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四
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之。是以功外于法而賞加焉,則上不信得所利于下;名外于法而譽加焉,則士勸名而不畜之于君。故中章、胥己仕,而中牟之民棄田圃而隨文學(xué)者邑之半;平公腓痛足痹而不敢壞坐,晉國之辭仕托者國之錘。此三士者,言襲法則官府之籍也,行中事則如令之民也,二君之禮太甚。若言離法而行遠功,則繩外民也,二君有何禮之?禮之當(dāng)亡。且居學(xué)之士,國無事不用力,有難不被甲,禮之則惰修耕戰(zhàn)之功;不禮則周主上之法。國安則尊顯,危則為屈公之威,人主奚得于居學(xué)之士哉?故明主論李疵視中山也。
四
利益在什么地方,民眾就歸向什么地方;宣揚什么好名聲,士人就拼死為它奮斗。因此對不符合法制的功勞給予賞賜,君主就不能從臣下那里得到利益;對不符合法制的名聲給予贊譽,士人就會追求名譽而不順從君主。所以中章、胥已做了官,中牟縣的人就放棄田地而追隨私學(xué)人士,人數(shù)占到全縣的一半;晉平公敬重叔向,坐得腿痛腳麻也不敢違禮,晉國辭去官職和對貴族的依附,以便仿效叔向的人,就占到國家的一半。這三個人,假如言論合法,那也不過是照官府中的法典講話;行為合宜,那也不過是遵從法令的人;而兩個君主對他們的禮遇太過分了。如果他們的言論背離法制而行動沒有什么功勞,那就是法度之外的人了,兩個君主又為什么要敬重他們呢?敬重這種人,國家必定要滅亡。況且那些隱居而從事私學(xué)的人,國家沒有戰(zhàn)爭時不耕田出力,國家有難時又不披甲打仗。敬重這種人,就會使那些守法的民眾不再努力從事耕戰(zhàn);不敬重這種人,他們就會危害君主的法制。國家安定,他們就尊貴顯赫;國家遭到危難,他們就像屈公一樣感到畏懼;君主從這些隱居而從事私學(xué)的人那里能得到什么呢?所以明君肯定李疵對中山國君的看法。
△經(jīng)五
《詩》曰:“不躬不親,庶民不信!备嫡f之以“無衣紫“,緩之以鄭簡、宋襄,責(zé)之以尊厚耕戰(zhàn)。夫不明分,不責(zé)誠,而以躬親位下,且為“下走睡臥“,與去“掩弊微服“。孔丘不知,故稱猶盂;鄒君不知,故先自脩。明主之道,如叔向賦獵,與昭侯之奚聽也。
五
《詩》上說:“君主不以身作則,民眾就不會相信!饼R王的師傅用君主自己有不穿紫衣服以影響民眾來說明這個道理;可以援引鄭簡公委任臣子做事而國治、宋襄公親自參戰(zhàn)而兵敗的事例印證得失,根據(jù)尊重耕戰(zhàn)的觀點來加以批評。如果不明確君臣名分,不要求臣下真心實意地效力,反要親自出馬管理臣下,那將會像齊景公不用車子而下去奔跑,魏昭王讀簡學(xué)法而昏昏睡去,以及那種秘密巡視、微服出行的事情一樣愚蠢?鬃硬欢@個道理,所以會說出君主像盂之類的話;鄒君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會做出先行羞辱自己的事情。明君的治國原則,就要像叔向分配獵獲物和韓昭侯聽取意見那樣。
△經(jīng)六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說在文公之攻原與箕鄭救餓也。是以吳起須故人而食,文侯會虞人而獵。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荚趨柾鯎艟模c李悝謾兩和也。
六
在小事上能夠講求信用,在大事上就能夠建立起信用,所以明君要在遵守信用上逐步積累聲望。賞罰不講信用,禁令就無法推行。有關(guān)的解說在“說六”中晉文公攻打原國和箕鄭談?wù)摼葷嚮摹R虼藚瞧饘幵葛I著肚子也要按照約會等老朋友來吃飯。魏文侯寧愿冒著大風(fēng)也要守約和虞人說罷獵。所以明君表明信用,要像曾子殺豬那樣說到做到。不講信用的禍患表現(xiàn)在楚厲王酒醉誤擊報警軍鼓以及李悝欺騙左右兩軍。
以上是經(jīng)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