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山東高考語文試卷參考答案
查看試卷頁:/middle/test/17697.asp
一、1-5:BDCAA
二、6-10:BDBDD
三、11-12:BD
四、(12分)
13.【答案】(1)有君王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歸附他呢!
(2)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飯。老友說:“好啊。”
(3)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14.【答案】(1)“悠悠”,寫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容與,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獨。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準備,打下了鋪墊。
(2)詩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變得精神振奮。
正當旅人觸物興感、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眺望。三、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xiāng)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妙的圖景,精神振奮,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正是”、“誰家”這樣開合相應、搖曳生姿的語 調(diào)中可以感覺出來的。
15.【答案】(1)朝聞道 此情可待成追憶
(2)凌萬頃之茫然 怎敵他晚來風急
(3)在水一方 奏流水以何慚
(4)無以至千里 得失寸心知
五、(12分)
16.【答案】亞洲區(qū)域外匯儲備庫年底前成立并運作
17.【答案】
我是植物
我把花朵翻譯成果實
我是果實
我被父母翻譯成生命
我是生命
我被衰老翻譯成死亡
我是死亡
我被冬季翻譯成雪
我是雪
我被太陽翻譯成水
18.畫面內(nèi)容:一位家庭主婦,正在全神貫注地調(diào)整水龍頭的流量,使水像短線的珠子一樣滴入水壺。
寓意:在“水情”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有不少人卻在用水上大做文章,利用水龍頭“滴漏”時不走水表的辦法取水,以此“揩油”,損公肥私,有損社會公德。
六、(18分)本題為選做題,考生須從所給(一)(二)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不能全選。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19. 作者在文章開頭說自己“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有“隨便走走”的習慣,說明人們都有好奇心,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世界上闖蕩,去建功立業(yè),支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是無可非議的;從自己寫起,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走路寫起,給人親切的感受,自然地引出“人生也是如此”。
20 (1)永遠被外界的力量左右著,永遠生活在喧鬧的外部世界里,沒有真正的內(nèi)心生活。
(2)他不但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會以足夠的清醒來面對形形色色的機會的誘惑。這樣的一個人必能獲得生活的充實和心靈的寧靜。
21.文題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靈世界(人的精神家園、或自我的精神坐標);作者認為:人們應該到廣闊的世界上去闖蕩一番,去建功創(chuàng)業(yè);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記住回歸自己的心靈世界的路。
22. 一個人不論偉大還是平凡,他應該順應自己的天性,去尋找自己真正喜歡做的有意義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盡善盡美,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
(二)閱讀下面的訪談,完成19-22題。
【答案】
19. 民族感情、寫作動機、詩歌前景、中文現(xiàn)狀
20. (1)余光中所說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點,融入了歷史的、文化的內(nèi)容,升華或者普遍化為了整個民族的感情寄托。
(2)詩歌貴在含蓄,“就要差這兩個字”,省略號所包含的內(nèi)涵就更豐富,更耐人尋味,余味無窮,更有詩意。
21.(1)人的內(nèi)心世界可能很復雜,不能只從從表面上看,離開大陸是他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痛。
(2)詩言志,心中有復雜的情感才有創(chuàng)作的強烈動機,才能寫出好的詩歌作品。
22.可以談要保持中文的純粹性,為漢語的純粹性而奮斗,規(guī)范網(wǎng)絡語言,保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談網(wǎng)絡語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包容。言之有理即可。
七、(60分)
23.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作文解析
“見證”一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注解為“當場目睹可以作證的”,或“指見證人或可作證據(jù)的物品”。
見證者可以是人,如我或我們見證母愛、見證2008等;也可以是物,如一株小草的見證、色彩——驚魂的見證、歷史的見證等。見證的內(nèi)容多為抽象事物,成長歷程、某種情感、事物的發(fā)展過程等等。適合寫成記敘文、散文。從見證的內(nèi)容角度考慮,比如寫我親眼目睹的事件,寫出事件的意義及對自己的重要影響,或?qū)懩臣挛锝?jīng)歷過某個事件或一段時間,從它的角度敘事抒情,如我的小院、我的學校、長城、盧溝橋等;仡櫡此忌鐣䶮狳c及人生經(jīng)歷,可以寫2008年國家、自己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及感動、愉悅、興奮、憤怒的種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