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忍”字頭上一把刀。每個耳聰目明的中國人或許都聽過這句話。
②孔夫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孟夫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圣人們強(qiáng)調(diào),為人做事,萬般皆需忍受、忍耐。
③中國人因“忍”字而得以百煉成鋼的數(shù)不勝數(shù),因逞強(qiáng)好勝而敗走麥城的也不少。唐代高宗時,張公藝不僅位九世同堂,人生如此圓滿,引得皇帝也羨慕,遂問其秘訣,張公藝在紙上寫下“一百個忍字”。高宗喟嘆,原來如此。大家耳熟能詳?shù)捻n信,他早年能忍胯下之辱,終成大業(yè),真?zhèn)是“無度不丈夫”;后來卻張揚(yáng)高調(diào),渾然忘記了“忍”字,頗有些“庸人得志”,最后橫死呂后之手也就不冤。
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為了遙想中的絢爛未來,人們?nèi)淌苤?dāng)下的種種不堪,人們夸贊著“忍”,絕口不想提心中暗暗懷想的他日之收獲;若百忍后仍不能得道,自然也會有諸多溫潤的慰藉理由。
⑤英國哲學(xué)家羅素在其《論中國人的性格》一文中說,“中國人的性格的另一最大特點,是喜歡妥協(xié),易屈服于公眾輿論!狈饨ㄉ鐣賵鲋械摹耙婏L(fēng)使舵”,生活細(xì)節(jié)的“防患于未然”,平頭百姓們普遍存在的謹(jǐn)小慎微、辦事圓滑等特點,皆可在各懷心事的“忍”字上找到源頭。羅素由是感嘆,“沒有什么能比中國人的忍耐性更令歐洲人吃驚的了”。
⑥一個忍字,兩副面孔。一面是溫和下的良善,一面是搖擺中的功利;有些人得道,有些人中毒。魯迅筆下的冷漠看客,便是一“忍”成癡,渾渾噩噩,麻木不仁,無異于行尸走肉。忽然明白了魯迅的可貴,只因他在崇尚忍耐的國度,居然可以從來不忍。
⑦“忍”字頭上一把刀---“每臨大事有靜氣”為了一個遠(yuǎn)大的目標(biāo),暫時的隱忍蟄伏自是上策,然刀為利器,久忍終恐傷人。
⑧忍該忍之事,說當(dāng)說之話,為必為之事。
1.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2分)
2.選文第三段除了舉例論證外,還運(yùn)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它有何作用?(3分)
3.第二段結(jié)尾處的“忍受”、“忍耐”兩個詞語是否重復(fù)累贅?為什么?(2分)
4.“忍”是一柄雙刃劍。請具體談?wù)劕F(xiàn)實生活中你該如何把握“忍”的“度”(3分)
參考答案:
1.(2分)忍該忍之事,說當(dāng)說之話,為必為之事。
2.(3分)對比論證(1分)對比了忍的成功和不忍的失敗,鮮明地證明了該忍時候要忍的道理。(2分,意對即可)
3.(2分)不重復(fù)!叭淌堋笔前淹纯嗄ルy等勉強(qiáng)地承受下來!叭棠汀笔前淹纯嗟母杏X和想發(fā)作的情緒抑制下來。(2分,意對即可)
4.(3分)對傷到自己的一些無關(guān)原則的小事就忍下來,不必斤斤計較;對必須付出的磨難代價,如學(xué)習(xí)的艱辛,鍛煉的艱苦,都要忍受下來。但是,對于壞人壞事,對于有損我們社會我們國家的思想行為,我們要敢于大聲說“不”,并且當(dāng)出手時就出手。3分,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