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頃之煙炎張?zhí)臁?/P>
者
“者”作結(jié)構(gòu)助詞,常附在別的詞或詞組后構(gòu)成名詞性“者”字詞組,用來指代人、事、物。可譯成“……的人”、“…的事物”、“……的原因”。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說》)“者”附在動詞“學”后,指“…的人”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者”用在形容詞“治”后,指“……的事”。
③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館記》)“者”用在動詞后,表“……的物”,不可譯。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者”用在情態(tài)詞組后,相當于“……的樣子”。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者”用于原因詞組后表“……的原因”。
⑥昔者吾舅死于虎。(《苛政猛于虎也》)“者”用于時間詞后,表停頓,不譯。
⑦此五者,邦之蠧也。(《五蠹》)“者”用于數(shù)詞后,可據(jù)上下文譯為所表示的人、事物。“此五者”指“五種人”。
⑧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戰(zhàn)》)“者”前有以名詞為主的中心詞,“者”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所
“所”常與后面的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人、事物、處所等,作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有三種情況。
1.如果“所”字結(jié)構(gòu)里的動詞所涉及的對象沒有出現(xiàn),所具有指代作用。如:
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所聞”即“聽到的一切”,“聞”的賓語“一切”沒有出現(xiàn),便由“所”指代。
2.如果“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的人、事物等在動詞后面出現(xiàn)了,這個“所”字結(jié)構(gòu)便作定語,修飾后面的人或事物。
②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罾”帶上了賓語“魚腹”,“所罾”作“魚腹”的定語。
3.“所”字結(jié)構(gòu)后出現(xiàn)“者”,可看作“者”字結(jié)構(gòu),其指代作用由“者”承擔。如:
③臣之所好者。(《庖丁解!)“所好者”即“所喜歡的事情!薄罢摺敝复笆虑椤,“所好”作“者”的定語。
二、語氣助詞
1. 陳述語氣:也、矣、焉、耳
也 “也”可表達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各種語氣,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語氣的同時,對某種事物或情況表示肯定的確認。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了、呢、吧、嗎”等。如:
①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論積貯疏》)“也”用在謂語后與“者”呼應表判斷。
②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也”用于陳述句末,表肯定的陳述語氣。
矣
(1)用于句尾,表已經(jīng)發(fā)生或曾經(jīng)發(fā)生的變化和情況。同時有加重語氣的作用,譯為“了、啦”。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歷兵馬矣。(《殽之戰(zhàn)》)
2.用于句尾,表示將要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變化,表達一種確有把握的語氣,或表述一種命令,決斷或請求的語氣。譯為“了”,或不譯。
虞不臘矣。(《宮之奇諫假道》)
焉
用在句尾,表—般的陳述語氣,有引入注意的意味。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耳
(1)用于陳述句末,表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如:①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鴻門宴》)
(2)用于陳述句末,表堅決、肯定語。如:②今肅等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
2. 疑問語氣:乎、與(歟)邪(耶)
乎
(1)用于各種疑問句末,表詢問、反詰、測度等語氣,可譯為“嗎、呢”等。
①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石鐘山記》)“乎”表詢問,譯“嗎”。
②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乎”表反問,譯“吧”。
③安能復為之下乎!(《赤壁之戰(zhàn)》)“乎”表反問,譯“呢”。
(2)用于祈使句、感嘆句,表祈使、感嘆語氣。如:
④長鋏歸來乎!(《馮諼客孟嘗君》) ⑤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與(歟)邪(耶)
①可得聞與?(《齊桓晉文之事》)“與”用于特指問句,表詢問,譯“嗎”。
②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列傳》)“歟”用于是非問,譯“嗎”。
③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趙威后問齊使》)?“耶”用于是非問句,譯“吧”。
④得無楚之水土使民盜邪?(《晏子使楚》)“得無……邪”表委婉測度語氣。
3.感嘆語氣:哉、夫
①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哉”表感嘆。
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起義》)“哉”表反問語氣。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夫”表感嘆。
4.句首語氣:唯、夫、蓋
“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語氣,有時譯為“希望”!胺颉薄ⅰ吧w”在句首,表引起議論,不譯。如:
①事急矣,唯先生圖之。(《中山狼傳》)
②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③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馬諫議書》)。
嘆詞
嘆詞是人們在感情激動時發(fā)生的一種聲響,因此,它是表達強烈感情的詞。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別的詞組合,獨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獨立成分,或作獨詞句。如: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阿房宮賦》)
②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阿房宮賦》)
③唉!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兼詞
古代漢語里,用一個字的形體而兼有兩個字的讀音或意義的詞叫兼詞。常用的有:諸、焉、盍。
諸
用于句中時,“諸”是“之”和 “于”(“于”古音wu)的合音,“之”代詞,“于”,介詞。如:
①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愚公移山》)
用于句末時,則相當于“之乎”。如:②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盂子》)
焉
“焉”用在動詞后,相當于“于之”!坝凇保敖樵~”,“之”,代詞。譯時選擇相當于“于之、于是”的詞語。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盍”是“何不”的合義。如:子曰:“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
叵 “叵”相當于“不可”,例如:居心叵測
三、理解詞語和句式——
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D級)
[知識要點]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詞類活用。
[知識點解說]
1、判斷句
現(xiàn)代漢浯中,主要依靠判斷動詞“是”構(gòu)成判斷句。這種判斷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個別現(xiàn)象,如“不知木蘭是女郎”“同是天涯淪落人”等少數(shù)例句。在古代漢語中,判斷句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常見的形式有兩大類。
一是“……者,……也”式及其變體。所謂“變體”,即單用“者”或“也”。逗號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為”“則”“即”“誠”“非”“素”等表示判斷。
《信陵君竊符救趙》: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岳陽樓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史記.項羽本紀》:梁父即楚將項燕。
《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捕蛇者說》:非死,則徙爾。
《廉頗藺相如列傳》:且相如素賤人。
2.被動句
現(xiàn)代漢語中的被動句一般用介詞“被”表示,還有不含“被”字的“被動句”。這兩種形式在古代漢語中同樣存在。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見《屈原列傳》)。但大量的被動句是以下幾種形式。
①“……于……” 《廉頗藺相如列傳》:而君幸于趙王。
②“……見……” 《荊軻刺秦王》: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③“……受……于” 《赤壁之戰(zhàn)》: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④“……為……” 《促織》: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⑤“為……所……”,“為所” 《六國論》: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之積威所劫
《鴻門宴》: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這種“為所”式可看作是“為”后賓語的省略。
3.疑問句
現(xiàn)代漢語多借疑問詞(疑問代詞、疑問副詞、疑問語氣詞)表示疑問,還可以借否定詞表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漢語疑問句的構(gòu)成方式與現(xiàn)代漢語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問詞和否定副詞的具體語言形式卻幾乎完全不同。另外,由于標點符號的作用,現(xiàn)代漢語的疑問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兩類虛詞。如:明天要下雨,你還來?但在古代漢語中,由于沒有標點助力,這種情況極其少見。具體說來,古代漢語中的疑問句有以下四種形式。
(1)借疑問代詞表疑問
《鴻門宴》:客何為者? 《赤壁之戰(zhàn)》:豫州今欲何往?
《原道》: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易也?”
《論積貯疏》:國胡以相恤? 《
歸去來辭》:樂夫天命復奚疑?
《孟子》:薄乎云爾,惡得無罪? 《賣炭翁》:翩翩兩騎來是誰?
《鄒忌諷齊王納諫》:吾與徐公孰美? 《木蘭詩》:安能辨我是雄雌?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黃生借書說》: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2)借疑問語氣詞表疑問
《石鐘山記》:汝識之乎? 《賣油翁》:汝亦知射乎?
《孟子二章》: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五人墓碑記》: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赤壁之戰(zhàn)》: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3)借否定詞表疑問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五十城請易璧,可予不?
《與妻書》: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
《問劉十九》(白居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4)疑問代詞、疑問副詞、疑問語氣詞及否定詞結(jié)合在一起表示更為強烈的疑問語氣(含無疑而問),這種形式更為常見。
《論語六則》: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狼》:禽獸之變幾何哉?
《論語六則》: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師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豈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
《殽之戰(zhàn)》:夫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
《殽之戰(zhàn)》: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季氏將伐顓臾》:是誰之過歟?
《信陵君竊符救趙》:獨不憐公子姊耶? 《捕蛇者說》:豈若我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
《為學》: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捕蛇者說》:又安敢毒耶?
《祭妹文》: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問說》:舍問,其奚決焉?
4.倒裝句
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不少倒裝句,但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1)主謂倒置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信陵君竊符救趙》: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論語•雍也》:賢哉回也! 《禮記.檀弓》:誰與,哭者?
(2)賓語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張衡傳》: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碩鼠》:十年貫女,莫我肯顧。
《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赤壁之戰(zhàn)》:權知其意,執(zhí)肅手曰:“卿欲何言?” 《鴻門宴》:沛公安在?
《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曰:“何以知之?” 《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③用“之”或“是”幫助賓語前置
《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陋室銘》:何陋之有?
《問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 《馮婉貞》:唯余馬首是瞻。
《孟子•梁惠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 唯利是圖 / 唯命是從
④介詞“以”的賓語常常前置。如:一以當十,夜以繼日
3.定語后置
《廉頗藺相如列傳》:求人可使報秦者
《赤壁之戰(zhàn)》:荊州之民附操者。/人馬所蹈溺死者無數(shù)。
《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為國人讀茲編者勖。
《勸學》;蚓無爪之利 ,筋骨之強 。
《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石鐘山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后兩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語后置,這種句式要和“句讀之不知”這種賓語前置句區(qū)別開來。
4、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介詞結(jié)構(gòu)“于……”常放在動詞后作補語,介詞結(jié)構(gòu)“以……”有時也如此。
《荊軻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赤壁之戰(zhàn)》: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出師表》:咨臣以當世之事。 《張衡傳》: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詞結(jié)構(gòu)是在動詞前面充當狀語的。
應該指出,上面的幾種所謂倒裝形式,是就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并為了易于比較說的;古人一貫這樣說話行文,是無所謂倒順的。
5.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詞或某成分的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不允許的。
(1)省略主語
①承前省略
《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賣油翁》: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公)嘗射于家圃。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前一句里的“草木”是不能省略的!顿u油翁》中的兩句話中間,也不允許省去主語。
②蒙后省略
《鴻門宴》: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③對話省略
《孟子二章》:(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齊宣王)曰:“不若與人!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兩人對話,主語全省去,是不允許的。
(2)謂語省略
《曹劌論戰(zhàn)》: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荊軻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往)。
《促織》:審諦(視)之,短小,黑赤色。
《廉頗藺相如列傳》: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威)?
前三句省略動詞謂語,后一句是省略形容詞謂語。這種省略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是不允許的。
(3)省略賓語
《曹劌論戰(zhàn)》: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公)。
《〈指南錄〉后序》:揚州城下,進退不由(己)。 / 《赤壁之戰(zhàn)》:可燒而走(之)也。
第二句中的賓語“己”,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第三句為使動句省略賓語,比較少見。
(4)省略介詞賓語
這種情形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賓語則是絕對不能省略的。
《鴻門宴》:豎子不足與(之)謀。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不懌,為(之)一擊缻。
《赤壁之戰(zhàn)》:權以(之)示群下。
(5)省略介詞
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不存在。
《過秦論》: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促織》:又試之(以)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