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西廂記》語言藝術上的一個突出成績就是無論寫景、抒情、達意,都能給人以具體可感的形象和意境。就拿抒情來說,當一種感情需要表露時,怎樣才能把這種抽象的感情寫得生動感人,首先只能借助于形象化的語言。尤其是詩詞曲,抒情的成分重,既需要語言的高度濃縮精練,又要求有感染力,取得讀者的共鳴,語言不形象,就很難達到預期目的!Z言的形象性大多來自對外界景物的比喻和聯(lián)想,因此寫景與抒情在古詩詞中往往是一碼事,寫景是為了抒情,抒情必須借助于景物描寫才能給人以具體感受!段鲙洝吩谶@方面是很擅長的。
(王文)
《西廂記》之所以有那么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不僅善于從人物與人物的關系中描寫人物,而且善于從特征性的生活氛圍中描寫人物。這樣,他就引我們進入具體的生活中,使我們不僅看到一些人物,而且看到那些人物在什么環(huán)境中存在與活動,看到人物周圍有什么樣的景物以及那些人物對那些景物有著什么樣的感受。
(霍松林《西廂述評》,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這一折開頭一曲《正宮·端正好》,即以疏淡幾筆,描繪了一幅動人的長亭送別圖:碧云密布,黃花遍地,西風凄緊,北雁南歸……作者如椽之筆,由頭頂之天至腳下之地,從耳邊之風到眼中之歸雁,大塊設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幾樣形象,稍加點染,就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歷來十分膾炙人口。清代梁廷楠《曲話》卷五云:“世傳實甫作《西廂記》,至‘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構思甚苦,思竭撲地,遂死!鼻鷫线@一逸聞,正好說明作者嘔心瀝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真是無風雨無以麗其姿,無嚴霜無以煊其色!可以說是劇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