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裕禎《江南三大名樓與中國古典文學》高二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湖南岳陽樓、湖北黃鶴樓和江西滕王閣,被譽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以下簡稱三樓)。千百年來,它們雖屢經(jīng)興廢,卻以特有的風貌和魅力,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成就卓然的創(chuàng)作舞臺。
(一)
三樓俱在長江流域,是封建文人官吏南來北往、西去東還的必經(jīng)之地。岳陽樓和滕王閣傍于洞庭、鄱陽兩大淡水湖,黃鶴樓下臨長江,都是碧波浩淼、江水奔涌的山水勝地。文人沿江往還,駐足三樓,登臨覽勝,吟詩作文,自然而然。
隋唐以前,中國的經(jīng)濟中心基本上在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連年戰(zhàn)亂,大量人口南遷,江南地區(qū)迅速得到開發(fā)。隋煬帝開通南北大運河,使江南經(jīng)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到了唐宋,長江流域的人口超過黃河流域,經(jīng)濟中心完全轉移到江南。在這樣一個繁榮富足的天地里,生長出長盛不衰的文化之樹也是理所當然。
歷史記載和考古發(fā)掘都表明,三樓所在的長江兩岸地區(qū),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以屈原為代表的璀璨無比的楚文化。傳說中的“黃帝張咸池之樂于沿庭之野”,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伯牙絕琴謝知音”等故事,也發(fā)生在這個區(qū)域。如果把這種文化淵流下推到兩漢三國,賈誼貶謫于長沙,徐稚高臥于南昌,蜀魏吳之間驚心動魄而又威武雄壯的歷史場面,也是在這里展開的。這些都在人們的文化心理上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中國文學的民族傳統(tǒng)之一是觸景生情,因事寄興,寓情于景。這一傳統(tǒng),從《詩經(jīng)》就開始了,但是,登樓感賦,到漢魏才出現(xiàn)。漢末王璨,偶登當陽城樓,作著名的《登樓賦》,借眼前所見景物抒寫悲憤,為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借景抒情開拓了新路徑。之后,西晉文學家張載、南朝顏延之,劉義隆等人,紛紛有登樓之作。詩人們就登樓所見,聯(lián)類無窮,得意者忘形,離亂者思鄉(xiāng),憂國者灑淚,厭世者欲仙,都在這高聳凌空、四望八極的樓閣中表現(xiàn)出來。三樓詩文創(chuàng)作之所以這么興盛,正是因為它繼承了中國文學這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傳統(tǒng)。
(二)
三樓詩文中那些傳頌古今的名篇,早已為歷代研究者所重視,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是不容置疑的。這些詩文為何如此具有生命力?它們的價值體現(xiàn)在何處呢?
從三樓詩文的總體來看,詩人們作為主體,總是從不同的角度作用于客體——山水與樓閣,以尋求適合于表現(xiàn)自己獨特感受的藝術手法。他們有的側重再現(xiàn)山水的氣象,有的看重描繪樓閣的意態(tài),有的則融山水與樓閣為一體,借以展示客觀世界所蘊藏的美的魅力。
三樓詩文寫山水,著力表現(xiàn)它的博大、高遠、壯闊,甚至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渲染一種上天入地、越古通今、吐日月而納星辰、搖河漢而震斗牛的氣勢,以“地缺湖水補,天高眼界寬”的胸襟和筆力,顯示天地萬物之大美;同時又將寬廣無限的自然山水畫圖濃縮于有限的尺幅之中,藝術地再現(xiàn)山水的自然美。這時,人們所看到的已經(jīng)不是自然的景物,而是經(jīng)過藝術創(chuàng)造的山水畫卷了,如:“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唐杜甫《登岳陽樓》),“__①___ ,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__②_ ,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閣序》)
古語云:“登高望遠。”可見欣賞天地萬物之大美是需要登高的。而自然山水之博大、高遠、壯闊,也只有登高才能感受到。山水之遠和樓閣之高都是美,但兩者又互為依存,互相襯托。因此,三樓詩文寫樓閣,都著力描繪它的高聳崔嵬和崢嶸縹緲。王勃筆下的滕王閣“層巒疊翠,上出重霄,__ ③_ 下臨無地”,顯出一種凌空欲飛的美。有的三樓詩文,甚至采用虛化和幻變的手法,把真實的物質的樓閣實體,變?yōu)榇嬖谟诰袷澜缰械?ldquo;天宮仙宇”。詩人們化物質美為精神美,把飛樓杰閣展于想象之外。如:“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詩人筆下的岳陽樓,不就是“天上人間”的縹緲仙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