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開庭審判,請審判長、被告、執(zhí)法者、辯護律師上場…
4、余音裊裊,寓教于樂
在一節(jié)數(shù)學或物理課之后,換一種思維,聆聽一下美妙的歌聲,在文學的天地里遨游,該是多么愜意的享受啊。俗話說:寓教于樂。我在文本允許的前提下,盡量地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身心愉悅的殿堂。譬如《這個世界的音樂》,在課前我精心挑選了班瑞德的《森林交響曲》,讓學生回答聽到了哪些自然的聲音,然后順理成章的進入了文中所描寫的聲音,在賞析中也緊扣音樂的特點。又如《胡同文化》,因為南方的學生對北方的建筑和生活感知較少,我便收集了最具代表性的具有京腔京韻的《前門情思大碗茶》,圖、情、樂、文集于一起,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走進文本,一舉多得,何樂不為呢?
5、從題入手,借題發(fā)揮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對全文有提示或引導作用,利用好標題,對理解全文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文章都可以從標題入手。
譬如《荷塘月色》,文章本身緊扣這兩個意象,表達了復雜的思想情感。那么,“荷”與“月”在古代詩歌中具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呢?由此導入,既把握了景的意象,又切入了文中作者的情感,然后,讓學生再聯(lián)系當時的背景,探討文本表達上的主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守財奴》,可從“奴”“財”“守”三個字入手,具體分析葛朗臺 “愛財如命”的特點。共有三問:(1)葛朗臺的特殊稱謂是什么?(2)葛朗臺守了哪些財?(3)怎樣“守”的?
還有很多例子在這里不做一一舉例,題目的處理因人的悟性而定,所以優(yōu)秀的教師能化腐朽為神奇,于平淡中見真情。
6、其文之道,解其文之身
許多文章其文中的某個關鍵句子,就是這篇文章的要害。文章不同,文體不同,所以要因文而異,不能千篇一律,例如以議論為主的文章,就要“切中肯綮”,不能天南地北,脫離文本。魯迅的雜文歷來是解讀的難點,說其難,是沒有讀懂讀透,只有教師既能入其里,又能出其外,才能駕御課堂,游刃有余,對學生的導讀起到指導作用。
如《燈下漫筆》,完全可以從三個時代入手,讓學生思考,魯迅是怎樣聯(lián)想到這樣深刻的社會主題。每篇文章都有解開它的一把鑰匙,關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