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閱讀理解周練之現(xiàn)代文閱讀文學類文本專練(六)
三十一、城市是鄉(xiāng)村的紀念碑
劉賢冰
16.文章開頭說“那個炊煙裊裊的小村子,是一劑良藥,須得按時服用”,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根據文意作簡要概括。(4分)
17.閱讀①~④段回答:(6分)
(1)作者寫自己對村莊的思念,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寫“想念一個人”?
(2)為什么在第④段寫城市的鮮活,富于動感?
18.作者寫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著鄉(xiāng)村,制造著關于城市的謊言”。聯(lián)系全文看,為什么說城市背叛了鄉(xiāng)村,制造著謊言?(6分)
19.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三十一、16.(4分)答題要點:思念家鄉(xiāng)能平息城市喧囂帶來的煩燥心緒。(寫出思念家鄉(xiāng)得2分,寫出平息城市喧囂帶來的煩燥心緒得2分)
17.(6分)①通過與“相念一個人可以有所憑借”比較,突出了在城市里想念村莊找不到依據,沒有出口,因而感覺特別辛苦,不易。(“想念一個人可以有所憑借”與“在城市里想
18.(6分)因為城市生長在鄉(xiāng)村的芏地上,沿襲著村莊的名字,延續(xù)了鄉(xiāng)村的生命(2分),但卻失去了鄉(xiāng)村的寧靜自由,它的喧囂讓人煩躁、壓抑,它已經不是原來的村莊(4分)。所
19.(4分,)BC(B項中“紀念著那些為城市建設作出貢獻的鄉(xiāng)村人”,原文無此意。C項錯
張曉風
16.(1)作者寫海,有時從感覺下筆,比如“每次看到海,總有一種癱瘓的感覺”,試從文中再找兩例這樣寫海的句子。(2分)
(2)作者為什么說“每次想到上海,總覺得像歷史上的鎬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2分)
17.文章前后兩次說“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來時,全交付給了千林啼鴃”,請從文章內容和形式兩方面說明其作用。(6分)
18.作者為什么把那七塊灰色的小圓石叫“愁鄉(xiāng)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d=5]19.作者在文中把自己(“我們”)分別跟兩種人進行了比較,請找出這兩組比較;并分析
“我”(“我們”)和他們的不同。(6分)
17.內容上,強化了作者對故國深切思念的情感,飽含著愿望不能實現(xiàn)的遺憾、悵惘、無奈(3分);形式上,運用反復手法,使文章前后照應,文氣連貫(3分)。
18.因為這七塊小圓石被來自上海(大陸)的潮水淘洗雕琢,(1分)訴說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悲劇(恥辱)(1分),寄托著作者的思鄉(xiāng)憂愁,所以作者稱它們?yōu)椤俺钹l(xiāng)石”(2分)。
19.兩組比較:一組是“我”和其他游人,還有一組是“我”(“我們”)和島上的居民(2分)。不同:其他游人揀拾沙灘上的貝殼,陶醉于島上的風景,我揀起的是波濤中的小圓石,沉浸在鄉(xiāng)愁和歷史的傷痛之中(2分);島上的居民無所知覺地在他人的統(tǒng)治下“幸!钡厣,和他們相比,我們有悠久輝煌的歷史使人驕傲,也有近代的衰落和恥辱使人悲哀(2分)。
但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難以得到,于是只有把夢想編織在窗紙上。的確,我曾親眼目睹過有的幼兒想吃窗紙上的蘋果而不能時哇哇啼哭的景象;我也看到過鄰家大爺餓得臥床不起凝望窗花時木呆的眼神。窗花,顯示著村姑的手藝,也在詮釋著莊稼人的夢想。
18.從文中看,那“窯洞的窗格上爛漫的窗花”“尤其不能令我忘懷”的原因有哪些?(4分)
19.作者在第三段說,樸實的村姑對窗花“從未把它當做藝術看待,也從未有過藝術家的榮
耀與自豪”,但后來在第3段又說“她們把窗花看得很神圣”,這兩種說法是否矛盾?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20.結合“窗花”的藝術魁力,簡析作者在第5段中著力描繪冬季剪窗花的情景和夸張描繪窗花的形態(tài),有哪些作用與好處?(6分)
2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中“以‘雪蓮’、‘臘梅’等來映襯‘窗花”’之說不成立,因為原文講了,“雪蓮、臘梅
等,在渭北的土源上根本看不到”;E項說“是為了襯托出人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準確。
每答對一項給2分,共4分)
三十四、得壽山石默想
美石的結晶,源于火焰的洗禮。瑰麗的壽山石,我細細打量它的通體,其神秘的紋理和不確切、不可捉摸的色彩,太讓我驚嘆大自然的偉力。而壽山石破土而出,卻是人間一個蹊蹺,據說是和尚們依山修廟,揭去山的植被又鑿掉許多巖層,于是寶石的礦脈顯現(xiàn)。
但是,最貴重的石神,埋藏于山腳田間,溪水潺潺,蜿蜒繞行,石頭像嬰兒隨流水嬉鬧來到田埂河沿,耕田人彎身撿起,看著美麗生動,傳閱于鄰里,石頭不是孤單的,農人們稍加仔細,又可尋到同樣區(qū)別于普通卵石的這種美石。幾年后,該石價格飆升,命名“田黃”。
怎么說,這種石頭都是從暗處走出到明處,成為人世一種稀罕之物了。
其實想要描述壽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不恰當的比喻很多,這里不必引述,因為不對等的對比,常常是人類可笑的附會。面對高級的東西,假如我們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完全可以沉默就表示尊重了,何必勉強自己大有局限的智能?石頭就是石頭,過多的定語和形容詞也許只是增加了繁瑣,敗壞了它們天然的質樸簡潔。在形狀上,壽山石并無什么特殊,如果人類不剝開泥土或礫巖裹挾,它們混同凡塵自在,誰又能指認出其寶貴的本質?
然而,人類不僅把它們提取出來,欣喜這寶物的存在,還使它們的價格遞增。寶石當然可以分出等次,珍稀程度取決于它們自身的質量,這原本不算錯的。我不能忍受的是,它們被賦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價顯示出寶貴與一般來,這就完全違背了石頭本身的平等意識。它們同處于山體田地里,小國寡民,雞犬相閣,從無相互鄙夷或爭斗,即使碰撞呼應,也如同風雨私語,彼此的共存乃天地造化的美意。
可人們大傷其腦筋來,把石頭琢磨出自己要的形態(tài),或治印送與皇上,或雕刻成藝術品對達官貴人獻殷勤,或者用小技鏤刻成掌上玩物、案幾飾物,以為如此石頭就身價倍增,有蓬蓽生輝之功績了。嘖,不知道石頭們究竟感激不感激?當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內在的生命被完好發(fā)現(xiàn),因雕刻而出世,那簡直形同靈魂復活!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頭又如何超凡脫俗?
我若是一塊壽山石,我不愿意被如此寄寓富貴悠閑、人為改造得千嬌百媚?嘈毯ξ沂ヌ烊弧3蔀榛实塾…t如何?他下的諭旨即使是金科玉律,未必不傷害天良;实鄹,印章孤寡于陳年舊制中,成了木乃伊。被供奉達官顯貴更可悲了,非君子之交,不過被當成卑鄙交易的一部分,即使在堂皇案幾上落座,也是藏污納垢的明證,從此墮入污泥!至于雕蟲之人,主觀任意把我變成個非我所愿的樣子,小家碧玉地袖珍于裝點之事,那種委屈連石頭心腸也是要暗自垂淚的,哀莫大于心死啊,人的愚昧常常讓自由的心靈窒息而萎頓。
我若是一塊壽山石,果然被人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者不知道我是珍寶,管他把我棄置門外被風雨刺蝕還是扔到墻頭上白白地再受日月育化,這對命運都不是最壞的。因為他們畢竟沒有破壞我,我還是囫圇原樸地活著,靈魂絲毫未損?偸菬o人問津,我也樂得逍遙,再生百年千栽,讓天地繼續(xù)養(yǎng)護我的靈性。而一旦發(fā)生我的是位癡情君子,懂得我的美好,視我為珍奇,他必定舍不得用我交換名利而付給他人。
石頭是不會腐爛的,時間和空間永遠紡織它的搖籃,石頭的心意永遠存在。有時,時間和空間會給石頭一身青苔,那是陽光與露水給它披覆的錦繡,可比花朵或彩云,遠非桑麻可能媲美。
18.“其實想要描述壽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請簡要概括作者這樣說的原因。(4分)
19.壽山石寧可被“棄置門外”,也不愿“雕琢成器”。對此應當如何理解?(5分)
20.作者默想自己是一塊壽山石,表達出什么思想感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5分)
21.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開頭交代壽山石的由來,突出“自然的偉力”,這樣寫對全文結構安排有鋪墊和對照作用。
B.作者認為寶石的珍稀程度取決于它的自身質量,同時在不同用途上也能決定它們自身的價值。
C.作者不主張將壽山石琢磨出各種形態(tài),是因為壽山石無法超凡脫俗,壽山石的靈魂也無法復活。
D.本文以壽山石為線索,先寫壽山石的發(fā)現(xiàn),接著寫壽山石被人為利用,最后抒寫作者的思考。
E.文章末段指出“石頭的心意永遠存在”。真切地表達出對樸素自然之美的追求,深化了文章主題。
三十四、18.①不對等的描述,常常是人類可笑的附會。②過多的定語和形容詞也許只是增加了繁瑣,敗壞了它們天然的質樸簡潔。③壽山石在形狀上并無什么特殊。(每點2分,共6分)
19.壽山石被“棄置門外”,本質沒有遭到破壞,守住了靈魂。而被“雕琢成器”,則“被賦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價顯出寶貴與一般來,這就完全違背了石頭本身的平等意識”。人
20.表達了作者不愿追求功名利祿,不愿被人為束縛,一心追求平等人格的思想感情。(2
21.B(作者不主張“在不同用途上決定它們自身的價值”)c(是因為作者不愿讓壽山石“寄
22.給下面這則消息擬一個標題。(不超過12字)(4分)
2005年,可以說是恐怖文學迅速升溫的一年,不僅在出版領域呼風喚雨,在數百種
22.傳統(tǒng)作家不敵網絡寫手。
早晨起來,匆匆到河邊去。一個也沒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兒空著,連燙煙鍋磕煙灰留下的殘熱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鐵燙了一樣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兒依然系在柳樹上,卻不再悠悠晃動,橫了身子,被凍固在河里。船夫沒有出艙,弄他的簫管吹著,若續(xù)若斷,似乎不時就被凍滯了;或者嘴唇不再軟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煙長上來,細而端。什么時候,火堆不見了,冰面上出現(xiàn)一個黑色的窘窿,水咕嘟嘟冒上來。
一只狗,白絨絨的毛團兒,從冰層上跑過對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黃的。后來就站在河邊被砸開的一塊冰前,冰里封凍了一條小魚,一個生命的標本。狗便驚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駛過來一輛驢拉車。套轅的是頭毛驢,樣子很調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長長的一層毛。主人坐在車上,脖子深深地縮在衣領下,不動也不響,任毛驢跑著。落著厚霜的路上,驢蹄叩著,干而脆地響,鼻孔里噴出的熱氣向后飄去,立即化為水珠,亮晶晶地掛在長毛上。
最安靜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樹。
吃過早飯,雪又下起來了。沒有風,雪落得很輕、很勻、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虛虛地積起來,什么都掩蓋了本質,連現(xiàn)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間,已經沒有了空間。
只有在村口的井,沒有被埋住,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搖紡車。貓兒蜷在身邊,頭尾相接,趕也趕不走。孩子們卻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層水汽,擦開一塊,看見院里的電線差不多指頭粗了:
“奶奶,電線腫了!
“那是落了雪!蹦棠陶f。
“那你在紡雪嗎?線穗子也腫了!
他們就跑到屋外去,張著嘴,讓雪花落進去,但那那還未到嘴里就化了。他們不怕冷,尤其是那兩只眼睛。他們互相抓著雪,丟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麥苗在厚厚的雪下,葉子沒有長出來,也沒有死了去,根須隨著地氣往下掘進。幾個老態(tài)龍鐘的農民站在地邊,用手抓著雪,吱吱地捏個團子,說:“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熱,五谷就不接了!彼麄冃χ、叫嚷著回去煨燒酒喝了。
雪還在下著,好大的雪。
一個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著,觀賞著冬景。前腳踏出一個腳印,后腳抬起,腳印又被雪抹去。前無去者,后無來人,也覺得有些超塵,想起了一首詩,又道不出來。
“你在干什么?”一個聲音問道。
他回過頭來,一棵樹下靠著一個雪柱。他嚇了一跳,那雪柱動起來,雪從身上落下去,像蛻落掉的銹斑,是一個人。
“我在作詩。”他說。
“你就是一首詩。”那個人說。
“你在干什么?”
“看綠!
“綠在哪兒?”
“綠在樹枝上。”
樹上早沒有了葉子,一群小鳥棲在樹枝上,一動也不動,是一樹會唱的綠葉。
“你還看到什么了?”
“太陽,太陽的紅光!
“下雪天沒有太陽的!
“太陽難道會封凍嗎?睢你的臉,多紅;太陽的光看不見了,卻曬紅了你的臉。”
他叫起來:“你這么喜歡冬天?!”
“冬天是莊嚴的、靜穆的,使每個人去沉思,而不再輕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個句號。”
“不,是分號。”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單調……”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豐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畢竟是強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個衛(wèi)生日了!”
“是的,是在作分娩前準備的偉大的孕婦!
“孕婦?!”
“不是孕育著春天嗎?”
說完,兩個人默默地笑了。
兩個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觀賞冬景,卻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1.(1)解釋加點的詞語在本文中的特定含義。(2分)
前無去者,后無來人,也覺得有些超塵。
(2)根據上下文,在劃線處填上合適的語句。(2分)
“哪里!
2.文章的題目為“冬景”,那么作者依次描寫了哪三幅冬景圖?(4分)
3.“冷得像被烙鐵燙了一樣地生疼”;“奶奶,電線腫了!痹嚪治鲞@兩個句子的表達效果,并結合文中其他類似的語句,簡要概括本文的語言特點。(6分)
4.文章結尾“兩個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觀賞冬景,卻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謂點睛之筆,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對冬天的獨特感受。聯(lián)系全文,談談你的理解。(4分)
1.(1)“超塵”本指人品超過一般,不同凡響。這里則指雪中觀景,再無他人,自覺有些孤獨與高潔。(2分)
(2)白是一切色的最豐富的底色。(2分)
2.總體上作者描寫了(一)郊外閑冬圖 (二)農村喜雪圖(三)雪中對話圖(4分)
3第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發(fā)痛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第二句運用了似人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孩子的童真。(4分)
本文語言質樸,富有生活氣息。(2分)
4冬天莊嚴而又靜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積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勝收,讓人熱愛。(2分)
②心靈的熱愛,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這樣的冬景中成為奇景。(2分)
我一直認為,兒童的本質是詩的,詩的本質的兒童的。兒童和詩都是神性的。兒童是泛神論的,在兒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他會對著我們認為沒有生命的東西說話,會給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清澈的眸子里閃爍著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覺得,一個太善言談的人往往就失去了靈性與神性,孩子的言語不發(fā)達,但上帝賦予它洞穿萬物的神力,它能夠直接與萬物交談,因為我們不能,所以我們往往對孩子的交談感到不能理解。神性與太多的言語是對立的。不會說話的兒童以神性與萬物溝通,而當他漸漸長大成人,足以表達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時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與常人無異。所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在《彩虹》詩中寫道:“兒童是成人的父親!眱和且I我們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親。
詩人牛漢進過一個故事。有一天,他在寫東西,他的外孫女突然傷心地大叫:“爺爺,花滅了!”這時,牛漢以一個成年人的權威口氣矯正道:“不對!應是‘花謝了’!不是 ‘花滅了’!外孫女堅定地抗議道:“花真的是滅了,花就是燈!”是嗎?花是燈嗎?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會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孫女的回答卻“如五雷轟頂一般”使牛漢“驚愣得啞口無言”。在孩子眼里,燈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兒童的言語所幻化出出來的世界是成年人從未想象與經歷過的,這一世界不是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隨處都可以遇到的。在他們的眼里,一切都是有詩意的,他們的世界一下子點燃了我們成年人世界的詩意,使我們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間蘇醒過來。
孩子的世界是詩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對孩子的殘害是對人生之詩的殘害,對美好世界的殘害。當孩子們在災害來臨的時候,他們對人性、對世界的絕美的憧憬是永恒不滅的。記不清是哪一家刊物上讀到過這么一首詩,是納粹集中營里的一位小女孩寫的:
小女孩對揮鍬動土的德士兵說:
劊子手叔叔
請把我埋得淺一點
你埋得太深了
明天我媽媽就找不到我了
讀到這樣的詩句,我的靈魂深處有一種錐心的疼痛,那種感覺決不是用“震撼”一詞就能夠概括得了的。我會想象到,任何一個劊子手讀到這首詩都會不寒而栗!這首詩是在控訴,但又決不僅僅止于控訴。它的價值更在于喚醒,喚醒我們的人性,喚醒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類的尊重,對美好世界的尊重。那個美好世界不僅僅屬于孩子的烏托邦,它應該屬于我們現(xiàn)實中的每個人,屬于全人類,這個美好的世界應該包括那個女孩,也包括那個劊子手。
最沉靜也最能打動我的是這么一個小場面,是格非某篇小說里寫到的,十幾年以前讀過,現(xiàn)在只記得幾句話,是一個成年人與兒童的對話。
你的橋不牢/ 它是給鴿子走的
鴿子能飛過河去,不用橋鴿子也能飛過去/ 它是給沒有翅膀的鴿子走的
所有的鴿子都有翅膀/ 沒有翅膀的鴿子沒有翅膀
在課堂上我曾拿這幾句話以《童話》為題給學生當詩講過,有一個學生很感動,說是讀到的最好的詩了。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成年人與孩子的對話,成年人的話是對的,孩子的話也是對的。但在本質意義上二者卻是極端對立的。成年人一再強調的是實用價值,依據的是常識與現(xiàn)實的真理原則;孩子強調的是精神價值,依據的是人性和形而上學的神性原則。在巨大的張力中,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神性的執(zhí)著。孩子單純的話語里的豐富意蘊足以令人深思。
美國當代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健康的兒童性”概念,認為成年人應該具有雙視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樣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會的底蘊;另一方面,又以兒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塵土擦掉,讓詩性與神性的光輝重新放射出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欲的無限滋生,現(xiàn)實功利的、純粹理性的、實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們的詩性與神性封鎖住了。在上帝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迷茫之中如何尋找光明?左眼是詩歌,右眼是兒童。
19.第六段中說,作者把格非小說中的一段對話當作詩給學生講過,作者認為這首詩的意義是什么?(3分)
20.文章結尾說:“迷茫之中如何尋找光明?左眼是詩歌,右眼是兒童!边@里的“迷茫”與“光明”分別指什么?“詩歌”和“兒童”共同點是什么。(8分)
(1)迷茫:__________
(2)光明:______________
(3)詩歌和兒童的共同點:__
21.下列對這篇散文理解錯誤的兩項是(4分)
A.文中多次提到神性,神性在文中的含義是“兒童是泛神論的,在兒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并非唯心主義。
B.文章內容寫兒童的神性和詩性,文章其實是寫給成人看的,是告誡成人不要失落美好的童心。
C.文章說“兒童的本質是詩的”,主要是指兒童的心靈是單純的。
D.作者認為兒童的視角是最美好的、最理想的。
E.文中引用詩人牛漢的故事,意在表明我們需要用孩子的世界點燃成人世界的詩意,“使我們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間蘇醒過來”。[/gd]
三十六、18.美好的世界是指尊重生命、尊重人類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弱小的生命應得到保護,因殘酷而墮落的靈魂應得到拯救。(3分)
19.表現(xiàn)了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的對立,即實用價值和精神價值的對立。(3分)
20.“迷茫”是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欲的無限滋生,人們進入一種現(xiàn)實功利的、純粹理性的、實用真理性的生存狀態(tài)。“光明”是指人類理性與非理性、實用性與審美性、功利性與超功利性相統(tǒng)一的存在狀態(tài)。詩歌和兒童的共同之處是兩者都以一種詩性的、神性的方式去觀照生活和世界。(8分)
21.CD“兒童的本質是詩的”,是因為兒童以一種審美、超功利的、好奇的眼光觀照世界,C項說因為“兒童的心靈是單純的”,過于簡單。D與文章結尾的觀點矛盾。結尾處作者引用了馬斯洛的觀點,并借用了“健康的兒童性”概念,指出成人應該具有雙重視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樣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會的底蘊;另一方面,又以兒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塵土擦掉,讓詩性與神性的光輝重新放射出來!保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