以不待思慮而自然知者,是謂良知者也。孩提襁褓之童子,無有不知愛其父母,及其長大,無不知欽順其兄,是則厚愛其親,欽順其兄,是仁義也,仁義即良知良能者也。言人之為善者,無更于他求也,但通達此親親敬長之良能良知,施之于天下耳。
      ○注“襁褓者”。
      ○正義曰:釋云:襁褓,負也。負,兒衣也?椏|為之,廣八寸,長二尺,以負兒于背上者也。是亦知孩提為二三歲。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舜耕歷山之時,居木石間。鹿豕近人,若與人游也。希,遠也。當(dāng)此之時,舜與野人相去豈遠哉。)
      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保ㄋ措m外與野人同其居處,聞人一善言則從之,見人一善行則識之,沛然不疑,若江河之流,無能御止其所欲行也。)
      

    [疏]“孟子”至“御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圣人潛隱,辟若神龍,亦能飛天,亦能潛藏,舜之謂也。孟子言虞舜初起于歷山耕時,居于木石之間,以其近木石故也,與鹿豕游,以其鹿與豕近于人也。然而舜于此,其所以有異于深山之野人不遠,但能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其從之若決江河之水,沛然其勢,莫之能御止之也。
      ○注“圣人潛隱若神龍者”。
      ○正義曰:此蓋《周易·乾卦》之文也,趙注引之以解其經(jīng)。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保o使人為己所不欲為者,無使人欲己之所不欲者,每以身先之如此,則人道足也。)
      

    [疏]正義曰:此章指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尼之道也。孟子言人無為其所不為,以其所不為者不義也。無欲其所不欲者,以其不欲為不善也。人能無為不義,又不欲其所不善,則人道于是足矣,故曰如此也。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shù)知者,恒存乎疾。(人所以有德行智慧道術(shù)才知者,在于有疾之人,疾之人,又力學(xué),故能成德。)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保ù思慈酥惨,自以孤微,懼于危殆之患而深慮之,勉為仁義,故至于達也。)
      

    [疏]“孟子”至“故達”。
      ○正義曰:此章指言孤孽自危,故能顯達,膏粱難正,多用沉溺,是故在上不驕,以戒諸侯也。孟子言人之所以有德慧術(shù)知者,常在于疾之人也。疾,人之有小疾,常沾在身不去者,是為疾也。如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常危,其慮患也常深,是若疾也。此孟子所以執(zhí)此喻以自解也。言孤臣不得于其君者也,孽子不得于其親者也。不得于其君與不得于其親者,故能秉心常危,慮患常深,以勉力于為道德,故能顯達也。操心常危,慮患常深,是人之疾常г在身而不去也,是孟子所以為疾之人有德慧術(shù)智也。然而非謂德慧術(shù)智必系乎有疾者,但常存乎疾之人而已。蓋有得于己謂之德,述而行之謂之術(shù),然德又以慧連,術(shù)又以智連之者,以其德以慧明,術(shù)以智釋耳,是則所謂智慮生于憂患,豈非德慧術(shù)智存于疾之意有同歟?此孟子所以有是言之,而戒當(dāng)時之人者也。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事君,求君之意,為茍容以悅君者也。)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忠臣志在安社稷而后為悅者也。)
      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天民,知道者也?尚卸,可止而止。)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保ù笕,大丈夫不為利害動移者也。正己物正,象天不言而萬物化成也。)
      

    [疏]“孟子”至“者也”。
      ○正義曰:此章指言為悅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凡此四科,優(yōu)劣之差。“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孟子言有人事其君以求君之意者,是為茍容以悅君者也!坝邪采琊⒊颊撸园采琊閻傉咭病,孟子又言有忠臣,為安社稷臣者也,在于安社稷而后為悅者也!坝刑烀裾,達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言天民為之先覺者,志在于行道,然而既達而在位,可以行其道于天下,然后乃行之也。以其若窮而在下,未可行其道,則亦止而不行矣。是其窮、達一歸于天而已!坝写笕苏,正己而物正者也”,言有大丈夫不為利害之所易動,是則自正治其己,而物后自取正于我也。凡此是其四科優(yōu)劣差等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天下之樂不得與此三樂之中。兄弟無故,無他故。不愧天,又不怍人,心正無邪也。育,養(yǎng)也。教養(yǎng)英才,成之以道,皆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保ň又匮裕敲乐。)
      

    [疏]“孟子曰”至“存焉”。正義曰:此章指言保親之養(yǎng),兄弟無他,誠不愧天,育養(yǎng)英才,賢人能之,樂過萬乘,孟子重焉,一章再云也!懊献釉唬壕佑腥龢罚跆煜虏慌c存焉”至“存焉”者,孟子言君子有三樂,而為王天下者不得與于其間。父母皆在,兄弟無有他故者,以其無嫌隙之事也,此乃一樂也;存誠于己,而仰無以有羞愧于天,俯無以有慚怍于人,此乃二樂也;己之有德,又得天下英才大賢,而推己以教而養(yǎng)育之,此乃三樂也。三樂如此,故孟子又重言之。然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以其有天下之樂,不若此三樂矣。故重言之,而美此三樂也。是以舜得天下而無足解憂。楊子云:“紆朱懷金之樂,不如顏氏子之樂。”是亦與此同意也。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廣土眾民,大國諸侯也。所樂不存,欲行禮也。中天下而立,謂王者。所性不存,乃所謂性于仁義者也。)
      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大行,行之于天下。窮居不失性也,分定故不變。)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保ㄋ恼吒谛,色見于面。然,潤澤之貌也。盎視其背而可知,其背盎盎然,盛流于四體。四體有匡國之綱,雖口不言,人自曉喻而知也。)
      

    [疏]“孟子曰”至“而喻”。
      ○正義曰:此章指言臨蒞天下,君國子民,君子之樂,尚不與存。仁義內(nèi)充,身體履方,四支不言,蟠辟用張,心邪意溺,進退無容,于是之際,知其所不同也。“孟子曰廣土眾民”至“不言而喻”,孟子言廣土地之大,眾民人之多,以為大國之諸侯,君子者心欲好之,然其所樂不在此也。中天下之中而立,以安四海之民,是為之王,君子者雖樂于此,然而稟天性不在此焉。蓋君子欲廣土眾民,以其足以行道于一國故也,然其所樂又在于定四海之民,而未樂于此一國而已。雖樂在于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得以行道于天下,奈何所性不在此焉,是所性者特在仁、義、禮、智耳。故言于下文是也。是則君子所稟天之性,雖大而行道于天下,且不能加益其性;雖窮居在下,且不能損滅其性:以其所生之初,受之于天,有其分定故也。故君子所性,是仁、義、禮、智,四者根生于心,顯而形諸德容,其生于色,則然潤澤見于面,又有輝光乎其前,盎盎然見于背,又有充實乎其后,而旁溢流通乎左右上下四體。則一動靜,一行止,固雖不言,而人以曉喻而知其所存,是其不言仁而喻其能仁,不言義而喻其能義,以至禮也智也亦若是矣。此所以故云“四體不言而喻”。《荀子》云:“君子之學(xué)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又曰:“君子至德,默然而喻!蓖。 

    十三經(jīng)注疏目錄】  【上一篇】  【孟子注疏目錄】  【下一篇

    更多有關(guān)孟子 十三經(jīng) 的資料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fā)表評論 文章錄入:簡單    責(zé)任編輯:Gaoge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