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參考資料
【白血病】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血液病。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可以用化療、放療等方法遏制病變的白細胞,延長病人的生命。但是這種方法的副作用大,復發(fā)率高,不但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對家庭、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國際上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將骨髓移植運用于白血病的治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紀80年代起,干細胞移植術在臨床應用中獲得了成功。
骨髓是還沒有分化成紅、白細胞的母細胞,就像還沒有分杈的樹干,把它植進白血病患者體內(nèi),就可以繼續(xù)分化、造血。骨髓捐獻者捐出的干細胞,只占身體的約5%。這5%即使不捐,兩星期后也會在自身的新陳代謝中死亡,所以捐獻骨髓對身體是沒有害處的。我國大陸的骨髓庫起步較晚,人們對捐獻骨髓的知識欠缺,意識淡薄,目前各地捐獻志愿者的庫存資料加起來還不到三萬份,這就為尋找配型相符的骨髓帶來了很大困難。
【慈濟醫(yī)院】
位于臺灣花蓮市,1986年正式啟用。1993年,成立了臺灣地區(qū)首座骨髓捐贈中心──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后發(fā)展成為慈濟骨髓干細胞醫(yī)學中心,F(xiàn)登記在冊的志愿供髓人數(shù)已達20余萬,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骨髓捐贈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骨髓資料庫。
截至目前,慈濟醫(yī)院已向大陸供髓約180例,每一例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文中提到的“李博士”是李政道教授,他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專家,1935年出生于臺灣,1972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李博士在美國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時,發(fā)現(xiàn)大量患白血病的華人由于沒有合適的骨髓配型,無法得到醫(yī)治而死亡,便于1992年回到臺灣,開始致力于建立華人骨髓資料庫。
更多本課作品,請查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資料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