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匈奴絕和親,攻當(dāng)路塞;閩越擅伐,東甌請降。二夷交侵,當(dāng)盛漢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何者?自詩書稱三代“戎狄是應(yīng),荊荼是征”②,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qū)區(qū)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況乃以中國一統(tǒng),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內(nèi)輯億萬之眾,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師北討彊胡,南誅勁越,將卒以次封矣。
〔注釋〕
、偎麟[曰:七十二國,太史公舊;余四十五國,褚先生補也。
、凇睹妭鳌吩唬骸扳撸(dāng)也!编嵭唬骸罢,艾!薄端麟[》曰:荼,音舒。征,音澄。
后進好事儒者褚先生曰:太史公記事盡于孝武之事,故復(fù)修記孝昭以來功臣侯者,編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覽觀成敗長短絕世之適,得以自戒焉。當(dāng)世之君子,行權(quán)合變,度時施宜,希世用事,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當(dāng)世,豈不盛哉!
觀其持滿守成之道,皆不謙讓,驕蹇爭權(quán),喜揚聲譽,知進不知退,終以殺身滅國。以三得之①,及身失之,不能傳功于后世,令恩德流子孫,豈不悲哉!
夫龍雒侯曾為前將軍,世俗順善,厚重謹(jǐn)信,不與政事,退讓愛人。其先起于晉六卿之世。有土君國以來,為王侯,子孫相承不絕,歷年經(jīng)世,以至于今,凡百余歲,豈可與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語之哉?悲夫,后世其誡之!
〔注釋〕
①《集解》:以三得之者,即上所謂“行權(quán)合變,度時施宜,希世用事”也。
詳細(xì)注釋及譯文:〔盛冬鈴 注譯〕
【譯文】
太史公說:匈奴斷絕和親,攻擊我正當(dāng)要道的邊塞,閩越憑借武力,擅自攻伐東甌,致使東甌請求內(nèi)遷,受我保護。這兩支外夷一起侵?jǐn)_邊境,正在我大漢最昌盛的時候,由此可以推知功臣受封之多,當(dāng)與高祖開國時相等。為什么會這樣呢?自從《詩經(jīng)》、《書經(jīng)》記稱夏、商、周三代“抵御抗擊北方的戎狄,討伐懲罰南方的荊舒”以來,齊桓公曾越過燕國攻打山戎,趙武靈王以小小的趙國使匈奴的單于降服,秦穆公依靠百里奚稱霸西戎,吳、楚兩國的國君以諸侯的身份而能役使百越。何況以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的中國,圣明的天子在位,兼有文武之才,志在平定四方,使國內(nèi)億萬民眾都和睦相處,安居樂業(yè),怎么會面對外夷的侵?jǐn)_安然無事,不去經(jīng)營邊疆進行討伐呢?從此以后,我大漢就出兵北方,征討兇悍的匈奴,又出兵南方,消滅強勁的南越,建立軍功的將士們也都依次受封了。
后進好事的儒者褚先生說:太史公記事到孝武帝之世為止,所以我又撰記孝昭帝以后功臣封侯的情況,編于左方,目的在于使后世的好事者能從中看到功臣們功業(yè)成敗,享國長短,侯位有的傳世有的絕封的必然之理,吸取教訓(xùn),引以為戒。當(dāng)世的君子或者能不守常規(guī)而隨機應(yīng)變,或者能審察時世的變化而采取適宜的措施,或者能迎合世俗得到重用,從而建立功業(yè),受封侯爵,擁有封地,難道不是十分興旺,令人羨慕嗎?然而看他們用來保全功業(yè)的舉動,又都不謙虛謹(jǐn)慎,全是驕傲自滿,爭權(quán)奪利,喜歡招搖揚名,只知前進,不知應(yīng)該留有退路,終于都犯罪被殺,封國隨之滅絕。依靠上述三種途徑得到的侯位,在自己這一輩子就失掉了,不能把功業(yè)傳給后代,使子孫們也能享受恩德,這難道不是十分可悲的嗎?那龍雒侯曾經(jīng)擔(dān)任前將軍這一官職,他能夠順應(yīng)世俗,行善積德,為人忠厚誠信,不干預(yù)政事,遇事退讓,處處愛護他人。他的祖先本是春秋時晉國的六卿之一。自從擁有國土成為諸侯以來,為王為侯,子孫代代相傳,從未斷絕,經(jīng)歷了許多年歲和世代,直至如今,算起來已有一百多年了,這又哪里能與自身在世之時就失去爵位的功臣們同日而語呢?真是可悲啊,后世的人們要引以為戒啊!
詳細(xì)注釋:
【原文】
太史公曰:匈奴絕和親, <2>攻當(dāng)路塞; <3>閩越擅伐,東甌請降。 <4>二夷交侵,當(dāng)盛漢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 <5>何者?自《詩》《書》稱三代“戎狄是膺,荊荼是征”, <6>齊桓越燕伐山戎, <7>武靈王以區(qū)區(qū)趙服單于, <8>秦繆用百里霸西戎, <9>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10>況乃以中國一統(tǒng),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 <11>內(nèi)輯億萬之眾, <12>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 <13>自是后,遂出師北討強胡, <14>南誅勁越 <15>,將卒以次封矣。
【注釋】
<1>“建元”,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共六年,自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三五年。此言“建元以來”,意即指武帝即位次年改元以后直至司馬遷撰此表之時。 <2>“匈奴”,古代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之一,散居大漠南北,以游牧為生,精于騎射,漢初勢力強盛,對中原地區(qū)構(gòu)成巨大威脅!昂陀H”,多指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者出于政治目的的嫁女給邊地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通過建立姻親關(guān)系,以求和好。漢七年(公元前二○○年),韓王信反,勾結(jié)匈奴謀內(nèi)侵,漢高祖劉邦親自率軍出擊匈奴,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中伏,被圍七晝夜。脫險后,不得已采納劉敬的建議,對匈奴和親,把宗室女冒稱長公主嫁給匈奴冒頓單于(冒頓音mò dú),后呂后、文帝、景帝繼續(xù)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但匈奴仍不時寇掠邊郡。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一三三年),漢使馬邑人聶翁壹誘匈奴入侵馬邑,而伏兵三十萬于旁,欲全殲其精銳。謀泄,匈奴退兵,從此絕和親,滋擾益甚。詳見本書《匈奴列傳》!<3> “當(dāng)路塞”,正當(dāng)要道的邊塞!<4>“閩越擅伐,東甌請降”,秦漢時居于今浙江、福建一帶的越人稱為東越,相傳是春秋末越國遺民的后裔。漢初分為二部,一為閩越,一為東甌。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閩越王率軍圍東甌,武帝命中大夫莊助持節(jié)發(fā)會稽郡兵浮海往救,未至,閩越兵退回。東甌自請舉國內(nèi)徙,武帝把其眾安置在江、淮之間。詳見本書《東越列傳》。 <5>“祖考”,祖先,先世。此指高祖開國之時!<6>“《詩》”,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風(fēng)》、《小雅》、《大雅》、《頌》四部分,共輯錄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既有民間歌謠,也有朝會宴饗祭祀時用的配樂歌詩,內(nèi)容相當(dāng)豐富。據(jù)說曾經(jīng)孔子刪訂,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又稱《詩經(jīng)》!啊稌贰,即《尚書》,我國最早的一部典章文獻匯編,其中保存了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歷史文件和原始資料。據(jù)說曾經(jīng)孔子刪訂,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又稱《書經(jīng)》。原有百篇,秦始皇焚書以后大多佚亡!叭,指夏、商、周三個朝代!叭值沂氢,荊荼是征”,這是《詩·魯頌·閟宮》中的兩句!叭值摇,古代對西部及北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膺”,抵御!扒G”,國名,因建國于荊山(今湖北南漳西)一帶,故名,即春秋楚國的古稱!拜薄保魋hū,通“舒”,春秋國名,分舒鳩、舒庸、舒蓼等部,故地在今安徽舒城、廬江一帶!扒G舒”在中原地區(qū)以南,當(dāng)時被看作蠻夷之邦!罢鳌,通“懲”,懲罰!扒G荼是征”句今傳本《毛詩》作“荊舒是懲”,司馬遷所引或系《魯詩》!<7>“齊桓”,指齊桓公,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僖公子,襄公弟,名小白,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他任管仲為相,發(fā)展工商業(yè),實行富國強兵政策,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lián)合中原各諸侯國,遏制楚國勢力向北擴張,又擊敗山戎,多次主持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管仲死后,他信用佞人,怠于政事,至公元前六四四年去世。“燕”,諸侯國名,西周初武王封召公奭于燕,春秋時燕國領(lǐng)有今河北北部及遼寧西端地!吧饺帧保幢比,古代北方民族名,春秋時居于今河北東部地。齊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六六三年)山戎伐燕,燕向齊告急求援,齊桓公率軍救燕,敗山戎,進軍追擊,至孤竹(今河北盧龍南)而還!<8> “武靈王”,指趙武靈王,戰(zhàn)國時趙國的國君,肅侯子,名雍,公元前三二五年即位。他不顧保守勢力的反對,提倡胡服,以便騎射,訓(xùn)練騎兵作戰(zhàn),使趙國國勢迅速強盛起來。公元前二九九年傳位其子,自稱“主父”,后于公元前二九五年在內(nèi)亂中被圍餓死。“區(qū)區(qū)”,小,少!摆w”,國名,戰(zhàn)國七雄之一。春秋末,韓、趙、魏三卿瓜分晉國,至公元前四○三年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rèn),列為諸侯。趙國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后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領(lǐng)有今山西中部、河北西南部及陜西東北角地!皢斡凇,匈奴最高官長的稱號。“單”,音chán!<9>“秦繆”,指秦穆公,春秋時秦國的國君,德公子,成公弟,名任好,公元前六五九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翱姟保ā澳隆薄!鞍倮铩,指百里傒,本是虞國大夫,虞亡被晉所擄。后晉獻公嫁女于秦,以百里傒為陪嫁的奴隸。百里傒逃亡至宛(今河南南陽市,當(dāng)時屬楚國),被楚人所執(zhí)。秦穆公聽說他是個賢人,以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贖歸,授以國政,號“五羖大夫”!鞍晕魅帧,成為西戎各部族的霸主。據(jù)本書《秦本紀(jì)》記載,秦穆公任用百里傒、蹇叔以及從戎地來降的由余等人,國勢強盛,“三十七年(公元前六二三年),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10>“吳”,諸侯國名,周太王子太伯所建,春秋末領(lǐng)有今江蘇、上海市大部及浙江北部、安徽東南地區(qū),曾敗楚滅越,并北向攻齊,與晉爭霸,稱強一時。“楚”,諸侯國名,西周初立國于荊山,后把疆土擴大到長江中游,春秋時不斷兼并周圍小國,與中原大國齊、晉爭霸,是著名的強國。春秋末領(lǐng)有今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部分地,戰(zhàn)國時在七雄中地最廣,人最多!鞍僭健,亦作“百粵”,古代越人散居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今江蘇、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部落眾多,統(tǒng)稱“百越”!<11>“四!保糯詾橹袊厮闹苡泻-h(huán)繞,因以四海指邊疆,以四海之內(nèi)代指全國各地。 <12> “輯”,和協(xié),這里是使動用法,謂使之和協(xié)!<13>“晏然”,安逸平靜的樣子!<14>“胡”,古代對北方邊地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此處專指匈奴。從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開始,漢軍屢屢出塞討伐匈奴,多獲大勝,后匈奴被迫遠(yuǎn)遁,漢南無王庭!<15>“越”,此處兼指南越、閩越。秦末南海龍川(今廣東龍川西)令趙佗兼并桂林、南海、象三郡地(約相當(dāng)于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為南越武王。漢初南越雖對漢稱臣,實為一割據(jù)政權(quán)。趙佗死后,三傳至其五世孫趙興為王,漢武帝想直接統(tǒng)治南越地區(qū),于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三年)派遣使者安國少季、終軍等去招撫趙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趙興及王太后都同意歸附內(nèi)屬,但丞相呂嘉堅決反對,起兵殺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漢使。武帝于元鼎五年秋發(fā)兵十萬攻南越,于次年冬俘獲呂嘉,平走南越全境。又,武帝曾封閩越貴族余善為東越王,南越呂嘉反漢,余善曾與通謀,元鼎六年秋,又起兵殺漢三校尉,于是漢兵往討,至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東越貴族殺余善請降,事平。
〔以下注釋,參見表文內(nèi)容順序〕
【注釋】
<1>“元光”,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三四年至前一二九年。 <2>“元朔”,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二八年至前一二三年!<3>“元狩”,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二二年至前一一七年!<4>“元鼎”,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一六年至前一一一年!<5>“元封”,漢武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一一○年至前一○五年!<6>“太初”,漢武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耙选蓖ā耙浴!<7>“翕”,音xī,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河南內(nèi)黃西。翕侯趙信事跡附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8>“車騎將軍”,漢代將軍名號,此指衛(wèi)青!<9>“前將軍”,漢代將軍名號。 <10>“持裝”,《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特轅”,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南陽郡,當(dāng)在今河南魯山、葉縣以南,湖北襄樊市、隨州市以北,應(yīng)山、桐柏以西,十堰市以東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1>“都尉”,官名,負(fù)責(zé)一郡的軍事,此當(dāng)指匈奴的一級將官。 <12>“樂”,音yuè!<13>“親陽”,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河南社旗東汝河北岸!<14>“月氏”,音 ròu zhī!<15>“坐”,觸犯某一條刑律,為某種因由而獲罪!巴觥保油,指謀反投奔匈奴!<16>“若陽”,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河南桐柏西北!<17>“長平”,縣名,故地在今河南西華東北!<18>“朔方”,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衛(wèi)青以車騎將軍的身份第二次(上一次在元光五年)率軍出擊匈奴,大獲全勝,略取今內(nèi)蒙古河套以南地區(qū),漢即以其地置朔方郡,治朔方,故址在今杭錦旗北!昂幽稀,秦漢時對今內(nèi)蒙古河套以南地區(qū)的習(xí)慣稱呼。 <19>“大將軍”,漢代將軍名號、是當(dāng)時的最高軍職。 <20>“右賢王”,匈奴王號!<21>“烈”,謚號!靶l(wèi)青”,字仲卿,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武帝皇后衛(wèi)子夫的同母弟,在與匈奴的戰(zhàn)爭中作為漢軍的重要將領(lǐng)和主帥,屢建戰(zhàn)功,封長平侯,死于元封五年(公元前一○六年),謚烈侯。其事跡詳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22>“伉”,衛(wèi)青長子,初封宜春侯,后因罪削爵,衛(wèi)青死后,于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襲爵為長平侯,五年后又觸犯法禁,丟失爵位,淪為刑徒!<23>“平陵”,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湖北均縣西北。平陵侯蘇建事跡附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24>“游擊將軍”,漢代將軍名號!<25>“右將軍”,漢代將軍名號!<26>“當(dāng)”,判罪!<27>“贖”,指以金贖罪。按,蘇建贖為庶人,后一度又任代郡太守。 <28>“岸頭”,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山西河津西,岸頭侯張次公事跡附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29>“淮南王”,即劉安。安為高祖子淮南王劉長之子,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嗣位。景帝時廣納賓客,多蓄攻戰(zhàn)兵械,積極謀反,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事敗自殺!<30>“平建”,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河北鹽山南!<31>“獻”,謚號。“公孫弘”,字季,淄川薛(今山東滕縣南)人,生于高祖七年(公元前二○○年),少時曾為獄吏,后學(xué)《春秋》雜說,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以文學(xué)征,對策第一,拜博士。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病故,謚獻侯。其事跡詳見本書《平津侯主父列傳》!<32>“慶”,本書《平津侯主父列傳》和《漢書·外戚恩澤侯表》均作“度”!<33>“山陽”,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山東獨山湖以西,鄆城以南,成武、曹縣以東,單縣以北地區(qū)和湖東鄒縣、兗州的一部,治昌邑,故址在今金鄉(xiāng)西北!疤亍,官名,是一郡的行政長官,本名郡守,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起改稱太守!<34>“涉安”,鄉(xiāng)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 <35>“昌武”,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南舞陽境!<36> “驃騎將軍”,漢代將軍名號!膀姟保魀iào。此指霍去病;羧ゲ∮谠鞫辏ü耙欢荒辏┦苊悟婒T將軍,屢次率軍出塞攻打匈奴,每戰(zhàn)必勝。在元狩四年橫越沙漠追擊匈奴的戰(zhàn)役中,昌武侯趙安稽跟隨霍去病作戰(zhàn)有功,益封三百戶。事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37>“堅”,謚號!<38>“太初元年,侯充國薨”,《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趙安稽在侯位二十一年,子充國于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嗣位,四年后去世,與此處不同!稗啊保鬶ōng,諸侯死稱薨!<39>“亡”,音wú,通“無”。 <40>“襄城”,縣名,故治即今河南襄城城關(guān)鎮(zhèn)。一說在今山西襄垣境。 <41>“相國”,即丞相!<42>“無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桀龍”!<43>“浞野侯”,即趙破奴,見下注!<44>“病已”,無龍子,在侯位十一年,后因罪下獄瘐死!<45>“南奅”,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作“南窌”,鄉(xiāng)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奅,音pào!<46>“騎將軍”,漢代將軍名號!暗谩,俘獲!<47>“丞相”,輔助國君處理一切政務(wù)的最高級官員,秦漢時為三公之一!案鹄[”,鄉(xiāng)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 <48>“公孫賀”,義渠(今甘肅慶陽東南)人,其先胡種,曾先后七次任將軍出擊匈奴,雖無大功,而兩次封侯,又任丞相。其事跡附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49>“酎金”,漢代制度規(guī)定,皇帝祭祀宗廟,諸侯要獻金助祭,稱為酎金。如果所獻之金成色不足,數(shù)量不夠,或不按時送到長安,就要削除爵位,取消封國!棒,音zhòu。 <50>“征和”,漢武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九二年至前八九年)!<51>“賀子敬聲有罪”,據(jù)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和《漢書·公孫賀傳》記載,公孫敬聲時官太仆,因與武帝女陽石公主私通,并且行巫蠱詛咒之事,被人告發(fā),公孫賀亦被株連,父子俱死獄中,遭滅族之禍!<52>“合騎”,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河北鹽山北。 <53>“護軍校尉”,漢代校尉名號。校尉是位次于將軍的武職!<54> “王庭”,匈奴單于或擁有王號的大貴族帳幕所在之地。 <55>“公孫敖”,義渠(今甘肅慶陽)人,先后任騎將軍、護軍都尉,隨衛(wèi)青出擊匈奴,以功封合騎侯,因罪失爵。后于天漢三年(公元前九八年)以因桿將軍再出擊匈奴,失亡士卒過多,當(dāng)斬,詐死匿居民間五六年,終于被發(fā)覺,又因其妻為巫蠱,全家都被處死。其事跡附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56>“將”,音jiàng,統(tǒng)率。
<57>“期”,約期,此指約定時間在某地會師。 <58>“庶人”,沒有官職爵位的平民百姓!<59>“樂安”,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博興東北!<60>“輕車將軍”,漢代將軍名號!<61>“李蔡”,成紀(jì)(今甘肅秦安北)人,李廣從弟,文帝時為郎,景帝時官二千石,武帝初官代相,后以輕車將軍隨衛(wèi)青擊匈奴,以功封樂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代公孫弘為丞相,元狩五年因罪自殺。其事跡附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和《李將軍列傳》。 <62>“孝景園”,漢景帝陵園。漢代標(biāo)榜以孝治天下,皇帝死后謚號都帶一“孝”字。景帝陵名陽陵,在今陜西高陵西南!吧竦馈保沟!皦肌,音ruán,空地。據(jù)《漢書·李廣傳》,當(dāng)時武帝下詔把陽陵附近的二十畝地賜給李蔡作墓地,李蔡卻非法占地三頃,賣得四十多萬錢,又盜取神道外空地一畝作為葬地,事發(fā)下獄,自殺!<63>“龍雒”,一作“龍雒”,縣名,故治在今山東齊河西北!蚌谩,音é。 <64>“橫海將軍”,漢代將軍名號。 <65>“案道”,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齊郡,當(dāng)在今山東淄博市、益都、廣饒、臨朐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鞍浮保緯缎l(wèi)將軍驃騎列傳》和《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按”!<66>“韓說”,韓王信的曾孫,弓高侯韓頹當(dāng)庶孫,先以擊匈奴功封龍頟侯,因罪削爵,后又以擊東越功封案道侯。征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為光祿勛,同江充一起去太子劉據(jù)宮中掘蠱,被太子所殺,謚愍侯!罢f”,音yuè!<67>“長”,《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及《韓王信傳》作“興”。其人于征和四年(公元前八九年)因巫蠱祝詛被腰斬。 <68>“曾”,《漢書·韓王信傳》作“增”!<69>“隨成”,《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隨城”,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山東高青境!<70>“農(nóng)吾”,《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辰吾”,顏師古注為水名,當(dāng)在匈奴地,時匈奴駐軍于此!<71>“石累”,《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石臖”,當(dāng)是匈奴軍據(jù)守的一個要塞。 <72>“定襄”,郡名,轄境約相當(dāng)今內(nèi)蒙古長城以北的卓資、和林格爾、清水河一帶地區(qū),治成樂,故址在今和林格爾西北的土城子!<73>“謾”,音mán,欺騙!<74>“從平”,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河南南樂境!<75>“數(shù)”,音shuò,屢次!把阈小,前行,前列。 <76>“上郡”,郡名,轄境約相當(dāng)今陜西北部和內(nèi)蒙古烏審旗等地,治膚施,故址在今陜西榆林東南!<77>“涉軹”,《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軹”,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山東桓臺境!<78>“閼氏”,音yān zhī,匈奴單于嫡妻的稱號。 <79>“宜春”,縣名,故治在今河南確山東!<80>“矯制”,假稱奉皇帝的命令行事!安缓Α,無害,此謂沒有造成比較嚴(yán)重的后果,否則其罪當(dāng)不僅僅削爵而已!<81>“陰安”,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清豐北!<82>“發(fā)干”,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冠縣東。 <83>“博望”,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84>“絕域”,極遠(yuǎn)的地域!按笙摹,西域國名,故地在今阿富汗北部一帶!<85>“張騫”,漢中成固(今陜西城固)人,建元二年(公元前一三九年)應(yīng)募出使西域,聯(lián)結(jié)大月氏合擊匈奴,途中被匈奴截獲,留居十余年,乘間得脫,持漢節(jié)至大月氏、大夏,歸漢后以使絕域功拜大中大夫,元朔六年(公元前一二三年)以擊匈奴功封博望侯,后二年以罪失爵。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又以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月氏、大夏、康居、大宛等國,進一步加強了漢與西域各國的聯(lián)系,溝通了文化交流。后官大行,于元鼎三年去世。其事跡詳見本書《大宛列傳》和《漢書·張騫傳》!膀q”,音qiān。 <86>“冠軍”,縣名,故治在今河南鄧縣西北。武帝因霍去病戰(zhàn)功為諸軍之冠,封他為冠軍侯,并特置冠軍縣作為他的封邑!<87>“嫖姚校尉”,漢校尉名號,校尉為位次于將軍的一種武官。嫖姚意為強勁敏捷。“嫖”,音piào!<88>“祁連”,山名。在今甘肅西部與青海交界處。祁連山一帶當(dāng)時是匈奴的重要牧區(qū),霍去病于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攻占祁連山,給匈奴以沉重打擊!<89>“渾邪王”,匈奴王號。匈奴渾邪王與伊稚斜單于不和,率眾降漢,事亦在元狩二年。 <90>“景桓”,謚號!盎羧ゲ 保瑵h武帝皇后衛(wèi)子夫的外甥,年十八為嫖姚校尉,從衛(wèi)青擊匈奴,以功封冠軍侯,后為驃騎將軍,成為獨當(dāng)一面的大將,屢敗匈奴,功最高。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病故,年僅二十四歲。其事跡詳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91>“哀”,謚號!版印保羧ゲ∽!<92>“眾利”,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山東諸城境!稘h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作“終利”!<93>“上谷”,郡名,轄境約相當(dāng)于今河北張家口、小五臺山以東,赤城、北京延慶以西,及內(nèi)長城以北地。治沮陽,故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 <94>“首虜”,所獲敵人的首級!<95>“上計”,戰(zhàn)國、秦、漢時規(guī)定地方官每年年終要由本人或派屬吏帶著有關(guān)簿籍,把本地全年戶口、賦役、錢糧收支、盜賊刑獄等情況向朝廷報告,稱為上計!<96>“潦”,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河南舞陽境!<97>“趙王”,匈奴王號!<98>“悼”,謚號!盁滝ぁ,《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援訾”!<99>“宜冠”,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山東諸城境!<100>“歸義”,此指投誠歸順的敵國之臣!<101>“煇渠”,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南魯山境。
<102>“忠”,謚號。“仆多”,《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仆朋”!<103>“電”,《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雷電”。 <104>“從驃”,因其從驃騎將軍出戰(zhàn)而得封,故名!<105>“司馬”,軍中掌管軍政、兵員的武官!<106>“匈河將軍”,漢代將軍名號,因往攻匈河得名。匈河即匈奴河,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南麓!皹翘m”,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羅布泊西。 <107>“趙破奴”,九原(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人,為驃騎將軍司馬,以戰(zhàn)功封從驃侯,后因罪失爵,又以擊樓蘭功封浞野侯。太初二年(公元前一○三年)與匈奴左賢王戰(zhàn),兵敗被俘,天漢元年(公元前一○○年)脫身歸漢,后因巫蠱滅族。其事跡附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108>“浞野”,地名,今不可確考!<109>“;鼘④姟,漢代將軍名號,因往攻;降妹?;皆诮衩晒湃嗣窆埠蛧喜。 <110>“下麾”,《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下摩”,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山西臨猗境!<111>“煬”,謚號。 <112>“漯陰”,縣名,故治在今山東禹城東。 <113>“定”,謚號!<114>“魏”,謚號。 <115>“煇渠”,按,仆朋亦封煇渠侯,此當(dāng)是一邑分封二人!<116>“悼”,謚號!稘h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慎”。“應(yīng)疕”,《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扁訾”。“疕”,音bǐ!<117>“河綦”,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濟南郡,當(dāng)在今山東濟南、濟陽、章丘、鄒平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18>“康”,謚號,“烏犁”,《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作“禽犁”。 <119>“常樂”,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濟南郡,當(dāng)在今山東濟南、濟陽、章丘、鄒平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20> “大當(dāng)戶”,匈奴官名!<121>“肥”,謚號!俺淼瘛,《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作“調(diào)雖”,一本又作“雕離”!<122>“符離”,縣名,故治在今安徽宿州市東北!<123>“右北平”,郡名,轄境約相當(dāng)今遼寧建平、建昌以西,內(nèi)蒙古赤峰、圍場一帶長城以南,河北承德、天津薊縣以東(河北遷西至山海關(guān)內(nèi)長城以南除外)地區(qū),治平剛,故址在今遼寧凌源西南。 <124>“將重”,攜帶輜重!<125>“路博德”,西河平州(今山西汾陽)人,曾任右北平太守,從霍去病擊匈奴有功,封符離侯,又以衛(wèi)尉任伏波將軍伐破南越益封。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因其子犯罪而失爵。后又任強弩都尉,病卒。其事跡附見本書《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126>“壯”,鄉(xiāng)邑名,約在今山東寧津、樂陵一帶!稘h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杜”!<127>“因淳王”,匈奴王號!<128>“樓剸王”,匈奴王號。“剸”,音zhuān!<129>“手自劍合”,謂親手用劍刺殺右賢王而合戰(zhàn)。 <130>“質(zhì)”,謚號!耙良窜帯保稘h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作“伊即靬”!办y”,音jiān!<131>“湘成”,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南登封境或商水境,確切地點已不可考。 <132>“符離王”,匈奴王號!<133>“義陽”,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南桐柏境!<134>“北地”,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寧夏賀蘭山、青銅峽、山水河以東及甘肅環(huán)江、馬蓮河流域,治馬嶺,故址在今甘肅慶陽西南!<135>“衛(wèi)山”,其人后于太初四年(公元前一○一年)因誣告眾利侯當(dāng)時下獄病死!<136>“散”,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南登封境或商水境,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37>“荼”,音yú,不讀tú!<138>“臧馬”,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山東臨朐境!<139>“康”,謚號!把幽辍保稘h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雕延年”。 <140>“子南”,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南長葛境,一說在今河南臨汝東北。因周王室后裔得封,以奉周祀,所以稱周子南君。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四四年)起改封為周承休侯!<141>“紹”,承繼!<142>“樂通”,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江蘇泗洪境。 <143>“方術(shù)”,醫(yī)、卜、星、相之術(shù)。此指所謂能通鬼神、致長生的法術(shù)!<144>“欒大”,本膠東王劉寄家臣,武帝好神仙之術(shù),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三年)欒大由欒成侯丁義介紹得見武帝,自稱“黃金可成,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武帝信以為真,封他為五利將軍,又封為樂通侯,并把長女衛(wèi)長公主嫁給他。第二年武帝發(fā)覺受騙,把他腰斬處死。 <145>“瞭”,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南舞陽境。《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膫”。 <146>“術(shù)陽”,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江蘇睢寧境!<147>“以南越王兄越高昌侯”,高昌疑當(dāng)作“高昌侯”,《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即作“以越南王兄越高昌侯侯”!霸健,南越明王趙嬰齊長子,南越王興之兄。 <148>“建德”,南越王趙興兄越之子,南越相呂嘉殺南越王興,立建德為王抗?jié)h。后建德兵敗被俘投降,漢封之為術(shù)陽侯!<149>“龍亢”,鄉(xiāng)邑名,故地即今安徽懷遠(yuǎn)西北龍亢集!稘h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龍”,龍亦邑名,故址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150>“摎樂”,邯鄲(今河北邯鄲市)人,其姐為南越明王趙嬰齊后,嬰齊死,摎氏所生子趙興嗣立,母子難以控制國內(nèi)局勢,求歸漢內(nèi)屬。武帝派遣韓千秋及摎樂率二千人入南越,被南越相呂嘉發(fā)兵擊殺。“摎”,音líu!<151>“有罪誅”,《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坐酎金免”!<152>“成安”,縣名,故治在今河南臨汝東南。 <153>“韓千秋”,郟(今河南郟縣)人,曾任濟北相。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自請入南越迎南越王及太后入朝并擒殺反封歸漢的南越相呂嘉。武帝命其與摎樂率二千人往,入南越境,數(shù)破小邑,后在番禺(今廣州)城外四十里處被南越兵圍攻擊殺。 <154>“侯延年有罪”,元封六年(公元前一○五年)韓延年以太常代理大行令職務(wù),因滯留外國文書一月不發(fā)而獲罪!<155>“昆”,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北平鄉(xiāng)境!<156> “屬國”,漢代在一些邊郡設(shè)置屬國以管理歸順的少數(shù)民族,各依其本俗而屬于漢,由屬國都尉統(tǒng)轄!按笄仪保鞅边叺厣贁(shù)民族首領(lǐng)名號!稘h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大首渠”。 <157>“騏”,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山西鄉(xiāng)寧東南!<158>“騎”,音jī,騎兵!<159>“梁期”,縣名,故治在今河北邯鄲市南!<160>“復(fù)累絺縵”,匈奴大將。
<161>“牧丘”,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山東平原境!<162>“先人”,此謂父親!叭f石”,指石奮。奮本趙人,后徙居于溫(今河南溫縣),曾為小吏侍奉漢高祖,其姊又為高祖美人。文帝時官大中大夫、太子太傅,以恭謹(jǐn)著稱。景帝時奮與四子官皆至二千石,號稱“萬石君”,后以老退居,于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去世。其事跡詳見本書《萬石張叔列傳》!<163>“恪”,謚號。本書《萬石張叔列傳》及《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恬”!笆瘧c”,石奮幼子,曾任內(nèi)史、太仆、齊相、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繼趙周為丞相,太初二年(公元前一○三年)去世!<164>“將梁”,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北清苑境!<165>“樓船將軍”,漢代將軍名號。樓船指有疊層的大型戰(zhàn)船,攻伐南越需動用水軍,故設(shè)樓船將軍以統(tǒng)率之!<166>“椎鋒”,擊破敵軍的精銳部隊。 <167>“楊仆”,宜陽(今河南宜陽)人,曾任御史、主爵都尉,治事嚴(yán)酷。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拜樓船將軍,與伏波將軍路博德同擊南越,以功封將梁侯。元封四年(公元前一○七年)擊朝鮮,因擅自先戰(zhàn),失亡過多,獲罪失爵。其事跡詳見本書《酷吏列傳》!<168>“安道”,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南陽郡,當(dāng)在今河南南陽盆地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 <169>“揭陽”,縣名,故治即今廣東揭陽榕城鎮(zhèn)!<170>“隨挑”,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南陽郡,當(dāng)在今河南南陽盆地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71>“蒼梧王”,南越秦王趙光封于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一帶),又稱蒼梧王!<172>“桂林”,即今廣西桂林市!氨O(jiān)”,官名,掌監(jiān)察之事!胺保显絿,即今廣東廣州市!胺保魀ān!<173>“甌駱”,部族名,越人的一支!<174>“海常”,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瑯邪郡,當(dāng)在今山東東南部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75>“莊”,謚號。 <176>“北石”,《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外石”,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濟南郡,當(dāng)在今山東章丘及其附近地區(qū),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77>“衍侯”,東越貴族名號!棒硗酢保瑫r東越東越王、繇王二王并處,東越王余善反漢,漢兵至,繇王居股聯(lián)結(jié)部分東越貴族殺余善降!<178>“首”,吳陽子,其人后因祝詛罪被腰斬。 <179>“下酈”,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河南南陽市西北。 <180>“西于王”,東越王號!<181>“繚嫈”,鄉(xiāng)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皨敗,音yíng!<182>“劉!保咦嬖鴮O城陽共王劉喜之子,曾以王子封海常侯,因罪失爵,從征東越,雖無軍功,因是宗室,亦得封侯!<183>“蘌兒”,鄉(xiāng)邑名,亦作“語兒”,故地在今浙江嘉興市東南,“蘌”,音yǔ!<184>“徇北將軍”,東越王余善所立將軍名號。 <185>“莊”,謚號!稗@終古”,錢唐(今浙江杭州市)人,本樓船將軍楊仆部下軍卒。 <186>“開陵”,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臨淮郡,當(dāng)在今江蘇北部古淮水下游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87>“建成侯”,東越貴族名號!<188>“臨蔡”,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河內(nèi)郡,當(dāng)在今河南黃河以北沁水下游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89>“郎”,漢時郎、郎中、議郎、侍郎等官,統(tǒng)稱郎官,為皇帝的侍從人員。出則扈從,入則禁衛(wèi)。南越王身邊亦有這類官員!<190>“呂嘉”,其人先后相南越文王、明王和王興,宗族強盛,頗得民心,因反對王興和太后謀內(nèi)屬歸漢,起兵反,攻殺王興,太后及漢使者終軍等。后漢兵大至,兵敗被俘!<191>“孫都”,本書《南越列傳》作“都稽”!<192>“東成”,《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東城”,縣名,故址在今安徽定遠(yuǎn)東南!<193> “居服”,本書《東越列傳》及《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皆作“居股”!<194>“無錫”,縣名,故治即今江蘇無錫市!<195>“涉都”,鄉(xiāng)名,故地在今湖北均縣西南!<196>“南海”,南越郡名,后漢即以其地置南?,轄境約當(dāng)今廣東滃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綏江流域以東地區(qū),治番禺,即今廣州市。 <197>“嘉”,《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喜”!<198>“平州”,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山東泰安、新泰之間。 <199>“朝鮮”,當(dāng)時朝鮮半島北部在衛(wèi)氏王朝統(tǒng)治之下,朝鮮王右渠誘漢亡人,阻隔朝鮮半島南部各部族通漢的道路,元封二年(公元前一○九年)漢武帝派遣涉河出使,不得要領(lǐng),涉河貪功,殺死朝鮮伴送使,被朝鮮發(fā)兵攻殺。武帝即命樓船將軍楊仆、左將軍荀彘討伐右渠,至元封三年夏,朝鮮貴族殺右渠降漢,朝鮮平。漢于其地置真番、樂浪、臨屯、玄菟四郡!<200>“唊”,本書《朝鮮列傳》及《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皆作“王唊”!皢k”,音jiá!<201>“荻苴”,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勃?,當(dāng)在今河北滄州市及其以東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苴”,音qū。 <202>“韓陰”,《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及《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皆作“韓陶”!<203>“澅清”,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齊郡,當(dāng)在今山東廣饒北古澅水一帶,確切地點今不可考!皾薄,音huà。 <204>“尼谿相”,朝鮮官名!<205>“參”,其人后于天漢二年(公元前九九年)因匿藏朝鮮亡虜下獄病死!<206>“騠茲”,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瑯邪郡,當(dāng)在今山東東南部,確切地點已不可考!<207>“小月氏”,月支為古部族名,本游牧于敦煌、祁連間,漢文帝時被匈奴攻破,大部西遷,占據(jù)塞種故地,稱大月氏,小部未遷的入祁連山與羌人雜居,稱小月氏!笆稀,音zhī!叭糗谕酢,小月氏王號。《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右苴王”。“苴”,音jū!<208>“浩”,鄉(xiāng)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209>“中郎將”,官名,為九卿之一,負(fù)責(zé)統(tǒng)率郎官,扈從皇帝,禁衛(wèi)宮殿。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二年)起改稱光祿勛。“車師”,西域國名,分前國、后國,車師前國故地在今新疆吐魯番,車師后國故地在今新疆吉木薩爾!<210>“酒泉”,郡名,轄境約相當(dāng)于今甘肅疏勒河以東,高臺以西地區(qū),治所在祿福,即今酒泉。“害”,此指造成較嚴(yán)重的后果!<211>“瓡讘”,音 hú zhé,縣名,故治在今山西永和東南。 <212>“扜者”,《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桿者”!皰G”,音 wū!<213>“幾”,音jī,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河?xùn)|郡,當(dāng)在今山西西南部一帶,確切地點現(xiàn)已不可考!<214>“張(圖片字)”,本書《朝鮮列傳》作“長降”!(圖片字)”,音gè!<215>“涅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鄧縣西北。本書《朝鮮列傳》作“溫陽”,《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作“沮陽”!<216>“康”,謚號!白幼睢保(dāng)連讀,康侯即子最,最名前加“子”,表示他是路人之子!<217>“當(dāng)涂”,縣名,故治在今安徽懷遠(yuǎn)東南。按,此下為褚少孫所補,非司馬遷原文。 <218>“圉”,音yǔ,縣名,故治在今河南通許東南!笆匚尽,官名,漢時縣設(shè)尉,掌緝捕盜賊,維持一縣治安。守尉,當(dāng)指負(fù)城守之責(zé)的縣尉!盎搓枴,郡名,轄境約相當(dāng)于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治陳,即今淮陽。圉當(dāng)時正是淮陽郡屬縣!肮珜O勇”,據(jù)《資治通鑒》,其人曾任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縣令,征和三年(公元前九○年)與門客胡倩等謀反,胡倩冒稱光祿大夫,自言奉命督捕盜賊,至淮陽,被淮陽太守田廣明發(fā)覺捕斬。公孫勇冒充繡衣直指使者,至圉,被魏不害捕斬!稘h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則云魏不害系“捕反者淮陽胡倩侯”!<219>“蒲”,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瑯邪郡,當(dāng)在今山東東南部,確切地點已不可考!<220>“尉史”,縣尉屬吏,《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言蘇昌系“捕反者故越王子鄒起侯”!<221>“潦陽”,《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轑陽”,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清河郡,當(dāng)在今河北清河、故城、威縣,山東臨清、武城、夏津、高唐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 <222>“江德”,《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江喜”!<223>“嗇夫”,漢時鄉(xiāng)一級基層政權(quán)設(shè)有嗇夫,負(fù)責(zé)處理一般訴訟、收取賦稅!稘h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言江喜系“捕反者故城父令公孫勇侯”!<224>“富民”,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安徽宿縣境。一說富民意為思富養(yǎng)民,非地名!<225>“田千秋”,后姓車氏,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226>“長陵”,漢制于帝陵所在地置縣,漢高祖的陵墓稱長陵,治所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227>“高廟寢郎”,長陵漢高祖廟,稱高廟!皩嫛保弁趿昴股系恼。寢郎即守衛(wèi)寢殿的郎官!<228>“笞”,音chī,用鞭子、竹板等抽打!白优副,罪當(dāng)笞”,謂兒子玩弄父親的兵器,算不得大罪過,只要責(zé)打一頓就行了。這話是委婉地批評武帝對衛(wèi)太子事件處理失當(dāng),武帝晚年多病迷信,以為是有人用巫術(shù)埋蠱(音gǔ,把代表怨家仇人的木偶埋在地下,用符咒之術(shù)使之受災(zāi))詛咒的緣故,命親信江充查辦此事。江充與太子劉據(jù)不和,誣稱在太子宮中掘得巫蠱用的桐木人。太子驚懼憤怒,把江充殺了。丞相劉屈氂以為太子造反,領(lǐng)兵攻太子,太子逃到湖縣(今河南靈寶東)躲藏,后被地方官發(fā)覺,自殺。太子為武帝后衛(wèi)子夫所生,因其有罪遭禍而死,從母姓稱之為衛(wèi)太子。衛(wèi)太子并非有意謀反,所以田千秋用“子弄父兵”作比喻!<229>“蚩尤”,遠(yuǎn)古時期東方九黎族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相傳發(fā)明用金屬制作兵器,勢力強盛,后與黃帝戰(zhàn)于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兵敗被殺!芭稀,通“叛”!膀坑扰细浮,未詳!<230>“黃帝”,遠(yuǎn)古時期中原地區(qū)最大的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號有熊氏、軒轅氏、姓公孫,曾先后擊敗炎帝和蚩尤,被后世華夏族尊為共同的祖先!敖保唇裰L江。據(jù)本書《五帝本紀(jì)》,黃帝曾“南至于江”,傳說黃帝為少典之子,所謂因父子之怒而涉江一事,今不詳。 <231>“至意”,極其深厚的真情實意。按,武帝事后覺察到衛(wèi)太子的冤屈,心中痛悔,所以田千秋這番話能深深打動他!<232>“大鴻臚”,官名,九卿之一。掌管朝覲禮儀和接待賓客,原稱典客,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起改稱大鴻臚。田千秋上書并拜大鴻臚,事在征和三年(公元前九○年)!<233>“封三千戶”,《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八百戶”!<234>“虎牙將軍”,漢代將軍名號!<235>“質(zhì)”,必須按期到達的地點!稘h書·外戚恩澤侯表》記田順獲罪緣由是“詐增虜獲”!<236>“誅死,國除”,事在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七一年)。
【后人評注·原文】
后進好事儒者褚先生曰: <1>太史公記事盡于孝武之事,故復(fù)修記孝昭以來功臣侯者,編于左方,令后好事者得覽觀成敗長短絕世之適, <2>得以自戒焉。當(dāng)世之君子,行權(quán)合變, <3>度時施宜, <4>希世用事, <5>以建功有土封侯,立名當(dāng)世,豈不盛哉!觀其持滿守成之道, <6>皆不謙讓,驕蹇爭權(quán), <7>喜揚聲譽,知進不知退,終以殺身滅國。以三得之, <8>及身失之, <9>不能傳功于后世,令恩德流子孫,豈不悲哉!夫龍雒侯曾為前將軍, <10>世俗順善,厚重謹(jǐn)信,不與政事, <11>退讓愛人。其先起于晉六卿之世。 <12>有土君國以來,為王侯,子孫相承不絕,歷年經(jīng)世,以至于今,凡百余歲,豈可與功臣及身失之者同日而語之哉?悲夫,后世其誡之!
【注釋】
<1>“褚先生”,名少孫,是漢代元帝、成帝間的一個博士,《史記》中的部分內(nèi)容是他補寫的!<2>“適”,適然,此謂當(dāng)然之理!<3>“權(quán)”,變通,不守常規(guī)而隨機應(yīng)變!<4>“度”,音duó,揣測,估計!<5>“希世”,迎合世俗!<6>“持滿”,義同持盈,謂謹(jǐn)慎地保守住興旺的家業(yè)。“守成”,保守住已經(jīng)取得的成就。 <7>“驕蹇”,傲慢不順!卞俊保鬸iàn!<8>“以三得之”,“三”指上文“行權(quán)合變,度時施宜,希世用事”三種建立功業(yè)的途徑!<9>“及身”,當(dāng)自身在世之時。 <10>“龍雒侯”,即前表所見的龍雒侯韓說。此作“龍雒”,與前異!<11>“與”,音yù,參預(yù)!<12>“晉六卿”,春秋時晉國有中行氏、范氏、知氏、趙氏、魏氏、韓氏六家大貴族,世代都為晉卿,稱為六卿。后中行氏、范氏、知氏在六卿爭權(quán)斗爭中失敗滅亡,趙、魏、韓三家列為諸侯,瓜分晉國。韓說的祖先是戰(zhàn)國時韓國王族,亦即春秋時晉卿韓氏的后裔。
【注釋】
<1>“博陸”,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北京密云東南!<2>“霍光”,字子孟,霍去病弟,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 <3>“平陽”,縣名,故治在今山西臨份南。 <4>“侍中”,加官名,加侍中官名可以出入宮禁,侍從皇帝左右!榜R何羅”,其人與江充相善,在衛(wèi)太子事件中,同其弟馬通力戰(zhàn)攻敗太子,立功受封。后武帝發(fā)覺衛(wèi)太子冤屈,誅滅江充宗族,馬何羅時為侍中仆射,疑懼不安,于后元元年(公元前八八年)企圖刺殺武帝,被金日磾捕獲。馬通矯制發(fā)兵,亦被霍光、上官桀擒斬。此言霍光“覺捕得侍中謀反者馬何羅等功侯”,是籠統(tǒng)的說法!<5>“大司馬”,官名,是大將軍的加銜,有了這個加銜,就可以輔朝政。 <6>“信鄉(xiāng)”,信服歸向!班l(xiāng)”,通“向”。 <7>“族滅,國除”,霍光死于宣帝地節(jié)二年(公元前六八年),子禹嗣立。后霍禹謀反失敗,霍氏族滅,事在地節(jié)四年!<8>“秺”,音dù,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成武西北!<9>“日磾”,音mì tī。金日磾事跡詳見《漢書》本傳!<10>“休屠王”,匈奴王號。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降漢,金日磾及其母、弟皆沒入漢廷,此言從渾邪王降漢歸義,實為飾詞。 <11>“子弘代立”,按,金日磾死于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八六年)!昂搿,《漢書·金日磾傳》及《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皆作“賞”!<12>“奉車都尉”,官名,掌管皇帝乘用的各種車輛!<13>“安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正陽南!<14>“隴西”,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甘肅東鄉(xiāng)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地區(qū),治狄道,故址在今臨洮南!<15>“重合”,縣名,故治在今山東樂陵西!<16>“族滅,國除”,上官桀父子與霍光爭權(quán),聯(lián)結(jié)燕王劉旦和蓋長公主謀反,事敗被誅,事在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八○年)!<17>“桑樂”,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山東高青境。 <18>“富平”,縣名,故治在今山東陽信東南。 <19>“張安世”,張湯之子,其事跡附見《漢書·張湯傳》。 <20>“杜陵”,縣名,本名杜,宣帝陵墓所在,元康元年(公元前六五年)起改稱杜陵,故治在今陜西西安市東南。 <21>“御史大夫”,官名,為三公之一,協(xié)助丞相處理政務(wù),并掌糾察、彈劾之事,管理國家圖籍。“張湯”,武帝時先后任茂陵尉、丞相史、侍尉史、廷尉、御史大夫,以善于治獄著稱,又建議由國家壟斷鹽鐵之利,改革幣制,壓制富商大賈,以解決財政困難,深得武帝寵信。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被丞相莊青翟及丞相長史朱買臣等陷害,自殺。其事跡詳見本書《酷吏列傳》及《漢書》本傳!敖o事”,供職!敖o”,音jǐ!吧袝,即尚書省,官署名,屬少府管轄,設(shè)在宮中,負(fù)責(zé)收管章奏文書,長官稱尚書令!<22>“光祿勛”,官名,為九卿之一,負(fù)責(zé)統(tǒng)率郎官,扈從皇帝,禁衛(wèi)宮殿,本名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改稱光祿勛!<23>“適過”,因過失而受譴責(zé)。“適”,音zhé,通“謫”!<24>“太仆”,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輿馬和牧畜之事。按,張安世死、張延壽嗣位皆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六二年)事!<25>“義陽”,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南桐柏境!<26>“傅介子”,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 <27>“平樂”,指平樂廄,當(dāng)時的一個皇家馬廄,在京畿一帶,確切地點今不可考!氨O(jiān)”,廄監(jiān),管理皇家馬廄的官員。 <28>“外國王”,指樓蘭王安歸。安歸親匈奴,曾殺漢使者三人,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七七年)傅介子自請出使樓蘭,以計刺殺安歸,立其弟尉屠耆為王,改樓蘭國名為鄯善!<29>“千三百戶”,《漢書·傅介子傳》作“七百戶”,《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七百五十九戶”。按褚少孫補表所記列侯封邑戶數(shù)往往與《漢書》不同,非此一端。 <30>“子厲代立”,《漢書·傅介子傳》作“子敞有罪不得嗣”。 <31>“商利”,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江蘇泗洪境。 <32>“王山”,《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王山壽”。 <33>“齊”,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山東淄博市及益都、廣饒、臨朐等地,治臨淄,故址在今淄博市東!<34>“丞相史”,丞相署中的辦事人員。當(dāng)時的丞相是田千秋。 <35>“騎將軍”,據(jù)《漢書·昭帝紀(jì)》,上官安時官驃騎將軍,《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則作車騎將軍!<36>“說”,音shuì,勸說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叭搿,入見!<37>“代”,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河北懷安、蔚縣以西,山西陽高、渾源以東的內(nèi)、外長城間地,和長城外的東洋河流域,治代,故址在今蔚縣西南!<38>“為人所上書言,系獄當(dāng)死”,據(jù)《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王山壽因“故劾十人罪不直”而獲罪。 <39>“建平”,縣名,故治在今河南夏邑西南!<40>“杜延年”,字幼公,杜周少子,其事跡附見《漢書·杜周傳》。 <41>“杜周”,南陽杜衍(今河南南陽市西南)人,武帝時先后任廷尉史、御史、御史中丞、廷尉、執(zhí)金吾、御史大夫,為人嚴(yán)苛殘暴,是著名的酷吏,其事跡詳見本書《酷吏列傳》及《漢書·杜周傳》!按髮④姟保富艄!澳桓保瑢浭窒碌膮⒅\辦事機構(gòu)。 <42>“西河”,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山西呂梁山、蘆芽山以西,石樓以北及陜西宜川以北黃河沿岸地區(qū),治平定,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東勝境!<43>“五鳳”,漢宣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五七年至前五四年!<44>“入為御史大夫”,后杜延年死于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45>“弋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潢州西北!<46>“上林”,秦漢時的皇家苑囿,故地在今陜西長安、周至(盩厔)、戶縣(鄠縣)一帶,占地廣大,內(nèi)有宮殿,并畜禽獸,供皇帝行獵。“上林尉”,負(fù)責(zé)上林地區(qū)治安的官員。《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任宮的身份是“故丞相征事”,與此異。 <47>“太!保倜,為九卿之一,掌管宗廟禮儀祭祀之事!<48>“行”,代理。“衛(wèi)尉”,官名,為九卿之一,掌管統(tǒng)率皇家衛(wèi)隊,守衛(wèi)宮門!<49>“宜城”,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商河南。 <50>“故大將軍幕府軍吏”,《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假稻田使者”!<51>“汝南”,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cè)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qū),治上蔡,故地在今河南上蔡西南!<52>“王”,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啊,音xīn!<53>“齊”,據(jù)《漢書》本傳,王為濟南人,濟南舊屬齊國!<54>“佐史”,級別最低的吏員!<55>“遷”,徙官升職!坝逸o”,右扶風(fēng)的別稱。漢長安及其附近的京畿之地,自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起分屬京兆尹、左馮翊(馮音píng)和右扶風(fēng)三個郡級行政單位,合稱三輔,右扶風(fēng)轄境約當(dāng)今陜西秦嶺以北,戶縣(鄠縣)、咸陽、旬邑(郇邑)以西地,治所在長安城內(nèi),其行政長官亦稱右扶風(fēng)!<56>“幸”,封建時代稱皇帝親臨某地為“幸”,認(rèn)為這是對該地的恩寵。 <57>“共”,音gōng,通“供”!<58>“桑弘羊”,公元前一五二年至前八○年,洛陽人,出身于商人家庭,武帝時任治粟都尉,領(lǐng)大司農(nóng),主張重農(nóng)抑商,制訂并推行鹽、鐵、酒國家專賣政策,控制全國的商品和物價,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武帝末任御史大夫,受命與霍光等共同輔佐昭帝,后與上官桀父子合謀奪霍光權(quán),廢昭帝而立燕王旦,事敗被殺。 <59>“元鳳”,漢昭帝年號,共六年,公元前八○年至前七五年!<60>“殊”,死!<61>“子代立”,王后死于元鳳六年(公元前七五年),子譚嗣侯位!<62>“安平”,縣名,故治即今河北安平城關(guān)鎮(zhèn)。 <63>“楊敞”,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64>“華陰”,縣名,故治在今陜西華陰東!<65>“大司農(nóng)”,官名,為九卿之一,本名治粟內(nèi)史,景帝后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改稱大農(nóng)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起又改稱大司農(nóng),掌管租稅錢谷鹽鐵等事,是最高財政官員!
<66>“賁”,《漢書·楊敞傳》及《外戚恩澤侯表》皆作“忠”!<67>“翁君”,此當(dāng)為字,據(jù)《漢書·楊敞傳》及《外戚恩澤侯表》,其人名譚!<68>“典屬國”,官名,為列卿之一,掌管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事務(wù)!<69>“季父”,父親的幼弟,最小的叔父!皯劇,當(dāng)系“惲”字之誤。楊惲見后表及注。“惡言”,此指怨恨不滿的言論!<70>“國除”,事在宣帝五鳳四年(公元前五四年)!<71>“陽平”,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莘縣城關(guān)。 <72>“蔡義”,又作“蔡誼”,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73>“溫”,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溫縣西南。 <74>“《韓詩》”,漢初傳授《詩經(jīng)》的有魯、齊、韓、毛四家,燕人韓嬰所傳稱《韓詩》。蔡義曾從韓嬰弟子趙子學(xué)習(xí)《韓詩》!<75>“博士”,官名,掌通古今備皇帝顧問。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一三六年)起儒家《易》、《尚書》、《詩》、《禮》、《春秋》五部經(jīng)典列于學(xué)官,專設(shè)五經(jīng)博士分別傳授!<76>“杜”,長安城門名。當(dāng)時長安城共有十二座城門,杜門是北邊靠東的第一座城門,又名利城門、客舍門、洛門!俺情T侯”,官名,掌管城門啟閉,隸屬于城門校尉!稘h書·蔡義傳》言蔡義所任為“覆盎城門侯”,覆盎亦長安城門名,是長安城南邊靠東第一座城門!<77>“元平”,漢昭帝年號,僅一年,為公元前七四年!<78>“病死”,時在漢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七○年)!<79>“扶陽”,縣名,故治在今安徽蕭縣西南!<80>“韋賢”,字長孺,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 <81>“家在魯”,據(jù)《漢書·韋賢傳》,韋賢為魯國鄒人。鄒,縣名,故治在今山東鄒縣城關(guān)。 <82>“《禮》”,指古《禮經(jīng)》,是對朝會宴饗、婚冠喪祭等禮儀制度的規(guī)定。據(jù)說是周初周公制訂,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后世稱之為《儀禮》。 <83>“光祿大夫”,官名,本名中大夫,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起稱光祿大夫,為郎中令屬官,沒有具體職守,備皇帝顧問!<84>“長信少府”,官名,漢自惠帝以后長樂宮為太后所居,宮中有長信殿,因設(shè)長信詹事以掌管宮中事務(wù),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起改稱長信少府!<85>“本始”,漢宣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七三年至前七○年!<86>“病死,子玄成代立”,事在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六一年)。韋玄成為韋賢幼子,字少翁,后亦官至丞相,其事跡附見《漢書·韋賢傳》。 <87>“關(guān)內(nèi)侯”,秦漢時的第十九級爵位,僅次于列侯,有侯號而無封國,居于京畿。韋玄成貶爵一級,從列侯降為關(guān)內(nèi)侯,事在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至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四二年)又以丞相復(fù)封扶陽侯!<88>“平陵”,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湖北均縣境!<89>“西羌”,羌為西方少數(shù)民族之一,又稱西羌。秦及漢初居于今甘肅中西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部一帶。景帝時開始東遷,武帝時又被逐至河湟以西,部分羌人與匈奴相通,合兵攻漢,漢遣軍討平,并置護羌校尉管理諸羌事務(wù)。宣帝時諸羌又一度起兵,被漢將趙充國擊破,復(fù)又降漢!<90>“度遼將軍”,漢代將軍名號,討伐烏桓必須兵出遼東,因設(shè)度遼將軍。 <91>“烏桓”,少數(shù)民族名,為東胡一種,秦末被匈奴攻破,余眾避徙至烏桓山(今內(nèi)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西北)自保,因號烏桓。武帝時遷烏桓于東北諸郡塞外,并設(shè)護烏桓校尉管理烏桓事務(wù)。昭帝時烏桓逐漸強盛,與匈奴相攻。元鳳三年(公元前七八年),漢遣范明友率軍二萬出遼東,時匈奴軍已引去,漢軍遂擊烏桓,殺三王。 <92>“地節(jié)”,漢宣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六九年至前六四年!<93>“營平”,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山東濟南市南!<94>“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市)人,昭、宣時名將,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95>“宗廟”,帝王安置祖先牌位、進行祭祀的場所,往往被看作是皇朝統(tǒng)治的象征!<96>“陽成”,《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作“陽城”,縣名,故治在今河南登封東南。一說為鄉(xiāng)邑名,故地在今河南蘭考東北!<97>“田延年”,字子賓,陽陵(今陜西高平西南)人,其事跡詳見《漢書·酷吏傳》!<98>“留遲”,因故延誤。 <99>“本造”,最先倡議!安赝酢保覆匕鮿Ⅲm(髆bó)之子劉賀,為武帝之孫,于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八六年>嗣位為昌邑王。昭帝死,無子,大臣迎劉賀入長安繼帝位,立二十七日,因淫亂失德,被霍光等以太后命廢歸故國,改立衛(wèi)太子孫劉病已(后改名詢)為帝,即宣帝。事詳《漢書·霍光傳》!安亍保T侯王國名,武帝天漢四年(公元前九七年)改山陽郡置,轄境約當(dāng)今山東獨山湖以西,鄆城以南,成武、曹縣以東,單縣以北,兼有獨山湖東鄒縣、兗州的一部,都昌邑,故址在今金鄉(xiāng)西北。 <100>“崩”,古代天子死稱崩!<101>“方上”,墓穴。此“方上事”謂為昭帝營建陵墓。 <102>“都內(nèi)”,官署名,收藏、保管天子錢幣,為大司農(nóng)下屬機構(gòu)。 <103>“平丘”,縣名,故治在今河南封丘東。一說為鄉(xiāng)色名,故地約在今山東肥城境!<104>“衛(wèi)”,指春秋戰(zhàn)國衛(wèi)國故地,約在今河南北部濮陽、安陽、淇縣一帶。一作“衙”,為縣名,故治在今陜西黃龍西南!<105>“中二千石”,漢代官員秩祿等級之一,月得俸米一百八十斛!爸小,音zhòng,義為滿。當(dāng)時九卿的秩祿是中二千石,光祿大夫秩祿為比二千石(月得俸米一百斛),王遷以光祿大夫而秩中二千石,是特殊的恩典!<106>“諸侯王”,漢制皇子封王,并得世代相襲。漢代的王有自己的封國,相當(dāng)于先秦的諸侯,所以稱諸侯王!<107>“中事”,朝廷的機密之事。按,《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記王遷獲罪的緣由是“平尚書聽請,受臧(贓)六百萬”!<108>“誅死,國除”,事在宣帝地節(jié)二年(公元前六八年)!<109>“樂成”,縣名,故治在今河南鄧縣西南。一說為鄉(xiāng)邑名,約在今河南桐柏境。《漢書·外戚恩澤侯表》及《霍光傳》皆作“樂平”。 <110>“兄子”,《漢書·霍光傳》及《外戚恩澤侯表》皆謂霍山為霍光兄孫!<111>“東武陽”,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莘縣南!<112>“適”,音dí,通“嫡”。 <113>“《春秋》”,春秋時魯國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止于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相傳是孔子據(jù)魯國史官所記刪訂而成,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 <114>“善善及子孫”,語見《春秋公羊傳》昭公二十年!<115>“平恩”,縣名,故治在今河北曲周東南!<116>“許廣漢”,其事跡詳見《漢書·外戚傳》!<117>“蠶室”,獄名,是犯人受宮刑的處所。受宮刑的人畏風(fēng),蠶室不通風(fēng),比較溫暖,便于犯人受刑后保全生命。據(jù)《漢書·外戚傳》,許廣漢時為昌邑王郎,從武帝往甘泉宮,誤把別人的馬鞍放在自己的馬上,被劾在侍從皇帝的情況下犯偷盜罪,依律當(dāng)處死,當(dāng)時死囚愿入宮服役受宮刑者可免死,因下蠶室!<118>“嫁之”,疑其下脫“宣帝”二字。宣帝劉詢本名病已,衛(wèi)太子孫,太子自殺后,家屬被株連,時病已尚在襁褓之中,也被收入獄中,幸受廷尉監(jiān)邴吉等的照顧,得以不死,有詔養(yǎng)于掖庭,號皇曾孫。后許廣漢為暴室嗇夫,與皇曾孫同居掖庭官舍,經(jīng)常照料扶持,并把女兒平君嫁給他!<119>“昌水”,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山東鄒平境。 <120>“南郡”,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荊門、洪湖以西,長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治江陵,即今湖北江陵。 <121>“左馮翊”,左馮翊是京畿地區(qū)的一個郡級行政單位,與京兆尹、右扶風(fēng)合稱三輔,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改左內(nèi)史置,轄境約當(dāng)今陜西渭河以北,涇河以東洛河中下游地區(qū),治所在長安城內(nèi)。其行政長官亦稱左馮翊!榜T翊”,音píng yì。 <122>“自殺,國除”,事在宣帝地節(jié)二年(公元前六八年)!<123>“高平”,縣名,故治在今江蘇泗洪東南!<124>“魏相”,字弱翁,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125>“濟陰”,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qū),治定陶,故址在今定陶西北。據(jù)《漢書·魏相傳》,魏相為濟陰定陶人。 <126>“《易》”,指《周易》,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主要內(nèi)容西周時已形成,包含著豐富的哲學(xué)思想和原始史料,漢儒附會為周文王所作,尊為經(jīng)典,亦稱《易經(jīng)》!<127>“卒史”,高級官員的一種屬吏。九卿及三輔長官屬下的卒史秩二百石,地方各郡太守屬下的卒史秩一百石。 <128>“賢良”,即賢良文學(xué),漢時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芭e”,推薦、選用。“茂陵”,漢武帝死后葬茂陵,因以其地置縣,故治在今陜西興平東北!傲睢保h令。漢時萬戶以上的縣行政長官稱“令”,萬戶以下的縣行政長官稱“長”!<129>“河南”,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以北的原陽,治雒陽,故址在今洛陽市北!<130>“賊殺”,殺害!安还肌,無罪的人!<131>“守”,署理,代理!<132>“楊州”,當(dāng)作“揚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dāng)今安徽淮河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商城等縣地!按淌贰,官名,漢武帝設(shè)置十三部(州)刺史,職掌監(jiān)察郡國,檢舉不法,地位低于太守!<133>“諫議大夫”,官名,掌議論,隸屬于郎中令!<134>“譖”,音zèn,誣陷!<135>“病死”,時在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五九年)!<136>“賓”,《漢書·魏相傳》及《外戚恩澤侯表》皆作“弘”!<137>“坐祠廟失侯”,時在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五三年),據(jù)《漢書·外戚恩澤侯表》,魏弘因在祭祀宗廟時在宗廟門外騎馬,違反禮儀而失侯!<138>“許中翁”,中翁為字,其人名舜!<139>“故有私恩”,指宣帝在民間時,許舜待之有恩。 <140>“長樂衛(wèi)尉”,官名,負(fù)責(zé)統(tǒng)率禁衛(wèi)長樂宮(太后所居)的皇家衛(wèi)隊!<141>“死”,時在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年)!<142>“延年”,《漢書·外戚傳》及《外戚恩澤侯表》皆作“敞”。 <143>“樂平”,鄉(xiāng)邑名,故地疑在今山東聊城西,東漢時置樂平縣!稘h書·外戚傳》及《外戚恩澤侯表》皆作“樂成”!<144>“許翁孫”,翁孫為字,其人名延壽!<145>“強弩將軍”,漢代將軍名號!<146>“以早病死”,時在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五三年)!<147>“將陵”,鄉(xiāng)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148>“史子回”,子回為字,其人名曾。
<149>“大母”,祖母。宣帝祖母為史良娣!<150>“成王”,漢諸王無謚“成”者,“成”字疑誤!<151>“媚道”,謂婦女以巫蠱詛咒之術(shù)加禍爭寵的對象,迷惑家主!<152>“棄市”,古代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陳尸示眾,表示與眾共棄的意思,稱為“棄市”!<153>“外家”,外祖父母家,舅家!<154>“平臺”,縣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常山郡,當(dāng)在今河北阜平、贊皇間太行山東麓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155>“史子叔”,子叔為字,其名為玄!<156>“衛(wèi)太子”,指武帝長子劉據(jù)。劉據(jù)生于元朔元年(公元前一二八年),母衛(wèi)子夫,于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立為皇太子。后于征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被迫自殺,見前注。后謚“戾”,稱戾太子,史書或又從其母姓稱“衛(wèi)太子”。其事跡詳見《漢書·武五子傳》。 <157>“內(nèi)”,音nà,通“納”,送入!<158>“魯王”,此指魯安王劉光!<159>“今見魯王”,指褚少孫補表時在位的魯王,指魯頃王劉封!耙姟保魓iàn,通“現(xiàn)”!<160>“樂陵”,縣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臨淮郡,當(dāng)在今江蘇北部古淮水下游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一說在今山東樂陵一帶!<161>“史子長”,子長為字,其人名高。其事跡詳見《漢書·史丹傳》。 <162>“博成”,鄉(xiāng)邑名,《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謂屬臨淮郡,當(dāng)在今江蘇北部古淮水下游一帶,確切地點已不可考。一說屬淮陽郡。 <163>“潁川”,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治陽翟,故址在今禹縣城關(guān)!<164>“長安”,漢長安故城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巴らL”,秦漢時最小的居民管理單位為里,十里為一亭,亭設(shè)亭長一人,掌管治安訴訟等事。十亭為一鄉(xiāng)!<165>“北闕”,宮城北面的城樓。漢時大臣奏事,等候皇帝召見,皆在此闕,一般吏民亦許赴北闕上書言事!<166>“櫪”,音lì,馬槽。 <167>“都成”,地名,今不可確考;蛞詾槭菨}川郡屬縣!<168>“金安上”,字子侯,金日磾?shù)芙饌愔畬O,其事跡附見《漢書·金日磾傳》!<169>“奉車都尉秺侯”,指金日磾之子金賞,其人官奉車都尉,又襲爵為秺侯!皬娜鹤印保遁!<170>“平通”,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河南商水境!<171>“楊惲”,字子幼,其事跡附見《漢書·楊敞傳》。“惲”,音yùn!<172>“與人顏色”,謂和顏悅色地予以稱譽。 <173>“屏語”,避人私語!捌痢,音bǐng!<174>“妖言”,蠱惑人心的謠言。 <175>“高昌”,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博興西南。 <176>“陽翟”,縣名,故治在今河南禹城城關(guān)!暗浴保鬱í。 <177>“材力”,勇力!<178>“期門”,漢武帝喜好易服私下游于民間,而與善于騎射的侍從武官期于殿門,因于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設(shè)置期門官號,職掌為執(zhí)兵器出入護衛(wèi),不限員數(shù)!<179>“梟騎都尉”,漢代武官名號。“梟”,音xiāo,有勇猛之意!<180>“奪百戶”,《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作“削戶千一百”!<181>“爰戚”,縣名,故治在今山東嘉祥南!<182>“趙成”,《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及《楚元王傳》皆作“趙長年”!<183>“用”,因!俺䥽,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dāng)今江蘇徐州市及安徽淮北市,宿州市濉河以北地區(qū),都彭城,即今徐州市!<184>“楚王”,當(dāng)時的楚王是劉延壽,為高祖弟楚元王劉交五世孫!皬V陵王”,指武帝子劉胥,為宣帝叔祖父!皬V陵”,諸侯王國名,轄境約當(dāng)今江蘇長江以北,射陽湖西南,儀征以東地區(qū),都廣陵,即今揚州市。按,趙長年為楚王劉延壽岳父,時任平陵大夫。劉延壽讓自己的妻弟趙何齊娶劉胥之女,派遣趙何齊帶密信去廣陵國,鼓動劉胥謀反爭位。趙長年出首告發(fā),因而立功!<185>“治”,追究,懲辦。 <186>“自殺,國除”,時在宣帝五鳳四年(公元前五四年)!<187>“今帝”,指漢元帝劉奭(奭音shì)。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四七年)復(fù)立劉胥子霸為廣陵王。 <188>“酂”,音cuō,一說音zàn,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永城西!<189>“朕”,音zhèn,皇帝自稱。上古不論貴賤,皆可自稱為朕,自秦始皇始,只有皇帝或臨朝聽政的皇太后才可稱朕!<190>“蕭何”,沛縣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秦末為沛主吏,后隨劉邦起兵反秦,是劉邦的重要謀臣。在楚漢戰(zhàn)爭中,蕭何任丞相留守關(guān)中,以人力物力不斷支持劉邦。天下皆定,論功第一,拜相國,封酂侯。漢代的律令典章,多其手定。后死于惠帝二年(公元前一九三年)。其事跡詳見本書《蕭相國世家》!<191>“玄孫”,曾孫之子!<192>“平昌”,縣名,故治在今山東臨邑東北。 <193>“王長君”,長君為字,其人名無故。 <194>“趙國”,諸侯王國,轄境約當(dāng)今河北邯鄲、邢臺、沙河等市縣及隆堯、永年二縣西部地,都邯鄲,故址在今邯鄲市西南!<195>“常山”,郡名,原名恒山,避文帝諱改。轄境約當(dāng)今河北唐河以南,京廣鐵路以西(新樂、正定、石家莊除外)內(nèi)丘以北地,治元氏,故址在今元氏西北。“廣望邑”,邑名,確切地點今不可考。按,王氏原籍常山廣望邑,后遷居邯鄲!<196>“嫁太子家”,嫁太子家者為王無故之妹翁須!<197>“史皇孫”,武帝孫衛(wèi)太子子,名進,母史良娣。衛(wèi)太子在湖縣自殺,他同時被害,因無封號,史稱史皇孫。他是宣帝之父,后追謚為悼皇考!<198>“元康”,漢宣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六五年至前六二年!<199>“樂昌”,縣名,故治在今河南南樂西北!<200>“王稚君”,稚君為字,其名為武。 <201>“邛成”,鄉(xiāng)邑名,漢時屬濟陰郡,當(dāng)在今山東定陶附近,確切地點已不可考。“邛”,音qíong!<202>“房陵”,縣名,故治在今湖北房縣城關(guān)。 <203>“安遠(yuǎn)”,鄉(xiāng)邑名,故地約在今安徽潁上境。 <204>“鄭吉”,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205>“會稽”,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大部(僅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分除外)和福建全省,治吳,故址在今江蘇蘇州市!皶,音guì!<206>“弛刑士”,解除枷鎖的犯罪軍士!疤铩,屯田,一邊墾地種植,一邊守衛(wèi)戍地!扒妗保饔驀,故地在今新疆輪臺、尉犁之間。漢時曾在此設(shè)置都尉,進行屯田。 <207>“匈奴單于”,此指虛閭權(quán)渠單于!<208>“日逐王”,匈奴王號,其時日逐王名先賢撣。 <209>“語”,音yù,告訴。 <210>“渠率”,首領(lǐng)!<211>“博陽”,縣名,故治在今河南商水東南!<212>“邴吉”,字少卿,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摆保蜃鳌氨。 <213>“大將軍”,指霍光。昭帝時邴吉曾任大將軍長史!<214>“!,通“嘗”,曾經(jīng)。宣帝幼時系獄,賴邴吉保護,才得以生存!<215>“神爵”,漢宣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六一年至前五八年!<216>“翁孟”,此當(dāng)為字,據(jù)《漢書·外戚恩澤侯表》和《丙吉傳》,其人名顯!<217>“甘露”,漢宣帝年號,共四年,公元前五三年至前五○年。 <218>“建成”,縣名,故治在今河南永城東南!<219>“黃霸”,字次公,其事跡詳見《漢書·循吏傳》!<220>“陽夏”,縣名,故治在今河南太康城關(guān)!<221>“役使”,指役使鄉(xiāng)里之人。當(dāng)時富家強族往往在鄉(xiāng)里欺壓貧民。黃霸本陽夏豪杰,又任游徼,負(fù)責(zé)巡查緝捕盜賊,也在鄉(xiāng)里稱雄。而“豪杰役使”為法令所禁,所以他被勒令遷居云陽。“云陽”,縣名,故治在今陜西淳化西北。漢太初元年(公元前九六年)曾遷各地豪強于此!<222>“丞”,官名,漢各郡都置丞,為太守的副職!<223>“廷尉監(jiān)”,官名,是廷尉的助理。廷尉為九卿之一,主管全國刑獄!<224>“見知”,漢代法律規(guī)定,官吏知道他人犯罪而不檢舉,以故意放縱論處,稱見知之法!跋暮顒佟,字長公,東平(今山東東平一帶)人,武帝時著名經(jīng)學(xué)家夏侯始昌族子,深通《尚書》、禮服。昭帝時先后任博士、光祿大夫。昭帝死,大將霍光命勝以尚書授太后(即昭帝上官皇后,霍光外孫女),遷長信少府。宣帝初即位,下詔命群臣議褒揚武帝功業(yè),勝公開反對,認(rèn)為武帝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無德澤于民。于是被劾誹謗先帝,非議詔書,下獄治罪。后遇赦,累官至太子太傅,年九十卒于官。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225>“化”,教化!<226>“畔”,田界。 <227>“斤”,漢代一斤約合今二百五十八克!<228>“太子太傅”,官名,負(fù)責(zé)輔導(dǎo)太子!<229>“西平”,縣名,故治在今河南西平西。一說漢時屬臨淮郡,當(dāng)在今江蘇北部古淮水下游一帶!<230>“于定國”,字曼倩,其事跡詳見《漢書》本傳!<231>“東海”,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qū),治郯(郯音tán),故地在今山東郯城北。據(jù)《漢書·于定國傳》,于定國是東海郯人!<232>“廷尉史”,廷尉署中的低級辦事人員。 <233>“御史中丞”,官名,御史大夫的助理。掌管國家圖籍檔案,督察官吏!<234>“代黃霸為丞相”,時在宣帝甘露五牢(公元前五一年)!<235>“王稚君”,稚君為字,其人名禁!<236>“魏郡”,郡名,轄境約當(dāng)今河北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肥鄉(xiāng)、魏縣、丘縣、成安、廣平、館陶,河南滑縣、浚縣、內(nèi)黃及山東冠縣等地,治鄴,故地在今河北臨漳西南。按,王禁父翁須本東平陵(今山東章丘西北,濟南郡治所)人,因避仇而遷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237>“女”,指王禁次女王政君!疤印,即后來的漢元帝劉奭!<238>“初元”,漢元帝年號,共五年,公元前四八年至前四四年!<239>“知”,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