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手把文書口稱敕”,這個“稱” (chēng) 是宣布。
第四句“若不稱積”,“稱” (chēn) 是適合的意思。
字面相同,讀音有所不同,意義要根據(jù)句意準確詮解。
再看“之”:
蜀之鄙有二僧。 之,助詞,的。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之,助詞,不譯。
擇其善者而從之。 之,代指人物。
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 之,指代景物。
沛公引兵之薛。 之,動詞,前往。
這些“之”字,有助詞、代詞、動詞。有時候可以譯,有時候只起調節(jié)作用,這都需要積累。
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不是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它只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增進文言語感的一種訓練方式。翻譯可以全面集中地訓練對實詞意義的確認,對虛詞功能的把握,對句子語氣的理解,對句中詞語結合、點段的認識。所以,要積極看待這一訓練。在翻譯的過程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文言造句的方式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
練習“翻譯”,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生僻的文言字詞和“古今意義”不同的詞語,一定要譯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
2.有些虛詞只起到參與“造句”的作用,不要牽強“對譯”;有些虛詞古今相通,可以保留在翻譯后的語句中。
比如“人之為學有難易乎”,這個“之”是助詞,不譯。再如“學以致用”,“以”字也可以不譯。
3.有“成分省略”,譯文要將省略的成分添補在恰當?shù)奈恢蒙稀?/p>
4.譯文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因此在翻譯時可能要對原句某些詞語的順序作必要、合理的調換。
在上一講讀古典詩的時候就已經(jīng)接觸到這一點了。“兩個黃鸝嗚翠柳”,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就是:有兩只黃鸝在青翠的柳枝上嗚叫,詞序要調整。因此,古漢語有本身造句的習慣、法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則應當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造句習慣、法則。
對比《出師表》的原文和譯文: