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復(fù)習(xí)
. 重點、難點:
教學(xué)重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及其他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及分類
[教學(xué)內(nèi)容]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話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屬于什么的句式。判斷句可以分為有標(biāo)記的判斷句和無標(biāo)記的判斷句這么兩大類。
(一)有標(biāo)記的判斷句
有標(biāo)記的判斷句又有幾種情況。
1. 有動詞做判斷詞的判斷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況下,“是”是代詞“這”,不表示判斷。但是,“是”也偶爾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是”,成了判斷句的標(biāo)記。文言文中常見的判斷句的標(biāo)志還有“為”、“乃”等。如: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ā犊兹浮罚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3)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ā冻啾凇罚
在更多的情況下,“為”是判斷動詞。如:
(4)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
(5)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廉頗》)
當(dāng)時“為”的作用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是”。
2. 用“者、也”做標(biāo)記的判斷句
用“者、也”做標(biāo)記的判斷句,按理說,有三種情況。
一種是有“者”也有“也”。如:
(1)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
(2)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
(3)“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這一類句子,都是“者”表示提頓,最后用“也”加強判斷的語氣。有“者”也有“也”的判斷句是比較多的。
一種是有“者”沒有“也”。如:
(5)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褒禪》)
(6)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愛蓮說》)
(7)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
還有一種判斷句,只有“也”而沒有“者”。如:
(8)我,子瑜友也。(《赤壁》)
(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
(10)曹公,豺虎也。(《赤壁》)
(11)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
這樣的判斷句,靠“也”表達判斷的語氣。
(二)沒有標(biāo)記的判斷句
這樣的判斷句是極少的。
(1)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信陵君》)
(2)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這就是把主語和謂語放在一起,靠意思組合成判斷句。
二、被動句
在文言文當(dāng)中,使用“被”表示被動的句子不少。
(1)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永遇樂》)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
很顯然,這樣的被動句,跟現(xiàn)在的被動句差不多。
(4)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
這是使用“見”做標(biāo)記的被動句,是現(xiàn)代漢語當(dāng)中沒有的。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
(7)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ā冻啾凇罚
這是使用“為” 做標(biāo)記的被動句,現(xiàn)代漢語當(dāng)中有時候也用。不過,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動句的標(biāo)記。
(9)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
(10)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
(1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
有時候,這個“于”也能省略掉。如:
(1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勢”是“逼于兵勢”。
三、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比較多,有定中倒裝句、動賓倒裝句、介詞短語倒裝句、主謂倒裝句等。
(一) 定中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yīng)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中心詞也可以處在定語前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后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如: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赤壁》)
(1)的“一片”是定語,處在中心詞“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語,修飾的是中心詞“少年”。 “少年”前頭還有定語“村中”。(3)的“還者” 是修飾中心詞“戰(zhàn)士”的。
(二) 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后,這是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墒牵袝r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dāng)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guī)律的,大約有三種情況。
1. 否定句賓語提前
這樣的句子必須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條件,賓語就可以提到動詞之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ā妒娚健罚
(2)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詞是“不、莫、未”。(1)是“古人沒有欺騙我”;動詞是“欺”,賓語是“余”。(2)是“這個世界真渾濁,不能理解我”;“知”是動詞,“余”是賓語。(3)是“當(dāng)時的人并不認可他”;動詞是“許” ,賓語是“之”。(4)是“但是這樣還不能做王,沒有這樣的事”;動詞是“有”,賓語是“之”。
2. 疑問句賓語提前
這種倒裝句式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是個疑問句,而且是疑問代詞做賓語。有了這個先決條件,疑問代詞賓語就得提到動詞前面去。
(1)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2)沛公安在?(《鴻門宴》)
(3)客何為者?(《鴻門宴》)
(4)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這些句子都是疑問句,疑問代詞都是“何”,這個“何”就提到了動詞前面。(1)是“操何”(帶來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兒),(3)是“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兒)。
3. 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
這種句式,也必須是疑問句,
(1)宋何罪之有?(《公輸》)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銘》)
這種句式的特點是動詞“有”在賓語后面,賓語在前面,動詞和賓語之間有“之”。“何”是定語。(1)是“宋國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勞?”(3)是“有什么簡陋呢?”
動賓倒裝句主要有否定句賓語提前、疑問句賓語提前、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這么三種情況。還有一些別的情況。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保ā肚罚白宰簟笔恰拜o佐自己”!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保ā独颂陨场罚岸嗲閼(yīng)笑我”是“應(yīng)笑我多情”,賓語“多情”也提到了動詞的前面。
此外,還有其他的辦法組成倒裝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傳》這里不是用“之”幫忙,而是用“一”幫助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去。
(三) 介詞短語倒裝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有兩種情況。
1. 介詞短語后置句
介詞短語后置句的特點是,應(yīng)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后面!霸囈载i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保ā洞倏棥罚┙樵~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1)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采草藥》)
(4)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崤之戰(zhàn)》)
(1)是“故臨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時月限”,(4)是“鄭商人弦高將于周市”(鄭商人弦高將在周這個地方做買賣)。
2. 介詞賓語前置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還包括介詞短語本身倒裝。在一般情況下,介詞總是在前面,介詞賓語總是在后面。可是有時候,介詞在后,介詞賓語在前,跟動賓倒裝句的情況很相似。這就是介詞賓語前置句。
(1)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
(3)問:“何以戰(zhàn)?”(《曹劌》)
(4)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
“誰與”是“與誰”(跟誰),“何以”是“以何”(憑什么),“是以”是“以是”(因此)。
其他的倒裝句,還有主謂倒裝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ā缎帕昃罚,可以認為這是修辭方面的倒裝句,這樣的句子是不多的。
四 、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練的語言,最講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賓語的省略、介詞短語的省略。
(一) 主語的省略
在文言文當(dāng)中,省略主語是很常見的,有承前省略, 有對話省略,有承賓省略等。
(1)兒俱,( )啼告母。母聞之,( )面色灰死。(《促織》)
(2)備曰:“( )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保ā冻啾凇罚
(3)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
(4)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
(1)是“兒俱,兒啼告母”“ 母聞之,母面色灰死”,這是主語承前省略。(2)是“吾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3)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這是在對話中省略主語。(4)是“扁鵲已逃秦矣”,而“扁鵲”是上一句的賓語,這是承賓省略。
在古漢語當(dāng)中,主語可以換來換去,如:
(5)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桃花源》)
(6)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
(5)是“桃源人見漁人,桃源人乃大驚,桃源人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漁人還家,桃源人設(shè)酒殺雞作食”,(6)是“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異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見到這樣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邊讀邊補充省略了的成分。
(二) 謂語的省略
文言文的謂語也經(jīng)常省略。這當(dāng)然也是利用了語言環(huán)境。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 )多少豪杰。(《浪淘沙》)
(2)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 )《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
(4)一屠晚歸,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 )兩狼,綴行甚遠。(《狼》)
根據(jù)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補充進來,(1)是“一時產(chǎn)生多少豪杰”,(2)是“初為《霓裳》后為《六幺》”,(3)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理之”,(4)是“途中遇兩狼”。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謂語。
(三) 賓語的省略
省略的賓語往往是前面出現(xiàn)過的,所以補讀省略的賓語,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詞和動詞。如:
(1)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 )而走( )也。(《赤壁》)
(2)于是王召見( ),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否?(《廉頗》)
(3)具告( )以事。(《鴻門宴》)
(1)的前面有“船艦”,可見把賓語補出來是“可燒船艦而走船艦”。(2)是利用上文“臣舍人藺相如可使”而省略,補讀出來是“于是王召見藺相如”。(3)是“具告之以事”。“之”代替的是上文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這件事。
在文言文當(dāng)中,省略兼語(既是前一個動詞的賓語,又是后一個動詞的主語)是常有的事情。如:
(4)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 )外將兵。(《陳涉》)
(5)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歸趙。(《廉頗》)
(6)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 )指示王!保ā读H》)
如果補讀出來,則(4)是“上使扶蘇外將兵”,(5)是“使相如歸趙”,(6)是“請吾指示王”(讓我指給國王看)。
(四)介賓短語的省略
介賓短語的省略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詞,一個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詞賓語。
在文言文當(dāng)中,可能只寫介詞賓語,而把介詞省略掉。遇見這種情況,就需要根據(jù)名詞或名詞短語(介詞賓語)同前面詞語的關(guān)系,來斷定是省略了什么樣的介詞。如:
(1)不用,則以紙?zhí)宽崬橐惶,?nbsp; )木格貯之。(《活板》)
(2)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 )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jié)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頗》)
(3)海內(nèi)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 )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赤壁》)
(4)晉太元中,武陵人( )捕魚為業(yè)。(《桃花源》)
根據(jù)上下文來看,(1)的“木格”是“貯”的工具,所以補讀出來是“以木格貯之”,可見這里省略了介詞“以”。(2)的“境上”是“ 與燕王會”的處所,所以補讀出來應(yīng)該是“與燕王會于境上”。這里省略了介詞“于”(3)應(yīng)該是“劉豫州收眾于漢南”,因為“漢南”是“劉豫州收眾”的處所,也是省略了介詞“于”。(4)的“捕魚”是“為業(yè)”的方式,所以應(yīng)該是“以捕魚為業(yè)”,省略了介詞“以”。
在文言文當(dāng)中,更常見的是省略介詞賓語。如:
(5)乃悟前狼假寐,蓋以( )誘敵。(《狼》)
(6)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
(7)旦日,客從外來,與( )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
(8)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 )戰(zhàn)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陳涉》)
(9)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 )俱。(《荊軻》)
(10)權(quán)以( )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
把介詞賓語補讀出來,(5)應(yīng)該是“蓋以假寐誘敵”,(6)應(yīng)該是“此人一一為桃源人具言所聞”,(7)應(yīng)該是“與客坐談”,(8)應(yīng)該是“獨守丞與義軍戰(zhàn)譙門中”,(9)應(yīng)該是“待吾客與吾俱”,(10)應(yīng)該是“權(quán)以之示群下”(“之”代替曹操的戰(zhàn)書)。
五、其他句式
文言文當(dāng)中還有其他種種句式。
(一)復(fù)句
(1)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保ā读H》)
(2)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
(3)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
(4)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 )獨不憐公子姊邪?(《信陵君》)
(5)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廉頗》)
復(fù)句的情況跟現(xiàn)代漢語差不多,(1)是并列復(fù)句,(2)是假設(shè)復(fù)句,(3)是條件復(fù)句,(4)是假設(shè)-轉(zhuǎn)折復(fù)句,(5)是多重復(fù)句,層次是“今君乃亡趙走燕,/ (轉(zhuǎn)折)燕畏趙,//(因果)其勢必不敢留君,///(連續(xù))而束君歸趙矣”。
(二)語氣句式
陳述、疑問、祈使、感嘆四種語氣,形成了四種句式: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1)扁鵲見蔡桓公。(《扁鵲》)
(2)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愚公移山 》)
(3)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
(4)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zhàn)》)
(5)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廉頗》)
(6)愿將軍量力而處之。ā冻啾凇罚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ā妒纠簟罚
(8)嘻,技亦靈怪矣哉!(《核舟記》)
以上的句子,(1)(2)是陳述句,(3)(4)是疑問句,(5)(6)是祈使句,(7)(8)是感嘆句。
(三)固定格式
文言文里還有一些固定格式,需要牢牢記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2)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zhàn)》)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zhàn)》)
需要記住的格式是,(1)的“如……何”,(2)的“何……之有”,(3)的“如……何”,(4)的“得無……乎”,(5)的“無乃……乎”,(6)的“何……為”。
【典型例題】
一、與眾不同的判斷句是
A. 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
B.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
C.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
D. 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
解析:A有“也”無“者”(里面的“者”不是表示判斷句的“者”,而是代詞“的人”,“夷門抱關(guān)者”是“夷門抱關(guān)者的人”),B、C、D都是既有“者”,也有“也”。所以,答案是A。
二、哪個判斷句與例句相同?
例句: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崤之戰(zhàn)》)
A.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
B.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褒禪山》)
C. 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
D. 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采草藥》)
解析:例句實際上是“此乃孤之罪也”,是一個有“也”無“者”的判斷句。其他各句,都是有“者”有“也”的判斷句,只有D沒有“者”而有“也”,所以答案是D。
三、 與眾不同的倒裝句是
A. 古之人不余欺也。ā妒娚健罚
B. 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C. 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D.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解析:比較一下幾個倒裝句,A應(yīng)該是“不欺余”,B應(yīng)該是“有何功 ”,C應(yīng)該是“莫許之”,都是動賓倒裝。D應(yīng)該是“一片孤帆”,是定中倒裝句。D與眾不同,答案便是D。
四、與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
A.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
B. 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織》)
C.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保ā多u忌》)
D. 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 (D)
解析:例句的“上使外將兵”是“上使扶蘇外將兵”,省略了兼語。只有D上省略了兼語,所以答案是D。A應(yīng)該是“為之具言所聞”,省略了介詞賓語。B應(yīng)該是“成妻納錢于案上”,省略了介詞。C應(yīng)該是“與之坐談”,省略了介詞賓語。這三句都跟例句不一樣。
【模擬試題】
一、與眾不同的判斷句是
A.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
B. “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
C.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孟子》)
D. 水旱疾疫,即天地調(diào)劑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裝句的一項是
(1)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4)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賣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輸》)
(6)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7)不用,則以紙?zhí),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 B.(2)(3)(5)(8)
C.(3)(5)(7)(8) D.(3)(4)(6)(7)
三、與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陳涉》)
A.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桃花源》)
B. 不替孟明!肮轮^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保ā夺胖畱(zhàn)》)
C.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保ā恫軇ァ罚
D.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
四、與眾不同的被動句是
A.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
B. 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 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赤壁》)
D.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屈原》)
五、 與眾不同的倒裝句是
A. 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 。(《赤壁》)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C.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涉江》)
D.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