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課文分析
本文是作者一個報告文學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全文圍繞這個論題展開論述。 .這篇文章包含了 丁肇中 先生對于自然科學的認識,對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反思,以及對于中國教育更新觀念、順應國際潮流的企盼。應引導學生在這幾方面獲得啟示,受到教益!
學情分析
初三的學生跟害怕大錯問題。因此課堂教學中,我積極嘗試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幫助他們積極發(fā)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小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并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研究情景,鼓勵他們動手動腦,嘗試獨立創(chuàng)作,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目標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 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培養(yǎng)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
4、本文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讓學生養(yǎng)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難點: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說過神農氏嘗百草的故事?(學生回答) 神農氏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親自嘗試百草,發(fā)現了能攻毒祛病的中藥。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關于西紅柿的故事呢?其實啊,試驗的過程就是對事物進行探察的過程。就像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了那一份敢于冒險的勇氣之外,是不是還告訴我們要通過對事物的探索來獲取對事物的認識呢?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
2、 精讀課文,質疑問難,討論對話,分析文章
1)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格物致知的具體含義
學生明確:“從探查物體而得到知識!被蛘呋卮鹞恼伦⒔饫锏囊馑。
教師明確:回答很正確!洞髮W》里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薄案瘛本褪峭凭,“格物”顧名思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爸隆,求得!爸轮保蟮弥R。“致知在格物”,就是知識的求得在于對事物的推究。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這句話的出處《大學》并不是一本書,而是《禮記》當中的一篇文章。宋代朱熹抽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會同《論語》、《孟子》編在一起,就成了傳統(tǒng)儒家極為推崇的經典“四書”!
2) 進一步了解格物致知,通過學生的探討了解格物的具體途徑
我們有句俗話說:“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蹦敲磳娴恼J識就是通過親口嘗試得到的。古代的時候人們總以為天圓地方,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圓的,那么對地球形狀的正確認識則是通過麥哲倫的這次實踐之旅。
學生明確:主動實踐或者說嘗試
教師明確:對,所以說主動的實踐是格物致知的一種具體的行為方式。
教師明確:老師就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道了一個道理,就是要上好一節(jié)課是多么地難!
3) 理解在自然科學領域格物致知的途徑
學生明確:“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兒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教師總結:所以啊,無怪乎中國的科學創(chuàng)造發(fā)明、科學研究的數量不及其他發(fā)達歐美國家了。
4) 分析傳統(tǒng)教育對“格物致知”的曲解
這里面談到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對“格物致知”的曲解,請大家找出這句話來。
學生明確:“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教師明確:回答得很正確。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是適應固定的社會制度。就像《大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目的是,請大家一起回答。
學生明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教師解釋:誠意就是誠實自己的意念,意念誠實了就能端正自己的內心,內心端正了就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品德有了提高就能整頓好自己的家庭,從而達到治理好國家,這樣才能達到儒家的真正目的——平天下。我們看到所謂誠意、正心、修身是不是都注重個人的內心或者說是個人的精神世界。
我們看看他是怎樣格物的。請一個同學讀第四自然段。
教師提問:同學們, 王 先生格物的方法對嗎?(學生)它成功了嗎?(學生)原因何在?
學生明確:“把探察外界誤以為探討自己!
教師提問:對。那么作者在這里談到陽明格竹的目的是什么呢?
學生明確:真理不是內心領悟的。
教師提問:那真理是從哪里得到的呢?
學生明確:對外界的探察。
談到對外界的探察,我想到了這樣一首詩。北宋詩人蘇軾的曾就名僧惠崇之畫作“鴨戲圖”題了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大家一起來回憶一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贝蠹抑滥木湓娬f明了正確的認識是來自對外界的探察嗎?
學生明確:“春江水暖鴨先知!
教師總結:大家都很聰明哈。詩的第二句說道,初春時節(jié),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暖”是水的溫度,“知”是鴨的知覺,所以春江的水暖是鴨子們自己探知來的;氐轿覀兊摹⊥酢∠壬,大家現在應該很清楚他要格的是什么了吧。▽W生)對象是找準了,但不是隨隨便便的就可以把竹子格清的,它還要講究以各策略。那么作者認為的正確的格竹的方法是什么?竹子應該怎樣格呢?
學生明確:“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子,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觀察!
教師總結:回答得很正確。所以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對竹子進行實驗,但實驗不是隨便進行的,我們大家看到課文,找出科學的實驗究竟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學生明確:需要細致具體的計劃;需要一個適當的目標。
教師總結:所以從這節(jié)課中我們知道了自然科學領域里需要實驗精神,知道了中國學生大都缺乏這種精神,并且分析了致使這種精神缺乏的原因就是傳統(tǒng)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那么作者認為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諦是什么呢?我們下節(jié)課揭曉。
板書: 親身實踐
探索事物(途徑)
格物致知 實驗 對外界的探察,積極有計劃地探索
求得知識(目的)
第二課時
教學計劃:①理解本文運用的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②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③批判質疑,培養(yǎng)學生思辯精神
1、導語設計: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格物致知就是要探究事物獲取真知,并知道親身的實踐是格物的一種具體方式,而且還了解到自然科學的格物致知是要通過親身的實驗,實驗精神的缺乏是中國學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缺口,這個缺口的造成很大程度是由于傳統(tǒng)教育對實驗的忽視,因此便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沒有同學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已經明白了自然科學中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諦呢?
學生明確:要實驗;對外界的探討
第一, 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的客觀探索
第二, 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 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其實,這就是 丁肇中 先生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作者所說的格物致知其實就是要通過實驗求取知識,他強調的是通過實踐去格物,注重的是實踐這一格物的具體途徑。只有這樣去探究事物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F在我們回顧全文,看作者是怎樣步步緊逼,運用那些事例和道理來揭示格物致知的精神內涵的。
2)理解本文運用的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師圖表明確:
列舉事例 闡述道理 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 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反面事例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正面事例(對比)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的事例。 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國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fā)現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歷。 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正面事例
可以看出作者選用的論證方法是:
學生明確:講道理、擺事實。
教師提問:那么大家還知道哪些論證的方法嗎?
學生明確: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
因果論證,它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
引用論證:“道理論證”的一種,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師總結:所以作者就通過以上事例旗幟鮮明地指出知識的求得只能通過實地實驗,不是自我檢討和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這里所說的清談就是指不切實際的談論。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說到這里相信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文章論述的主旨及其論述的方法了吧!那么大家可不可以為全文列一個閱讀提綱來說明作者的行文思路呢?
教師明確:文章一開始并沒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論點,而是緊扣文題,先引用《大學》中的句子,扼要說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強調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代化學術中的重要性。然后從大處落筆向中心靠攏,先說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沒了其真正意義”。接著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并對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同學們可以從中找出議論文的三要素嗎?
教師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論證“通過對傳統(tǒng)教育的分析和對實驗精神的闡述論證自然科學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論據“就事以上我們找到的四個事例及其告訴我們的道理”。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了在自然科學領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緊接著作者就從正反兩方面分析了這個問題,即自然科學的學習中要重視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作者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內涵,點出了我們在研究學術和應對世界環(huán)境的時候要靠實踐發(fā)現真相,即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解決了文章開篇提出的問題。全文線索清晰,脈絡分明。
其實不知大家注意沒有,近些年,我們國家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說勞動技術課的開設,再比如說我們以前學習電腦都是從書上背下的操作理論,現在又能力的學校都增添了電腦上機課,同學們還可不可以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具體體驗?
學生
5) 明確議論文的語言特色
我們回到課文,本文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所謂漫談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觀念。同學們能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觀念的語句嗎?
教師舉例:“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經驗告訴我們,這種觀點是不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
雖然作者在文章當中提出了許多觀點,但都是圍繞以各主題,“格物致知”。這就是漫談式議論文的一個特點。所以說大家以后寫議論文就要注意你可以做這樣或者那樣的解釋證明,但不能脫離文章的中心。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標題《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也是作者在文中確立的一個中心論點。所以說這是一篇立論性質的議論文。一篇成功的議論文不僅要有嚴密的邏輯性,就是它的論證過程要嚴密,它的語言也要求精準。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是論述嚴密的前提。我們看到文章的第十一自然段。你能找出作者措辭準確的地方來嗎?
學生明確:“往往”表示一般規(guī)律、通常情況,不排除特殊情況,如果去掉“往往”,說話就絕對了。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一句中的“大都”。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唯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一句中“最”和“唯一”。
5)文章延伸、升華
我們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學習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過自己親身的實地實驗的,這種精神在自然科學的領域是極其重要的,那么同學們想想除了自然科學的領域還有哪些領域也需要我們“格物致知”的精神呢?
教師舉例:人文科學領域,比如說考古學?脊艑W家通過對出土古物認真細致的探察或發(fā)現了某種書籍,或了解到某種社會制度。比方說以前我們都說埃及的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或者是法老王朝的奴隸建造的,但是考古學家們挖掘到胡夫金字塔旁邊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集體住處,在這個住處中還發(fā)現了當時地位較高的官員,通過各方面的研究,他們發(fā)現金字塔的建造時當時的平民有組織的集體活動。如果不是考古學家們的積極探索,恐怕金字塔的修建過程現在對我們還是以個謎。
大家還可以舉出其他的例子來嗎?
教師明確:大家不妨想想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你們的辛苦練習,怎么會有優(yōu)美的舞姿呢?所以說啊,就是在大家的個人行動中,也時時刻刻表現著格物致知的精神。
同學們,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應有格物致知的觀點,強調要通過實踐獲得認知,但是認知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大家可以舉出例子來嗎?
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所以啊,同學們我們強調要動手操作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已有正確認知的獲取。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的一生都是不斷攝取知識的過程,認知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在獲取的時候多一份辨疑的態(tài)度,并且不能一味注重書本知識的攝取,還要自己動手去做,在實踐中加深自己的認識,或者證實自己的疑問。
6) 批判質疑,培養(yǎng)學生思辯精神
作業(yè)設計
大家知道文章中說到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不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yǎng)。果真如此嗎?如果不是,請大家舉出例子,并寫成一篇小的議論文。
教師提示:比如說,賀之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也是只有對春風的觀察實踐才能有這樣的神來之筆的。
很多詩歌都是通過作者對客觀生活的具體探察才有諸多的神來之筆。比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比如蘇東坡格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都是對生活學習具體的探察才得到的真識。
板書設計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傳統(tǒng)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
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分析問題:講道理,擺事實)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揭示其真諦
(提出問題) 科學上要重視實驗精神 (解決問題)
議論特色:邏輯嚴密,語言精準。
漫談式議論。
多種議論方式結合!
課后記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對當今的中學生于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