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注〕
①《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實際上是一篇自漢高祖創(chuàng)建漢朝起至西漢末漢成帝鴻嘉元年(公元前二○年)為止的西漢大事記。它主要記載了二百多年間的丞相、將軍、御史大夫等中央主要官員的任免、升黜、生死等情況,并附記了歷年發(fā)生的主要軍國大事?梢园阉醋饕粭l西漢政治史的綱要。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裴骃《集解》云:“《漢書音義》曰:‘十篇缺,有錄無書!瘡堦淘唬骸w沒之后,亡《景紀(jì)》、《武紀(jì)》、《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補闕,作《武帝紀(jì)》、《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彼抉R貞《索隱》亦云:“《景紀(jì)》取班書(《漢書》)補之,《武紀(jì)》專取《封禪書》,《禮書》取荀卿《禮論》,《樂》取《禮·樂記》,《兵書》亡,不補!庇纱丝梢,此表是自成書以后便亡佚、補入也較晚的文字。而且《史記》成書于漢武帝時代,此表卻包含了直至西漢末年的內(nèi)容,顯然是后人根據(jù)《史記》、《漢書》等有關(guān)記載補寫而成的。
關(guān)于此表的作者余嘉錫《太史公書亡篇考》一文中曾提出是西漢末年的馮商。也有人認為作者不是司馬遷、馮商及褚少孫等人,而是另有其人,姓名已佚失。孰是孰非,現(xiàn)在還沒有確切的證據(jù)予以判斷。
清人吳見思《史記論文》中,曾就此表沒有小序,與其他諸篇不同這一點,猜測說這是由于司馬遷在序中講了“過甚”的文辭,抨擊漢朝廷對大臣刻薄寡恩,所以被后人刪去。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推測!妒酚洝坟脑颍F(xiàn)在尚不明了。但可以確定,司馬遷對漢代帝王的譏諷之辭與他獨特的史識,在當(dāng)時是不容于世的。當(dāng)時社會條件不利于《史記》的流傳,使之亡佚的原因是很多的。
本表中有一種絕無僅有的書寫方式──倒文,即將大臣的死亡、罷免、設(shè)太尉等一些大事寫成顛倒的文字。歷代學(xué)者曾多方探討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我們詳細歸納分析了有關(guān)研究成果,在注文中予以說明。
〔以下注釋,參見表文內(nèi)容順序〕
【注釋】
<1>“沛公”,即漢高祖劉邦。據(jù)本書《高祖本紀(jì)》記載,劉邦為沛縣豐邑中陽里人。秦末起義占據(jù)沛城后,被眾人推為沛公!稘h書音義》稱:楚國舊制稱縣宰為公。劉邦沿用楚制。沛,為秦代縣名,在今江蘇沛縣!皾h王”,本書《高祖本紀(jì)》記載:義軍滅秦后,項羽立劉邦為漢王,領(lǐng)有巴、蜀、漢中地區(qū)(即今四川、陜西南部等地)。漢王,因漢水得名。 <2>“南鄭”,秦代城邑名,為秦漢中郡治所,在今陜西漢中市!<3>“雍”,秦代縣名。地處今陜西寶雞市東。此處所言“雍”,是指項羽封立的雍國,章邯為王,占有關(guān)中(今陜西)的西部地區(qū)!<4>“丞相蕭何”,丞相為秦漢官職名,是中央政權(quán)的最高行政長官,協(xié)助皇帝掌管國家政務(wù)。蕭何,沛縣豐人,曾為秦代沛縣主吏掾,與劉邦交好,起義后一直輔弼劉邦,立功最高,被封為先酂侯。詳見本書《蕭相國世家》!皾h中”,秦代郡名,漢代沿襲之。轄有今陜西漢中、安康地區(qū)及湖北十堰市、房縣等地。秦郡治所在南鄭(今漢中市),西漢郡治移至西城(今安康市)!<5>“御史大夫周苛”,御史大夫為奏漢官職名,為三公之一,職掌副丞相,負責(zé)彈劾、糾察和掌管圖籍、秘密文書等。周苛,沛(今江蘇沛縣)人,秦代曾為泗水卒史。劉邦攻占沛城。周苛投劉邦,作帳下賓客,隨從劉邦入關(guān)。劉邦被立為漢王后,任命周苛作御史大夫。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時,周苛留守滎陽,使劉邦逃走。項羽攻破滎陽。周苛不降,被烹死。詳見本書《張丞相列傳》!皽铌枴,秦、漢縣名。在今河南滎陽縣!<6>“塞、翟、魏、河南、韓、殷國”,均為義軍滅秦后項羽分封的諸侯國名。秦軍降將司馬欣為塞王,轄有關(guān)中東部。秦降將董翳為翟王,轄有今陜西北部。楚將瑕丘申陽為河南王,轄有今河南西部。趙將司馬卬為殷王,轄有今河南北部。前吳縣令鄭昌為韓王,轄有今河南中部及山西東南部!<7>“項籍”,即項羽。下相(今江蘇宿遷縣)人,字羽。秦末起義軍首領(lǐng),自立為西楚霸王。詳見本書《項羽本紀(jì)》。 <8>“彭城”,秦漢城市名,漢代設(shè)縣,為楚國治所。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以彭城為都。地在今江蘇徐州市!<9>“關(guān)中”,地名,大致相當(dāng)于今陜西。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自函谷關(guān)至隴關(guān)之間的地區(qū)稱作關(guān)中,大約為今陜西中部及北部地區(qū)!<10>“太尉長安侯盧綰”,太尉,秦漢官職名,為三公之一,掌管軍事。盧綰,沛縣豐人,劉邦同里人,與劉邦相親近,隨劉邦起義,為將軍、太尉,后被封為燕王。劉邦認為盧綰有反意,派樊噲攻打燕國。盧綰逃入匈奴,死在胡地。詳見本書《韓信盧綰列傳》!<11>“魏豹”,戰(zhàn)國時魏國的王族公子。秦末起義,得楚懷王所給的數(shù)千士兵,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被立為魏王。項羽改封魏豹為西魏王。后被漢韓信俘虜,被周苛所殺。詳見本書《魏豹彭越列傳》!<12>“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市)人。投奔項梁軍中,后又投漢王。劉邦拜為大將。協(xié)助劉邦取得天下,被封為齊王、楚王,后降為淮陰侯。因與陳豨合謀造反被呂后殺死。詳見本書《淮陰侯列傳》!<13>“趙”,諸侯國名,地在今河北中部、南部及山西東部。秦國滅趙。項羽把趙國的地域封給張耳,稱為常山王。陳余趕走張耳,迎立趙國的舊王歇作趙王。后陳余反漢。漢立張耳為趙王!<14>“楚”,諸侯國名。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轄有楚地九郡!<15>“齊”、“燕”,均為諸侯國名。齊地在今山東北部地區(qū),燕地在今河北北部及遼寧西南部地區(qū)。項羽分封齊將田都為齊王。燕將臧荼為燕王!<16>“太公”,劉邦的父親,名煓,一說名執(zhí)嘉!<17>“洪渠”,即鴻溝,古代運河名。從滎陽以北引黃河水東向,經(jīng)大梁(今開封)折向南,經(jīng)淮陽入潁水!<18>“周苛守滎陽死”,在本《表》中倒著書寫,俗稱倒文。本書中僅本《表》有此寫法。這是在史籍中十分罕見的寫法。前人對此做過多種解釋,但都不能準(zhǔn)確地說明產(chǎn)生倒文的原因。本《表》中出現(xiàn)的倒文,一般是在正書敘述的人物事件所屬欄格的上一欄出現(xiàn),例如“相位”欄中記載的丞相被免職,便錯位上移,在“大事記”一欄中寫成倒文。“將位”欄中將軍、太尉去職,則在“相位”欄中寫成倒文。“御史大夫”欄中御史大夫去職,則在“將位”欄中倒書?赡芤驗橐粕弦粰冢忠c上一欄文字相區(qū)分,就采用了倒文的形式。有人認為,倒文除了與上一欄文字區(qū)分外,還有與本欄內(nèi)容銜接的作用。本《表》內(nèi)在“相位”“將位”欄中加注丞相、太尉等的在位年數(shù),這些數(shù)字與倒文的相互聯(lián)系十分密切。如高皇帝元年蕭何為丞相,《表》中注“一”,是為丞相第一年。以下至孝惠二年注“十四”,是蕭何在位的第十四年,上一欄中倒文記載“何薨”,“相位”欄中記載“曹參為相國”。孝惠三年“相位”欄中出現(xiàn)的數(shù)字就是“二”,表明是曹參在相位的第二年了。出現(xiàn)倒文的原因,《人民日報》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三日第八版《為何出現(xiàn)顛倒印的文字》一文中介紹了三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是:“凡是將相死、罷免等,在大事記中改換字的寫法,即將字倒過來寫,這樣一順一倒,比較明顯,看起來也方便!鼻宕送粼皆凇蹲x史記十表》一書中就提出了這種意見,認為是:“或便觀覽,未必有深義也!钡沁@種說法不能完全反映《表》中的現(xiàn)狀。首先,倒文中還包括了將相死、罷免以外的一些內(nèi)容,如孝惠四年中倒文寫“置太尉官”等。有些將相死去也沒有在《表》中用倒文寫出來,如大將軍王鳳卒于陽朔三年,《表》中就沒有記載。其次,不止在“大事記”一欄中有倒文,在“相位”“將位”欄中也有倒文。其次,倒文看起來并不見得方便。所以,“這種說法與事實不符合的地方很多,因而不大講得通”。第二種說法是:“在《表》中,前一欄倒寫的文字是下一欄的注釋或說明文字。”這種說法似乎也不盡妥帖,因為本《表》中并沒有任何注釋、說明的內(nèi)容體例。第三種說法是:“現(xiàn)在見到的倒寫文字,很可能原來是寫在竹簡背面的,后人不明其意,轉(zhuǎn)抄時就將簡背文字用倒字的形式來表示了!崩罱饷瘛妒酚洷碇械牡刮摹芬晃募刺岢龃苏f(見《學(xué)林漫錄》第三集)。此外,還有人提出:《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關(guān)于本《表》寫作意圖的敘述:“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維見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賢者記其治,不賢者彰其事。作《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北尽侗怼凡捎玫刮,將三公和各大臣不同的去職原因用倒文形式表示出來,使之更明顯,是為了體現(xiàn)“賢者記其治,不賢者彰其事”的寫作意圖。然而,據(jù)《史記·太史公自序》裴骃《集解》和《漢書·司馬遷傳》顏師古注中引張晏所言,《史記》原文亡佚十篇,本《表》恰為這十篇中惟一的一個《表》。那么,倒文是否是司馬遷的原意,就很成問題了?v觀本《表》中的倒文,可以看出,它表現(xiàn)的都是有關(guān)丞相、將軍(或高級武職)、御史大夫等官員的死亡、罷免及官位設(shè)置變動等重大事件,有一定規(guī)律可尋。但是本《表》編寫的體例不統(tǒng)一,前后詳略不一,都反映出它并未完全定稿,可能只是一個在修改中的稿本。這樣,這些倒文很可能是作者自己的特殊標(biāo)記,以便區(qū)分明顯,便于進一步修改增刪,而不一定是專為讀者看的。李解民說:“如果天假馮商時日得以從容完成續(xù)作,那么這些倒文必然會成為順文而置于《表》中適當(dāng)?shù)奈恢蒙希@個謎一樣的倒文問題也就不存在了!边@種推論有一定道理。附帶說明,本《表》并非司馬遷原作,余嘉錫《太史公書亡篇考》曾指出它為西漢末馮商所撰。亦有人認為作者佚名,并非司馬遷、馮商、褚少孫等人。關(guān)于這一問題,尚待有更深入的研究探討!<19>“汾陰侯周昌”,汾陰,秦漢縣名,地在今山西臨猗縣內(nèi)。周昌,為周苛堂弟,后任趙相。事跡詳見本書《張丞相列傳》。 <20>“垓下”,地名,在沛郡洨縣(今安徽靈璧縣東南),當(dāng)?shù)赜薪^壁,旁為聚邑及堤,因此得名。垓,音gāi!<21>“定陶”,秦漢縣名。在今山東定陶縣,F(xiàn)此縣西北尚有漢祖壇,傳說即漢高祖即位處!<22>“劉仲為代王”,劉仲為劉邦二兄,名喜,曾被封為宜信侯。代,指山西北部地區(qū)。代王轄有云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23>“大市”,漢代初年,在郡國治所以外,又選定一些重要的城市,設(shè)立大市!<24>“咸陽”,秦漢城市名,秦代首都。漢高祖元年改名新城,七年撤置,降為縣,屬長安。漢武帝元鼎三年改名渭城。地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長安”,漢縣,漢高祖五年設(shè)置。此處所稱“長安”,是由于長安縣的設(shè)立而將原咸陽城轄區(qū)均改名為長安。 <25>“酂侯”,蕭何被封為酂侯,以南陽郡酂縣為他的封邑。酂,音zàn,地處今湖北均縣東南。 <26>“張蒼為計相”,張蒼,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東南)人。秦代曾任御史。劉邦義軍途經(jīng)陽武時從軍。后曾為代相、趙相,被封為北平侯(北平,漢縣,在今河北滿城縣以北),又任御史大夫、丞相。事跡詳見本書《張丞相列傳》。計相,主管全國戶口、租賦收入的官員。徐氏《測議》認為:“計相是主管上計的官員,不應(yīng)該列入將相表中!庇嬒噙@一官名僅見于漢代初年,可能是漢初臨時設(shè)立的官職。張蒼當(dāng)時是以列侯的身份在相府中主管郡國上計,地位較高;蛘咦侗怼氛呤且虼藢⒂嬒嗔腥搿侗怼分!<27>“長樂宮”,漢宮室名,在漢長安城內(nèi)東南角,即今陜西西安市西北!<28>“櫟陽”,秦漢縣名,漢代屬左馮翊,在今陜西高陵縣以東!<29>“匈奴”,古代我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也稱作胡、鬼方、混夷、獫狁等。秦漢時稱之為匈奴。分布在今內(nèi)蒙古、新疆北部至蒙古、前蘇聯(lián)西伯利亞等地的廣闊地域內(nèi)。善騎射,曾是中原地區(qū)的大患!<30>“平城”,漢縣名,屬雁門郡。地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31>“韓信反虜”,指韓王韓信,是戰(zhàn)國時韓國襄王的后代,曾為韓國太尉,劉邦打敗原韓王韓昌,立韓信為韓王。高祖七年韓信與匈奴合謀反!摆w城”,可能是指趙國的城邑柏人及東垣。本書《高祖本紀(jì)》載:八年,高祖攻打韓王信的余黨,到了東垣。從東垣回來的路上經(jīng)過柏人!<32>“貫高”,趙王張耳的親信賓客,任趙國相。因為劉邦對趙王無禮,義不受辱,便謀劃暗殺劉邦。事未成。后被仇人告密。貫高舍身辯明趙王沒有參與謀殺,得知趙王被赦后,自殺而死。詳見本書《張耳陳余列傳》!<33>“代王棄國亡,廢為郃陽侯”,代王劉仲棄國逃到雒陽一事發(fā)生在高祖七年,見本書《高祖本紀(jì)》。此《表》列入八年,誤。命郃陽,秦漢縣名,在今陜西合陽縣東。 <34>“未央宮”,漢代宮室名,在漢長安城西南角,今西安市西北馬家寨一帶。《史記志疑》云:“未央與長樂同以七年二月成,非至是始成也。” <35>“帝奉玉卮上壽”,奉,雙手舉起。玉卮,玉石制作的酒具,卮,音zhì。上壽,祝酒,祝福老年人健康長壽。 <36>“始常以臣不如仲力,今臣功孰與仲多”,“始”,開始,這里指以前。“力”,有力量,有能力!肮Α保I(yè),本書《高祖本紀(jì)》作“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孰”,哪一個,誰。 <37>“徙齊田,楚昭、屈、景”,“齊田”是指齊國王族田氏的后裔,“楚昭、屈、景”是指楚國王族昭氏、屈氏、景氏的后裔!妒酚浿疽伞吩啤熬啊毕氯薄皯选弊!<38>“遷為相國”,《史記志疑》云:“蕭何為相國在十一年,非九年也。” <39>“陳豨反代地”,“陳豨”,宛朐(又作冤句,屬濟陰郡,今山東定陶縣西)人,劉邦封陳豨為列侯,管理趙國、代國的邊防軍隊。因劉邦追查陳豨賓客的不法行為牽連到陳豨,陳豨便自立為代王,領(lǐng)兵造反,后被樊噲斬殺。詳見本書《韓信盧綰列傳》!<40>“江邑侯趙堯”,《史記志疑》云:“‘江邑侯’三字衍,《公卿表》無之,蓋堯封侯在十一年正月,此時未侯也!苯,《漢書·地理志》中失載!<41>“誅淮陰、彭越”,淮陰,即淮陰侯韓信。彭越,昌邑(今山東巨野縣南)人,曾為盜,秦末聚眾起兵,領(lǐng)兵三萬余人歸漢,被拜為魏相國。滅項羽后,被封為梁王。后被告發(fā)與扈輒謀反,被免為庶人。流放途中,彭越見到呂后,向呂后表白無罪。卻被呂后告訴劉邦,說流放遺下禍患,不如殺掉。因此被殺。詳見本書《魏豹彭越列傳》。 <42>“黥布”,即英布,因在秦代犯法被黥面,故稱作黥布,六(今安徽六安市)人。秦末為酈山刑徒,聚眾逃入長江中為盜,聚兵數(shù)千人,歸隨項梁。滅秦時多立戰(zhàn)功,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后被隨何所說,歸漢。滅楚之后,被封為淮南王。因韓信、彭越被殺,舉兵反漢,兵敗被番陽人所殺。詳見本書《黥布列傳》!<43>“周勃”,沛縣人。隨劉邦起兵反秦。被劉邦拜為將軍,后被封為絳侯。絳縣,在今山西曲沃具南。曾任太尉、丞相。與丞相陳平謀劃,誅殺諸呂,擁立孝文皇帝。詳見本書《絳侯周勃世家》!肮偈 保俾毭庠O(shè)。當(dāng)時太尉因征伐而設(shè),事罷就不設(shè)置了。 <44>“布”,即黥布!<45>“長陵”,漢高祖劉邦的陵寢,位于左馮翊長陵(今陜西涇陽縣東南)!<46>“趙隱王如意死”,劉如意,為漢高祖劉邦與戚夫人所生子,最得劉邦寵愛,幾次要把他立為太子,因大臣勸諫未成。劉邦封如意為趙王。劉邦死后,呂后將趙王召至長安,以毒酒毒死!<47>“除諸侯丞相為相”,《史記志疑》云:“景帝元年更命諸侯丞相曰相,此誤。《大事記》稱:改諸侯王相國為丞相。當(dāng)依《大事記》。” <48>“楚元王、齊悼惠王”,楚元王為漢高祖弟劉交,轄有淮西之地。齊悼惠王為漢高祖長子劉肥,轄齊地七十余城!<49>“齊相平陽侯曹參”,曹參,沛縣人。秦代時作過沛縣的獄掾(管理監(jiān)獄的小官吏,掾,音yuàn)。后隨劉邦起兵,封為將軍。滅項羽后,任齊相國,封平陽侯。平陽,在今山西臨汾市西南。蕭何死后,曹參繼任漢相國,謹守蕭何所定法規(guī),天下平靜。詳見本書《曹相國世家》!<50>“初作長安城。蜀湔氐反”,《史記志疑》云:“‘初’字誤,當(dāng)云‘復(fù)作’。”前文記載孝惠元年已經(jīng)建造長安城西北方。所以此處不應(yīng)該稱“始”。湔氐,蜀縣,《漢書·地理志》蜀郡有湔氐道。在今四川松潘縣西北。
<51>“為高祖立廟于沛城成”,《史記志疑》云:“《史詮》曰:‘今本“城成”誤書于“沛”下。”此處“城成”,可能是指長安城修成。本書《呂太后本紀(jì)》載:“五年六年城就。”如此,“城成”二字應(yīng)該列入孝惠六年中。“置歌兒一百二十人”,劉邦在高祖十二年途經(jīng)沛縣時,選了沛縣的兒童一百二十人,教給他們歌曲,讓他們在酒宴上合唱。孝惠帝時將沛宮設(shè)為高祖原廟,命令高祖教過的一百二十名兒童作為吹樂(吹鼓手)。 <52>“八月乙丑,參卒”,《史記志疑》云:“《漢書·惠紀(jì)》及《公卿表》作‘己丑’,誤也!庇种赋觯捍吮碇邢鄧┫鄡(nèi)只有蕭何、陳平稱薨,其他人都稱卒,不明白為什么這樣寫。 <53>“七月,齊悼惠王薨。立太倉、西市”,《史記志疑》云:“《漢書·惠紀(jì)》是‘冬十月’,此‘七’字誤!碧珎},京城中儲存糧食的中央倉庫,這里應(yīng)該是“敖倉”。立太倉在高祖八年以前,見本書《高祖本紀(jì)》。西市,長安城中西邊的市場區(qū)。《三輔黃圖》記載:“長安九市,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薄<54>“安國侯王陵”,王陵,沛縣人。劉邦貧微時與王陵交好。后領(lǐng)兵歸劉邦,被封為安國侯。安國,在今河北安平縣北。王陵事詳見本書《陳丞相世家》!<55>“曲逆侯陳平”,陳平,陽武戶牖鄉(xiāng)(今河南蘭考縣北)人。秦末各地起義,陳平先投魏王咎,后歸項羽,為楚都尉。后降漢,為劉邦行反間計,多獻計策,被封為戶牖侯,后改為曲逆侯。曲逆,漢縣,在今河北順平縣東南。陳平后任左、右丞相。詳見本書《陳丞相世家》!<56>“廣阿侯任敖”,任敖,秦代沛縣的獄吏。隨劉邦起兵,曾任上黨(治所在今山西長子縣)郡守,被封為廣阿侯。廣阿,漢縣,在今河北隆堯縣以東。任敖生平詳見本書《張丞相列傳》!<57>“張辟彊計”,張辟彊,又作張辟疆,《匡謬正俗》稱:“當(dāng)音為開辟之辟,疆場之疆!薄逗尽纷鳌敖。為留侯張良之子,當(dāng)時任侍中,勸諸大臣說:“你們請求拜呂臺等人為將軍,領(lǐng)南北軍。這樣才能使太后心安,你們也能免禍!痹斠姳緯秴翁蟊炯o(jì)》!<58>“以呂臺為呂王”,這件事發(fā)生在高后元年,《表》列入孝惠七年,有誤。呂臺,呂后兄呂澤之子!傲⑸俚邸,少帝,孝惠帝宮中美人所生子,孝惠皇后呂氏殺死他的母親,假裝是自己所生,立為太子!<59>“九月辛巳,葬安陵”,《史記志疑》云:“當(dāng)依《漢紀(jì)》作‘九月辛丑’為是!毙⒒萜吣昃旁露∮纤,九月中不應(yīng)有辛巳日,當(dāng)作辛丑。安陵,孝惠帝陵寢名,在今陜西涇陽縣西南!<60>“王孝惠諸子”,呂后想要封呂氏為王,先立孝惠帝后宮美人所生的兒子劉彊為淮陽王,劉不疑為常山王。史載他們并非真的孝惠帝兒子,是呂后把別人的兒子冒名養(yǎng)在后宮,充當(dāng)孝惠帝的兒子。用來增強呂氏的勢力!<61>“置孝悌力田”,孝悌,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力田,努力耕作。這里是漢代設(shè)立的兩種選拔人才的科目。選拔孝行和耕田成績突出的任命官職,免除徭役!<62>“辟陽侯審食其”,審食其,沛縣人,得呂后寵愛,任左丞相。辟陽,漢縣,在今河北棗強縣西南!<63>“十二月,呂王臺薨”,《史記志疑》云:“十二月誤,《呂后紀(jì)》及《諸侯王表》并是十一月!薄<64>“行八銖錢”,八銖錢是西漢初年發(fā)行的一種銅幣,每枚重八銖(漢代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65>“平陽侯曹窋”,曹窋為曹參之子,因繼承曹參的爵位,仍為平陽侯。窋,音zhú!妒酚浿疽伞吩疲骸耙苑敒橛反蠓蛟诟吆蠖昙傲暾呓哉`!豆浔怼分^高后四年為御史大夫,五年免,與《任敖傳》合!薄<66>“更立常山王弘為帝”,更立,改立。常山王弘,是孝惠帝后宮美人所生,原名山,封襄城侯,又改名義,封常山王,立為帝后改名弘。常山,西漢郡名,在今河北阜平、石家莊、贊皇地區(qū)!<67>“絳侯勃為太尉”,《史記志疑》云:“事在惠帝六年,非高后四年也!薄<68>“淮陽王薨,以其弟壺關(guān)侯武為淮陽王”,淮陽王劉彊,是孝惠帝后宮美人之子,呂后立為王;搓柾踺牭卦诮窈幽匣搓枴⒎鰷、太康、柘城、鹿邑一帶。壺關(guān),漢縣,在今山西長治市北!<69>“令戍卒歲更”,秦代法制規(guī)定,年滿二十三歲的男子要到邊境屯戍一年。而秦始皇以降,戍卒常多年不能歸鄉(xiāng)。高后五年,規(guī)定戍卒每年更換,叫作歲更!<70>“以呂產(chǎn)為呂王”,呂產(chǎn)是呂后長兄之子。呂后因原呂王嘉驕縱放蕩,把呂嘉廢掉,封呂產(chǎn)為呂王!<71>“趙王幽死”,趙王劉友,是高祖的庶子(側(cè)室生的兒子),初封淮陽王,趙王如意死后改封趙王。娶呂氏女為后,因不愛呂女,被呂女進讒言。呂后為此發(fā)怒,把趙王召到京城,困在邸舍中餓死!<72>“呂祿”,呂后次兄呂釋之的小兒子!<73>“梁王徙趙自殺”,梁王劉恢,是高祖的庶子,娶呂產(chǎn)女為后,呂產(chǎn)女毒死劉恢的愛姬,并處處監(jiān)視劉恢,使得劉恢悲憤自殺!<74>“代王至”,代王劉恒,高祖庶子,薄姬所生,被封為代王。周勃、陳平誅殺呂氏后,眾大臣因薄姬家人謹慎善良,劉恒又在高祖子孫中年輩最高,便決定迎請劉恒為帝,是為孝文帝!<75>“七月辛巳,為帝太傅”,《史記志疑》云:“‘為帝’上缺‘食其’二字!庇址Q:“《通鑒考異》據(jù)《長歷》言八年七月無辛巳,則食其為帝太傅在七年七月辛巳,《百官表》可證。”太傅是漢代官名,位在三公之上!<76>“隆慮侯灶為將軍,擊南越”,《史記志疑》云:“《史·南越》及《漢·兩粵傳》佗(南越王趙佗)攻長沙,高后遣隆慮侯往擊之。歲余,高后崩。故《漢書·本紀(jì)》書于七年九月,此在八年,誤!薄霸睢,即周灶,曾任高祖連敖(楚官名,一說為接待賓客的官吏),又為長鈹(音Pí,刀劍)都尉,因在與項羽作戰(zhàn)時有功,被封為隆慮侯。隆慮,漢縣,在今河南林縣!澳显健,漢初國名。原秦代南海龍川(今廣東龍川縣)令趙佗趁秦末戰(zhàn)亂,誅殺秦朝任命的地方長吏,攻下桂林、象郡(今廣西及貴州東南部),自立為南越武王。漢高祖派陸賈立趙佗為南越王,轄南海(今廣東。⒐鹆、象郡等地。五世之后國亡!<77>“除收孥相坐律”,孥,音nú,兒子,或指妻和子。收孥,是一人有罪,其家屬連坐的法律。相坐,是一人有罪,株連及相鄰的五家人。漢文帝廢除了這兩條刑法!<78>“賜民爵”,皇帝賞賜給男性的平民百姓爵位!<79>“潁陰侯灌嬰”,原是睢陽(今河南商丘縣)販賣綢布的人,投劉邦軍中,作戰(zhàn)有功,拜為郎中、中謁者、御史大夫等,被封為潁陰侯。潁陰,在今河南許昌市。詳見本書《樊酈滕灌列傳》!<80>“除誹謗律”,誹謗律是以妖言惑眾,誹謗詛咒皇帝尊上等罪名懲治不當(dāng)言論,鎮(zhèn)壓輿論的法律,孝文帝免除了這條刑法!<81>“皇子武為代王,參為太原王,揖為梁王”,三人均為孝文帝子。太原王,轄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地區(qū)。梁王,轄梁國,今河南商丘地區(qū)!<82>“濟北王反”,濟北王劉興居,是漢高祖的孫子,齊悼惠王劉肥的兒子,孝文帝二年被封為濟北王!<83>“上郡”,秦漢郡名。地在今陜西北部榆林、延安地區(qū)。 <84>“棘蒲侯陳武為大將軍,擊濟北。昌侯盧卿、共侯盧罷師、寧侯遬、深澤侯將夜皆為將軍。屬武祁侯賀”,棘蒲,秦縣,《漢書·地理志》不載,地在今河北魏縣。昌縣,屬瑯邪郡,在今山東諸城縣北。盧卿,《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旅卿,盧罷師作旅罷師。共縣,屬河內(nèi)郡,在今河南輝縣。寧縣,屬上谷郡,在今河北張家口市西。遬,魏遬。深澤,屬中山國,今河北深澤縣。將夜,姓趙,趙將夜,《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趙將夕”。武祁侯有誤。本書《孝文本紀(jì)》作祁侯,祁縣屬太原郡,在今山西祁縣。賀,繒賀。以上均為高祖功臣。 <85>“安丘侯張說為將軍,擊胡,出代”,安丘,漢縣,屬北?,在今山東安丘縣西。張說,高祖軍中將軍,以功封侯!妒酚浿疽伞吩疲骸翱肌缎倥珎鳌,是年方議和親,不應(yīng)有出代之師,疑誤!薄<86>“關(guān)中侯申屠嘉為御史大夫”,申屠嘉,梁(今河南商丘市)人。在高祖軍中任材官蹶張(強健有力的勇士),后升為都尉。孝文帝元年,選拔以前跟隨高祖的官員二十四人封為關(guān)內(nèi)侯(比列侯低的侯爵,第十九級,因僅有侯號,沒有封國,都居住在京城中,所以叫關(guān)內(nèi)侯。《表》書寫成“關(guān)中侯”,可能是后人的誤錄),申屠嘉被封,后任丞相。詳見本書《張丞相列傳》!妒酚浿疽伞吩疲盒⑽摹笆昙问紴橛反蠓颍稘h書》本傳同。此書于四年誤”!<87>“除錢律,民得鑄錢”,鑄造錢幣,一直是官府專營。孝文帝五年四月,廢除了將民間私自鑄錢者治罪的法令,允許民間私自鑄錢!<88>“廢淮南王,遷嚴(yán)道”,淮南王劉長,是孝文帝的弟弟,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與閩越和匈奴結(jié)連。孝文帝不忍依法處死他,僅廢掉了他的王位,把他流放到嚴(yán)道(漢縣,屬蜀郡,地在今四川滎經(jīng))去。劉長在途中病死;茨贤踺犛芯沤]江、衡山、豫章四郡,即今安徽南部及江西等地!<89>“南陵”,漢孝文帝母薄太后陵寢,在今陜西西安市東南!<90>“太仆汝陰侯滕公卒”,太仆,掌管皇帝車馬的官員,中二千石(官俸等級,中二千石的官員每月領(lǐng)俸一百八十斛)。汝陰侯夏侯嬰,沛縣人,曾為秦代沛縣吏,與劉邦交好,與劉邦一起舉事,多立軍功,一直任太仆,被封為汝陰侯(汝陰,漢縣,在今安徽阜陽市,《漢書·地理志》作女陰)。因在滅秦戰(zhàn)爭中曾賜爵滕公(滕,秦縣名,西漢改稱公丘,地在今山東滕縣西),史籍中也常稱作滕公。詳見本書《樊酈滕灌列傳》。 <91>“溫室”,漢宮室名,在未央宮殿北!<92>“以芷陽鄉(xiāng)為霸陵”,芷陽鄉(xiāng),在今陜西西安市東北,秦代設(shè)縣。霸陵,漢孝文帝陵寢,因西臨霸水而得名!<93>“御史大夫敬”,《史記志疑》云:“馮敬為御史大夫在七年,此書于九年,誤!薄<94>“諸侯王皆至長安”,《史記志疑》云:“《表》是年止三國來朝,不得言皆至!薄<95>“地動”,地震。 <96>“河決東郡金堤”,東郡,轄今山東茌平、聊城至河南濮陽一帶,在當(dāng)時黃河以南。金堤為黃河堤岸。 <97>“除肉刑及田租稅律、戍卒令”,肉刑,指黥(在面上刻字),劓(割去鼻子),斷趾(砍去左、右腳趾)等刑罰,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要受刑,他的女兒緹縈到長安上書,請求將自己沒入官婢,用來贖父罪。孝文帝被緹縈感動,便下令廢除肉刑。孝文帝十三年,又下令免去農(nóng)民的田租賦稅!<98>“蕭關(guān)”,漢代關(guān)隘名,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99>“成侯董赤、內(nèi)史欒布”,《史記志疑》云:“‘赤’當(dāng)作‘赫’,內(nèi)史非布也,疑有誤!背,《漢書·地理志》不載,《續(xù)漢書·郡國志》載成縣,屬濟北國,在今山東泰安市南。內(nèi)史,漢代官職,掌管京師地區(qū)行政,秩俸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東陽侯張相如”,東陽,漢縣,在今江蘇盱眙縣東。張相如,以守衛(wèi)河間,攻打陳豨有功被封為侯!爸形尽保瑵h官職名,掌管京師地區(qū)的警衛(wèi)治安,中二千石!袄芍辛睢保瑵h官職名,掌管皇帝宮殿的門戶警衛(wèi),統(tǒng)領(lǐng)期門、羽林等禁衛(wèi)軍,中二千石!<100>“成紀(jì)”,漢縣,在今甘肅秦安縣北。
<101>“上始郊見雍五帝”,郊,在郊外祭祀。五帝,五方上帝。秦代在雍設(shè)立白帝、赤帝、黃帝、青帝四畤,祭祀上帝。漢代又設(shè)立黑帝畤,共為五帝。畤,音zhì,祭祀的場所。 <102>“渭陽”,在渭水之北,本書《封禪書》載,孝文帝在霸水渭水交會的地方郊見渭陽五帝!<103>“新垣平”,漢代方士,趙國人。以方術(shù)欺騙孝文帝,勸說孝文帝設(shè)立渭陽五廟!<104>“故安侯”,故安,漢縣,在今河北易縣南!<105>“御史大夫青”,即陶青。高祖功臣開封閔侯陶舍之子,嗣封開封侯。開封,漢縣,在今河南開封市南。 <106>“谷口邑”,漢代城市,故址在今陜西禮泉縣東北!<107>“二萬人入云中”,云中,漢郡,轄有今山西西北及內(nèi)蒙古西南地區(qū),治所在云中,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東北!妒酚浿疽伞吩疲骸啊妒贰、《漢》《文紀(jì)》及《匈奴傳》,是年匈奴入上郡、云中各三萬人,此言二萬,誤。” <108>“中大夫令免”,本書《孝文本紀(jì)》作“中大夫令勉”。徐廣《集解》認為中大夫令是官號,勉是名。但《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漢景帝初年才將衛(wèi)尉改為中大夫令。這里仍應(yīng)是中大夫,令為姓,勉是名。中大夫為漢官職名,屬郎中令,比二千石!帮w狐”,關(guān)隘名,在今河北蔚縣東南!熬渥ⅰ保矫,位于今山西代縣西北。“張武”,原代王郎中令,伴代王進京即帝位,任郎中令。“北地”,漢郡名,治所馬領(lǐng),在今甘肅慶陽縣西北!昂觾(nèi)守周亞夫”,河內(nèi)郡,轄有今河南安陽、鶴壁、新鄉(xiāng)、焦作、濟源等市縣,治所懷縣,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守即郡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周亞夫,絳侯周勃的兒子,被孝文帝封為條侯,條,漢縣名,《漢書·地理志》作脩市,地在今河北景縣。周亞夫后為中尉、太尉、丞相,因事下獄,絕食而死。詳見本書《絳侯周勃世家》。“細柳”,地名,在今陜西咸陽市西南!白谡齽⒍Y”,宗正是漢代官名,秩俸二千石,掌管皇族親屬,由皇族擔(dān)任。劉禮,楚元王劉交的兒子,后被孝景帝封為楚王!妒酚浿疽伞吩疲簞⒍Y是時未為宗正。“祝茲侯徐厲”,《史記志疑》云:“祝茲”當(dāng)作“松茲”,“徐厲”當(dāng)作“徐悼”。松茲,漢縣名,在今安徽宿松縣東北。“棘門”,秦代宮門名,地在今陜西西安西北!<109>“太子立”,太子即漢景帝劉啟。 <110>“車騎將軍”、“復(fù)土將軍”、“將屯將軍”,都是漢官職名。漢代將軍不常設(shè),這里的將軍都是為了監(jiān)管葬事而設(shè)立的!皩賴础保鞆V說“姓徐,一名厲,即祝茲侯”,有誤,據(jù)本書《惠景間侯者年表》,松茲侯徐厲在孝文七年已經(jīng)去世,侯位由徐悼繼承。如此處的屬國捍確實姓徐,就可能是悼字誤作悍,又通假作捍,也可解釋得通。屬國是漢代官名,漢武帝以前稱典屬國,秩二千石,掌管四方各民族來歸降的人員事務(wù)。“詹事”,漢官職名,秩二千石,掌管皇后、太子的宮中事務(wù)!<111>“太宗廟”,太宗,是漢文帝的廟號,由丞相申屠嘉去世等人上書建議設(shè)定!<112>“置司徒官”,《史記志疑》云:“《漢書》哀帝元壽二年始改丞相為大司徒!妒吩彙芬詾殄e簡衍文!薄<113>“河間王”,轄今河北獻縣、武強、交河一帶。都城樂城,在今河北獻縣東南!芭R江王”,轄今湖北沙市、荊門、宜昌一帶。都城江陵,在今湖北江陵縣!盎搓柾酢,轄今河南淮陽、扶溝、柘城、鹿邑一帶,都城陳縣,在今河南淮陽!叭昴贤酢保牻窈幽现芸谑幸阅系貐^(qū)與安徽阜陽市,都城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縣!皬V川王”,轄今河北衡水、棗強、德州等地,都城信都,在今河北冀縣!伴L沙王”,轄今湖南東北部地區(qū),都城臨湘,今湖南長沙市!<114>“孝文太后”,即孝文帝母親薄氏!<115>“嘉卒”,即丞相申屠嘉,以下倒文多仿此!<116>“御史大夫錯”,晁錯,潁川(今河南許昌市)人,以文學(xué)的身份作過太常掌故(太常是掌管宗廟禮儀的官員,太常掌故是太常屬下的小官吏,負責(zé)了解舊日的禮儀制度)。漢景帝為太子時,晁錯作太子家令(掌管太子府中事務(wù)),得到太子看重。漢景帝即位后,晁錯任內(nèi)史、御史大夫,獻計削諸侯王地。吳楚七國以誅晁錯為名造反。漢景帝便將晁錯殺死。詳見本書《袁盎晁錯列傳》!<117>“吳楚七國反”,七國包括吳王劉濞(漢高祖兄劉喜的兒子。吳國轄有今江蘇南部、江西、浙江、福建北部等地,都城在吳縣,在今蘇州市),楚王劉戊(漢高祖弟劉交的孫子。楚國轄有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等地,都城彭城,在今江蘇徐州市),膠西王劉印(漢高祖的孫子。膠西國轄有今山東高密縣一帶,都城高密,在今山東高密縣),淄川王劉賢(漢高祖的孫子。淄川國轄今山東壽光至益都一帶,都城劇縣,在今山東壽光縣南),膠東王劉雄渠(漢高祖的孫子。膠東國轄有今山東平度至萊陽一帶,都城即墨,在今山東平度縣東),濟南王劉辟光(漢高祖的孫子。濟南國轄今山東濟南市、鄒平縣等地,都城東平陵,在今山東章丘縣西),趙王劉遂(漢高祖的孫子。趙國轄有今河北邢臺市、邯鄲市等地,都城邯鄲,在今河北邯鄲市)!<118>“中山王”,中山國在今河北保定市至定縣、無極一帶,都城盧奴,在今河北定縣!<119>“曲周侯酈寄”,酈商的兒子,繼承酈商的侯位。曲周,漢縣名,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北!案]嬰”,孝文帝竇皇后的堂侄,觀津(今河北武邑縣東)人。孝景初年任詹事,因破七國叛軍有功,封為魏其侯(魏其,漢縣,在今山東臨沂東南)。后得罪丞相田蚡,為救灌夫事被田蚡陷害致死。詳見本書《魏其武安侯列傳》!皺璨肌,梁(今河南商丘)人。曾被賣為奴,后為燕王臧荼的軍將。漢軍俘虜了欒布,梁王彭越請求贖出欒布,為梁大夫。孝文時為燕相。詳見本書《季布欒布列傳》!<120>“立太子”,太子劉榮,后被廢為臨江王。史書中稱作“栗太子”,因為他是栗姬所生!<121>“御史大夫蚡”,《史記志疑》云:“史失其姓,《漢表》名介;蛑^是田蚡,誤,田蚡未嘗為亞相!薄<122>“置陽陵邑”,漢景帝陵寢陽陵所在。漢景帝為自己預(yù)修陵墓,將弋陽縣改作陽陵邑,地在今陜西西安市北!<123>“徙廣川王彭祖為趙王”,《史記志疑》云:“徙趙在五年,此書于六年,誤!薄<124>“陽陵侯岑邁”,《史記志疑》云:“《史詮》謂《漢表》缺……邁之封陽陵,《惠景表》亦失載。” <125>“膠東王立為太子”,太子劉徹,漢景帝第九子,即漢武帝!<126>“六月乙巳”,《史記志疑》云:“‘六月’乃‘二月’之誤!薄<127>“御史大夫舍”,桃侯劉舍,漢高祖功臣桃侯劉襄的兒子。桃,漢縣名,地在今河北冀縣以北!<128>“清河王”,清河國轄有今河北故城、威縣至山東高唐縣一帶,都城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129>“御史大夫綰”,建陵侯衛(wèi)綰,代國大陵(今山西文水縣西南)人,曾任中郎將、中尉,以平七國亂有功,封建陵侯(建陵,漢縣名,在今山東新沂縣)。詳見本書《萬石張叔列傳》!<130>“藍田”,漢縣名,在今陜西藍田縣西。 <131>“梁孝王武”,漢文帝次子,曾為代王、淮陽王,詳見本書《梁孝王世家》!皾ㄍ酢,所轄地域史書失載,大致在今山東西部!皾鷸|王”,轄今山東濟寧、汶上等地,漢武帝元鼎二年改為大河郡,漢宣帝甘露二年改設(shè)東平國。都城無鹽,在今山東東平縣東。“山陽王”,轄今山東鄆城、嘉祥至曹縣、單縣一帶,漢武帝建元五年改為山陽郡。都城昌邑,在今山東巨野縣南。“濟陰王”,轄有今山東鄄城、菏澤、定陶一帶。都城定陶,在今山東定陶縣北。 <132>“八月壬辰”,《史記志疑》云:“是月無壬辰!薄<133>“御史大夫不疑”,塞侯直不疑,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因領(lǐng)兵平七國叛亂有功被封為塞(《漢書·地理志》失載,在今陜西潼關(guān)以東)侯。詳見本書《萬石張叔列傳》!<134>“太子立”,即漢武帝劉徹即位。 <135>“御史大夫抵”,即牛抵,曾為齊相,見《漢書·百官公卿表》!<136>“置茂陵”,修建漢武帝的陵寢茂陵,地在今陜西咸陽市西。因原名槐里茂鄉(xiāng),故稱茂陵!<137>“柏至侯許昌”,漢高祖功臣許溫的孫子,嗣封侯。柏至縣,《漢書·地理志》失載!<138>“御史大夫趙綰”,趙綰,代(今河北蔚縣)人!妒酚浿疽伞钒刚Z根據(jù)《漢書·武帝紀(jì)》及《田蚡傳》等記載的趙綰建元二年歲首十月自殺,推斷趙綰任御史大夫應(yīng)在建元元年。 <139>“東甌王廣武侯望”,東甌是生活在今浙江溫州市一帶的越族,漢惠帝封閩君搖東海王,都城在東甌(今浙江溫州市西),因受閩越襲擊,舉國內(nèi)遷,被安置在廬江郡(漢郡,在今安徽省南部地區(qū))!<140>“御史大夫青翟”,莊青翟,漢高祖功臣武強侯莊不識的孫子,嗣封侯。武強,《漢書·地理志》失載!妒酚洉⒖甲C》與《史記志疑》都認為其在建元二年任御史大夫!<141>“行三分錢”,《史記志疑》案語認為,《漢書·武帝紀(jì)》記載建元五年“罷三銖錢,行半兩錢”,《食貨志》載“半兩錢法重四銖”,所以這里的“三分”是錯字!<142>“正月,閩越王反”,本書《東越列傳》記載:建元六年,閩越擊南越。閩越為居住在今浙江南部及福建的越族。閩越王郢,后被他的弟弟余善所殺!靶⒕疤蟆保礉h景帝母親竇氏!妒酚浿疽伞吩疲骸啊段浼o(jì)》太后以五月丁亥崩,閩越反在八月,此書‘正月’,誤。” <143>“御史大夫安國”,韓安國,梁成安(漢縣,在今河南民權(quán)縣東北)人。曾為梁孝王中大夫、內(nèi)史,詳見本書《韓長儒列傳》!<144>“衛(wèi)尉李廣”,衛(wèi)尉是漢代官名,秩俸中二千石,掌管皇宮的門衛(wèi)和四周屯駐的衛(wèi)兵。季廣,隴西成紀(jì)(今甘肅通渭縣東北)人,擅長射箭,曾為隴西都尉、上谷太守等,多次與匈奴交戰(zhàn),是當(dāng)時的名將,暮年隨衛(wèi)青出征,因迷路失去戰(zhàn)機,被迫自殺。詳見本書《李將軍列傳》!疤凸珜O賀”,義渠(今甘肅慶陽西南)人,祖先是胡人。父親公孫渾邪曾為平曲侯。平曲,漢縣,在今江蘇東海縣東南。公孫賀七次作將軍攻打匈奴,都沒有大功。詳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大行王恢”,大行,漢代官名,原名典客,景帝中六年改名叫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叫大鴻臚,掌管投降的各民族人士。王恢,燕(今河北北部)人,曾為邊邑官吏。獻計誘匈奴單于入馬邑(今山西朔縣)聚殲,因消息走漏未成,得罪自殺。詳見本書《韓長儒列傳》“太中大夫李息”,太中大夫,漢官名,屬郎中令,秩俸比千石(每月八十斛)。李息,郁郅(今甘肅慶陽)人。多次任將軍出征,后任大行。護軍、驍騎、輕車、將屯、材官等將軍,均為出征時設(shè)置的將軍名號!按蹎斡隈R邑”,在馬邑誘殲匈奴單于。單于是匈奴對王的稱呼,音chán yú!<145>“瓠子”,漢代地名,在今河南濮陽!<146>“平棘侯薛澤”,《史記志疑》云:“田蚡以三年三月卒,薛澤繼相即在此時!薄侗怼分辛杏谒哪晔清e誤的。 <147>“御史大夫歐”,張歐,漢安丘侯張說的庶子!<148>“十月,族灌夫家,棄魏其侯市”,《史記志疑》云:“灌夫、魏其之死在三年,不在五年,且其死亦不同月!薄<149>“南夷始置郵亭”,南夷,即西南夷,居住在今四川西南和云南、貴州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郵亭,即驛站,官方設(shè)置的傳遞公文信件的轉(zhuǎn)送站!<150>“衛(wèi)青”,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人,漢武帝衛(wèi)皇后的弟弟。多次出擊匈奴,被封為大將軍、長平侯!吧瞎取,漢郡,治所沮陽,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把汩T”,漢郡,治所善無,在今山西左云縣西!肮珜O敖”,義渠(今甘肅慶陽西南)人,為騎將軍、校尉、中將軍等,被封為合騎侯(合騎不是地名,是以軍功為侯名)。后因出兵損失士兵過多被判死刑。公孫敖便裝死,隱藏在民間,后被發(fā)覺處死。詳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151>“衛(wèi)尉韓安國為將屯將軍,軍代,明年屯漁陽卒”,《史記志疑》云:“《匈奴傳》及《漢紀(jì)》安國屯漁陽在元光六年,此及《安國傳》、《百官表》言在元朔元年,誤!庇种赋觯喉n安國沒有駐扎在代,駐在代地的是李息!侗怼防镉绣e誤。漁陽,漢郡名,在今河北東北部,治所漁陽,在今北京密云縣西南!<152>“至高闕,取河南地”,高闕,漢代邊境要塞名,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后旗東北。河南地,指今內(nèi)蒙古境內(nèi)黃河以南的地區(qū)!<153>“太守友”,姓共名友!<154>“御史大夫弘”,公孫弘,薛縣(今山東滕縣以南)人,字季。曾為薛縣獄吏,以文學(xué)被征召,作過博士、左內(nèi)史,后至丞相,被封為平津侯(平津,漢高成縣中的一個鄉(xiāng),地在今河北鹽山縣東)。詳見本書《平津侯主父列傳》。 <155>“定襄”,漢代郡名,轄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卓資、清水河等地,治所成樂,在今和林格爾以北!<156>“長平侯衛(wèi)青為大將軍,擊右賢”,《史記志疑》云:“青破右賢王后乃拜大將軍,是時為車騎將軍也,此與《匈奴傳》同誤。又‘右賢’下缺‘王’字!薄疤K建”,杜陵(今陜西西安市東南)人,曾任校尉、將軍,因軍功被封為平陵侯!白髢(nèi)史李沮”,左內(nèi)史,掌管京師北部地區(qū)行政的官員,后改名左馮翊。李沮,云中人!疤唾R為車騎將軍”,《史記志疑》云:“考《傳》及《漢書》無‘車’字!薄按嗬畈獭,成紀(jì)人,因與匈奴作戰(zhàn)有功被封為樂安侯(漢縣,在今山東博興以北),后曾任丞相,犯法被處死!鞍额^侯張次公”,河車人。河車在《漢書·地理志》中沒有記載,懷疑是河?xùn)|之誤。張次公以校尉的身份隨衛(wèi)青出征,有功,被封為岸頭侯。岸頭,河?xùn)|皮氏縣的一個鄉(xiāng)亭名,地在今山西河津縣!敖詫偬珜④姟,《史記志疑》云:“當(dāng)云‘皆屬車騎將軍’!薄<157>“翕侯趙信”,本為匈奴國相,投降漢朝后被封為翕侯,翕,音xī,魏郡內(nèi)黃縣的一個鄉(xiāng)名,在今河南內(nèi)黃縣西!<158>“淮南王安,衡山王賜”,劉安、劉賜均是漢高祖的孫子,淮南厲王劉長的兒子。淮南王轄今安徽淮南、壽縣、合肥至江蘇南京一帶。衡山王轄有今安徽霍丘、固始、六安一帶。 <159>“御史大夫蔡”,即李蔡!<150>“江都王建反。膠東王子慶立為六安王”,劉建,漢景帝的孫子,江都王轄有漢會稽、丹陽二郡,在今江蘇、安徽的長江以南地區(qū)及浙江等地。劉慶,漢景帝的孫子。六安王轄有今安徽霍丘、固始、六安一帶!<161>“冠軍侯霍去病”,是衛(wèi)青的外甥,曾為皇帝侍中,后為剽姚校尉,因軍功被封為冠軍侯(以軍功命名),多次大破匈奴,官至驃騎將軍。詳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捌钸B”,山名,在今甘肅酒泉市南!安┩顝堯q”,漢中人(一說漢中成固人,在今陜西城固縣),曾出使月氏,被匈奴扣留十余年,仍手持漢節(jié),后逃走,到大宛、康居、大夏等地,返回漢朝后為太中大夫。張騫以校尉身份隨衛(wèi)青擊匈奴,被封為博望侯(博望不是地名,因張騫熟悉北方地形而得名)。后任大行。詳見本書《大宛列傳》!坝冶逼健,漢郡名,轄有今河北唐山以北、薊縣以東地區(qū)及遼寧西部,治所平剛,在今遼寧凌源縣西北。 <162>“御史大夫湯”,即張湯!<163>“主爵趙食其為右將軍”,主爵中尉,漢代官名,秩俸二千石,掌管列侯,武帝太初元年改名為右扶風(fēng)。趙食其,祋祤(音duì xǔ,今陜西耀縣)人,出征迷路誤了軍機,罪該斬首,以錢贖罪免官為平民!捌疥柡畈芟濉,漢高祖功臣曹參的孫子。 <164>“蔡坐侵園堧”,蔡,丞相李蔡。侵園堧,指侵占了皇帝陵園神道外面的空隙土地。堧,音ruán。 <165>“胥為廣陵王”,廣陵國轄有今江蘇泗陽、阜寧、寶應(yīng)至泰州、揚州一線地區(qū),都城廣陵,在今江蘇揚州市!<166>“太子太傅高陵侯趙周”,太子太傅,漢代官名,負責(zé)太子的輔佐教導(dǎo)事務(wù),秩俸二千石。高陵,在今陜西高陵縣。 <167>“御史大夫慶”,即石慶,趙人。太中大夫石奮的小兒子,曾為內(nèi)史,后為丞相,被封為牧丘侯(牧丘,《漢書·地理志》不載)。詳見本書《萬石張叔列傳》!<168>“立常山憲王子平為真定王,商為泗水王”,常山憲王劉舜,是漢景帝的兒子。常山國轄有今河北石家莊、正定、藁城等地,都城真定,在今河北石家莊東北。泗水國轄有今江蘇泗陽等地,都城凌,在今江蘇泗陽西北!昂?xùn)|汾陰得寶鼎”,河?xùn)|郡汾陰縣,在今山西萬榮縣西。本書《孝武本紀(jì)》記載:夏天六月,汾陰的巫神錦,在后土祠旁祭祀時,從土中挖出一個鼎,鼎沒有文字款識,刻的花紋很精細,和其他的鼎不同。漢武帝把它迎接來,認為是祥瑞!<169>“三月中,南越相嘉反”,《史記志疑》云:“《漢紀(jì)》是四月事。此言三月中,非!奔危瑓渭,后被漢軍捕殺!<170>“八月,周坐酎金,自殺”,《史記志疑》云:“《漢紀(jì)》及《公卿表》,丞相趙周之死在九月,此言八月,誤!濒鹗敲磕昊适壹漓胱趶R時諸侯們送來的貢獻金錢,用來供助祭祀。如果送來酎金的數(shù)量、成色不足,或者貪污,都成為罪名!<171>“九月辛巳”,《史記志疑》云:“《公卿表》趙周以九月辛巳下獄死,石慶以九月丙申為丞相!薄<172>“衛(wèi)尉路博德”,平州(今陜西神木縣北)人,曾為右北平太守,擊匈奴有功,被封為符離侯。符離在今安徽宿州市東!肮痍枴,漢郡名,轄有今湖南耒陽、郴州及廣東韶關(guān)、英德一帶!爸骶魲钇汀,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人,以吏出身,后為御史,以嚴(yán)酷出名!霸フ隆,漢郡名,轄今江西!胺▽④姟、“樓船將軍”,都是征伐南方時臨時設(shè)置的將軍名號!<173>“十二月,東越反”,《史記志疑》云:“《史》、《漢》傳其反在秋,此誤。”建元六年,漢朝立閩越王的弟弟余善為東越王,元鼎六年,余善自立為帝,發(fā)兵反漢!<174>“故龍頟侯韓說為橫海將軍,出會稽”,韓說是漢文帝時弓高侯(弓高,在今河北阜城縣南)韓頹當(dāng)?shù)氖鼘O。因攻打匈奴有功,被封為龍頟侯(在今山東禹城縣南),因酎金不足被免去侯位,所以叫“故龍頟侯”。會稽,漢郡名,轄有今浙江中、南部及福建省。“中尉王溫舒”,陽陵(今陜西涇陽東南)人,是漢代有名的酷吏。詳見本書《酷吏列傳》!<175>“御史大夫式”,即卜式,河南人。講孝悌,善于經(jīng)營農(nóng)牧業(yè)。曾愿把一半家財捐獻給國家,后拜為郎、緱氏(緱,音gōu,今河南偃師縣南)令等。詳見《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176>“御史大夫?qū)挕保磧簩,千乘(今山東高青縣東)人。兒寬以儒生出身,是著名學(xué)者孔安國的弟子,為人寬厚溫良,善于治政。詳見《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177>“左將軍荀彘出遼東,擊朝鮮”,荀彘,太原廣武(今山西代縣)人。因為善于駕車被任為侍中,多次隨衛(wèi)青出征匈奴。后在出征朝鮮時縛捕楊仆,違法,被處死!斑|東”,漢郡名,轄今遼寧省大部!俺r”,國名,轄有今朝鮮北部及吉林南部部分地區(qū)。漢武帝滅朝鮮,在那里設(shè)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等郡。 <178>“改歷,以正月為歲首”,漢代原使用秦代歷法,以十月為歲首。太初元年五月,漢武帝下詔改換歷法,參照夏歷,把正月定為歲首,歷史上稱為《太初歷》!<179>“三月丁卯”,太仆公孫賀為丞相,封葛繹侯”,《史記會注考證》引《漢書·百官表》作“閏月丁丑”。《史記志疑》云:“考是年無閏,況漢歷遇閏皆歸于歲終稱后九月,太初改歷已后或不,但只言閏月,未識何月。……閏月既誤,丁丑之日亦非,則作‘三月丁卯’是也!惫珜O賀,曾任舍人、太仆、輕車將軍等,后代石慶為丞相,因被朱安世告發(fā)用巫術(shù)詛咒皇帝,被捕,死在獄中。詳見《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葛繹,漢代地名,可能指東?は纶浇母饚F山,在今江蘇省邳縣以南!<180>“御史大夫延廣”,史籍中未載其姓!<181>“御史大夫卿”,即王卿!<182>“御史大夫周”,即杜周,南陽杜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南)人,為西漢著名酷吏,曾任廷尉史、中丞、廷尉等。詳見本書《酷吏列傳》!<183>“貳師將軍李廣利”,漢武帝李夫人的哥哥。太初元年,漢武帝想攻至貳師城取得好馬,故以“貳師”為將軍號。“余吾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以西的土拉河!耙驐U將軍”,因桿,地名。桿,音yú!<184>“太始元年”,據(jù)《史記集解》引班固云:“司馬遷記事訖于天漢!币韵虏糠譃楹笕死m(xù)補!妒酚浿疽伞吩疲骸耙浴稘h書》校之,大多乖迕!彼郧叭硕嗖患佑喺懻。實際上本《表》均為后人補作!<185>“賀坐為蠱死”,賀即丞相公孫賀。蠱,音gǔ,原指最厲害的毒蟲。此處指用巫術(shù)詛咒毒害他人。據(jù)《漢書·公孫賀傳》載:公孫賀因被告發(fā)讓巫師做法術(shù)詛咒皇帝,又在甘泉的馳道上埋偶人詛咒,被捕,死在獄中。 <186>“太子發(fā)兵,殺游擊將軍說、使者江充”,太子,指武帝戾太子劉據(jù)。說即按道侯韓說。當(dāng)時漢武帝年老,認為左右親近中有人用巫術(shù)詛咒自己,便命令江充、韓說等人追查此事。江充因為和太子有矛盾,怕太子即位后誅殺自己,就在太子宮中挖出桐木人。太子見事情緊急,接受少傅石德建議,派賓客殺了韓說,又向皇后說明,出動長樂宮衛(wèi)兵殺死江充。丞相劉屈氂率兵與太子軍戰(zhàn)。太子兵敗逃亡,后自殺。詳見《漢書·武五子傳》。江充,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市)人,其妹嫁趙太子丹,后得武帝寵信,任直指繡衣使者、水衡都尉等。詳見《漢書·蒯伍江息夫傳》!<187>“劉屈氂為丞相,封彭城侯”,劉屈氂,為武帝庶出兄長中山靖王的兒子。后因被內(nèi)者令郭穰告發(fā)有詛咒皇帝,讓巫師行巫術(shù)的罪行,被腰斬。劉屈氂被封為澎侯,澎所在地不明,晉灼注:“東?h!钡稘h書·地理志》東海郡中闕載。劉屈氂生平詳見《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188>“重合侯莽通出酒泉”,莽通,因與戾太子軍作戰(zhàn)有功被封為侯。重合,具體所在不詳。酒泉,在今甘肅酒泉市!<189>“大鴻臚田千秋為丞相,封富民侯”,田千秋,又稱車千秋,以上書漢武帝為戾太子辯冤而得官。詳見《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富民侯,可能是因文義而定名,不是地名!<190>“二月己巳,光祿大夫霍光為大將軍,博陸侯”,《漢書·百官公卿表》作“二月丁卯”;艄,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弟弟。從任郎官出身,升至奉車都尉(漢官名,掌管皇帝的車輿,比二千石)、光祿大夫(漢官名,原名中大夫,掌管建議評論,比二千石)。漢武帝臨終時,委托霍光輔政。詳見《漢書·霍光金日磾傳》。博陸侯,顏師古注云:“蓋亦取鄉(xiāng)聚之名以為國號,非必縣也!薄岸嘉窘鹑沾敗,原為匈奴休屠王太子,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降漢,金日磾被收作官奴隸,在黃門養(yǎng)馬,得武帝寵信,提升至中駙馬都尉(漢官名,掌管皇帝車駕的副車馬及近侍馬匹,比二千石)、光祿大夫。后與霍光共輔政。詳見《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191>“衛(wèi)尉王莽為左將軍”,《漢書·百官公卿表》作右將軍。此王莽并非西漢末年篡漢的王莽!吧瞎侔病,為大將軍上官桀之子!<192>“光祿勛張安世”,漢代酷吏張湯之子。光祿勛,漢官名,本名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改名,掌管宮殿門戶。張安世生平詳見《漢書·張湯傳》!<193>“御史大夫”,即王,出身郡縣小吏,后升至右扶風(fēng),代車千秋為丞相。詳見《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194>“擊烏丸”,烏丸,史籍中又作烏桓,東胡(活動在東北地區(qū)的游牧民族)別種,西漢初年受匈奴攻擊,退居烏桓山(在今內(nèi)蒙古東部),因名為烏桓!<195>“楊敞”,曾為大將軍軍司馬,受霍光厚待,升至大司農(nóng)。詳見《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196>“御史大夫蔡義為丞相,封陽平侯”,蔡義,明經(jīng)出身,曾為大將軍幕府。后因給昭帝講《韓詩》,升為光祿大夫。詳見《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陽平,漢縣,地在今山東莘縣!稘h書·外戚恩澤表》載蔡義封七百戶,不可能是縣侯,此陽平侯是否是陽平縣待考!<197>“龍頟侯韓曾”,為韓說之子!稘h書》中作“韓增”。龍頟,在今山東禹城縣南。頟,音lùo,“水衡都尉趙充國”,水衡都尉,漢官名,掌管皇帝御苑上林苑,首都水流池沼等,秩俸二千石!<198>“昌水侯田廣明”,以郎出身,多次擒獲盜賊反叛,升為大鴻臚。后因有罪自殺。詳見《漢書·酷吏傳》。昌水,其地不詳!<199>“龍頟侯韓曾為后將軍,營平侯趙充國為蒲類將軍,度遼將軍平陵侯范明友為云中太守,富民侯田順為虎牙將軍”,《漢書·宣帝紀(jì)》及《匈奴傳》均作“前將軍韓增”,“后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蒲類,是匈奴活動地區(qū)的一個湖澤名,在敦煌以北。漢朝廷以這個進軍目標(biāo)為將軍名稱),“云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史記》此處有誤。田順,丞相田千秋(車千秋)的兒子。后因有罪,自殺!<200>“三月戊子,皇后崩”,《漢書·宣帝紀(jì)》作“正月癸亥,皇后許氏崩”。許氏,為漢元帝母,被霍光妻子收賣的醫(yī)生淳于衍毒死。
<201>“六月乙丑”,《漢書·宣帝紀(jì)》及《百官公卿表》均作“六月乙丑”。據(jù)《二十史朔閏表》,本始三年六月己卯朔,當(dāng)月內(nèi)無乙丑!<202>“長信少府韋賢為丞相,封扶陽侯”,長信少府是漢代官名,原稱長信詹事,掌管皇太后宮中的一切事務(wù)。韋賢,漢代名儒,魯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曾為漢昭帝師。詳見《漢書·韋賢傳》。扶陽,漢縣名,屬沛郡,地在今江蘇淮北市以北!<203>“十月乙卯,立霍后”,《漢書·宣帝紀(jì)》作“三月乙卯,立皇后霍氏”;羰蠟榛艄獾呐畠!<204>“霍禹”,霍光的兒子,繼承霍光的博陸侯爵位,后任大司馬,因謀反被殺。詳見《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205>“立太子”,太子即漢元帝劉奭!<206>“御史大夫魏相為丞相,封高平侯”,魏相,濟陰定陶(今山東定陶)人。由郡卒吏(小吏)出身,曾任茂陵令、河南太守、大司農(nóng)等。宣帝期間輔政,被稱作賢臣。詳見《漢書·魏相丙吉傳》。高平,漢縣名,屬臨淮郡,地在今江蘇泗洪縣南!<207>“邴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善法律,自魯獄史出身,曾任廷尉右監(jiān)、大將軍長史、光祿大夫等,宣帝即位后為御史大夫,后又為丞相。史稱賢臣。詳見《漢書·魏相丙吉傳》!<208>“七月壬寅,禹要斬”,《漢書·百官公卿表》作“七月壬辰”!<209>“上郊甘泉太畤、汾陰后土”,甘泉,漢代地名,在今陜西旬邑以南,漢代在此建有甘泉宮。太畤,即泰一畤,祭祀天神泰一的神壇。汾陰,漢代地名,在今山西萬榮縣以西。后土,是祭祀地神后土的社壇。 <210>“擊羌”,羌,活動在西北今甘肅、青海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211>“祋祤”,漢代縣名,屬左馮翊,在今陜西耀縣!<212>“博陽侯”,博陽,漢縣名,屬汝南郡,在今河南周口市東南!<213>“御史大夫望之”,即蕭望之,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市東)人。儒生出身,曾任諫大夫、丞相司直等,后任前將軍,輔政,因有罪自殺。詳見《漢書·蕭望之傳》!<214>“延壽”,即許延壽。 <215>“御史大夫霸”,即黃霸,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從卒史出身,曾為丞、太守,后為丞相,封建成侯。建成,漢縣名,地在今河南永城縣南!<216>“御史大夫延年”,即杜延年,杜周的小兒子,為人寬厚,曾任太仆。詳見《漢書·杜周傳》!<217>“御史大夫定國”,即于定國,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縣)人。郯,音tán。于定國出身獄史,曾任御史中丞、光祿大夫,后為丞相,封西平侯。詳見《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西平,漢縣名,在今河南舞陽縣南。 <218>“陳萬年”,沛郡相(今江蘇淮北市西)人。以郡吏出身,曾任縣令、廣陵(漢郡,地在今江蘇揚州)太守、右扶風(fēng)等。詳見《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219>“樂陵侯史子長為大司馬、車騎將軍”,《漢書·百官公卿表》作“樂陵侯史高”!稘h書·王商史丹傅喜傳》亦載:史丹子史高,因為揭發(fā)霍禹造反被封為樂陵侯。宣帝拜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史書不載史高字。此史子長疑誤。本書《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褚少孫所補部分亦作樂陵侯史子長。 <220>“執(zhí)金吾馮奉世”,執(zhí)金吾是漢代官名,本稱作中尉,漢武帝時改名執(zhí)金吾,掌管京城的巡查治安防衛(wèi),秩俸中二千石。馮奉世,上黨潞(今山西潞城縣東北)人。曾為郎,出使西域,后為光祿大夫、水衡都尉,多次立有戰(zhàn)功。詳見《漢書·馮奉世傳》!<221>“(五年)二月丁巳,平恩侯許嘉為左將軍”,《漢書·百官公卿表》初元三年載許嘉為右將軍,五年遷。永光三年又載左將軍衛(wèi)尉許嘉為大司馬車騎將軍。此處記初元五年二月丁巳許嘉為左將軍可能不誤。許嘉為平恩侯許廣漢的侄子,襲封。平恩,漢縣名,在今河北丘縣以南!<222>“中少府貢禹”,《漢書·王貢兩龔鮑傳》作“長信少府”。貢禹,瑯邪(今山東諸城)人。被征為博士,元帝時征為諫大夫、光祿大夫等職,多所匡諫。詳見《漢書》本傳。初元五年十二月貢禹卒,依例應(yīng)倒書,此處遺漏不書。“薛廣德”,沛郡相(今江蘇淮北市西)人,以教授《魯詩》出身,能直言爭諫。詳見《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223>“平昌侯王接”,漢宣帝舅王無故子,五鳳元年嗣封。 <224>“韋玄成”,丞相韋賢的小兒子。曾任諫大夫、河南太守、太常等。詳見《漢書·韋賢傳》!<225>“右扶風(fēng)鄭弘”,泰山剛(今山東寧陽縣北)人,精通法律,曾任南陽太守、淮陽相等官職!<226>“光祿大夫樂昌侯王商”,涿郡蠡吾(今河北蠡縣)人,漢宣帝舅王武的兒子。后任丞相,被王鳳等人誹謗而免相病死。詳見《漢書·王商史丹傅喜傳》!<227>“光祿勛匡衡”,東海承(今山東棗莊市南)人。家貧而好學(xué),曾為平原文學(xué)、博士、給事中等。后因被告發(fā)侵占了侯國界外的田地而免官。詳見《漢書·匡張孔馬傳》。 <228>“衛(wèi)尉繁延壽”,《漢書·百官公卿表》作李延壽,又記載“一姓繁”。繁,音pó。 <229>“衛(wèi)尉楊平侯王鳳”,應(yīng)作陽平侯。陽平,漢縣名,在今山東莘縣。王鳳,漢元帝王皇后的長兄,繼承了其父王禁的侯位,為大司馬專權(quán)十一年,陽朔三年病死。此《表》陽朔三年闕載王鳳卒一事。 <230>“右將軍樂昌侯王商為光祿大夫、右將軍”,《漢書·百官公卿表》作“右將軍王商為左將軍”。本傳亦同。此《表》誤!<231>“王商為右丞相”,《漢書·百官公卿表》作“丞相”!坝摇弊盅芪摹1緜饕嘧鳌柏┫唷!<232>“長樂衛(wèi)尉史丹”,長樂衛(wèi)尉,漢官名,掌管長樂宮的禁衛(wèi)士兵。史丹,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祖姑母史良娣,為漢宣帝的祖母。因外戚恩封官職,曾任中庶子、駙馬都尉、侍中等。詳見《漢書·王商史丹傅喜傳》!<233>“太仆平安侯王章”,按之《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及《外戚恩澤侯表》,均未見有平安侯王章,疑此處平安侯為衍誤!<234>“張禹”,河內(nèi)軹(今河南濟源縣南)人。幼學(xué)經(jīng)書,以郡文學(xué)出身,后為博士,教授太子(漢成帝)《論語》。后任諸吏散騎光祿大夫等職。詳見《漢書·匡張孔馬傳》!<235>“太仆王音”,漢元帝王皇后的堂弟。侍奉王鳳如子,得到王鳳的寵信,被王鳳推薦代替自己任大司馬。詳見《漢書·元后傳》!<236>“十月乙卯,光祿勛于永為御史大夫”,《漢書·百官公卿表》作“十一月丁卯”。于永,于定國的兒子。曾任侍中中郎將、長水校尉,娶館陶公主。詳見《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237>“薛宣”,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縣)人。少年時為佐吏,后被察舉孝廉、茂材,任長安令、御史中丞等。后升任御史大夫、丞相,因廣漢郡起盜賊,邛成太后喪事倉促等過失被罷免。詳見《漢書·薛宣朱博傳》。
上一篇:史記·禮書原文、注釋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